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项目交付管理回忆录

一、初识项目

交付回忆录一·楔子

很多小伙伴都对我的职业发展过程比较感兴趣,现在就开始专门讲讲如何从新手小白,晋级为项目经理,又脱坑成为PMO的过程。

其实跟每个PM一样,都是历经煎熬,不断踩坑,快速头秃,遇到过很多难搞的场景,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了铭记,也为了复盘,单开个系列,讲讲及腰长发到底是怎么没的。

注:由于第一个项目工作有一些涉密属性,会尽量隐藏敏感关键字,但会将场景真实还原,确保真实记录(不包括那些由于记忆力逐渐降低而想不起来的部分)

01、再次北漂

几年前的4月,在论文写完、考博一波N折,又临近毕业的时候,出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二次北漂。几年前的北漂经历让我对北京这个城市并没有太多的留恋,但当时可能迫于无奈,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所以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优先选择了北漂。

当时在网站上投递了一些简历,大概收到了6、7个面试机会,都被一一记录、整理到了记事本中,想着毕业后过去集中面试一波。然而4月底的一个面试机会打破了计划,对方是个之前曾经心仪的企业,一个“很大”的项目在招人,要求尽快到岗,但唯一的缺点是,这个岗位其实是个外包。

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其实外包并不算什么“限制”,在生存发展面前,有更多的要素值得在决策时被考虑,比如平台、发展、学习空间,想让自己在二次回炉后,真正积累一些为未来有所助力的东西,所以学习和积累需求的优先级显然更高。虽然当时未考虑全面,但由于时间紧急,潜意识告诉我,不管怎样,至少应该去“聊一聊”。

可能这也是我的一个性格特质吧,决定之前,不限制自己的想法,心态比较轻松,聊聊再说。

02、面试之旅

心态轻松,过程却比较煎熬。当时定了凌晨4点的飞机,先飞到天津,再到北京,再坐地铁。再骑一段小黄车(对,小黄车当时还比较火),就这样,在一天中经历了N多种交通工具后,终于在下班前赶到了公司。面试的时候,我还特意对负责人解释,因为路途匆忙,确实没时间很好进行修饰。直到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也会时常拿这件事打趣:一个头发有点乱,看着疲惫,但是还挺有精神的人(大概意思)。

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由于长途奔波,从公司出来回到青旅,直接倒下整整睡了12个小时。。

03、关于选择

面试后有几天沉寂期(后来才了解,是因为合同一直 没有最终敲定,所以团队组建也在搁置)。

沉寂期间,逐一完成了记事本中记录的面试,当时求职心切,有个机会就过去聊一聊,最起码也了解下当前职场上的用人标准。在6、7个面试机会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个通信行业的“小公司”,规模不大,装修很温馨,跟VP聊的时候,对方非常详细介绍了岗位培养计划,如何轮值、如何晋升,并且详细告知了薪资的梯队,还表达出了强烈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愿。

当时心里觉得很温暖,确实有“心动”。刚好项目这边也发出了橄榄枝,在一个面试间歇中,还曾经在街头巷尾徘徊过这两个方案,一个是大厂背景,“大项目”加持,还有一个是小企业,但是机会和关注度都比较够。也跟朋友详细分析过,但后来还是有一个另外的思路帮我做出了决策:项目上,也许能遇到的青年才俊更多。。(显然事实证明这种预估是错误的。。确实都是才俊,但单身的几乎莫得。。)

04、初到现场

确定接收项目offer后,在廊坊朋友家修整了几天。后面的经历在大咖秀中也多少说过。在确定要入职项目的那天,上午10点半被告知下午2点30要开项目启动会(现在看来也可以叫kick off会,毕竟是人数最全的会议)。于是火速起来,收拾,买票,中间还买了一身黑色(尽量商务)一点的衣服。按时赶到后,在客户单位门口见到了项目负责人,也见到了部门直属领导(对我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之一)。

第一次参加项目启动会,或者第一次真正了解到真正的“项目”。现场人非常多,也第一次知道了,有“监理”“设计”等各类角色。会议室中间都是老成、持重的负责人leader,周围都是看起来略显青涩的年轻人。启动会的PPT出现了我的名字,角色是商务相关,主要对接监理(与事实有点出入),并且客户还专门问了下这个岗位,领导还特意指了我,并且被客户围观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岗位是客户要求必须加的,并且点名要求合同签订后,必须马上到场,这也似乎解释了为什么与会这么突然的原因吧。

