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建设,产品规划要求​

  • 医院信息化建设,产品规划要求​

  • 打造医院信息化闭环,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 质量闭环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活动都纳人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预先控制和全面控制的制度。

质量闭环管理,即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转。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是: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

D(do):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订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PDCA 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是保证质量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PDCA 管理的特点是阶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医疗质量管理也符合这一规律。

  • 医疗质量闭环管理

医院管理的核心就是医疗管理。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病人到医院就医,最后得到的医疗结果无法预测。原因是医疗过程涉及的环节、部门及人员繁多,整个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最后的医疗结果,而且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医疗管理应强调对整个过程,所有人员、所有环节实现管理。传统的医院要做到这些很困难,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对前述所有环节、所有人员进行管理成为可能,也就是通过闭环管理,根据PDCA持续改进原则,构建一个封闭的防线,保证得到期望的结果。医疗质量管理是以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为目的的质量管理过程,符合质量管理的特点和流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需要按照PDCA原理进行建设。

所谓闭环管理即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从医生下达检查与治疗医嘱开始,直到检查操作、治疗操作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及时记录操作对象、医嘱内容、操作时间、执行者、病人状态等信息,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核对相关信息,同时依靠相关知识库对操作进行核对,如药物相互作用、检验危急值等,防止出现检查或治疗中的差错与风险。

  • 医疗质量闭环管理应用

卫生部办公厅在2011年颁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中将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划分为0~7级,其中明确指出,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的第6级需要实现“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高级医疗决策支持”,而移动医疗、自动识别、条码扫描等成熟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在医疗、护理、检查、检验、治疗、手术、物资耗材等各个环节管理中实现数据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的有效途径。

  1. 药物医嘱闭环管理  

医嘱是临床医疗服务的关键主线,每一条医嘱执行的环节都和医疗质量密不可分。在建立完善的医嘱录入系统(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CPOE)的基础上,对医嘱录入、处方审核、护士给药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对医嘱的执行时间,执行者、执行结果等进行有效记录,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对医嘱的执行提出了“5R”标准,即正确的病人(right patient)、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正确的药物(right medication)、正确的剂量(right dose)、正确的用法(right route)。

医生通过移动工作站查房了解病人病情后,在医生工作站上下达医嘱,经护士转抄校对后传递给临床药师审核,医嘱信息通过合理用药审查后,将治疗药物经自动摆药机或人工摆药后送达临床科室,护士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使用移动设备在病人的床边执行确认环节,将之前的人工确认核对用药的方式改为使用移动PDA扫描病人腕带获取病人的药品医嘱和治疗信息,然后扫描通过自助摆药机分装的口服药袋条码或输液袋条码,只有病人信息、医嘱信息和药品信息三方数据都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对于输液医嘱还要对医嘱执行的结束时间和护士到床旁巡视观察时间进行采集和核对,对医嘱执行过程的记录有始有终,形成完整的医嘱执行闭环管理。通过移动护理系统进行的医嘱核对,有效地避免了出现用药、治疗方面的执行差错,保证了用药安全,实现了医疗质量的可持续改进。

  1. 药品流通闭环管理  

药品流通闭环管理是通过移动条码技术将药品从采购入库、库房查询、货架管理、发放出库到药房管理、用药分装等各个环节的数量和时间信息都及时记录下来,每一片药最终用于哪位门诊或住院病人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均使用移动系统进行记录和跟踪,做到每一片药的来源都有记录,每一次用药的过程都有保障。

  1. 检验闭环管理  

临床检验的闭环管理是将检验申请、病人身份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处理到检验结果的确认、报告和解释、建议等一系 列环节的闭环管理过程。医生根据病人情况下达检验医嘱后,护士转抄校对,并自动生成检验标本申请时间。护士通过移动PDA在床旁扫描病人腕带,提取该病人所需做的检验项目,并与之前准备好的采集容器上的条码进行核对后执行标本的采集,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后勤运送人员在发送之前进行核对,系统可自动记录送检时间,检验部门也可通过扫描识别标本记录标本接收时间、标本开始检测时间及初步完成检验和确认报告结果的时间,从而做到检验医疗流程的闭环管理。

类似的还有微生物检验、生物样本的闭环管理等,不但需要对检验标本进行准确标志、识别和管理,更要对标本采集的过程及检验结果进行跟踪和质量追溯,通过每个环节数据的记录和采集,真正体现医疗质量闭环管理的优越性。

  1. 物资耗材闭环管理  

移动医疗技术可以在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对高值耗材、低值耗材根据其具体的使用特性进行有效管理,所有需要反复消毒的物品,清洗、打包、灭菌、发放、使用、回收这一系列流程中,一些关键的环节可以通过使用PDA或PAD移动终端影像发布系统进行影像记录,方便查阅。还可采用RFID统一编码,从供应商资质审查开始采集数据,实现科室备货、编码;设备仓库备货、配发;科室计价、发票入账等一系列的耗材物资流程管理,从“财”和“物”的源头到最终使用者,可以实现物质材料使用情况的信息追溯,做到物资耗材的闭环管理。

  1. 手术麻醉闭环管理  

在手术麻醉的闭环管理中,病人离开所住病区后,病区的责任护士可通过移动PDA与手术室的护士完成病人交接工作,记录病人出科时间、入手术室时间和接送人,做完手术回到病区后会再生成一个交接记录并登记回执时间,保障了病人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各个医疗环节的安全。手术室护士的交接班、跟台、手术器械包内物品的清点核对等工作也通过移动PDA扫描条码标签来完成。移动镇痛管理系统还可以将无线技术用于远程监控镇痛泵运行情况,实现实时观察和调整镇痛泵的输注信息,突发事件、输注状态,实现病人术后病区内的麻醉闭环管理。

  1. 临床用血闭环管理 

 临床用血闭环管理是从医生开具配血医嘱,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病人签订知情同意书,护士审核医嘱、通过移动终端扫描试管上的条码并核对后,采集血样,记录采血时间和标本送检时间,输血科收到标本后记录签收时间,做输血前复查、交叉配血,到血液入库、病房取血、适应证审核、费用记账,取血发血,最后到病人床旁输血、输血巡视、不良反应记录、用血统计、输血后评价反馈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流程链,其中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在用血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避免了人为因素可能带来的操作错误,提高了效率,加强了临床用血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临床用血安全性。

综上所述,医疗质量的闭环管理是通过数字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借助无线网络、自动识别、智能终端、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医疗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记录实时化、认证识别条码化、流程操作自动化,从而有效提高了医疗诊断的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 医疗事务管理的四个主要

医疗事务管理包含医疗业务审批、医务人员资质管理、病案管理以及医德医风信息管理,业务审批主要体现在流程审批上,一般采用工作流的模式集成在OA上实现;医务人员资质管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档案管理的延伸功能;病案管理则体现在首页的录入、编码、数据上报以及病案借阅等功能;医德医风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医德考评等内容上。信息系统对医疗事务管理的优化效果在于使管理流程透明化、标准化,节省了沟通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 业务审批

业务审批是一系列相互衔接、半自动或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过程,可运行于异构的环境中,供多人协同工作,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管理业务流程等目的。传统的业务审批通过手工进行传递,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透明性差、时间长等缺点。建立一套有效、 安全的业务审批控制机制,是合理使用系统、充分发挥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医疗业务审批系统的目标是提高部门办公的自动化水平,为业务审批提供更快捷方便、响应及时、更可控、更经济的途径,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体而言,系统目标包含:

1. 设置业务需要的审批级别。

2. 远程提交和接收审批文件。

3. 网上实现业务申报和审批。

4. 报告状态查询和审批结果反馈。

  • 医务人员资质管理

传统的医务人员资质通过纸质进行管理,查询与统计医务人员的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医护人员资质系统设计了数据核查、数据综合统计、数据转入转出功能,可方便、快速地逐级汇总执业医务人员资质的全部数据,支持各级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信息管理工作,各级之间通过数据上报和接收来传递数据。

