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读了前面三个章节,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了解了“机运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靠自己去创造;懂得了“如何运用无形的财富”,把握住“现在”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工作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用不着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理想。那么你在工商界,一定可以找到一个立足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你将来就一定会混出一点名堂来。
如果你跟随的老板,是个缺乏现代化经营头脑的人,是个只知投机取巧、不知脚踏实地求发展的人,是个自私自利、不肯提拔员工的人,你将来的前途还是有限的。因为老板有发展,当伙计的才有前途,老板发了财,当伙计的才有福利可言,如果老板是个没有出息的家伙,当伙计的也就惨兮兮了。
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有发展潜力、有企业家之风的老板,也成了现代当伙计的人必修的一课。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现代当伙计”的,是因为以前当伙计的人,几乎没有这种权利。在过去,不管你学手艺也好,学生意也好,选择权多半操在父母的手里,即使你有建议权选择行业,但选择谁来当你的老板,还是由父母来决定的。而且选定之后,还要签约,一定要在老板那里工作多少年,中途时不能随意改变的。事实上,你想改变也不太可能,因为那时候都盛行“老伙计熬出头”,每家店都有每家的徒弟,新人想半路插进去也不容易。
现在就不同了,真可说是“铁打的公司流水的伙计”,每家公司几乎天天都有新人进来,老人出去。老板固然天天在物色有才能的新人,当伙计的也几乎随时都在动脑筋另谋发展。只要一听到哪家公司待遇好,马上就会想转过去,所以,现在的工商业中,当伙计的流动率特别大,而且是有周期性的。甚至于有些老板也兴风逐浪,常发动“挖角”之风,彼此挖来挖去,使伙计的流动率更加大了。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制度好,过去的办法好?这需要专人去研究,不再本分讨论之列,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伙计们因为有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屈才”的情形就相对的减少了。再加工作机会竞争剧烈,每个人的潜能可以尽量的发挥,对整个工商业的发展是比较有利的。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正因为当伙计的选择机会多了,主雇之间的情谊就显得淡薄了,老板们都是唯才选用伙计,伙计们也多以待遇多寡决定去留,像过去那种留恋“老头家”“老伙计”的情分几乎不存在了。
当然,这是整个观念的改变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投的,但站在当伙计的立场,我认为“唯利是图”的选择并不是一种百分之百的正确途径。
这话听起来似乎不太顺耳,当伙计的赚工钱,谁不喜欢待遇好的工作?
话是不错,但待遇的好坏,向远处看,并不决定在一时,而是应该有长远的打算。如果这里待遇好,就到这里,那里待遇好就到那里,不仅显得你这个人太自私自利,而且也证明你这个人没有多大志气。
稍微有点理想的人,我相信绝不是待遇一项就可以满足的,一定会考虑到这个企业有没有发展,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前途,除非你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相当一辈子伙计。
一个企业有没有发展,主要关键在老板,因此,只要你能选择到一个有魄力、有才能的老板,即使一开始的待遇少一点、工作苦一点,你也应该坚持下去,不必为了几块钱的事,兴起跳槽的念头。
现在有人常发这种论调:老板再能干,终究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员工的齐心合力,老板再能干有什么用?
乍听起来,这话似乎很有道理,如果深一层去想,你就会发觉这话说的幼稚、荒谬,不通之至。
不错,老板需要当伙计的支持与合作,他的企业才有前途。可是,当伙计的为什么会支持他?为什么会全心全力替他工作?那是因为他有一套办法,非使你支持他不可。
假如老板是个窝囊废,既不懂得现代经营方式,也没有拓展事业的雄心,明明是抱残守缺,偏偏又刚愎自用,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员工们能提高工作情绪吗?员工们能齐心合力的支持他吗?