启动会让我印象很深,因为当时准备不足,只带了A4纸和签字笔,尽可能将任何口音的发言转换成关键字,这个习惯应该是很多年前第一份工作就保留下来的,而这个习惯,刚好也与客户单位的行事风格不谋而合。直到现在,我也依然保留这个习惯:任何可能产生关键信息的谈话,都会条件反射地带上纸和笔,包括酱约的文字,也是如此“速记”得来的。当然了,带上纸笔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方可能会有点“顾虑”,尽量不会“胡说”(狗头)

05、开始搬砖

会议结束后,我被带到了一个小办公室的工位上,从此也算真正开启了“职业生涯”。当天就“加班”了,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叫“初步设计”的大部头,里面详细记录了项目要完成的全部内容。也第一次接触了“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大概了解了项目的规模、团队还有核心目标。现在想来,当时的看法还是过于浅薄,以至于到第三天我就有了离职的念头:这里与我想象的工作差距太大了,没有“同事”,办公室封闭又传统,人生地不熟,包括吃中饭都要找很久。那时候还没开始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从书面文字感觉这个项目也没什么含金量,也许得不到我想要的成长。后来这个念头没有实行,反而在客户现场,反而一驻场就两年多。

因为毕业答辩,项目上工作了半个月就请假回学校了,也仅仅只待了一周,就又马不停蹄上任。那一周在校的时光吃了很多好吃的,最后也是清晨的飞机离开,伴着点点星光,回望校门,有种跟青春告别的感觉。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大段可以自由支配、的以学习为导向的时光了,虽然各种工作一直没断过,但这次真的是要全情投入了。与初次面试同样的,当天下午直接到了项目组,加班很晚才离开,也遇到了项目上第一个“变更”(后来才知道,变更是多么让人“头秃”)。

第一节初识项目,先聊到这里,记录下一些流水账,也算是为这段经历的一个复盘吧。如一直信奉并实践的的过程改进方法论:重回走过的路,看看哪里走的好的,以后继续走;走的不好的,未来能规避,找到替代方案。

稍微总结一下:

交付回忆录一·后记

1. 进入项目组充满了很多偶然,虽然有机缘加持,但实际上也付出了很多成本:透支的精力、煎熬的等待、还有充分思考后的决策。每个过程都不容易,一定要冷静、细致、有点耐心。

2. 面对一个自己没有经历过,靠当前认知没办法看透、看全面的事物,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让自己慢慢了解,有了全局观后再做判断,浅尝辄止和死磕到底都不是好的选择。

3. 养成记录真的是一个好习惯,你也值得拥有。不仅能提升沟通技巧,更多的能锻炼自己:总结提炼能力(口语很密集,但要浓缩着记录)、场景重建能力(还原当时的细节,更有助于理解,印象非常深刻),经常锻炼,技能提升非常快。

4. 保持一点好奇心也很重要,最起码先聊聊,也许不经意的尝试,就会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

二、小白之路

交付 · 回忆录

交付回忆录系列是通过系统的复盘,将自己第一次做大项目的交付经历展现出来,看看哪里做的好的,成为经验;哪里做的不好的,得到改进。接下来咱们讲讲正式成为新手小白的过程,名字就叫小白之路吧。

系列二 /小白之路

大家可能会疑惑,都已经是小白了,还需要有什么技巧吗?当然是有的,小白也分很多类。其实大家都有小白的时光,毕竟每个人都会随时随地接触到自己认知边界外的东西,有的是一个朦胧的知识点,有的是一个背景不清楚的新项目。那么,如何做好一个小白期间该做的,能快速把握项目概况,适应项目环境,并且能够从一点切入、参与,逐步承担,最后成长为大白呢?咱们就来重点聊聊这部分内容。

01、项目概况

这里详细说说项目情况。从合同金额上看,这个项目确实不小。这是一个国家级别的项目,主要是给客户单位完成从0-1的业务信息化,包含采购软硬件设备,集成搭建云平台,以及开发业务系统。整个包为三家中标,一个监理方,两个承办方,其中我们项目便是其中之一的承办方。

再来看看项目相关方。首先是客户方,有客户、用户(国家和地区两级),还有设计方、监理方;由于项目是总集成项目,因此还有供货方,分包方,公司内部,还得跟采购、销售、售前打交道。项目上班一周,我就整理了一个可以联系的通讯录,仅仅是需要联系必要联络人,都已经有三十号左右了。(所以这个项目与人打交道的密度确实。。)