医护人员资质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有考试管理、资质管理、注册管理及统计查询功能。

①考试管理:主要是将医院日常对医务人员的“三基”考核形成电子试题,医务人员可直接在医院内网访问该系统进行测验,医院其他相关技能考试亦可纳人该模块;

②资质管理:主要是登记医务人员的相关执业资格的信息,以便管理部门统计查询,同时针对医生资质授权进行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处方权、手术权、麻醉权等权限进行审批,只有经审批后,该系统将通知HIS等相关系统对医生权限进行开放;

③注册管理:是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进行管理,可提示管理人员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资格年审和变更;

④统计查询功能:可按不同的查询条件汇总不同的医务人员资质信息,使得管理部门能快速地将数据上报给院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

医务人员资质管理的信息化,使得医务管理部门对医院的医务人员资质情况管理流程化和标准化,由于信息与医疗相关系统进行联动,可避免人员资质过期或注销后仍可进行医疗活动的现象,考试的电子化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杜绝了一些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

  • 病案管理

病案是医院的主要医疗信息载体,病案管理已从由单纯的病案保管发展成为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医疗病案信息管理,并可产生、提炼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其中,病案首页管理更是病案管理的重点,首页的信息涵盖了病人基本信息和相关医疗标准信息(标准诊断码和标准手术码),首页信息统计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向上级部门上报数据提供了重要依据。

传统的病案管理通过手写纸质病历,由病案室进行归档保管与借阅,若查询某项医疗活动则可能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进行原始病历的纸质查询。病案首页已是网络化、信息化。首页信息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不同信息点上生成,采集,然后集成,实现临床工作站、病案管理系统等资源共享。

在病案首页建立流程图,病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工作单位及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入院日期、入院科室等由入院登记处产生;临床信息,如门急诊诊断、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及ICD-10编码、并发症、手术操作名称及编码、抗生素使用情况等由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录入;医生签名、护士签名、病案号由病案室录入,疾病编码、手术编码由病案管理员审核、修改并签名后录入。病人入院期间发生的费用信息由HIS中直接读入病案首页,首页信息利用信息系统使得各个角色可分别录入各自负责的内容,告别了临床医生手工书写临床信息、病案管理员再次录入的重复劳动模式,使病案管理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疾病分类、手术分类和医疗统计上,有利于提高病案管理员的业务水平。

病案室的人员一般分为4组,

①病案回收与装订组:负责全院各病区住院病案的回收、整理、装订工作;

②病案编目组:负责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并编写病案号;

③医疗统计与检索组:负责住院医疗统计和各类检索工作,有些医院将该组人员归入统计室中;

④病案流通组:主要负责出院病案的归档、借阅、归还、复印等工作。

病案在病人出院后7 ~10日内(具体时间由医院自行决定)由病案回收人员到各病区,按照从系统中打印的病人出院登记表逐份核对回收到病案室;医院的网络化病案首页由临床医生在归档前从系统中调出、打印并手工签名。病案回收、装订后,编目人员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病案首页上的诊断、手术名称和编码进行审核。住院病案首页信息和病房工作日报信息是住院医疗统计的主要原始资料。病案首页和病房日报已经基本实现网络化,住院统计工作比较便利,可直接从系统中调出。病案归档时,病案管理员将同类疾病病案按照病案号的顺序放入病案袋中存放,并在病案袋的底部书写病案号前三部分及起止份数。这样医生需要借阅病历时,可通过病案首页查询系统查询需要借阅的病历的住院号,再到病案室借阅病历,流通组员负责病历借阅、归还等管理工作。

上述的管理流程是基于纸质病案的方式运作,而随着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以及历史纸质病历的数字化,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功能建立在对病案管理组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组织结构为线索,了解病案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和内部分工,掌握现行系统的功能体系。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包括病案首页登记、病案图像拍摄、病案图像质检、病案图像刻录、病案制作统计等;病案检索、病案图像阅读;病案质控模板设置、病案质量检查登记、病案质控信息;临床科研模板设置、临床科研信息登记、临床科研信息统计;病例随访模板设置、病例随访信息登记、病例随访信息等。该系统将纸质文档电子化,电子化手段有两种:扫描和微缩。纸质病案扫描有利于病案在系统中流通,医生借阅病案无须到病案室翻阅,可直接在系统申请,管理员授权后可即刻查阅,但这种电子化手段不具有法律效力,仍需保留原始纸质病案,医院需采用真空包装的方式将纸质病案打包存放。病案微缩则具有法律效力,纸质病案原则上可以销毁,病案微缩可以解决纸质病案易损坏、存放占空间的问题,所以将两种电子化手段结合,则可彻底解决病案流通、存放、取证的问题,形成新的病案管理模式。

  • 医德医风信息管理

卫生部发布《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医疗机构为每位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强化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德医风系统的管理。

医德医风在医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医院实现自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医德医风管理基于简单的指导性思想教育、文件学习的模式,没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医风管理体系。

医德档案和病人满意度是医德医风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医德档案包括个人医德档案和部门医德档案。医德档案以事件为主线,通过事件的记录而落实到具体医务人员和部门的考核,医德医风事件具体包括:业务学习、技能培训、表扬事件、病人投诉、行风检查、廉医廉政、公益活动等。行政管理部门能即时查询医德档案数据,建立起全面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标准。医德医风建设中,病人投诉是收集病人的反馈信息,包括病人对医院、科室、医生的评价信息、投诉信息,表扬信息和建议信息;科室自律是自查、申诉和建议,各科室通过医德医风系统查询病人反馈的投诉和建议,实时了解医德医风状况,并对投诉意见作出补充说明,系统对投诉人的具体信息是保密的;机关监察是查询、分析和处理意见,纪检部门通过系统对全院医德医风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了解服务现状,对投诉、建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病人。

医德医风管理系统通过细化与量化实现考评信息多级填报与审核功能,医务人员通过自评、科室初评、相关职能科室终评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确保获得的考评信息真实有效;为便于各层次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实现个人、科室、医院、整个卫生系统的多层次查询与统计功能。普通医务人员通过登录系统可以查看本人的学习培训、批评投诉、表扬与奖惩等医德医风事件,对系统中缺漏事项,本人还可以补充填写并在线提交。部门负责人不仅具有普通医务人员的功能,还可以查看本部门全部医务人员的医德档案及满意率反馈情况。主管部门可以查看医务人员的医德档案信息和满意率反馈情况,负责对个人提交的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交职能部门确认并正式记入相应医务人员的档案。职能部门主要使用客户端进行数据输入、维护和统计查询。

医德医风信息管理系统立足于综合考核,提供了有力、翔实的依据,将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全方位的数据化要求,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指标使“软指标”转化为“硬指标”,保证了考评的全面、公开和公正,实现了医德考评由模糊管理转化为量化管理,使得医德考评能够更客观、直接地反映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强化对医德医风的监督,提高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

医德医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用了标准数据流引擎与数据标准化技术,实现医德档案管理的量化与细化,提升了现代化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 规划医院信息化

信息化规划的方法比较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信息化规划理论就伴随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规划方法。IBM在1966年提出的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化规划,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目标是创建一个技术上一致的框架。麻省理工学院John Rockart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关键成功因素法(CSF),从管理角度进行信息化规划,能够直观地引导高级管理者纵观整个企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战略栅格法(SG)是由MeFarlan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从管理角度来进行信息化规划,从战略影响方面标出企业现存的和将来信息技术应用组合的特征,企业根据自身在“战略栅格”中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规划。价值链分析法(VCA)由波特在1989年提出,从市场角度进行信息化规划,核心是识别关键增值环节。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法(SISP)是从组织角度进行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创建竞争优势,不断地在信息技术中确定新的机会。其后,Parhaland等在2002年分析企业目标和信息化技术间隙,利用平衡记分卡工具,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Fine等在2003年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快速、连续评估企业价值链,进行信息化规划。这些方法在医院信息化规划中同样适用。

