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专业和职业
- 我想推荐一本书,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这里面的观点值得大家思考。
- 专业不等于爱好,也不等于毕业证。所谓专业,就是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必须经过大量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成为“专”才,然后靠它就“业”。
- 但是我要提醒大学生朋友,在换专业前需冷静思考三个问题:
- 第一,你了解自己的专业吗?
- 第二,你了解自己想调换的专业吗?
- 第三,你想过十年后社会更需要哪种人才吗?
- 我喜欢的态度是:先做出一流的事,自然拿一流的回报。
- 人在一生中通晓几个领域是完全可能的,通才让你获得不一样的知识,让你做人做事不拘一格,常出奇招,却合情合理,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讲叫“跨界”。
- 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个方向成为专才。
- 会读书的人看懂别人思考的框架,不会读书的人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
- 有的思考框架大家都知道了,意味着同样的武器大家都掌握了。此时,你又要发现新的方法,这需要不断改进思考框架。
- 当你依赖某种模式获得巨大成功时,它就成为你最大的弱点,你看不见,但你的对手看得见。
- 我现在的习惯是为自己的大脑多贮存几种框架,遇到事情时,用不同的框架对比思考,这样更容易做出更好的选择。
- 一开始在自我摸索中遇到困难,人就会观察别人的做法并加以模仿。如果只是模仿不去总结,就会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所以,管理学要求把你实践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和经验记录下来,慢慢地,这些记录的内容,就会变成你的财富。
-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法,对大学生而言不妨开始学一点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并非是万能的,但作为一个入门级的思维工具,很适合大学生学习。
- 希望从事的职业是自己感兴趣的,我年轻时也这样想。等工作后才明白,能够把兴趣当职业的人少之又少,毁掉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它变成工作。
-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80%的时间是在做简单重复的事情。重复、单调没有变化的生活会让人抓狂。所以,我们需要找一点别的快乐来平衡这种生活,这种平衡往往来自一样可终身坚持的爱好和兴趣。没有这种平衡,每天只是学习工作,你不会觉得幸福。
- 不需要那么功利,也不需要那么费心,所有的投入都是你自己的心甘情愿,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多了很多快乐。
- 很多人的兴趣都和艺术、体育、文学相关,这些领域的兴趣往往能激活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使人能在工作中更好、更有深度地思考。
- 我希望大家培养的兴趣不是想着把它变成功利性的武器,而是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Part 2
读书和学习
- 在中国,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行动,摆脱依赖,实现自我,比获得文凭更难。我的建议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妨先从学会自学开始。在大学学会自学,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 把在大学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共性的知识、思考的方法、通用的能力三类。
- 共性的知识在大学阶段未必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你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笔记积累,争取将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等参加工作后,遇到难题,过去积累的知识,真的会帮你突破困境。
- 如果遇到我没有研究过的领域,我会使用“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立行动→效果评估”的套路去思考。
- 外语就是一种通用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收发电子邮件等等都是通用的能力。
- 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高级的通用能力,甚至是最高级的一种能力。
- 当具备一定自学基础后,有多种方法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比方说,10000个小时如何合理分配,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这个很值得探讨。
- 研究如何快速学习,不如认真研究如何才能快速吃透一门专业。
- 自己的深度思考力,这种思考力我把它称为一门学科的元知识(比方说在历史里面,你的历史观、你的考据方法、你的历史框架就是元知识;在数学里面,基本公理假设及相关推导的论证逻辑就是元知识)
- 每个学科知识体系里有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你花费大量记忆。很遗憾,在大学学习中这些知识往往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给记忆造成大量的负担,又耗费大量的时间,我把这一类知识叫硬知识。
- 硬知识很适合用前面我介绍的思维导图软件来组织,思维导图在组织这一类需要大量记忆的信息方面优势明显。
- 读完这些经典书,你对各种畅销书会有更好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将来就能看得出来,哪些书是东拼西凑的,这样就不至于浪费大量的时间。
- 元知识需要专注学习,除了天赋极高的人,大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下苦功。
- 很多人没有学好元知识就去大量记硬知识、去实践,看起来积累很多知识或经历,但是因为知识框架不完备,始终没有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具备连续思考问题的能力。
- 好的技能或方法,你得找不同场合用不同的事情反复练习,记住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把一件事情反复做一百遍和用一个方法反复用在一百件事情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在大学阶段多尝试多经历挫折也是一种财富,因为大学时犯错的成本很低,等你进入职场,能力越强,犯错的成本也越高,代价可能也越大。
- 元知识最常见的训练方法就是写论文。
- 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在写研究生论文阶段学会的。
- 写论文常见的思考框架有七种:
- 从局部到整体:发掘局部材料→进行合理归类→总结宏观趋势→再寻求其他局部事实验证。社会学科里的田野调查就是一个典型,生物学的物种进化研究也是如此,这也是所谓数学的归纳法。
- 从整体到局部:提出初始假设→解释真实现象→发现例外事实→修正或推翻初始假设。物理学很多研究都是如此,这也是所谓的数学演绎法。
- 迁移法:把A领域研究方法移植到B研究领域。比如把统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把心理学分析引入社会学演讲,把进化论引入心理学研究,等等。