所以,只有能力强、统御力高明的老板,才能使当伙计的心服口服,替他拼命卖力去工作。由此也足可证明,企业的兴衰史决定在老板是否有能力使员工奋力工作,为企业目标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力量。
俗语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辰择主而事。其道理即在此。因为只有跟着有能力、有前途的人工作,你自己才会有前途。如果你以十几年的时间跟随一个老板工作,他的事业不但没有扩展,甚至于每下愈况,那么你这十几年的时间就等于虚度了。
固然,等老板垮了,你还可以替别人工作,但你这十几年的经历就要大打折扣了。
工商界的人事任用,虽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真正按资历的长短在升迁调补,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人事管理规则,除非有特别的例外,一般人的升迁都是按规则行事的,你半路插到一个新企业去,必定有很多吃亏的地方。
基于这个道理,你在一开始选择老板时,必须要慎重其事,从各方面去探听、观察他是否可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依靠,千万不能为了多点薪水、占了个虚名而自鸣得意,一定要想远处看、远处想,这个老板究竟能有多大的发展。
这个问题似乎是玄了一点,初踏入工商界的年轻人,自己找个理想的工作都是困难的不得了,哪里还有资格去身量人家老板是吃几碗饭的?何况将来的发展,连自己的命运都不可逆料,又怎能去预测老板的发展呢?
这件事,说起来的确很难,但是,加入你在某一环境中,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用心去观察,你一定可以看出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慧眼识英雄”,如果你不具备这种才能,分不出优劣好坏,可能你天生的智慧有问题,你只配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伙计,反正在任何所谓企业,干得都是一样,你也就不必费神去评量老板的前途了。
说了半天,究竟什么样的老板可以跟,什么样的老板不可以跟呢?才能、领导力的强弱,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观察出来的,总得有些实际的标准才行。何况小伙计跟大老板之间的距离是那么遥远,彼此见面的机会都很少,从何观察起呢?
我们把这些依据的标准、观察的方法留待后面再谈,现在先举两个例子,让各位去领悟、体会一番,看看你有多少心得。
在三十多年前,有一位叫李鹤鸣的青年,他是某大学的机械工程系毕业生,后来又到德国修得硕士学位。这样一位才学兼优的青年,当然成为各方面罗致的对象,但李鹤鸣的志趣是在企业界,想为发展国家的工业尽一份力量。
当时,有一家制造纺织机械的公司正缺少一位设计工程师,李鹤鸣毫不犹豫的前去应征,而且顺利地被录用了。
这家机械制造公司规模相当大,而且在当时的名气也很大,李鹤鸣认为在这样一家大企业内服务,一定有一展长才的机会。可是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他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一回事。原因是这家工厂太大,层层截至的事也特别多。他只是一名工程师,上面还有总工程师、老板等,自己设计的图样必须要通过两关,才有被采用的机会。
在一个大企业中,这种层层截至的编制,应该是制度健全的现象,原无可厚非,但总工程师是由技工干起来的,苦干的精神有余,而创新的精神不足。凡是在设计上有任何改进,他都抱着存疑的态度,除非是他由经验得来的教训,才会研究改进,否则,老的设计都认为是好的。如果你根据学理去改进,他总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总工程师是老板几十年的老人,也可说是老板的心腹,他的话,老板没有不听的,尤其是关于技术方面的事,老板都委由他全权处理。李鹤鸣想创新的构想就更行不通了。
李鹤鸣学有专长,又有远大的抱负,当然不会为这点挫折而灰心。他当时想,总工程师是老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对机械方面的确有丰富的经验,只是缺乏新的知识。但老板并不知道他的缺点,所以对他信赖有加。如果能有机会跟老板说明这一点,他的观念一定会改变,不会再认为老的都是好的。
当然,这种建议需要有技巧,如果言辞运用不当,很可能让人误会他是在攻击总工程师,甚至想取而代之。
有一天,正好他设计的一个图样批下来了,总工程师在上面批了很多意见,而且凡是有意见的地方,正式李鹤鸣创新的地方。
青年人大都修养较差,而且不能长期的忍气吞声,李鹤鸣当时拿着批下来的图样,直接去见了老板。幸好他以前就有过这种打算,尽量使自己心平气和,所以一开始说的相当委婉,不带一点火气味。
