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探索适应产业需求的教学模式。工学一体化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而赛教融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资源的双向转化,为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本文以《新能源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为例,结合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岗位能力需求,探讨赛教融合在工学一体化课堂中的实施路径与成效。
- 赛教融合与工学一体化的理论耦合
- 赛教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赛教融合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将竞赛内容、标准及评价机制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学内容对标产业需求,大赛题目多基于行业真实案例,直接反映岗位技能要求。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大赛评分细则,建立多维度的能力考核体系,可以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与规范操作能力,实现教学评价与竞赛标准的良好对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大赛中的团队协作、工匠精神等要素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实现“德技并修”。
- 工学一体化的实践导向
工学一体化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理论与实践统一。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将国家职业标准转化为模块化课程。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中,学生需完成“底盘异响诊断”“制动无力故障诊断”等典型任务,通过拆装、检测、调试等环节掌握核心技能。工学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组合,而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教学逻辑,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学习评价与职业评价”的三维统一,最终达成“学生成长、教师提升、产业受益”的多赢局面。
- 《新能源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中赛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 结合竞赛内容开发课程项目
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中的底盘故障诊断部分赛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设计模块化课程,实现竞赛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大赛中“底盘异响诊断”任务为例,设置“故障现象分析→传感器检测→数据流读取→部件更换”四步教学流程,融入大赛评分标准。
- 任务驱动与竞赛机制的双向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大赛流程发布任务,增强课堂实战性。采用“小组PK”“限时排故”等形式,模拟竞赛场景,实现课堂任务竞赛化。例如,在“四轮定位”教学中,学生需在30分钟内完成设备校准与参数调整。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模式,根据操作规范性与结果准确性评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角色互换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在课堂中,学生轮流扮演“维修技师”“质检员”“安全员”等角色,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教师则作为“技术顾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提供实时指导,并记录“安全规范执行”“工具使用熟练度”等评价数据。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弥补实训资源不足。例如,通过3D仿真软件模拟底盘部件拆装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练习,提高操作技能。同时,还利用3D仿真软件让学生们体验高压部件的拆装,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下掌握高压系统维修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教学的安全性和效率。
- 学生示范引领下的师生协同教学机制
遴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组建“教学助手团”,围绕《新能源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中的典型任务进行现场演示与经验分享,重点解析操作过程中易错点与创新解决方案。为获奖学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录制视频,同步标注操作要点、安全规范及评分细则,形成“技能点切片化+操作全流程”的双轨教学资源包。
- 赛教融合应用于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成效
- 竞赛获奖与技能突破
通过将技能竞赛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以来,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明显,参与国内高水平技能赛事屡获佳绩,其中试点班级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参与国家级技能竞赛即斩获二等奖项,成功刷新新能源竞赛团队在该赛事历史上获奖选手年龄下限纪录。
- 以赛促教强师提质
在赛教融合模式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后,教师群体对技能竞赛的认知水平得到系统性强化,其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我院车辆工程系教师团队数据显示,专业教师技能竞赛参与率同比增幅达52%,同时依托竞赛标准反哺教学实践,教师团队在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线控底盘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指导能力均呈现阶梯式优化,形成“以赛促教、以赛强师”的良性发展态势。
- 赛教融合在工学一体化课堂中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赛教融合的教学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部分同学对赛教融合的形式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情绪,导致整体参与度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多重复杂因素,值得深入剖析。首先,从心理层面来看,竞赛固有的竞争属性可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在高度强调排名和成绩的竞赛环境中,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担心失败带来的挫败感,进而选择逃避参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虽能在短期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却也使他们错失了通过竞赛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其次,兴趣与需求的错位也是导致学生排斥竞赛的重要原因。当竞赛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规划或个人爱好不相契合时,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可能认为竞赛只是额外的学习负担,而非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从而缺乏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再者,能力自信的缺失也是制约学生参与度的一大障碍。部分学生可能因自身技能水平不足,对竞赛结果缺乏信心,害怕在竞争中暴露短板,进而选择回避参与。这种自我设限的行为,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也阻碍了赛教融合模式效能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要提升赛教融合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需从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内在兴趣、增强能力自信以及优化时间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更加包容、支持性的竞赛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赛教融合的课堂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 结论与展望
赛教融合通过竞赛驱动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了工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政策与资源保障,推动大赛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持续转化,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赋能”转型,从而为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