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目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之一,大家都在谈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转型失败率居高不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失败意味着需要承担责任,谁该为失败买单?
企业内部众说纷纭:
业务部门说:信息部门引进的系统太差,你看**公司信息化系统做的多好,我们公司引进的系统好难用 ,功能一塌糊涂,想要的功能没有,没用的一大堆,流程审批又慢又麻烦,还不如当初纸质的快。
财务部门说:真不知道信息部门在搞什么,一年到头花了那么多钱,引进的软件没几个人能用,效果没有,看来明年要削减信息部门的预算。
人力资源部说:信息部门人员能力有问题,需要加大考核力度,软件系统利用率不高,得扣信息部门的绩效,养那么多人,人均效能太低,需要减员。
高层说:信息部门系统怎么建的,搞来搞去一堆的系统,一堆的APP,小程序,数据还不互通,登录的时候还需要切来切去,太复杂太麻烦了。
老板最后说:不是说数字化可以降本增效吗?软件引进了,人没减还反而增加了,效果没看到,搞的整个公司怨声载道,同意人力资源部减员计划,同意财务部门的预算削减申请。
企业内部一堆的抱怨,数字化转型失败的矛头全部指向了信息部门,“挨踢(IT)部真成了背锅侠”,看信息部门如何解释:
信息部门说:数字化转型失败的这口大锅我不背,我比窦娥还冤呐!当初引进系统要业务部门提需求,没有!能用就行!系统上线以后才说这不行那不对,各种理由推脱不用,怪我吗?要怪也只能怪那个软件公司“忽悠人”,售前与实施两张皮!
搞数字化处处需要花钱,买软件需要投入,买服务器需要投入、数据安全也需要投入,财务就批那么点预算怎么够用?现在服务器还在裸奔,数据安全都是大问题!
数字化转型这么大的工程,人力部门给我配几个虾米,还有小白,他们修电脑还凑合,搞数字化转型需要对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给那么点薪水怎么引进高端人才?
业务部门系统没用起来为什么不考核他们?信息部门地位这么低,我们要求谁听?我们的意见反馈了没反应,针对业务部门的考核有吗?数字化转型涉及软件、硬件、网络安全、大数据应用,还涉及培训、推广、维护,给我配几个人哪里够,还削减人?合理吗?
再说那些信息孤岛,部署软件的时候相关部门都没通过信息部门,他们只管自扫门前雪,能怪我吗?要怪也只能怪那些软件公司忽悠了业务部门。系统没用起来,考核制度形同虚设,高层领导都没有登录系统的习惯,审批能快吗?
软件公司:怎么怪我呢?当初搞调研的时候业务人员都不配合,问需求没有,问要求没有,要我们看着搞就是;业务流程一团糟,没经过梳理、审核、优化就上线,基础数据录入没时效要求,没审核机制,数据全是错乱的,对管理毫无帮助,问题出在企业管理上,难道也要软件来背锅?我们也很冤呐!
如此的数字化就是一个相互伤害的过程,这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的内部场景,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脱责任。
归根结底是企业忽略了数字文化建设,只关注了技术而忽略了管理,关注了产出却忽略了投入,传统的组织管理手段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5大陷阱
一、把数字化转型当成项目,而非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要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一定的资源,并且达成某些目标的工作任务集合。
这两者的差别是什么?如果用画画来比喻的话,战略更写意,项目更写实,战略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而项目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边界的,一个战略通常需要许多个项目来分解和落地。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每一家公司来说,都没有经验可以总结,都是看看行业怎么做,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战略层面的,而不是具体项目层面的。
那些试图“先上几个项目试试看”,分散数字化风险的做法,就是缺乏战略定力的表现,必将导致数字化转型的失败。
二、缺乏对数字化的基本认知和底层逻辑
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买一套软件系统,企业就能长出数字化能力来。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再造,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进行升级,对员工日常工作进行提质增效。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有一套方法论的,结合先进的企业IT治理理念,就能够让数字化转型事半功倍,提升数字化转型成功率。
三、不进行组织变革,缺乏数字化人才
企业数字化转型,一定会涉及到组织的变革,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也是数字化转型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阻力的原因。
许多企业的CIO/CTO大多是空降兵,高级打工仔,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驱动组织变革,他们通常只能选择对这只“烫手山芋”避而不见,导致了企业在“伪数字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四、没有驱动业务创新,带来价值增量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终是要给企业带去价值增量的。不论是颠覆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不论是眼下或是将来,不论是资本增值还是订单的增长,总归是要给企业带来切切实实的收益。否则再漂亮的数字化战略都只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对企业就没有任何意义。
五、盲目崇拜咨询公司
很多传统企业盲目崇拜咨询公司,认为只要引进咨询服务就能够药到病除,以至于忽略了自身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以往优秀实践和经验的沉淀,就很容易导致咨询公司的方法论水土不服,咨询效果大打折扣,最终数字化转型以失败告终。
数字化转型,如何转?
一、引进优秀的数字化领导者
一个好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必须由一位经验丰富、具有前瞻性视野、善于推动变革的数字化领导者来全面负责,这位领导者几乎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成败。这样的数字化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除了自身职业素养过硬,还要跟企业的文化相匹配。
许多企业退而求其次的方案是,请咨询公司制定数字化方案,企业一把手挂帅,再由内部成长起来的技术总监主导实施落地。
这个方案的好处是,既有外部先进经验的输入,又有内部比较熟悉业务和系统的IT负责人操盘,老板的挂帅提升了全公司的重视和配合度,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成功率就大大提升了。
二、培养员工数字化思维
数字化思维,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包含多个不同学科的思维,具体可以拆解为6种思维:

数据思维。企业决策过程从原来的拍脑袋、凭经验,转向数据决策、商业洞察指导的科学决策方式,以提升整体决策的质量。
系统思维。数字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视图,从用户反馈、经营分析、财务分析、企业成本、行业竞争对手数据,对企业进行全局视角的思考。
敏捷思维。借鉴互联网公司敏捷迭代的思维,在不确定的时代,快速反应,不断完善自身。
用户思维。传统企业从市场导向、营销导向,转变为以用户导向、以产品导向的思维,让客户价值驱动企业发展。
产品思维。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大规模定制为主要生产理念。
生态思维。构建良好企业生态环境,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共生。
三、组织变革、文化刷新
数字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势必会对组织进行变革,以配合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在企业整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即使要做出暂时性的牺牲也必须配合,千万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因小失大,同时也要做好员工安抚工作。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全面刷新,将数字化理念注入到企业的DNA当中,使企业实现自我进化。
四、企业架构设计先行
数字化转型,要从企业顶层架构设计入手,梳理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关键业务流程、核心系统模块等。

在厘清业务架构的基础上,对应用架构进行梳理,界定各系统间的业务域划分,方案很多,如:DDD等。进而对数据架构进行整体梳理,进行数据资产的统一定义、统一管理。最后是企业IT基础架构规划,包括云架构、网络架构、存储架构、安全规划等等。
五、要有战略定力
企业数字化战略的落地,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就会出现战略动摇,这是对数字化转型最致命的打击。因此,任何的战略执行,都必须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
什么是战略定力?举例来说,当初刘强东“力排众议,重仓物流”,把建设重资产的供应链作为战略,造就了京东核心竞争力。马云每年10亿投资云计算,以云计算作为阿里的战略,奠定了阿里云亚太第一的领先地位。这种超强的战略定力,在企业转型推进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