老板听了笑笑说,“我知道你对机械方面的学理懂得很多,但你要知道,你所知道的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缺乏实际经验作基础,我希望你能跟着总工程师多磨练磨练,不必急着求表现。”
李鹤鸣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半截,知道老板的成见,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服的,但他又不甘心放弃这个进言的机会,所以鼓起勇气说:“请你相信我,我绝没有一点看不起总工程师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如果以他丰富的经验,与新的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对我们公司的发展将更有益”。
“因为世界的机械工业,不断在进步,我们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落后了很远,在不急起直追,永远也没有赶上人家的一天。”
“我知道,留学回来的学生都这么说,”那位老板毫不动容,好像事不关己似的,“改进是需要的,但不是空中楼阁,要以实际的经验作为基础。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一位留学港回来的学生,替一家木厂设计一部锯木板机,锯出来的都变成木条了。这就证明了一点,光靠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种事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不能因噎废食。事实上,我们在国外所学的,并不完全是书本上的知识,也经过实地的实习。”
“我懂得实习时怎么一回事,我们这里也有学生来实习过。”
“外国的实习,跟我们这里是完全不同的,那跟实际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没有到过国外,”老板的语气不好听了,“但我相信经验是时间积累起来的,而且经验是不会发生错误的。”
话不投机,再谈下去也是白费口舌,李鹤鸣气呼呼的离开老板的办公室,他虽然没有因此而辞职,但对这家公司的发展已失去信心。
他是抱着发展机器工业救国的壮志进入这家公司的,现在他发觉事与愿违,在这个环境中,根本没有他一展所长的机会。他从德国学成归国时,曾在一家大学教过书,当时他觉得教育工作虽是百年树人的大计,但对于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实在是有点缓不济急,所以他才放下教鞭,进入工商界。现在他遇到了挫折,不禁兴起悔不当初的心情,与其在工商界混生活,倒不如教书有意义了。
正在他彷徨不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转变了他的决定。
有一天,总工程师派他到一家纺织厂区做售后服务。这家纺织厂的老板叫张云叔,是个殷实而又有魄力的企业家,而且眼光锐利,颇有识人之名。
李鹤鸣去的那一天,正是星期天,工人都休息了,他到了纺织公司的办公室一看,只有一个衣着朴实的中年人在看报纸。他向前道明来意,那个中年人放下报纸,便领着他到机器房去,指着一部纺织机说:“就是这一部,请你来检查检查,什么时候能修好?”
李鹤鸣放下工具箱,一看那部发生故障的机器,是他们公司用旧机器改造的。抗战时期物资缺乏,改造旧机器是常有的事,唯一的缺点就是时常发生毛病。机器也像人一样,换一个零件,而且又不是原厂制造的,总是不能百分之百的合适,因此需要经常的维修。
几个月以来,李鹤鸣对这方面已有相当的心得,也知道容易发生毛病的是哪些部位。他脱掉外衣,便钻到机器下面去开始检查,由于他在专心工作,竟忘记了陪他来的那个中年人。直到他修好机器爬出来,发觉那个中年人还站在外面等他。
李鹤鸣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在修机器时,应该先跟人家说一声,让人家回屋里去休息,不必陪他在这里等。不过,他也觉得这个人未免太老实了,既然修机器的事他帮不上忙,何必站在这里穷等?
“真对不起,”李鹤鸣说,“耽误您休假的日子了”
“没有关系,”中年人说,“其实工厂里的人也没有全部休息,有的人还在加班,怎么样,修好了吧?”
“可以试试看了”
中年人接上电源,李鹤鸣亲自操作这部老爷机器,果然又开始了正常工作。
试完机器,中年人很亲切的对李鹤鸣说:“看你年纪不大,好像对这种机器倒是蛮在行的。”
“就机器而言,这是构造简单的一种,”李鹤鸣把对方当成公司的小职员,所以有点炫耀地说“尤其这种改造过的机器,容易出毛病的总是那几个地方,检查起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贵公司的技工也可以做。”
“你别小看这些机器,年轻人,这是我们工厂的命脉,我们把它当成宝贝似地,怎么放心让技工去乱修乱整?”