信息化规划三阶段模型

B. Bowman,G. B. Davis等认为信息化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的内容包括,提出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确定信息化建设任务,估计系统开发的环境,制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主要任务是,在整个组织的计划和信息化规划间建立关系。具体方法有,战略集合交换、根据组织传统制订战略和根据组织集合制订战略。

(二)组织的信息需求分析

组织的信息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组织在决策支持、管理控制和日常事务处理中的信息需求,制订开发计划。主要任务是,研究广泛的组织信息需求,建立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并用来指导具体应用系统的开发。具体方法有,商业系统规划(BSP)、 关键成功因素(CSF)、 目的/手段分析(E/M)。

(三)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在组织的信息需求分析阶段中确定的主要开发计划而制订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人员和资金计划,对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开发资源和运营资源进行分配。具体方法有,投资回收法、零点预算法、收费法等。

       各传统的规划方法都是沿着信息化规划三阶段模型进行规划的。

商业系统计划法

商业系统计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是IBM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的成果,在70年代稳定下来,得到大量使用。BSP法是一种结构化方法论,基本出发点是,信息化建设必须支持企业的目标,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企业的总体有效性起关键性作用。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应当表达出企业中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定义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组织提供一致性的信息。信息系统应当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应由总体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施。BSP规划的流程是,定义业务流程、定义数据、定义功能结构。

(一)BSP法的作用

BSP的作用是,①确定出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明确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先后顺序;②对信息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二)遵循的原则

BSP关心整体的、长期的和综合的信息系统建设。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信息系统必须支持机构的战略目标

1. 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机构各个管理层次和各个部门的需求,而不是某--个管理层或某部门的需求。

2. 信息系统应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3. 信息系统应该有独立于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4. 自上而下的信息系统规划,自下而上的信息系统实现。

(三)BSP的工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成立委员会,下设规划制订小组,提出工作计划。

2. 调研  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调研他们如何使用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如何决策、需要什么信息支持决策、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企业的发展目标等。深入调研企业的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定义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是指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定义企业过程的目的是理解企业如何完成它的总使命和目标,定义其中所需的信息类型和结构,决定信息化建设的范围,确定子系统和开发先后顺序。对企业过程的理解,可以使信息化建设独立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提供长期的支持。

BSP方法的核心是识别企业过程,在识别过程阶段,很可能由于过于注重局部,没有强调从全局上描述整个企业业务流程,不能保证信息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因此,在识别过程时,它要求尽可能地列出更多的过程,不管这些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大小是否一致。企业的业务过程有三个方面:

(1)战略计划与控制,是指一个企业的长期的总体规划,投资规划、资源开发计划等。

(2)产品生产和服务,应从企业组织的工作目标去观察,从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中去提取,可以整理出很多功能。

(3)辅助资源,包括人、财、材料、设备

把以上三个方面识别出的功能进行汇总、归类,对确定出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定义、命名。

4. 业务流程重组  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过程是低效的,还有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应当取消,对业务流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重组和优化。

5. 定义数据类  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相关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是按业务过程进行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常见的数据类有存储类数据、事务类数据、计划类数据和统计类数据。在定义数据类时,比较常用的是分析每一过程 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并从全局上考虑整个数据流程,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流程的畅通性。

6.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划分子系统。划分子系统的常见方法是U/C矩阵。U/C矩阵的方法如下:

(1)建立数据或主题与流程的关系矩阵,用C表示该流程产生该数据,用U表示该流程使用该数据。调整行的顺序,使C尽量集中在对角线或对角线附近。

(2)确定基本功能模块。将流程和数据依据其管理的资源划分成若干组,并用方框框起来,这些方框确定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由这些功能模块形成了逻辑子系统的组合及这些子系统对相关数据的控制、产生和使用。

(3)确定数据流向和基本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落在系统方框外的U表示对数据流的应用,用箭头表示数据从一个系统流向另一个系统。(4)形成基本功能子系统结构方案。去掉C和U,并给每个方框命名,这些方框就是我们所需要定义的子系统。

7.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完成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 医院信息化规划实施

对于医院领导而言,信息系统是一种管理工具,目的是为医院提供一种管理技术手段,把院领导的管理思想贯彻到在医院业务中。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医院结合实际情况,把这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贯彻到医院的医疗业务中去。医院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涉及组织、开发、项目管理、营运、资金、人员、流程等全方位的问题,不可预见的工作或返工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要实施好信息化规划,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组织架构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组织架构和人才是关键。

(一)医院信息管理组织结构

医院信息化建设绝对不单纯是医院信息部门的事,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信息部门只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而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医院所有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在充分了解各部门的需求后进行信息化规划,可以避免单一部门做无用功。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需要院领导的支持,并充分考虑医院中层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人员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实施中获得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信息化建设,要求信息部门加强需求管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并最终引导用户需求。分期分阶段推行信息化项目实施,从而使用户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这些要求,都体现在信息化建设的多部门参与,在组织结构上,多部门参与主要体现在领导小组和项目的组成上。

1.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建议医院设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组长或委员会主任应由院领导担任,成员应包括信息部门、医疗管理部门、护理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后勤部门、临床部门、技诊部门等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的职责应该包括:审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预算;听取信息部门的工作汇报,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和监督实施;讨论重大的需求变更,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对各处室进行指导和协调;受院领导的委托,对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报告;审议信息化建设项目论证报告;指导信息部门完成信息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工作。

2. 信息管理部门  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有完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部分开发部分引进和完全引进四种,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对医院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同。但不管采用那种建设模式,信息部门是必须建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可分为规划与管理、设计与开发、维修和维护三类,对每类工作都需要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人员,人数可根据建设模式和每类工作的工作量来确定。信息部门关键是要能够是信息系统对医院的业务进行很好地支撑与服务,使用户满意。对医院而言,信息化规划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关键是找对人做对事,得到高层支持。

信息部门的职责包括,具体负责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订、实施和管理;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相关软硬件的计划、选型、审批、采购、安装、验收、调配、维护、维修、硬件报废的技术鉴定;制订及执行信息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参与组织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负责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的管理;负责全院员工的信息系统操作和基础知识的培训;根据院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授权,设置计算机使用权限;负责全院计算机网络建设及维护;维修维护全院计算机设备;负责处理应用系统故障;负责维护信息系统的正确性、一致性;保证医院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稳定的运行;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协助向院领导提供临床医疗和经济情况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分析报告,提供各种数据,支持决策。负责提供医院统计部门不能提供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3. 信息系统项目组  对于每个信息系统项目设立项目组,项目组负责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使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好的质量。项目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包含信息部门的技术人员,更应该包含医疗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

(二)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有。小到个人守则,大到部门规章,随处可见。规章制度对于规范部门和职工的行为,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营,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完善规章制度,医院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广泛调动,医院的各项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为进一步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应用,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如信息科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工作站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信息技术人员陪尊制度、计算机操作培训制度、电子病历管理规定、信息设备的管理规定、信息系统权限管理规定、信息系统数据查询管理规定、信息编码管理规定、网络管理规定、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规则等。

(三)信息部门要参与信息化规划

保障医院信息化规划有效实施,需要院领导有力的支持、资金持续的投入、信息技术人员的先进技术、信息化项目管理人员良好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能力、医院有效的激励等,但即使以上各个方面都很到位,也可能会使信息化规划在实施时出现偏差,因为在很多医院,负责信息化规划人员,不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实施的人员对信息化规划不理解或有自已不同的想法,并按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思路进行信息化建设,造成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脱节。另外,部分医院信息化规划由信息规划咨询服务提供商独立完成,由医院信息部门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出现信息化规划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脱节。避免信息化规划与实施脱节的最好方法,是让信息化规划人员参与或跟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信息化规划人员与项目负责人一起把握项目的目标范围和项目实施方案,一起确定里程碑等关键节点与关键交付。也可以由信息化规划人员,充当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理或辅导员。对于主要由外部咨询机构帮助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医院,最好在信息化规划完成后,继续聘请咨询机构的顾问,充当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理,目前多数请外部顾问完全信息化规划的企事业单位,多数采用这种方式。信息化规划人员或外部信息化规划咨询顾问在监理或辅导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验证自己当初规划方法的合理性,同时,根据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对信息化规划进行适当的修订。

