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最近的裁员大潮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行业大规模裁员的背后原因,包括经济环境不佳、行业瓶颈、发展规律、管理问题、人力成本及产业转型。互联网从2C转向2B将带来新的挑战,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将发生变化。当前的裁员可能是行业调整的预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变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欢迎大家收听PM网事,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热点话题,那就是让人无比难过的裁员大潮。

这一期节目,我试着用我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了解来给大家讲讲这一次大裁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还是那句话,分析的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思考。

从各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一次的裁员范围比较大,互联网内多个领域都涉及到了,包括电商、O2O、直播、共享单车、手机、金融等等,我们都知道,裁员,不管是对于裁员的一方还是被裁的一方,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这其实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对于裁员的组织,裁员其实相当于捅破了一张窗户纸,相当于公开对外承认组织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对于被裁的同仁们,也没必要过于患得患失,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只要在这行里干,早晚都得摊上。

我们言归正传,首先来说我认为的几个裁员的原因吧,总共有6个原因:第一:大的经济环境欠佳,第二:互联网处于瓶颈期。第三:行业发展规律,第四: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第五:人力成本过高,最后一个原因:转型产业互联网。

我们挨个儿说一遍吧。

首先,国内大的经济环境和前几年比显得不太好,这一点我们都能感觉的到,互联网行业挣钱的公司不多,大多数公司应该还都是在靠拉投资维持表面繁荣,所以在资金上一有风吹草动,裁员就成了降低成本的快速有效的手段。

其次,互联网现状有一点尴尬,已知的最近几年出现的细分领域,我们大概列一下,有3D打印、移动互联网、O2O、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电商、AI、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物联网、互联网汽车、手机、短视频、互联网约车、区块链等等,在有的细分领域可以说已经全军覆没,少数几个细分领域还有比较好的前景,而剩余相当一部分领域都已经陷于瓶颈期,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一方面,突破性的新技术出现的速度和数量没那么多了,而一部分细分领域里国家的监管政策就摆在那里,再加上互联网在有的细分领域切入的难度确实比较大,需要较多的资金和时间。我们知道,目前互联网主要是2C,现阶段能用的技术也都用了,已经上网的用户也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量级,互联网可以覆盖的生活场景也都快挖遍了,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即将进入一个暂时的瓶颈期,不管是2C的红利已经吃完,还是资本的兴趣和信心减退,都可能会导致普遍性的裁员。

另一个裁员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们知道,从目前来看,互联网行业是呈波浪状发展的。我们把时钟往回拨23年,在1995年的时候,张树新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从此,中国的互联网开始了第一轮发展浪潮,一时间大批的门户网站开始涌现,直到2000年前后,第一轮泡沫破灭,在第一轮创投的海滩上留下了3家垄断巨头:新浪、搜狐和网易,从此,互联网进入了暂时的低潮期,一直到2003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突然爆发,那就是非典,非典使得电子商务一下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互联网第二波浪潮就此开始,电商从此开始进入了爆发期,而电商作为催化剂,也进一步催生和带动了一大堆我们刚才提到的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现在,在这一轮创投的海滩上已经有了以BAT、TMD为代表的一批垄断巨头,如果我们可以得出垄断巨头形成之时,便是创投大潮退潮之日这样的结论,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次的裁员可能会比较全面和惨烈,规模不会比2000年那一次更小,而互联网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再次进入退潮期,直到某种突破性的技术、政策或者是历史事件再次出现。

下一个裁员的原因就是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欠缺。在PM网事第一季中我们就说过,互联网组织不以管理见长,常见的管理风格就是6个字:快速、简单、粗暴,互联网组织在管理上有时会陷入一种纠结:我们到底应该不忘初心还是要拥抱变化?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从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互联网组织的未来发展风格。不忘初心意味着建立愿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战略落地,最终可能会达到我们的目标,在此期间,需要抵挡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而拥抱变化则意味着可能会失去自我,既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时代的宠儿,也有可能在风潮过后需要面对一地的鸡毛。选择拥抱变化的组织,大起大落是家常便饭,可能高管突然一拍脑袋,就决定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是在来年计划完成的营收数字后面再加个零,这样就必然导致人力方面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而一旦发现螃蟹肉虽然好吃,但抓螃蟹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困难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裁员。然后我们给自己拥抱变化的这样一个行为起了一个不太吉利的名字,叫做试错,我就好奇为什么不叫试对呢?难道我们在试错一开始就知道这样的尝试是错的吗?