02、找到定位

其实定位这个事情,虽然越早清晰越好,但是在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发挥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我在项目上的定位,其实一直都在“动态调整、渐进明细”。上面也讲到,这个岗位是签订合同时,客户特意交代、必须到岗驻场办公的,主要是帮助客户管理项目,协调资源,掌握项目当前的进展情况,并且及时发现问题,跟踪解决(当然,这是后面才悟到的)。但是在项目组这里,其实这个岗位有点类似于“文档管理员”,只要负责把项目核心的文档收集和汇总起来,能保障项目要求即可。

但其实一开始进来项目组,这两方的信息我并不完全清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也会慢慢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且参与各种会议时,做好记录,对相关人员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自己的定位,了解别人的定位,都是一开始了解项目时必不可少的功课。

随着时间发展,项目团队慢慢组建起来了。但项目结构比较复杂,除了项目组内部人员外,其他都是由分包商组成,并且都是各个组织的负责人,团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分包商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集成,一部分是软件开发。由于最开始软件开发都是基本的需求了解,不涉及具体的开发工作,加上项目组内部人员有限,所以我一开始负责的软件集成的工作推动。

所以经过探索、总结、观察,当前阶段的定位也慢慢清楚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对于系统集成部分的内容,基本上一无所知,也谈不上有任何经验。其实现在回头想来,系统集成工作也可以结构化拆解,无非就是盯采购进度、设备到货验收(客户、监理、承建方)、设备上架、设备连接、割接以及网络安全设计等几项内容。但当时身处其中,确实也花了很多心思来摸索,从连交换机、光纤设备都分不清的小小白,也慢慢变得能在机房配合一起设备上架、能看懂一些设计方案(有时候还能发现点逻辑问题),以及能讲一些不是特别复杂的拓扑图了。

03、出差之旅

第一次出差来的很突然。双网融合的方案出来后,客户单位想到其他地方用户单位去了解一下,顺便先提前宣贯下当前的融合方案,给地方单位一个缓冲和适应的时间。由于项目组人实在太少,这个工作就变成了落到我头上---此时距离入职时间仅三个月。

当时我并不自信,毕竟对于项目、技术、方案还有很多盲区,但事情紧急,只能在出发前一天与相关人员沟通方案,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拓扑图讲解一遍。到了地方用户现场,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坐在会议室中间位置(一共五六个人,坐不满),并且还获得了一杯泡好的茶水。虽然作为承建方代表,没有客户代表和另一个分包代表表现成熟、沉稳,但在我讲完拓扑方案后,用户方一个负责人还特意悄悄告诉我,说你不用太紧张,你讲的我听懂了。

那次出差是项目上第一个成为“小白”的里程碑,这次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似乎让我学会了如何能面对工作中的很多“未知”。其实很多时候,工作并不是总是在舒适区内,也有很多让人“头皮发麻”“不得不上”的时刻,压力的反面即是机遇,不用太过于害怕,好好准备,学会享受这个过程,那也许才是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

BTW,第一次出差就工作到后半夜2点多。。自此对出差留下了阴影。。

系列二 /总结

交付回忆录,接下来主要聊聊进项目组后三个月,如何做好一个小白的经历。稍微总结几条:

1.作为小白,首先要摆正心态,接受自己的“白”,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时,主动观察,多听、多看、少说。让自己能适应这个团队,这个氛围,慢慢将陌生的感觉转化为熟悉的感觉。

2.作为一个小白,一定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极大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一开始工作不多时先做好自己该做的,再慢慢探索有没有没有其他能做的,积极沟通,反复斟酌,将负责的内容做到让人放心,再慢慢纠偏定位,直到符合期待。

3.面对不确定性,先克服畏难情绪,先不要着急说“我不会”,努力一番试试,享受这个过程后会有很多成长。其实心态也是这么锻炼出来的,无非不就是接触的多了,不会大惊小怪了。正如我领导所言,做工作,应该做踮起脚尖能完成的那些才最好。

4.新手小白要保证自己的学习能力,面对陌生领域不能逃避知识点,越逃避越会变成短板,早晚会被扼住,不如迎难而上。但也不要过分投入,一下子沉入到细节,导致没有精力顾及其他,反而因小失大。

5.总之当好小白并不容易,未来每个人也将不断面临成为小白的状态。及时复盘曾经的经历,可以获取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果能帮助到后面成为小白时候不那么慌张,或者,能帮助享受这种“慌张”,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三、跨越障碍

交付·回忆录

“写在前面:交付回忆录是一次完整的回顾记录,可以全面了解作为一个新人如何完成从0-1完成项目交付。通过复盘和总结,一方面找出做的好的,可以适用于未来场景的工作经验,甚至辅助提升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另一方面,找出做的不好的,仔细分析场景和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案和措施,能在以后中尽量规避。

