自动驾驶的未来:技术挑战、安全性需求与产品路线

自动驾驶的未来:技术挑战、安全性需求与产品路线

 安全性需求

以往熟知的SAE(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自动驾驶分级中,自动驾驶被分成L0-L5六个等级。

L0为无自动驾驶,有部分应急辅助,L1为驾驶员辅助,L2为半自动驾驶,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4是高度自动驾驶,L5则为全自动驾驶。

但在实际应用中,SAE的分级标准是模糊的,难以指导产品设计,难以分类产品。比如何时需要驾驶员接管,需要多长时间内接管,功能能负责的场景范围多大,SAE的分级标准都没有指明,这造成L2产品与L3产品之间,L3产品与L4产品不能分辨。

只要功能负责的场景范围足够小,比如车在一个平坦的空无一人的水泥操场中心,驾驶目标是开出操场,任何L1产品都可以称自己是L5自动驾驶。

同理,现在各种宣称是L3和L4的车,都会加一堆场景限定说明,一旦限定外的场景出现了(比如突然天降大雨),承诺的接管时间也就不作数了。

这样,SAE分级变成了一个逻辑游戏。

附赠自动驾驶最全的学习资料和量产经验:链接

基于这个背景,Mobileye提出了另一种分级,以更直观的是否允许脱手以及是否允许不关注路况为标准,将自动驾驶等级分为Eyes-on/Hands-on,Eyes-on/Hands-off,Eyes-off/Hands-off以及No-Driver四种。

image

具体看来,Eyes-on/Hands-on(注视前方/手握方向盘)大致与SAE 分级中L1与L2级别辅助驾驶对应,仍需要驾驶员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系统作为辅助,提供的最基础的自主紧急制动(AEB)以及车道保持辅助(LKA)等功能均属于这个范畴。

Eye-on/Hands-off(注视前方/可脱手),接近于目前正在逐渐上车的L2+级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包括高速领航辅助等(受限于法规,国内L2+级高阶辅助驾驶也不允许驾驶员脱手)。

以上两种级别,均需要驾驶员保持关注来应对系统可能遇到的各种尚未解决的Corner Case,智驾系统并不能解放驾驶员,甚至无形之中为谨慎的驾驶员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

第三级别的Eyes-off/Hands-off(解放双眼/可脱手)则是当开启系统时,在限定的ODD内,驾驶员不再需要任何操作和关注路况,大致对应于SAE分级标准的L3-L4级。

Mobileye为Eyes-off系统设置了6个ODD。分别为:

ODD1:仅高速场景,时速最高60km/h,保持车道内行驶。

ODD2:仅高速场景,时速最高130km/h。

ODD3:高速场景,可上下匝道。

ODD4:主干道场景,包括高速出入口,交通灯。

ODD5:乡村场景,包括非分隔车道和无信号灯的路口。

Full ODD:城市场景。

那么,如何评价一个Eyes-off等级的智驾系统是否优秀呢?Mobileye认为系统需具备三个特征才可称为是优秀的Eyes-off方案,即:

  • 有用;

  • 无重复性错误;

  • ODD可拓展。

1)有用,指的是在用户体验上,一个优秀的Eyes-off系统应该能够在一个ODD范围内长时间连续运行,而不必频繁进出ODD。

举个例子,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其在限定ODD内(ODD1,高速公路场景下,且时速不超过60km/h),当车辆在速度超过60km/h就会退出系统,低于60km/h再次进入,频繁进出导致此种ODD在日常使用中的效率不高,从用户体验糟糕的角度来说堪称是无用的自动驾驶。

2)无重复性错误,指的是在系统的ODD范围内,不会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下可能重复出现的错误。

一个安全的Eyes-off系统应该能做到没有这种错误,而不是把诸如“xx公里介入一次”这种发生概率低的特征挂在嘴边,利用统计数据来隐藏这种错误。MPI(每次接管的公里数)这个指标,只在忽悠投资人时有用