“这也难怪”,李鹤鸣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工业界所使用的机器,多半是东拼西凑的,一方面固然由于物资缺乏,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机器工业界不争气”
“哦?”中年人好像颇感兴趣,侧脸望着他说,“如果争气的话,我们就有新机器用了,是吗?”
“当然全新的是短时间内办不到的,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旧机器变成跟新的一样。譬如旧机器改造过后,我们不必非照他原来的设计不可,也可以加以改进,加入新的设计,这样就可以增加机器的效率。同时也避免换上不合适的零件,增加机器故障率的现象。”
这是,两人已走到办公室的门口,但李鹤鸣仍意犹未尽,又站在门口外面说:“假如我们想制造新的机器,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不能抄袭别人的设计,应该根据自己的物质条件,制造适合我们自己用的机器。当然啦,制造太复杂、太精密的机器不是短时间能够办得到的,但像目前我们用的纺纱机器之类,我认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中年人频频点着头,似乎同意他的看法,但却没有接着话题谈下去,只问问他的学历、家庭情形,便说他另外有个约会,与他握手告别了。
``````````````````````````````````````````````````````````````````````````````````````````````````````````````````````
李鹤鸣觉得很没趣,自己的高谈阔论,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而且他今天的兴头特别好,还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对方却似乎没有兴趣听了。
当他离开这家纺织公司时,又不觉自我安慰:对方只不过公司里的小职员,星期天都要在这里值班,他这番话对方当然不可能理解。不过,他稍微感到遗憾的是,除了一开始问过人家面前说贵姓外,既不知道人家叫什么,也不知道人家在公司里担任什么职务,就冒昧的在人家面前说了这么一篇大道理,似乎是太狂了。
第三天,李和鸣接到一张请帖,是张云叔请他吃饭。他看了之后,感到非常奇怪,虽然他听人家谈起过这个人的名字和事绩,但彼此毫无瓜葛,为什么突然要请他吃饭呢?再说,张云叔当时在工商界已颇有名气,跟他老板是同一时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郑重其事地请他这个“后生小子”吃饭呢?他相信这其中一定有重大缘故,但他想不透是为什么。
那天他如约到了张云叔的府上,出来应门的竟是那天见到的中年人,而且一见面就热切地握住他的手,好像欢迎老朋友似的。
等到了屋里,中年人才自我介绍,他就是张云叔,而且没有请任何人,只请他一个人吃便饭。
李和鸣感到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连声说那天“太失礼”,自己竟有眼不识泰山,大放厥辞。无论如何希望他不要把自己那些话放在心上。
“不”,张云叔很亲切地说,“我就是听了你那天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才约你来深谈。”
李和鸣了解张老板约他吃饭的本意之后,便毫不留情的将自己的所学,以及理想和抱负,全部说了出来。
张云叔静静地听着,有时点点头表示赞许,偶尔也插上几句扼要的问话。直到李和鸣把想说的话全部说了出来,他才用诚恳而坚决的语气说:“我希望你到我的公司来工作,不管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我没有条件,”李和鸣表现出的也很洒脱,“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和自己理想的工作环境,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国家、社会,别无他求。”
“好,我不会委屈你的才能,”张云叔顿了一下,又正色接道,“不过,我要先把话说明白,值此国家多难之秋,发展工业极为不易,我们的工作也很苦,物质供应也常有缺乏的情形,要实现理想,不能如想像的那样得心应手,必须克服很多困难,我希望你在心理上事先要有个准备。”
“我知道,我决不怕任何艰苦和困难,只要工作的有意义就行了。”
一个表示求才若渴之意,一个展示了自己的抱负和决心,两颗心很容易的结合在一起。李和鸣回去之后,马上提出辞呈,不久就投入张云叔的企业。
这时李和鸣还不到三十岁,他加入张云叔的纺织公司之后,专门负责生产线的设计,以及机器的制造和安装。张云叔对他真可说是信任有加,从来不干涉他的工作。
有一次,他负责设计一部纺织机,由于经验不足,全凭书本上的指导来设计制造,结果机器是制成了,但效果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好,李和鸣当时心里很难过,觉得愧对老板,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天没有吃东西。
到了晚上,张云叔得到了消息,特地赶来看他。一见面,他按着李和鸣的肩膀说:“我正准备为你开庆功会,你怎么躲起来了?”