上面讲了通过3个月时间,逐步了解项目全貌、干系人以及项目系统集成部分工作内容,逐步成长为小白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讲一讲成为小白之后,在项目上过渡为一个大白的经历。

01、总结反思的重要性

成为小白后,项目上有一些工作基本已经开始可以独立负责了,比如承担项目周报的编写、发送;与接口人沟通传达项目进展;解决分包商的疑问,参与部门的招投标工作等。由于项目内部成员有限,因此工作量每天都是超饱和状态,曾有连续两月无休息的工作记录(包括周末),经常每天都是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超负荷的工作内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更需要一个清醒、理智、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头脑。可能大家都会认为,已经很累了,还要我动脑子,还要每天做总结,那岂不是要了命?其实并不是的。第一,忙的原因,拆开来看,除了纯碎因为内容真的太多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单效率差,导致处理一件事情花费时间特别长;第二,如果工作内容太多,即某一具体时刻工作数并发量过高超出个人处理的负荷,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无规划,没有分清楚梯队和优先级。所以,让自己忙碌的原因并不只是外在,我们应该多从提升效率和完成规划做起,不管多忙,都不能放弃这两部分不做,否则永远也无法改变,将会一直忙下去,越忙越乱,越乱越忙。

02、第一次转型

成为大白后,面临了第一个工作转型。之前提到过,项目是分为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两部分。由于项目上新增了一些角色,也考虑到个人发展因素,因此工作调整为从负责系统集成工作部署到负责软件开发工作协调,可能这个角色,更接近于项目经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慢慢向真正的PM转变。

障碍1:“与人斗”

由于项目中涉及开发8套应用系统(共12个系统,40个子模块),所以涉及的工作内容还是非常多的,且每个系统都有不同的分包商、用户方,因此工作重心慢慢逐渐往与人打交道转变。据不完全统计,从切换工作内容开始,日常平均接口人30人以上,多则五六十人,QQ、微信、电话、会议……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关于与人打交道的过程,曾有段时间让我充满痛苦。

第一方面是身体累。当时的项目上,作为一个接口人,很多人眼睛都在盯着你,客户、用户、分包、你的领导……尤其在客户现场驻场,除了项目工作外,还会涌现很多跟项目有关或者无关的需求:帮忙准备个材料、临时的各种汇报、参与运维组的会议(与客户方运维协同),还有重大时期的网络安全保障等。有时候早晨一来,根本没办法待在工位,游走于各个办公室之间,接收各种各样的需求,再想办法去响应;夸张中的常态是,有时候在大楼内步行都能超过10000+。

第二方面是心里累。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就要讲很多的话,要保障信息有效、合理的传达。这是一件难度超高的工作,到现在我也没见到哪个组织在这方面做得足够好。讲的话多,就容易出错,所以尽量让自己更专业、更精准,所以每句话都要经过思考,才能快速应变和做出一些决策。这样的工作模式对人的消耗是巨大的,所以经常下班后到第二天上班前,一句话也不说,经常长久的保持沉默。

经历过很多煎熬的场景,所以我对技术转型的项目经理会产生很多的共鸣。从跟代码、设备打交道,到与人、与组织打交道。整个的思维模式、压力层级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具有比较明确的确定性,以客观视角居多,是什么就是什么,模糊的只要能够去学习、探索就好,主观比较能掌握;但是后者,基本上全部遵从于主观意志,尤其是项目规则未建立起来的时期,基本是一天一个想法,一会儿一个想法,也完全掌握不到对方接收一些信息会有怎样的反应。面对这样的场景,犹记得跟直属领导的一番谈话:

领导:与人斗,其乐无穷~

我:是吗?那我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呢?

领导:因为你总是输啊,当然不快乐了。

我:哦……

跨越障碍1:打造职业自信

刚开始接触软件开发这部分工作我是没有信心的。一方面受到上文所述与各接口人负责的困扰,一方面是自己对软件开发技术方面掌握较少,因此单独针对这个问题与部门领导进行了沟通。领导通过一段话打消了我的疑虑,也让我受用至今:“工作就是要这样做,什么都准备好了,那就不一定是属于你了”。

研究生导师也曾经说过:“要做,就要做好,要出彩”。既然必须顶着头皮硬上,那就只能尽力做到最好。关于培养职业自信这个问题,我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总结经验主要包含三方面。

一是正向的心理暗示。不断告诉自己是负责人,打造个人职业标签,要坦然面对各种各样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慌乱,保持思考,要稳住,这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必须要面对,不能退缩。