另一个裁员的原因就是人力成本过高。关于互联网行业的人员薪资,我并没有做过具体的调查,但是就我多年的观察来看,和国外的同行比,我们的薪资可能确实不算高,但是和国内的其他行业比,互联网行业说老实话已经属于高薪行业了,尤其是放在互联网大多数公司都还不能盈利的大背景下,薪资那就更是偏高了,综合我们上面提到的几个裁员的原因,再加上前几期节目里我们提到国家出台政策,社保由税务局征收,所以,一部分互联网公司裁员,或者是一边裁减高薪的员工一边用更便宜的价格招聘新人就再正常不过了。

最后一个裁员的原因就是巨头们突然宣布行业将从2C转向2B,也就是开始进行互联网+,这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一块石头,至于说这块石头到底有多大,大家在听完这段后自己判定吧。

我们知道,一个生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由C端和B端共同形成,也就是既要有消费者,也要有生产者,在线下,这个体系是完整的,互联网要做的就是通过最新的技术把这个生态从线下升级到线上,也就是说线上既要有C端也要有B端,那应该先把哪一端引到线上呢?当然要挑容易的先去做,C端和B端哪一端更容易呢?都不容易,但相对而言,C端更容易,C端的消费者比B端的生产者更容易被影响,C端受到的制约相对更少,也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反观B端,和C端完全不是一个路数,B端需要深入到传统企业内部,去解决传统企业的痛点,传统企业的痛点可不象C端那么简单,里面有不少让人挠头的问题,从目前互联网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里,可以拿来解决B端痛点的应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向:云计算、即时通讯、大数据、AI、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医疗和物联网等等。想要从B端口袋里挣钱,不仅要面对政策风险、复杂的竞争关系,还可能涉及到观念的碰撞。另外,在C端的世界里,互联网公司是大爷,但进入到B端,基本可以肯定,大爷的地位是保不住了,但会不会当孙子,那就要看双方的合作内容和方式了。另外,和C端相比,资本进入B端的意愿恐怕没有C端那么大,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B端之路不会平坦。

我在想,为什么巨头们会在近期宣布进入B端,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C端阶段性发展已经到头,对于巨头们来讲,那些残羹剩饭可能已经不值得去争了。第二:巨头们在B端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而绝大多数面向C端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来得及布局B端。对于巨头们进入B端,一切可能都是顺理成章,因为他们手中已经握有了和B端合作的筹码,而对于还在C端挣扎的一部分互联网公司,未来无论是留在C端还是冒险跟随进入B端,可能都不会轻松。

另外,C端和B端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上也不一样,从中国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到现在,我们大多数的玩儿法、经验、职位甚至包括人员技能都和C端绑在一起,C端和互联网交互的界面也无非就是网页、屏幕、语音等几种模式,而为了引导用户消费,我们的团队中有人专门研究UI/UE,还有专门的前端开发工程师,产品团队也一直在强调用户体验至上,为了增加用户粘性、保持活跃度,我们还有专门的运营团队,但是,如果我们进入了B端,我们提供给B端的产品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数据接口,没有美轮美奂的UI,甚至于连APP都没有,B端的用户非常理性,也不需要运营团队策划各种活动去拉新促活。总之就目前来看,我们之前积累的大量经验、技能可能会被不同程度地颠覆,甚至于,在B端的世界里,一些在C端火爆的职位可能将遭到重大的挑战。当然,这里仅仅指的是B端,如果要做好B端,吃住现有的C端是必须的,所以在C端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当然这还是要看不同的细分领域以及具体的合作方式。

总体来看,从C端进入到B端,其实是对现有格局的一次洗牌,手里握有筹码的公司可以吃肉,而还在靠着烧钱炒概念的公司可能只能啃骨头了。

我们再来看目前的大裁员,或许,现在的大裁员,是一些企业已经注意到了以上的这些变化,借着年底提前调整,又或者,这种调整其实还远远没有开始,更大的裁员可能还在后面。

我记得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那就是雷军的飞猪理论: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雷老板的本意是为了说明创业成功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我在这里进一步引申一下,那就是:猪被吹上天的时候需要马上减脂增肌、长出翅膀,否则风口过后还会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风越大吹的越高,摔的也就越狠,因为客观规律是无法违背的。

互联网切到B端后,一些常见的职位,例如PM、运营、技术、UI/UE等未来的走势如何,我们后续再单聊。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见。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