- 对比法:选择一个或多个观察维度→设置一系列对比指标→寻找指标数据差异点→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管理案例分析中经常用类似的结构。
- 经验法:选择一个经验框架→把采集的事实或数据依据经验框架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在管理学科、工科设计行业中,很多论文研究都是依据可靠的经验框架做出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
- 极限法:设置一个极限环境→推导可能出现的结果→证明假设的合理性或者荒谬性。在逻辑学、经济学、工程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很常见。比如把手机放在怎样的极端环境中设计才是安全可靠的。
- 剥笋法:剥笋法是连续深入思考问题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 如果你只满足于获得标准答案,就是在培养惰性、依赖性。请务必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学习惯。
- 等你到了职场,会发现这种连续思考的能力能让你在复杂局面中脱颖而出。
- 一个让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快速提升的好方法是尝试写几篇一两万字以上、没有什么废话的长文章。
- 要想学会写好文章,关键一点是需要你养成经常写的习惯。
- 做重要的演讲时,如果时间允许,我会把演讲要说的话全部写下来。
- 现在遇到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还是会优先选择写出文字,在写的过程中谨慎思考自己的观点,辨析自己的逻辑,希望它的立论和论证,还有表达都能够不被别人曲解。当然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为了避免观点有失偏颇,最后文章难免越写越长,越写越啰嗦。但正因为这样,才有思维训练的价值。
- 写长文章,是逼你反复思考你的观点中的每一个论据论证的细节
- 写长文开心吗?开始会很辛苦,但这是必备的修炼。我有隔段时间找一个话题写长文章的习惯,这是一种保持写长文能力的自我训练方法。一个人有没有头脑,要看他平时爱不爱折磨他的大脑。
- 写干货长文还能帮助你打开人际圈子。
- 另外要提醒大家,发布长文不一定能获得掌声,要做好被批评甚至被批判的准备。
- 唯有经过严肃的批驳,你的思想才有进步,下一次写文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
- 所有慢慢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大都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经历过把自己长长的思考变成文字,然后交给别人无情地批评的过程。唯有经历这种无情的批评,才能真正成长。
- 写长文章很难,谁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后分享一些个人经验吧。
- 对于找不到思路和方法的人,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模仿。
- 什么是模仿?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借鉴别人的方法,别人的标准,自己去照做。
- 模仿的关键在于三点。
- 第一,自己动手,不能直接把别人的内容拿过来改改就变成自己的,那是完全抄袭;
- 第二,选择恰当的对象模仿,比如想学街舞,你可以先模仿入门的动作,再模仿高级的动作,不能企图走捷径;
- 第三,虽然是模仿,但一定要模仿到位,不能差太多,否则模仿效果会大打折扣。
- 要写一篇论文,没有思路不要紧,去期刊网下载一批相关论文,研究他们的选题角度、分析方法、实验过程、写作风格,模仿着写一篇论文,一开始肯定不完美,但是慢慢你就能写出好论文。
- 待这种在模仿中思考和动手的行为模式
- 这学生大概以为加了好友我就该认识他,一句自我介绍都没有,他哪里想得到我在猜:这人是谁啊?
- 大学生提问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喜欢向自己信任的人提问,而不考虑别人的专长到底是什么。
- 如果想做一个好的提问者,我有九条建议:
- 如果你要别人的联系方式,提问前请花一分钟看看别人的公开信息,也许你要的联系方式都在其中。
- 提问前请判断你问的人对此领域是否专业,假如要问一个并非他擅长的专长的问题,你得提供一个好理由。
- 用不同的关键词在百度谷歌搜索你的问题,或者去图书馆查查资料,无路可走再尝试提问。
- 与人交流时,即使是非正式提问,也要先做自我介绍,别以为在网络上有过互动,别人就该记住你。
- 如果问题不紧急,先去一些好的提问网站,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这样的社区提问。
- 不要指望名师指路,他们可以提出看法,但决定权是你。如果后悔听了别人的建议,责任在你。
- 有时候,你的问题需要别人做大量的调研才能回答,你得评估下你是想提问还是想偷懒。假如想偷懒,你应该先考虑为别人的劳动付费,而不是打着所谓免费分享的口号去鄙视别人拒绝提问。
- 不能强求回复。不管别人回复不回复,你都要先给一个谢谢,至少别人要花时间阅读你的问题。问题越具体别人越好回答,尽量让别人做判断题,没有交代背景的问题我们基本上只能用外交辞令回答。
- 不管你觉得通过提问学到了什么,当伸手党永远是没有地位的。提问是为了让自己尽快独立思考,进而得到启发或者帮助别人,而不是爱上提问,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 我们常常遇到的挑战是: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对一个行业或者岗位的了解。慢慢成长企业等不及。
- 对于有这样压力的朋友,提供一些方法:
- 了解行业价值链。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赚钱的?有哪些模式?你的公司是属于其中哪一种?和对手相比优劣何在?
- 了解行业的文化。这个行业的人一般是什么背景学历和专业?有没有活跃的行业论坛?
- 了解行业的岗位。这个行业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有哪些技能要求?
- 了解行业的人脉。这个行业有哪些精英人物?
- 了解行业的知识。了解这个行业一些入门的背景知识。
- 我好奇心特别旺盛,好多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大部分书是买回来草草浏览一遍,让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个了解。当然,也许有些领域将来就变成了我的一个研究兴趣点。
- 我觉得大部分人一个月读两本书是需要的,但不要刻意去攀比数量
- 如果早早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读书便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去安排,书随时随手就可以读。
- 没有“营养”的书,有时候我半个小时就可以翻完,因为里面大都是自己知道的内容。有“营养”的书,我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以后需要时再翻。如果没有时间,我选择速读,或者挑选精彩的读。
-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专注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做重点阅读。
- 大部分书我不用做读书笔记,因为没有什么必要,几句话就可以把这本书的核心提炼完。
- 找帮朋友聊聊,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讲一遍,这是一个加深对书的理解的好办法。
- 不带着问题去读书,没有总结的读书,不结合现实生活的读书,只是数量的堆积,不是质量的提升。
- 当然,读书读出思想这个玩意儿,在现实中是一种稀缺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大的缺点是往往无用。
- 我还是鼓励大家保持读书的习惯,因为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