(四)信息部门的考核

对项目组和信息部门需要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项目的进程。对信息部门的考核方法无法像临床部门那样简单明确,一目了然,需要重新制订考核指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确立指标:

1. 资源配置  通过对其他标杆医院的考查,根据本院业务量和发展速度,确立本院信息技术人员的数量、信息化建设投入规模等资源配置有关指标。

2. 业务效率  即劳动效率,例如人均支持的床位数、人均诊疗人次、人均负担的终端数量、人均负担的子系统个数等。

3. 服务质量  即满意度、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业务系统处理速度、宕机持续时间、项目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故障处理时间、需要完成率等。

4. 技术发展能力  根据信息部门的长远发展目标,如新技术培训、新技术引入、超前研究和开发等情况,考核信息部门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根据上述指标,参考医院信息化建设所出的具体阶段,对每类指标赋予不同的比重,形成信息部门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年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订和优化,不断完善。

项目管理

要做好信息化规划的实施,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使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遵从一定的规范,做到有章可循。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开展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严格的变更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用户需求。抓大放小,使所有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都得到综合的管理,避免边行动,边计划,边修改,导致需求无限扩大,项目实施周期无限延长。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指在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用专门的项目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指定的任务,且不超过规定的成本。通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可以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

医院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大型项目,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在医院信息化规划的实施中的作用如下:

1. 合理安排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进度,有效使用医院提供的资源,确保信息化规划能够按期完成,并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如,通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具中的工作分解结构、网络图和关键路径、资源平衡、资源优化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可尽早地制订信息化建设任务,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有效安排资源的使用,特别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保证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并有效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

2. 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团队合作,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方法,如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团队合作方法等。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士气和效率,为信息化规划的成功实施提供团队保障。

3. 降低信息化规划实施的失败风险,提高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成功率。风险时刻不在,通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准确识别风险,制订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甚至变不利成有利,降低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4. 有效控制信息化建设范围,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可控性。信息化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计划变更。要使信息化建设继续朝着当初规划的方向发展,必须有一种好的方法来进行控制,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强调变更控制,采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能有效降低计划变更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保证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

5. 可以尽早地发现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强调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及改进,使项目管理者能够及早发现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隐含的问题。

       6. 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通常,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在一个系统完成时,项目就结束了,对于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技术积累,都是一种空谈。 除了相关当事人获得了一些脑子里的经验外,其他人学不到,下一个项目又重新来过。众多的信息系统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除了有规范的制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有比较好的知识积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强调在项目结束时,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将更多的项目经验转换为知识财富。

培训

培训是保证项目实施成功的必然环节。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厂商都会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分角色培训或者沙盘演练。医院要注重实施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转移,培养医院内部培训讲师,形成医院自己的专家团队,同时建立各级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机制,使基层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系统。培训的方式可以多样,包括:

(一)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根据信息系统操作的实际需要,选定容易出错或操作稍复杂或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等作为专题,进行专门性的操作培训和实例演示。

(二)上机操作训练

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的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因此应尽量提供更多的上机操作训练机会,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学习软件、测试版软件,供用户自由练习。

同时,为用户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培训,包括按专科设立专科操作目录、专科编码表、专科模板等,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

(三)科室培训骨干

骨干参与,骨干带动其他人员,骨干解决操作上的问题。

医院信息系统的用户众多,医务人员也无法按时参加集中培训,对能够对其他人员进行传帮带作用的科室骨干的培训,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通过培训,使科室骨干对信息系统操作有非常熟悉,并且能独立处理相应问题,这样才能对科室其他人员进行指导。对科室骨干的重点培训,对系统的顺利实施同样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制作操作提示卡片

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众多,每一个医院信息系统的用户需要操作的功能也很多,而且,部分功能只在某个时刻才需要操作。另外,医疗项目类别和条目繁多,要求医务人员都熟悉甚至记住则不可能,因此,可以根据专科特点,制订操作提示卡片,如操作方法、常用项目编码等,能够极大地提高操作速度和准确性。

(五)视听多媒体教学

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音视频进行演示、讲解,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一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可以激发了用户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培训质量。而且课后,学生还可随时调阅复习,以加深巩固。因此,把一些操作培训制作成视频,作用很大。

(六)实地观摩

       信息化规划要得到正确的实施,首先要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把握。为提高系统实施的成功率,往往会采用试点的方式启用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在试点科室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因此,试点科室就是其他科室的样板,是培训基地,安排其他科室到试点科室进行实地观摩,进行现场学习交流,更能让用户理解和接受。而且,培训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

医院信息化规划的制订是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即“制订规划—实施—总结反馈—修改规划”的循环过程。医院信息化规划可以是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如3~5年甚至更长,但是每年都应当根据政策的变化、医院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新趋势等进行调整和完善。可以说,规划的变更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但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规划的变更则会变得无法控制,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失败。规划的变更有三个方面:

1. 范围变更  主要体现在子系统的变更或建设顺序的变更。

2. 预算的变更  主要体现在资金的变化。

3. 技术架构的变更  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如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开发技术的重大变更和新技术的引进等。

       变更控制的目的并不是控制变更的发生,而是对变更进行管理,确保变更有序进行。慎重对待信息化规划的变更,以完成信息化规划的目标为目的,建立在院领导的领导下,由信息部门主导,职能部门和医疗部门参与的变更控制委员会,在充分评估变更对项目影响后进行决策,能够有效地减少变更对信息化规划顺利实施的影响。

  • 医院行政事务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医院中不断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办公效率,对行政办公模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IS、EMR、PACS以及无线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医院的运营模式,显著提高了医疗业务效率。但是,医院除了医疗业务之外,还有大量的辅助管理业务,比如行政办公、科研、教学、医患关系管理、继续教育等,这方面的业务也急需相应的信息系统来提高管理效率,这些领域就是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的用武之地,好的OA平台可显著提高医院辅助管理方面的效率。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缺乏信息的支持,管理就是空中楼阁。HIS、ERP等信息系统使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OA使医院行政办公、科研管理、教学管理等辅助业务的管理精细化,在完成日常管理业务的同时,可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不断改进管理。

    • 流程式的公文
    1. 原始审批流程及问题

公文流转是办公文件从拟稿到归档并在各职能部门之间逐级审批的流转过程。在系统未上线时以某科室立项审批流程为例:首先申请人草拟立项申请书,打印出来给科主任批阅,若科主任不同意则重新拟稿,如果批阅通过则将批件递到院长办公室人员审核,院长秘书会将批件分发到分管副院长处批阅,副院长批阅后再交给秘书,秘书再转给主管院长批阅,批阅通过后再由院长办公室分发到相关职能科室备案,同时通知申请人立项已批。以往日常公文处理在医院的行政工作中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很可能会因为个人文件管理不当,产生文书遗失,过时而未批阅,或者上级领导出差在外,无法及时批阅等状况。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文件是一份份厚重的文件档案及各种纸质文件,要查询一份有效的历史数据就要到归档文件的部门,再去查询归档的日期,找到归档的文件,耗时又烦琐。

    1. 系统实施后流程分析

公文流转的模式一般可归纳为以下4种:直流模式、分流模式、合流模式和回流模式。

  1.  直流模式  是最简单的流转模式,表示文档在人员之间一对一的传送,通常用于申请审批类流程,如一份开展新医疗项目的申请经临床科室主任批示后直接交给医务部主任处理。
  2.  分流模式  表示医院中人员之间一对多的传送,比如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发的文件让各职能科室主任阅读。
  3.  合流模式  表示医院中人员之间的多对一的送达,如医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分发给多个职能科室主任的文件经不同的科主任处理完成后汇总给院长进行查看批示。
  4.  回流模式  表示公文流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退回、重做等情况,从而在流程中形成回路,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