二是提升质量要求。不管是开会、发邮件还是日常沟通,确保自己传递的任何信息无误差,并且一定要能够完全自洽,每个单一的信息点,都找到其根因(背景土壤),并从全局视角找到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共同思考、梳理决策,这样就能保证信息至少不会是错误,顶多是不够完善。但,不够完善,至少是能够被解释的,也是环境能被接受的。

三是不断自我复盘。每经历一场会议,一次讨论,或完成一个文档,在交付后都会进行总结和复盘,其本质还是遵从过程改进的方法论。好的,留下,固化;不好的,改进,纠偏。(所以那段时间经常做梦都在工作。。)

经过坚持实践,慢慢的,自己确实拥有了职业自信,可以平静又淡定地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再后来,由于信息准确、可靠,承诺也能兑现,客户、用户、相关方也在逐步信任,不断把更多重要的需求直接给到我。我也无形中承担了更多超出当前岗位的工作。

障碍2:不懂技术

第二个障碍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由于对技术不了解,且每个组织都有分包商负责人,在组织会议、制定计划、成果检查等各方面都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犹记得第一次组织项目工作例会,当天领导有事没来,委托了负责人参会,由于之前第一次是领导主持会议,在我暗示负责人要开始的时候,他直接轻飘飘来了一句:你开始吧。我:。。。。。。

这大概是最让人难忘头秃的会议了,虽然我有充足的准备(会议议题、内容都是我准备的),但仍然讲几句就会被打断,根本谈不上任何主持,转变为辅助性的会议记录。虽然如此,但后续的会议都是我主持,不断整理、总结、反馈,每一步踏踏实实的去做。从记录大家的内容,到参与讨论,到控场主持,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每次会议前的晚上,一定会失眠,每次都要不断去回顾,还有哪些点没有掌握,哪些信息没有理清。

跨越障碍2:找到核心价值

现在回顾一下,其实管控软件开发部分主要有以下突破口。

第一是找准组织定位。从全局出发,作为总集成项目管理视角,虽然各分包商项目经理负责,但从组织层级来看,我们是距离客户方最近的,更能快速接受到客户信息,并且形成任务反馈给分包方。因此,在任何有关于分包方的任务,我主动承担了这样的角色,按照客户需求,结合项目侧重点,主动收集并反馈任务进展,成功将这两方连接在一起,建立沟通渠道。

第二是找到自身价值。虽然对技术了解不到位,但分包方对业务的了解也并不是很深入,这就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撑和赋能的突破口。通过对初步设计的解读和与用户之间的深入沟通,对于把握需求调研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每次沟通会议后,都协同分包商完成调研记录,并按记录要点跟进实现情况,逐步了解整个软件开发工作。

第三是验工计价管理。由于是背对背合同,即每次完成客户的验收后,才开始展开对分包商的评价工作。基于对客户方的工作经验,加之对项目工作量的逐步分解,经过试运行、探索及改进,终于建立起了一套分包商验工计价管理体系,并且能够与公司采购部门有效衔接,完成验收、付款工作。这项工作也能保障整个项目交付按期有序推进,为沟通和赋能都有很好的助力。

通过这三方面的操作,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组织的定位,成为两方的连接,并且为两方助力,提供价值。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大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总结一下大白的跨越障碍之路:

1. 越忙的时候越要总结、反思、沉淀,找准忙的真实原因,做好规划,提升效率。不要认为忙是常态,更不要因为忙,忽略了健康,忽略了成长。

2. 遇到不熟悉的工作任务切换,不要直接否定和拒绝,带着开放的心态,先尝试自己是否能触到其下界,只要踮起脚能够到,都可以努力尝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3. 建立职业自信是每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其核心观念是对自己的岗位负责,是履行职责的体现,目标是确保在职位上做出的决策或者传递的信息都是完备的、合理的、不会被证伪的、自洽的。有了职业自信,慢慢才能管控工作节奏,把握工作质量,也是升职加薪第一步。

4. 不懂技术的PM比较痛苦,但面对复杂的工作,找准突破口,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我们可以发挥特长打配合,比如从需求、从沟通、从商务入口,都能与团队紧密联动起来。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是一门技术,需要潜心研究,且时间较长,要扛得住压力,逐步建立。

5. 额外嘱咐:工作中有了压力要适当发泄,不能一直硬抗,对身体和未来发展都不好。可以和信任的职场伙伴进行心理疏导活动,希望大家都健康工作,享受工作。(来源:一个酱缸 阿酱)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