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主题标引”意指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 然后对文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以及研究的对象等进行提取, 以形成主题概念, 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可检索的主题词表示出来, 再将这些主题词按一定顺序 (如字顺) 排列, 对论述相同主题内容的文献加以集中, 从而提高文献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而在主题标引的过程中, 主题词的提取是非常关键的步骤之一, 但目前国内对主题词提取的相关实践, 一方面较偏重主题词的词义本身, 忽略主题词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链接的“关系”;另一方面, 主题词的提取过程也缺乏一种可供检验的可视化路径。据此, 研究者尝试以“扎根理论”中的三阶段编码为方法, 希望能拓展相关思路, 为主题词的提取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扎根理论研究法与辅助软件Atlas.ti的使用
2.1 扎根理论的缘起
一直以来, 量化研究因为遵循设定的步骤, 比较客观严谨, 有共识性的准绳来评价一个研究的严谨程度 (信度、效度) , 而广受学界的认可[1]。与此相反, 质性研究由于多是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记录田野所发生事件来开展研究进路, 故主观性较高, 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释或通则, 很难进行有系统的比较, 加上又缺乏统一的标准, 故而长期被认为不符合科学要求, 最多只能作为辅助量化研究开展的前期铺垫。直到20世纪60年代Strauss和Corbin提出了扎根理论, “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2], 使得质性研究方法获得突破, 彻底扭转了量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质性研究被严重低估的情况。
扎根理论是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共同提出的质性资料系统分析与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3]。在扎根理论刚提出时, 存在着一些问题, 后来经过这两位学者以及其他研究者持续的补充与修正并提出更具体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程序, 才使得扎根理论逐渐成熟。目前, 扎根理论被视为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4]。
2.2 扎根理论的策略
扎根理论在提出时即融合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哲学思维, 并遵循一套严格而系统化的步骤与程序, 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 以追求对数据的充分理解。同时并在符合逻辑及可重复检验的前提下, 由下而上逐步对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并加以凝练, 进而构建“能解决问题的理论”, 让质性研究从描述走向解释与理论构建。换句话说, 扎根理论与一般常见的实证或后实证范式下的研究程序不同, 不会特意依据特定理论事先提出具体的研究概念与架构、假设来进行验证, 而是随着研究进度与数据编码过程, 逐渐扩充、舍弃或持续发展新的概念, 并针对研究核心现象提出一套说明性的诠释架构。因此可以说, 扎根理论所构建出的概念, 以及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 是扎根于数据, 通过反复验证后而自然萌生。据此, 研究者认为在这方面补充了主题词提取时的两大空白——解释 (而非仅仅描述) 主题词的如何产生, 以及呈现了不同主题词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内部联系。
2.3 扎根理论的具体思路
承上所述, 扎根理论严格说来并非“理论”, 而是一种构建理论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将收集的数据打散后、分别赋予概念 (conceptualized) , 重新命名, 再通过概念间彼此的关系隶属, 分别归类成类属过程, 经由这个分析、演绎与归纳的过程, 扎根理论替研究者形塑出一套结构严谨的理论构建程序。据此, 可以明显发现概念 (concepts) 、类属 (categories) 及命题 (proposition) 乃是扎根理论的三大基本要素。
扎根理论的具体思路则始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资料, 然后再从丰富的现实资料中提炼出概念, 再把相似概念归纳为范畴[5]。这样, 利用编码使得归纳、演绎二者得以交替运行, 进而将把庞大的田野数据进行数据缩减、转化、抽象化成为概念, 让译码中的主要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