这些最基本的流进行一定的排列可形成更复杂的流,进一步提高公文流转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系统运行后公文审批的流程变得透明化、简易化,提高了效率。再以立项审批流程为例:首先申请人在系统提交立项申请表单,系统将申请流转给科主任审批,在规定的时间内科主任批阅流程,同意后转给院长办公室秘书中转,院长办公室秘书将批文转至分管副院长审批,分管副院长批阅后由系统转至院长审批,院长批准后回传给院长办公室秘书分发,最后将文档归档。

引入系统后,流程再造的效果如下:

①电子化审批:审批过程规范,无须往返来回,效率显著提高;

②流程信息透明化:领导审阅情况、批示情况、批示时间一目了然;

③流程数据统计:为流程优化和改进,以及各种考核提供数据支持;

④审批流程自由定义以及解决了多身份情况下的流程问题;

⑤让医院公文处理人员从长期繁杂的文件办公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行政成本。

    • 信息方式沟通
  1. 沟通现象及问题

沟通不畅问题存在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以下达通知或公告为例,之前的做法是在宣传栏张贴通知,如果遇到紧急通知则要打印多份,让工作人员派到各个科室的负责人手上,再由负责人传达到其所在科室的所有人,这样存在信息传递延迟的问题,而且还不能保证覆盖所有相关人员。同时,还存在信息送达状态不可预知的问题,当通知和公告传递出去后,无法知道查看信息的具体人数,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1. 系统功能

OA系统上线后,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

  1.  重大通知可通过通知公告宣布  每个职能部门、临床科室都建立了一个“频道",以及一个或多个“栏目”,通过权限控制,让每个科室自行发布通知、公告、新闻等信息,重要信息自动推送到医院门户网站首页的相关栏目。推送到网站首页的内容需经过审批流程,一般由宣传科负责审核内容。
  2.  个人与个人可传阅信息  传阅信息是指某个用户发送信息内容给其他多个用户,信息可包含文件附件,传阅类似于邮件,参与传阅的人都可以看到每个人对传阅内容的状态,状态分为未开封、已开封和已阅3种:

①未开封:表示此人未查看信息;

②已开封:表示此人已查看信息,但未发表意见;

③已阅:是在已开封的基础上发表意见。这种沟通方式用于一对多沟通,同时还可了解沟通对象的意见。

  1. 即时消息提醒功能  即时消息提醒是当用户向多个用户发送信息提醒,系统会向接收用户弹出提醒框,接收用户还能即时回复信息,这种沟通方式与传阅有些类似,但区别在于传阅有单独的界面查看每个用户的回复,而即时消息则没有。
  2. 对话功能  对话指的是一个用户发起给另一个用户沟通的邀请,接收方同意邀请后,两个用户会在同一个界面上进行即时沟通,和目前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类似。
  3. 短信通知  上述几种沟通方式都是需要用户登录OA系统后才能查看到相关的信息,而大部分时间医院的用户都不会长期在线,所以如果有紧急通知,则需要通过OA配置的短信网关通道将信息发送到指定用户的手机上,短信通知需要付出短信费用,非紧急情况不会使用。

信息系统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降低了沟通中出错的机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医院的行政管理成本。

    • 资源共享管理
  1. 组织架构管理

组织架构信息是审批流程的基础。比如在医院中临床科室的某项业务,先由科主任审批,再经大科主任审批,然后再经分管院长审批。这项业务的审批就需要医院组织架构信息的支撑,工作流引擎根据组织架构信息将一项业务自动推送到相应领导处进行审批。如果组织架构信息不完整或者有错误,那么这项业务的审批流程就走不下去。其次,医院组织架构信息也是权限管理的基础。比如,在考勤管理中不能操作其他科室的考勤,在薪资模块中部门负责人可查看本部门人员的薪资数据,诸如此类的权限控制要求都依托于医院组织架构信息。

  1. 会议管理
  1.  原会议安排流程及问题  原申请会议流程:职能部门填写会议申请单提交到办公室,内容包括会议地点、会议时间、与会人员、会议内容。然后由办公室审核,需查询相同时间内同一会议室是否已被占用。在会议结束后会议记录员要提交纸质会议纪要到办公室。上级领导审核会议纪要,不合格退回会议记录员处。领导审核会议纪要后,撰写人复印会议纪要,发送会议纪要给各个与会人员。会议流程结束,相关资料由办公室归档。医院的会议存在着会议室管理难、效率低、记录离散等问题。
  • 会议室管理难:是因为会议室占用信息不透明,会议申请者无法及时知道会议室的使用情况,通常需要询问相关管理部门,而管理部门也有可能出现安排会议出现冲突的现象;
  • 效率低:表现在会议申请到审批下来的过程长,同时会议日程无法提前告知参会者,让参会者准备不足,往往出现在会议上询问一些基本的问题,导致会议效率低下;
  • 记录离散:表现为会议纪要不能集中保存和查阅,会议主办科室提交会议纪要时间差异很大,甚至有不提交的现象。
  1.  系统实施后流程分析  通过OA系统填写会议申请单提交到办公室,内容包括会议地点、会议时间、与会人员、会议内容、记录人、主持人、经手人。办公室通过系统审核。审核后自动发布会议通知,与会人员上系统后将收到通知。会议结束后会议记录员在系统上提交会议纪要,自动提交到上级领导处审核。上级领导审核会议纪要,不合格退回会议记录员处。发布会议纪要给各个与会人员。会议流程归档。
  2.  系统功能  会议申请、审批、通知与会人员、撰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审核与发布都在线上完成,使整个会议管理流程透明化。直观监控会议室某段日期内使用情况,会议冲突自动检测。能够一次申请多时段的会议。能够查询单日会议室使用情况。
  1. 车辆管理
  2.  原车辆管理流程及问题  原车辆管理流程:填写车辆使用申请单,内容包括:使用时间、需载人数、是否需要回程等内容。将申请单提交到本科上级领导处审核,领导审核并签字。然后将申请表发还申请人处。提交申请单到车队。车队安排车辆及司机。在无系统支撑的时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纸质派车单满天飞,流程管控混乱;无法准确统计与分析车辆出车情况、维修情况、费用情况;用车费用无法快速分摊到使用科室。
  3.  系统上线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规避,主要具有下列功能:在线完成用车申请、维修保养,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翔实登记行程数据、费用数据和事故情况;灵活分析出车次数、事故情况、燃料费、路桥费、修理费等各种数据;建立车辆档案,详尽记录每辆车的基本情况、维修情况、用车情况、费用情况等。
  4.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借阅三大流程,在传统手工流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的,而且很容易出现档案遗失,同时,由于档案文件无法数字化,存档用地非常大。使用了档案管理子系统后,大部分内部档案都来自于OA的流程归档数据,上级单位的文件可通过OA的收文管理进行整理后归档入库,系统将自动完成档案收集工作,档案管理员只需对档案进行分类和编码。档案的借阅则可利用OA借阅流程,从申请到批准借阅都可顺畅执行,每个审批环节都有记录,而且由于档案文件数字化,可提供多人借阅一份档案的服务。

  •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众所周知,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为了实现新系统与医院现有系统的无缝连接,就需要运用高效的信息集成技术搭建一个可扩展的集成平台。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平台,主要考虑其集成的可扩展性,即实现信息系统的无限扩张,这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 异构数据集成技术

异构数据库的集成是数据库领域的经典问题,也是当今信息技术的热点。研究和开发异构数据库集成系统,对于消除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孤岛、维护各部门间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促进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的管理成本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数据库的异构性包括3个方面:系统异构、数据模型异构和逻辑异构。