3)ODD可扩展,即在Eyes-off/Hands-off系统下,在将ODD从高速扩展到城市时,只需要添加主动传感器,增加冗余,以及增加算力,而不需要更新地图或驾驶策略。因而前一个ODD内积累的数据都可以用作下一个阶段的积累,从而实现渐进式的自动驾驶发展。

而目前只运行在某些限定园区或限定路线上的自动驾驶车辆,不仅需要昂贵的系统成本来维护车辆的运行,而且由于运行在固定路线固定场景,在前一ODD内积累的数据也很难用作下一阶段的积累,难以实现渐进式的发展,因而其所能产生的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也就令人怀疑了。

第四级别的NoDriver则不再要求车内有驾驶员。在Robotaxi应用中,将由远程操作员取代人类驾驶员的角色,以干预解决如系统锁死、警察检查交通等非安全情况,避免对交通流通造成影响。

这个级别目前没有讨论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特斯拉以及国内的厂商,不管是华为、小鹏还是其他家,其实都还在前两个阶段,从安全性角度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而前文已经说明了,城市驾驶场景下,留给驾驶员反应和接管的时间,小于高速场景一个数量级,因此,即使能保持住高速自动驾驶的安全失效概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城市自动驾驶更难,要识别和处理的事情更多),产品也是不好用的

这里不是说Mobileye本身如何厉害,只是想说明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不是发几次大新闻,制造几次流量营销就能解决的。

目前高速场景脱眼的产品都还不成熟,按照Mobileye的6个ODD,现在还在攻克ODD1阶段。

八 最可能的产品路线

既要增加可靠性,又要增加可用性,归根结底还是

  • 提升感知性能,降低误报漏报的概率;

  • 简练的系统架构,减少模块数量和耦合。

传感器配置:

摄像头:7个八百万摄像头是基本配置,可增加鱼眼摄像头作为备选。

比像素数量更重要的是,用大底的CMOS增强夜视能力。

激光雷达:1个前视激光雷达,我暂时看不到补盲雷达的必要性。

905nm够用,绝对将成为主流。SPAD方案目前索尼遥遥领先,华为还有一定差距,我目前看好SPAD胜出SiPM。MEMS振镜如果可以证明可靠性,Lidar的成本不会和摄像头有数量级的差别,虽然我暂时也不看好MEMS振镜。

毫米波雷达:1个前视4D-radar也是基本配置。

radar可以有更好的动态障碍物识别能力,和lidar的静态识别能力形成补充。radar的绕障识别的能力也能大大降低实现OCC(占用栅格)的难度。地图:导航地图+众包。定位:RTK+高精度IMU。

优化系统架构的事情,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只提一点,某些公司的方案中,感知后处理/融合/决策/规划/控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儿,那出了问题到底谁改呢。

在不远的将来,这样一套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最低可以达到1万左右,并覆盖到15万-20万的车型。

而只做到高速场景NOA的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将在4000左右,覆盖到10万左右的车型。

只做到L2功能的产品,成本将在500左右,且被法规强制安装,跑在所有没安装上面两个产品的车型上。

系列完结,一共近万字,作为这个假期的纪念。感谢各位点赞和转发的朋友们。

华为的自动驾驶能力,在过去的一年里进步巨大,从普普通通,到甩开了国内部分公司的身位,接近第一阵营。

我并不认为华为的自动驾驶做的是最好的,至少在当下。但这一年它的进步速度确实出人意料,在一年前我还认为华为和国内其他一些自动驾驶讲故事(骗子)公司没有区别,那会儿很多人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华为为什么能挣脱瓶颈出来呢,为什么很多国内其他公司做不到呢:

  • 资金雄厚,下面两条的基础。

  • 人才充沛,发现不行了立刻换下一个;而对其他公司来讲,招一个外企的吉祥物来也要拼命留住;能做到全球招聘,而又统一管理的公司,少之又少。
    反馈有效,发现不行及时调整。这一条也需要有前两条作为基础。

这是大公司的玩法,一个大公司如果做不到后面两点,就竞争不过小公司。而国内自动驾驶,一些小公司的技术水平并不差于大公司。因为只要小公司的人碰巧是对的,那这个属于大公司的困难就解决了。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