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进入绘画创作领域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AI(人工智能)产品进入日常生活。以至于这个概念已经慢慢褪去了它的神秘感和,AI变成了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小帮手。我们用它扫地、点菜、办银行业务,有时纯粹无聊,跟它说话,竟也能觉出一丝蠢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AI的厉害,在一切竞技类的比赛里,它总是以“胜天半子”的高傲姿态,试图战胜我们。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现象,生活里的AI有点傻,比赛里的AI有点狠。
不少学者早已对AI的发展抱以警惕,担心它们最后会取代人类,控制机器、管理社会,让现在的技术工人、白领们大量下岗,成为“弃民”。不过好在这些担忧都还暂时停留在“理工”的领域里。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它会跑到文学和艺术的领地上来。为代表的“AI自动作画程序”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只需要把场景描述、风格、颜色等关键词输入到网页上的对应位置,最多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得到一幅或多幅艺术作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微博上,搜索“AI”“画画”,就可以看到大量分享;在豆瓣上,有个话题,叫“AI命题作图作品大赏”,不少人抱着好奇的心态希望能通过AI程序来画出自己的梦境,毕竟当头脑中想象的东西如此便捷地出现在画面上,确实值得激动。比如,让我们实验一下,以“简洁的现实主义风格 / 一幢长得像积木一样的大楼,大楼有很多阳台 / 光线暗淡、冷峻 / 远处有雪山,下着雨”这样的关键词让AI作画,就会得到这幅作品。
从画这些简笔元素开始,没有几年的功夫,就有了我们上面看到的画作。
我们往往认为艺术创作是AI无法涉足的人类自留地。而在这方面AI的进步之快、作画的能力之强,让设计师和插画师们首先感到了压力。基于对自身工作的考虑,他们对AI创作的看法,大多喜忧参半。虽然有人争辩,操作者给出了关键词、建议和指导,所以他们才是画作真正的主人。但我们能把命题人叫作者吗?也有人说,AI程序的设计者是作者,但这些躬耕于代码、神经网络理论、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者们,恐怕也和画家挨不上关系。我们显然不愿意承认AI就是作者,很多艺术家们也不想说它画的好。毕竟,创作不像是下围棋,没有胜负之分,所以还有争辩的空间。只是许多从事基础绘图、插画、设计的美术生们恐怕将要成为新的一波被机器替代的“工人”了。不过,倒不用急着为美术生上火,你可知道AI已经会写作了吗?

写作这种看上去最为简单的表达手段,也是AI最难掌握的。绘画可以套用模板,可以基于固定的构图、色彩、风格来进行发挥。但不论是叙事还是议论,使用文字写作都需要一整套语言表达的逻辑体系作为支撑,而语言逻辑对应的是人类的思维模式,正因为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对内部外部感受的差异,才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早期,AI只能辅助写一些新闻类的稿件,毕竟通讯类的内容在格式和要求上都相对固定,易于掌握。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