1. 系统异构  是指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并发控制、访问方式和通信能力等的不同,具体细分为: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同,即数据可以分别存在于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PC 机或嵌入式系统等。

(1)操作系统的不同,即数据的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UNIX、Linux等。

(2)开发语言的不同,例如C、C+ +、Java、Delphi等。

(3)网络平台的不同,例如Ethernet(以太网)、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ATM (异步传输模式)、TCP/IP(传输控制/网际协议)、IPX/SPX等。

2. 数据模型异构  是指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的不同。例如数据交换系统可以是同为关系数据库系统的Oracle、SQL Server作为数据模型,也可以是不同数据模型的数据库,例如关系、层次、网络、面向对象或函数型数据库等。

3. 逻辑异构  包括命名异构、值异构、语义异构和模式异构等。例如语义的异构具体表现在相同的数据形式表示不同的语义,或者同一语义由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等。

异构数据库集成可以通过转换和标准化来实现,在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中要解决平台和网络的透明性、数据模型的转换、模式转换和集成、分布式事务管理等问题。

当前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主要采用3种策略:公共编程界面、公共数据库网关和公共协议:它们都是基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这样可以综合各种计算机协同工作,各尽其能,也可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规模优化和规模缩小化。①公共编程界面包括客户应用编程界面和服务器应用编程界面;②公共数据库网关是一个转换器,客户通过它就可以访问异构数据库;③公共协议是指对客户和服务器间通讯的格式和协议及对数据库语言进行标准化。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解决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的方法。

这3种策略在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中可以配合使用,并不互斥。从各种数据库产品所提供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的主要机制来看,Gateway和API是当今集成异构数据库的主要方法。

  • 工作流技术

  1. 概述

工作流(workflow)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建模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MS)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现。

1.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产品结构:

(1)定义工具:用来定义工作流,它生成工作流定义。在定义时可能会参考组织或角色数据,还会引用外部应用程序的编程接口。

(2)工作流执行服务:用来执行工作流,可能包含多个相互独立、并行运转的工作流引擎。它可能会参考组织或角色数据,还会调用外部应用程序,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使用工作流相关数据,生成工作列表。

(3)工作流引擎:用来执行单独的流程实例。

(4)用户界面:用户操纵工作流列表的界面,可能会调用外部的应用程序。

2. 工作流管理系统产品主要功能包括:

(1)建造功能: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

(2)运行控制功能:在运行环境中管理工作流过程,对工作流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调度。

(3)运行交互功能:指在工作流运行中,WMS与用户(业务工作的参与者或控制者)及外部应用程序工具交互的功能。

  • 工作流产品分类

1. 根据面向的用户分类

(1)基础的工作流系统:提供引擎、设计器、相关接口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商可以基于此类系统开发具有工作流管理功能的应用软件。

(2)面向应用的应用级软件系统:应用了工作流技术,包括内置较完整的工作流功能,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流程化应用。同时,系统中还往往针对应用需要,集成了其他功能。

2. 根据实现的业务过程分类

(1)管理型工作流(administrative workflow):在这类工作流中活动可以预定义并且有一套简单的任务协调规则,如大学里的课程选修、完成论文后的学位申请等。

(2)设定型工作流(ad hoe workflow):与管理型工作流相似,但一般用来处理异常或发生机会比较小的情况,有时甚至是只出现一次的情况,这与参与的用户有关。

(3)协作型工作流(collaborative workflow):参与者和协作的次数较多。在一个步骤上可能反复发生几次直到得到某种结果,甚至可能返回到前一阶段。

(4)生产型工作流(production workflow):实现重要的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特别是与业务组织的功能直接相关的工作流。与管理型工作流相比,生产型工作流一般应用在大规模、 复杂的和异构的环境下,整个过程会涉及许多人和不同的组织。

3. 根据采用的任务项传递机制分类

(1)基于文件的工作流系统:以共享文件的方式来完成任务项传递。这种类型产品开发得最早、发展最成熟、产品品种较多。代表产品有FileNet的Visual WorkFlo、IBM 的Flow Mark、InConcert的InConcert。

(2)基于消息的工作流系统:通过用户的电子邮件系统来传递文档信息。这种类型的产品一般都提供与一种或多种电子邮件系统的集成接口。代表产品有Novell与FileNet合作开发的Ensemble、Jet-Form公司的InTempo、Keyfile公司的Keyflow。

(3)基于Web的工作流系统:通过WWW来实现任务的协作。这一类产品起步较晚(在1995年以后),但是发展迅速,其市场前景广阔。许多供应商纷纷改进原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以增加对Web的支持。代表产品有Action Technologies公司的ActionWorks Metro、Ultimus 公司的Ultimus。

(4)群件与套件系统:虽然这一类产品与上面介绍的3种产品在任务传递方式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但是在这里却有必要把它单独划分成一类,因为这一类产品都需要依赖于自已系统的应用基础结构,包括消息传递、目录服务、安全管理,数据库与文档管理服务等,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用开发环境。代表产品有IBM/Lotus公司的Lotus Notes、Microsoft公司的Office与Exchange、Novell公司的GroupWise。

J2EE技术

(一)概述

J2EE是Java2平台企业版(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

J2EE核心是一组技术规范与指南,其中所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均有共同的标准及规格,让各种依循J2EE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解决过去企业后端使用的信息产品彼此之间无法兼容、企业内部或外部难以互通的窘境。

J2EE组件和“标准的”Java类的不同点在于,它被装配在一个J2EE应用中,具有固定的格式并遵守J2EE规范,由J2EE服务器对其进行管理。J2EE规范是这样定义J2EE组件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和applet是运行在客户端的组件;Java Servlet和Java Server Pages (JSP)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Web组件;Enterprise Java Bean(EJB)组件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业务组件。

企业级应用框架的需求在许多企业级应用中,如数据库连接、邮件服务、事务处理等都是一些通用企业需求模块,这些模块如果每次在开发中都由开发人员来完成的话,将会造成开发周期长和代码可靠性差等问题。于是许多大公司开发了自己的通用模块服务。这些服务性的软件系列统称为中间件。在这样的需求基础之上,许多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中间件,但其与用户的沟通都各有不同,从而导致用户无法将各个公司不同的中间件组装在一块为自己服务。从而产生瓶颈。于是提出标准的概念。其实J2EE就是基于JAVA技术的一系列标准。

(二)体系结构

这种基于组件,具有平台无关性的J2EE结构使得J2EE程序的编写十分简单,因为业务逻辑被封装成可复用的组件,并且J2EE服务器以容器的形式为所有的组件类型提供后台服务。

容器和服务容器设置定制了J2EE服务器所提供的内在支持,包括安全、事务管理、JNDI(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寻址、远程连接等服务。

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应用逻辑按功能划分为组件,各个应用组件根据它们所在的层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事实上,Sun设计J2EE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两层模式(client/server)的弊端,在传统模式中,客户端担当了过多的角色而显得臃肿,在这种模式中,第一次部署的时候比较容易,但难于升级或改进,可伸展性也不理想,而且经常基于某种专有的协议,通常是某种数据库协议。它使得重用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非常困难。现在J2EE的多层企业级应用模型将两层化模型中的不同层面切分成许多层。一个多层化应用能够为不同的服务提供一个独立的层,以下是J2EE典型的4层结构:①运行在客户端机器上的客户层组件;②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③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层组件;④运行在EIS服务器上的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层软件。

(三)J2EE关键技术

1. JSP  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技术标准。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 htm,*. html)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Seriptlet)和JSP标签,就构成了JSP网页。Java程序片段可以操纵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以及发送E-mail等,实现建立动态网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网络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这样大大降低了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即使客户浏览器端不支持Java,也可以访问JSP网页。

通常JSP页面很少进行数据处理,只是用来实现网页的静态化页面,提取数据,不会进行业务处理。

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eriptlets,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网页还能通过tags和seriptlets访问存在于服务端的资源的应用逻辑。JSP将网页逻辑与网页设计的显示分离,支持可重用的基于组件的设计,使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开发变得迅速和容易。JSP(JavaServer Pages)是一种动态页面技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将表示逻辑从Servlet中分离出来。

