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的著名试验:伤痕试验

“伤痕实验”

美国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宣称,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应,尤其是对面部有伤痕的人的反应。

志愿者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专业化妆师在他们的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化妆后允许志愿者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效果,然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接下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防止伤痕被不小心擦掉。而实际上,化妆师是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志愿者毫不知情。

志愿者被派到不同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们面部伤痕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他们反映了相同的感受,即人们对他们比以往更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平常毫无二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原因就在于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判断。

他们的伤痕在心上而非脸上。他们先入为主地而且非常固执地认为,自己脸上有伤,别人会厌恶自己,对自己无礼,于是别人就真的对他们粗鲁无礼了。正所谓 “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 ”



伤痕试验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18931/answer/269989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来源
1.1 NYtimes的文章

根据 周艾薇 的信息找到了 How You See Yourself: Potential for Big Problems: http://www.nytimes.com/1991/02/07/news/how-you-see-yourself-potential-for-big-problems.html (需要科学上网)

文中提到Dartmouth College的Dr. Robert Cleck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身体心像(body image)会影响人的行为。研究人员用戏剧化妆的方法在女性被试的脸上画了个伤痕,然后偷偷的在被试与陌生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前把伤痕给擦掉了。最后被试感觉到交流中陌生人正盯着她们的伤痕看,让被试感到很不自在。

1.2 Robert Kleck的文献

根据 张桐川 的信息找到了 Robert Kleck。从Kleck的研究领域来看,他很关注外表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on social interaction),很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但Gender and Responses to Disfigurement in Self and Others: Guilford Press | Gender and Responses to Disfigurement in Self and Others 这篇从摘要来看,实验只是以展示有疤痕或者无疤痕的人物图片来进行的,并测量皮肤电作为结果。而且文献强调的是对伤痕的负面社交营销的感知,没有

再看看 Robert Kleck 1991年之前的其他文献,就能发现实验的出处了。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negatively valu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interaction: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psp/39/5/861/

2 实验摘要整理
2.1 关键实验
摘要中提到的第一个实验,应该就是鸡汤中说的那个:24个女性被试被实验者引导并相信她们在互动者的眼中身体异于常人(physically deviant),但实际上在互动者眼中并没有任何异常。在和互动者简单对话后,被试对互动者在对话中行为的评价和她们的“异常”紧密相关。
在实验中,认为身体上新增加了会带来负面评价的身体特征的被试报告说:与她们互动的人对这个新的负面身体特征反应强烈。但是被试认为身体上新增加的身体特征比较中性的时候,她们并没有发现互动者对这个新的身体特征有太多特别的关注。

从摘要看,实验中作为控制变量的身体特征并没有说明具体的种类。但很可能会有多个水平(有可能是小伤痕 vs. 大伤痕)。

从第一个实验可以看出,一旦我们认为自己身上具有某种会带来负面评价的身体特征,我们会在和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他们对这个身体的关注及对我们的负面评价,尽管他人只是以正常的方式和我们互动。

2.2 结果解释
解释1:这种现象可以用认知偏差来解释,也就是人们根据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信息来进行解释事情,从而通常出现于事实不符的偏差。
解释2:被试故意用他们认为实验者希望他们给出的回应方式来做出回应(实验需求效应:experimental demand),也就是:实验的过程可能让被试猜测到了实验的目的,因为被试干脆就根据他们认为的实验目的来“表演”。

2.3 解释证实
为了排除实验需求效应以获得更准确的解释,作者又进行了接下来的3次实验。
第二个实验和实验一的过程一致,使用50个男女混合的被试,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说明这个现象与性别无关,但没有排除实验需求效应的影响。
第三个实验重新设计了实验指导语,用来检测实验需求效应的影响,但结果并没有证实该影响。
第四个实验让30个女性被试通过看实验一对互动者的录影资料,来对互动者的行为作出评价,得到了和实验一一致的结果。就是即使是评价他人间的交流,我们也会受到身体特征信息的影响。

这样也就基本证实了:对负面的身体特征的感知,会影响我们对社交互动的评价和表现。
(我没数据库不能下载原文,以上仅仅是对摘要的整理。可能和原文正文细节有出入。)

3 评论

从实验揭露上看,鸡汤文的讲述基本是合理的:我们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强烈影响着我们对客观世界的阐述和解释。

但是,实验没有对比组说明,如果真的面对身上具有某种会带来负面评价的身体特征(比如脸上的伤疤或者肥胖等等情况的时候),互动者会不会表现出更多的不友好?
如果是会,那么这种主观的负面预期在生活中也算得上“合理”,因为别人真的会出现不友好的情况。
但事实上,这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你可以用积极的主观预期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即使对方是真的不友好,那也会被你“感知”成是积极的。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以唯心的方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难摆脱自身经验的控制,唯物也许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罢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