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工匠,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传说鲁班曾做过一辆木牛马,赶车的是一个木头机器人。《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技艺高超的工匠制作的人偶可以具有人的智慧,是古代人对人工智能最早的幻想。
哲学、数学和逻辑学
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偶可以具有人的智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在人工智能的萌芽年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思考过程可以机械化”。之后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时间飞逝,一转眼到了20世纪之交,一名数学nerd,哥廷根学派教主,爱因斯坦老师家对门,数学界的网红和大V,希尔伯特,被邀(yao)请(qiu)在世纪之交的数学bro会上讲点什么。此时的希尔伯特满脑子都是各种凡人所不能理解的数学问题,哪有什么时间去做PPT,于是他就把脑子里还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归拢了一下,在1900年的巴黎ICM(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了《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
希尔伯特说:“筒子们,19世纪就这么过去了,我们还有这个这个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想出来就能加V成为网红哦!”(大致是这个意思,有兴趣可以搜“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
希尔伯特这个坑挖得如此之大,以至于20世纪大部分数学家都被这23个问题坑了。有些人究其一生解决了其中某个问题的一部分,而更多的人究其一生也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并且至今这个坑还没有被填上。
“挖坑专家” 希尔伯特
在这些数学家忙着填坑的时候,1911年,一位英属印度公务员的妻子怀孕了。他们担心印度的气候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于是他们就搬回了伦敦,住在帕丁顿,次年孩子出生,公务员给孩子起名艾伦。
艾伦14岁开始住校,由于缺少大人的监管,16岁的艾伦开始“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著作,艾伦基本上都能理解。在艾伦18岁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24岁的小伙,哥德尔,爬出了希尔伯特第二个问题的坑。
1930年,风暴降生的哥德尔,一位极具处女座性格的金牛座,逻辑学的卡奥,哲学和逻辑学的颠覆者,维也纳学派的守护者,爱因斯坦的闺蜜,发表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此定理被看做是希尔伯特第二问题的证明。
爱因斯坦说:“我之所以还到研究院来,只是为了和哥德尔一起走路回家。”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给予艾伦极大的启示,5年后,1935年,艾伦发表了他这生最重要的一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对哥德尔的证明和计算结果做了重新论述。后来人们把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称为“图灵机”。艾伦由此奠定了其“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的美名。
“Running Man”艾伦图灵
20世纪40年代,随着图灵的理论而催生的电子计算机,使很多科学家开始认真思考“人的思考过程可以机械化”这一命题。并且在不远的未来,这些思考这一命题的科学家,运用哲学、数学和逻辑学的知识,将形成人工智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后世称其为“符号主义(Symbo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