自JSP推出后,众多大公司都支持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所以JSP迅速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语言。

2. Servlet  Servlet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小程序。这个词是在Java applet的环境中创造的,Java applet是一种当做单独文件跟网页一起发送的小程序,它通常用于在客户端运行,结果得到为用户进行运算或者根据用户互作用定位图形等服务。

服务器上需要一些程序,常常是根据用户输入访问数据库的程序。这些通常是使用公共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CGI)应用程序完成的。然而,在服务器上运行Java,这种程序可使用Java编程语言实现。在通信量大的服务器上,Javaservlet的优点在于它们的执行速度快于CGI程序。各个用户请求被激活成单个程序中的一个线程,而无须创建单独的进程,这意味着服务器端处理请求的系统开销将明显降低。

(1)实现过程:最早支持Servlet技术的是JavaSoft的Java Web Server。此后,一些其他的基于Java的WebServer开始支持标准的ServletAPI。Servlet的主要功能在于交互式地浏览和修改数据,生成动态Web内容。这个过程为:客户端发送请求至服务器端→服务器将请求信息发送至Servlet→Servlet生成响应内容并将其传给服务器(响应内容动态生成,通常取决于客户端的请求)→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2)Servlet特点:①快速性:Servlet只需被Web服务器加载一次,并且常驻内存;②具备Java的所有优点:Servlet基于Java,继承了Java的所有优良特性;③可以访问丰富的Java API:Java API提供对事务、数据库、网络分布式计算等方面的广泛支持,从而使Servlet能进行复杂的后台处理。

3. EJB  EJB是Sun的服务器端组件模型,设计目标与核心应用是部署分布式应用程序。凭借Java跨平台的优势,用EJB技术部署的分布式系统可以不限于特定的平台。EJB (enterprise JavaBean)是J2EE的一部分,定义了一个用于开发基于组件的企业多重应用程序的标准。其特点包括网络服务支持和核心开发工具(SDK)。在J2EE里,EJB称为Java企业Bean,是Java的核心代码,分别是会话Bean(session Bean)、实体Bean(entity Bean)和消息驱动Bean(messagedriven Bean)。

EJB是开发和配置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商务应用程序的一种组件结构。用EJB结构开发的应用程序是可伸缩的、事务型的、多用户安全的。这些应用程序可能只需编写一次,然而可以在支持EJB规范的任何服务器平台上配置。

EJB包含内容:①EJB服务器;②EJB容器;③EJB类和实例;④EJB本地接口和EJB远程接口。

(1)EJB服务器:管理多个EJB容器。提供一些系统服务,如事务服务、安全服务等。

(2)EJB容器:管理EJB类和实例、生成调用Bean的代码、创建、初始化和销毁Bean、 管理持久对象、提供EJB Server的服务给Bean。

(3)EJB类型:会话Bean(有状态/无状态);实体Bean;消息Bean。

  •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四种模式

医院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需要将整合范围拓展到数据、业务流程、服务渠道、外部服务等多个领域,使现有系统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进一步优化医院内部及与合作机构间的业务流程,为业务连续性提供有力保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一定的集成方案,方案可以根据自已的需求和承受能力进行选择。解决信息孤岛,实现系统集成,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定义全套业务接口,但这对于已有系统而言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选择既能够集成原有系统,又能够集成开发中的系统,同时还应该具有可扩展性,为以后的系统集成做准备。

点对点集成模式

  • 点对点集成模式框架

在医院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中,点对点的集成是一种最常见的集成方法。该方法简单易用,实现效率高,同时它可以在集成模型的任意层面上实现。但该方法要求医院使用的信息系统只能来自少数几个厂商。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个医院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展,一旦来自不同厂商的信息系统达到一定数量,这种集成方法就明显出现了弱点。主要表现在:

  1.  当医院信息系统有甲、乙两个子系统间互有信息传递及处理的需求时,就不得不在两个子系统间再单独进行集成接口的设计,当功能子系统的数量增加时,这种需要单独进行的集成接口工作的工作量就会呈指数级上升。当医院有十几个子系统时,这种集成方式就会变成不可实施、不可维护、不可变动、不可升级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一个中介层来隔离应用之间的差异。

2. 在被集成的子系统数量相对较少时,虽然这种方式可实施,但其集成的质量也是不被保证的。当一个信息被甲子系统发向乙子系统后,乙系统是否能正确地接收到这个信息。如果没有收到,或收到的信息有误时,没有一个机制来进行检验、纠正。

3. 每个子系统都可能同时和多个其他子系统集成,因此这个子系统的任何变动或问题都有可能变成全局的。比如,检验科子系统的升级换代可能导致院内与之相集成的多个子系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又会带来连锁的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功能性等一系列未知的影响因素的变化。

4. 根据需要集成的应用各自的消息格式、通信协议、数据模型,进行代码设计、编写接口,以便实现应用间的集成。该方式下每个待集成的应用系统通过适配器与一个被称为“消息中介”的消息代理直接相连。消息代理负责理解应用系统之间传输的消息格式并实现必要的转换。当某一系统发生改变时,只需改变消息代理中相应的部分,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但是当出现多个系统集成,而且消息格式不同时,使用该方案很难处理。

(二)关键技术

点对点集成实现了应用系统之间,或应用系统和其他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访问。主要用于那些对于集成要求不高且具有相同安全等级的应用系统间的集成,其主要特点是数据实时性好和效率高。由于点对点集成要求直接互访对方数据,所以要求被集成双方要么开放数据库,要么提供操作数据库的API(应用程序接口)。如果被集成方开放数据库,则通过ODBC、OLE DB或者ADO提供的API来实现对数据库数据访问,从而达到信息提取的目的。如果系统提供的是API,则通过利用这些API二次开发得到的接口达到信息提取的目的。

点对点架构是一个典型的网状结构,系统之间两两建立连接,这样N个系统就会有[N×(N-1)]/2个连接。这种架构技术简单,通常用FTP,TCP或者批量接口的技术规范API来实现集成。但存在以下缺点。

1. 高耦合  架构中任意一个系统出了问题,会影响到与它相连接的所有系统。

2. 易用性差  架构简单地实现系统两两连接,缺乏统一的监控和管理。

3. 扩展性差  新系统必须与其他所有需要交互的系统进行点对点的开发,不易扩展。

数据共享集成模式

(一)数据共享集成框架

目前,数据共享的集成方式是很多厂商和医院优先采用的,它属于数据层集成模型的应用。数据共享集成是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应用系统双方彼此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读写对方的数据。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断深入推广,基于数据共享的集成框架应用组件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集成模式。

数据共享集成方法的优点较易实现,对于少数几个应用的系统集成来说实现效率比较高,不需要编写太多的代码。但它的最大弊端是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扩展性差。

该方法比较适合基于主题数据库设计的HIS系统。所谓主题数据库设计就是指同一家医院基本上采用一家厂商开发的HIS系统,主要基于集中数据库的设计,数据高度共享,基本上不需要与其他厂商的HIS产品集成。当第二个厂商的应用系统需要加入时,采用数据共享的集成方法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只需要相互共享对方的数据库,简单的相互调用即可实现相互集成。

数据集成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对各种软件组件的数据直接进行存取,实现集成,这样用户在存取数据时可以绕过相应的应用软件,而直接获取该软件创建并存储的相应信息。

数据集成模型跳过显示界面与业务逻辑模块,直接进入应用软件的数据结构或数据库来创建新的集成。

(二)关键技术

数据共享集成发生在企业内的数据库和数据源级别,通过从一个数据源将数据移植到另一个数据源来完成数据共享集成。

有很多不同的工具和数据访问技术可作为访问数据库信息并进行集成的工具。通过异构系统数据共享集成技术,可将不同子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在一起,通过中间件技术等实现数据共享访问。例如:

1. 批量文件传输  以特有的或预定的方式在系统与应用软件间传输批量文件给应用程序。

2. 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DBC  标准的应用编程接口,专门用于辅助访问不同类型但相互关联的数据库。

3.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  一种向分布式数据库提供连接的中间件,它不但可以在软件组件之间提供互联,还能实时管理软件组件之间的交互。数据访问中间件主要负责交换询问信息、处理信息,连接数据库、共享连接等与数据处理有关的任务。

(三)从数据共享到系统互操作

由于医疗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部门已建设了自己的业务系统,采用的硬件、平台、数据库和应用各不相同,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必须全面解决异构平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充分保护已有的投资和历史数据。通过医疗信息系统互操作实现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冗余,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传递,支持不同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

       所谓系统互操作是指在实现数据共享的集成业务中,为了实现较低代价的数据共享,在各系统中实现数据代理,在不影响系统业务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以基于服务的方式来实现跨系统的数据访问,从而达到多系统共享数据的目标。目前,基于SOA架构和Web服务方式实现的医疗信息系统互操作数据共享平台也得到国内业界的重视和研究。

基于中间件技术的集成模式

从点对点的集成到基于组件的集成,EAI在可扩展性和可用性上不断增强。但是它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定于应用系统和软件厂商,而不是开放的标准,所以使用不同集成技术医院的集成系统之间不能互操作。因此,需要一个强大的中间集成平台,该平台能够处理各种不同消息和异构系统。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软件系统或服务程序,位于操作系统和应用层之间一个软件层。它向各种应用软件提供服务,使不同的应用进程能在异构平台之间通过网络互相通信,为应用程序提供连接和协同工作的功能。中间件技术在集成中越来越重要,也成为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中最常用方法之一。

中间件集成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多种类型的集成问题,如数据一致性集成、多步处理集成、即插即用集成。但与点对点的集成方式相类似,中间件平台需要凭借高度专用化资源方可发挥出其所具备的潜在效率。此外,其所创建的集成接口同样具有紧密相关性,它是将信息与内部工作机制绑定在一起,从而传递相互依赖性的封闭系统体系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见,目前医院信息系统所遇到的集成问题不是使用一种中间件技术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综合考虑,采用多种集成方法相互结合的解决方案。

通过在各加盟医院构建一个通用的中间件接口服务器,使得各加盟医院可以在不同医院原有的HIS和PACS系统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共享。整个信息共享平台由医疗信息共享中心(数据中心)和各加盟医院组成,它们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专网实现连接。如要访问数据库中心,必须向设在各家医院的通用接口服务器登记,经认证通过,才能获取数据库中心的信息。从系统构成看,数据中心和通用中间件接口服务器是信息系统平台的核心所在。

整个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围绕数据中心建设来进行,即建立基于HL7和DICOM等国际通用的医疗信息标准的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两个数据中心。在信息共享中心,通过配置会诊中心服务器,设立会诊监控软件,可以为多家加盟医院实现远程医疗和会诊服务。

基于HL7和DICOM标准的数据中心的建立,有以下几个好处:

1. 统一存储和管理各家医院的医学影像数据,可以省去各家医院在存储和管理上的大量费用。数据存储中心可为各家医院的重要数据做异地备份。

2. 有利于各家医院共享医学影像信息。为政府部门、保健机构建立群众的电子健康档案,减少病人检查次数,从而降低病人的医疗成本。

3. 为医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可供长期储存的医学影像数据。

4. 作为远程医疗的一个枢纽平台,为远程会诊提供病人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加上HIS的集成功能,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诊断和远程医学教育。

 5. 有助于卫生管理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调查和指挥,日常数据汇总和上报。

集成平台模式

(一)集成平台模式框架

众所周知,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为了实现新系统与医院现有系统的无缝连接,就需要运用高效的信息集成技术搭建一个可扩展的集成平台。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平台,主要考虑其集成的可扩展性,即实现信息系统的无限扩充,这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医院的信息系统集成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构建信息化建设框架,建立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模型。应从医院的工作流、物流、信息流、组织流及财务流进行全面规划,集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放射及影像管理系统、健康体检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系统、财务管理及全成本核算系统、医保接口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建立全面的数据仓库。其主要目的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使集成后的业务流转更加高效。

高效的医院信息系统采用通用业务集成平台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中心,采用统一门户系统进行数据流转,集成所有的应用系统,使得各系统业务均与平台可以进行接口数据交换。不像传统的接口方式需要各业务系统之间进行接口,其简单高效,并且可以对业务行为进行监控。

相比传统的集成方式,新的系统集成优势明显:

1. 可优化医疗机构业务流程,消除医疗机构内部屏障,帮助医疗机构进行业务及管理单元的调整。

2. 实行业务系统及接口的封装服务,大大降低了医疗机构本身对技术及应用厂商的依赖性。

3. 建立医疗机构的数据模型,为新的应用数据结构设计提供标准。

4. 实现了医疗信息总线,消除了信息孤岛,消除了医疗信息各业务系统间点对点连接的弊端。

(二)关键技术

信息集成平台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用户的信息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编码,实现全系统信息共享,进而可实现相关用户软件间的交互和有序工作。

标准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础,主要包含通信协议标准化、产品数据标准化,以及调节网络标准化、电子文档标准化、交互图形标准化等。

集成平台是信息集成的有力工具,这是面向对象的开放式集成技术,常采用工作流技术及J2EE框架平台实现。例如有X个需要交互的应用软件,只要把每个应用软件分别接到集成平台,就可在一组集成服务器的支持下实现X个应用软件的集成,因而集成的复杂性由多个降到1个。

系统集成平台是软硬件的结合体,是各个应用系统进行交互的桥梁和中介。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平台与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星形的拓扑结构,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各自开发的适配器由集成平台统一控制管理。系统间的信息交互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实现。

1. 系统集成平台的主要作用  ①医疗及商业信息网关;②应用系统配置管理中心;③业务流程管理监控中心。

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平台,最需要考虑的就是集成的可扩展性,即实现信息系统的无限扩充,这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所有应用对于自已都应该是独立的,所有新老系统将来都是独立的,所有模块都因统一集成平台而解放。基于统一的集成平台,任何模块都可以加入进来,它们之间只有标准的消息传递,通过消息触发事件,这样所有需要加入的模块、所有需要更新的模块都可以很成功地完成。若增加一个模块,只是在各应用内增加一些对应的消息事件,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即可实现软件的即插即用。

2. 采用集成平台有以下好处

(1)采用可视化的流程定制和管理工具,易于医院业务流程的定义和重组。

(2)当规则发生改变时,只需要在规则库中进行修改而不需要变动整个业务流程。

(3)接口灵活,易于和不同的系统平台进行交互。

(4)很容易将可能出现的系统接入集成平台。

(5)为应用程序的管理和监控提供了可靠保证。

3. 集成平台有其自身优势,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集成平台不是万能的,在具体应用上需要进行配置、二次开发等工作,如果实施团队没有这个能力和经验,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熟悉信息集成平台的工程技术人员缺乏,因此而形成的维护风险也较大。

(3)由于信息集成平台的供应者多为国外的大厂商,因此平台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很高。

(4)信息平台开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比单个系统的开发要困难得多,不成熟的信息平台应用起来会让医院的信息系统更加混乱。

  • 医学信息标准化的制定和应用

  • 国家卫生部门对医学信息标准化的认识

标准化工作不能也不会脱离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实践。任何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一定会经过孤立的、孤岛式的发展阶段。那种认为中国卫生信息化起步晚,就可以一步跨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时代的想法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电子病历共享、健康档案管理与服务、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需求提上日程时,标准化的重要性才会凸现出来,这一过程无可避免。

我国在不断深入的卫生信息化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共识并实施了许多举措,这包括:认识到解决信息孤岛和烟囱问题:是信息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