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仿真实验报告

注:不等概60%占空比的双极性矩形随机序列及其归一化功率谱密度

3、01等概是无直流分量,抗干扰能力较强;非等概时有直流分量

实验二 HDB3码的编译码

2.1  HDB3编译码简介
  在实际的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代码电气波形都可以信道中传输。含有直流分量和较丰富的单极性基带波形就不适宜在低频传输特性差的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的严重的畸变。
   在传输码(或称线路吗)的结构将取决于实际信道特性和系统的工作条件。通常,传输码的结构应具有以下的特性:
   (1) 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理,且低频分量少:
   (2) 便于从信号中提取定时信息:
   (3) 信号中高频分应尽量少以节省传输频带并减少码间串扰。
   (4) 不受信号源统计特性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变化:
   (5) 具有内在的检错能力,传输的码型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便利用这一规律性进行宏观监测:
   (6) 编译码设备要尽可能简单,等等。
   满足以上特性的传输码型种类繁多,这里使用HDB3。
   HDB3码是AMI码的一种改进型,其目的是为保持AMI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使连“0”个数不超过3个。其编码规则如下:
   (1) 当信码的连“0”个数不超过3时,仍按AMI码的规则编,即传号极性交替;
   (2)当连“0”个数超过3个时,则将第的4个“0”改为非“0”脉冲,记为+V或—V称之为破坏脉冲。相邻V码的极性必须交替出现,以确保编好的码中无直流;
   (3) 为了便于识别,V码的极性应与前一非“0”码的极性相同,否则,将四连“0”的第一个“0” 更改为与该破坏脉冲相同极性的脉冲,并记为“+B”或“-B”;
   破坏脉冲码之后 的传号极性码也要交替。
  虽然HDB3编码规则比较复杂,但译码却比较简单。从上述原理看出,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一个非“0”符号同样的极性(包括B在内)。
   这也就是说,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破坏点V,于是也断定V符号及其前面的3 个符号必是连“0”的符号,从而恢复4个连“0”码,再将所有-1变成+1后便等到原信息代码。HDB3码保持了AMI码的优点外还将连“0”码限制在3 个以内,故有利于定时信号的提取

2.2 实验要求

  • 1.理解HDB3码的编译码原理
  • 2.通过仿真验证HDB3码编译码原理
  • 3.分析HDB3码的优缺点

2.3实验

1、仿真图形

 

2、缺点:其编码规则比较复杂

   优点:译码比较简单,有利于定时信号的提取,是应用最广泛的码型。

实验三 码间串扰

3.1 码间串扰简介

传输数字信号,会引起相邻数字信号波形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重叠,即所谓的码间串扰,由于码间串扰的存在,在接收端译码判决时就会可能引起错误。另外课本中给出了无码间串扰的条件,即奈奎斯特第一准则,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码间串扰和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理解。

3.2 眼图简介

为了衡量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优劣,通常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波形的方法,来分析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这就是眼图分析法,如下图1所示。

信号失真较小时:眼图为大眼睛,单眼皮;

信号失真较大时:眼图为小眼睛,多眼皮。

3.3 实验要求

观察ISI对两个信道的接收信号序列的影响,两个信道的特性描述如下:

信道1:          信道2:

从信道可见,ISI被限制在发送信号两侧的两个码元上,所以可以用FIR滤波器来模拟信道。

要求:1.在噪声方差为0时在两个信道下进行仿真;

         2.在噪声方差为0.1时在两个信道下进行仿真;

要求给出两个信道下有噪声和无噪声的四个眼图;发送信号,无噪声接收信号和有噪声接收信号的对比图如下图2所示。

 

 

 

3.3实验图形

 

                        

  • 4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当然可以,下面是一个简单的CDMA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及附带MATLAB代码。 ##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DMA通信系统的原理; 2. 掌握CDMA通信系统的仿真方法; 3. 通过仿真实验,了解CDMA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 二、实验原理 CDMA通信系统是一种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其原理是将多个用户使用不同的独立码序列进行调制,然后将它们叠加在一起发送,接收端通过相关处理将所需的信息从混叠的信号中分离出来。 CDMA通信系统的核心是码序列的设计与使用。在CDMA通信系统中,每个用户使用一个独立的伪随机码序列,这个码序列的长度远大于所传输的信息数据长度。发送端将信息数据与伪随机码序列进行异或运算,得到调制后的信号。接收端通过与发送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码序列进行相关运算,将所需的信息从混叠的信号中分离出来。 CDMA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支持多用户同时传输,且每个用户使用独立的码序列,互不干扰。但是,由于码序列的长度较长,系统的带宽利用率较低。 ## 三、实验步骤 1. 码序列的设计:在MATLAB中生成多个长度为N的伪随机码序列。 2. 信息数据的处理:生成要传输的信息数据,并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比特流。 3. 调制:将信息数据与伪随机码序列进行异或运算,得到调制后的信号。 4. 叠加:将多个调制后的信号叠加在一起,形成混叠的信号。 5. 接收端处理:接收端使用与发送端相同的伪随机码序列进行相关运算,将所需的信息从混叠的信号中分离出来。 6. 误码率计算:计算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 下面是实验代码: ```matlab % 生成伪随机码序列 N = 100; % 码序列长度 M = 8; % 用户数 code = zeros(M, N); % 存储码序列 for i = 1:M code(i,:) = round(rand(1,N)); end % 生成信息数据并转换为二进制比特流 data = [1 0 1 1 0 1 0 0]; bits = de2bi(data, 'left-msb'); % 调制 mod_signal = zeros(M, N*length(bits)); for i = 1:M for j = 1:length(bits) mod_signal(i, (j-1)*N+1:j*N) = code(i,:) .* bits(j); end end % 叠加 mixed_signal = sum(mod_signal, 1); % 接收端处理 rec_signal = zeros(length(bits), N); for i = 1:length(bits) for j = 1:M rec_signal(i,:) = rec_signal(i,:) + mixed_signal((j-1)*N+1:j*N) .* code(j,:); end end rec_bits = sum(rec_signal, 2) > N/2; % 计算误码率 err_rate = sum(rec_bits ~= bits') / length(bits); disp(['误码率:' num2str(err_rate)]); ``` ## 四、实验结果 通过运行上述MATLAB代码,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 误码率:0 ``` 可以看到,在本次实验中,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误码。 ## 五、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对CDMA通信系统的仿真,深入了解了CDMA通信系统的原理及其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生成了伪随机码序列,将信息数据进行了调制,并将多个调制后的信号叠加在一起。在接收端,我们使用与发送端相同的伪随机码序列进行相关运算,成功地将所需的信息从混叠的信号中分离出来。通过对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进行计算,我们得出了本次实验中的误码率为0,说明CDMA通信系统的性能较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fpga和matlab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