李和鸣一听,更是心如刀绞,而且不知该说什么好,沉默了好久,才用力挤出一句话:“我失败了!”
“谁说的?”张云叔故作夸大地说,“我看了试验报告,比我预期的还好。”
“但比我当初向您保证的效果差了很多,我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可以老实告诉你,和鸣,”张云叔在他身旁坐下,握着他的手说,“当你兴致勃勃的提议,要自己制造一部机器时,我认为根本是办不到的事,但我不忍扫你的兴,同时我也想到,没有失败哪有成功,如果一直不敢让你试一试,我们就永远不可能自己制造纺织机,所以我最后答应了你的计划。”
“答应归答应,”张云叔带着加快的神情说,“我对这件事却一点信心也没有,不过,我相信一个原则,即使失败了,对我们也是有利的,因为你还年轻。所以我当时希望,只要你能按照图样,把零件凑合在一起,制造一部机器,即使不能使用也算成功了。结果竟使我喜出望外,你制造的第一部机器不但能用,而且效果还相当好。我听到消息之后,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在找你,你却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自怨自艾,真是太不知足了。”
这番话是安慰也好,是出自内心的真话也好,当伙计的听了能不感激涕零吗?
现在我们可以来检讨一下,李和鸣跟了张云叔三十几年,在纺织界虽然创立了自己的公盛名,但对他这位有过知遇之恩的老板,仍然敬若师长。固然是由张云叔的仁厚、魄力和栽培后进的精神所使然,但李和鸣选对了老板,能不说是他成功的主因吗?
一个学有专长,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进入工商界之后,如果没有理想的工作环境,没有老板的大力支持,他的成就必然是有限的,最后很可能在怀才不遇的情形下,糟蹋了自己。
不过,今天工商界的情形,并不像当年李和鸣选择老板那么容易,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一定有他那样的幸运。因为今天的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工商界之后,并不像当年那样引人注目,一个工作机会有十个人在角逐,得到个工作都不容易,哪里还有选择机会?
话是不错,但这并不能证明现在学有专长的人,就没有选择老板的机会了。如果你抱着乐观进取的精神,不为“找工作难”的魔影吓破了胆,你仍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目前,工商界虽然是人才济济,而且每个企业也都订有新进人员的考试辨法,但老板求才之心仍是非常迫切的,常用一些例外的手段来罗致人才。
现在最常用的一种辨法,是由自我推荐信中挑选人才。这是不需要任何人事关系的,只要你写的信,能展示出你的才华,老板就可能与你约谈。因为任何企业的组织,并不像公务人员那样呆板,只要是老板要的人才,他就随时可以吸收你。
今天工商业愈来愈激烈,一个有作为、求发展的老板,永远不会觉得自己企业的人才太多了,这一需求关系,就是青年人最好的利用机会。
当然,这种情形只适合学历较好、学有专长的人,对那些商职毕业,甚至于国中毕业的青年人,要想一下子获得老板的重用,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并不是说,这些青年人就没有企业的机会了,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现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徐新盛是个高职毕业生,现在是一家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奋斗故事,也许能给学历较差的人作为借鉴。
徐新盛自幼父母双亡,是跟着他伯父长大的,初中毕业后,又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读完高职,他的学校生涯就此结束了。
一个高职毕业的学生,要到社会上找个事做,的确是不太容易,于是,他在电子公司做过工,也送过报纸,当过推销员。
有一天,家境不太好的伯父告诉他:“你这样混下去不是办法,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简直跟流浪汉一样,总得找个固定工作长久干下去才行。”
“我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好,”徐新盛带点牢骚地说,“好的工作找不到,太差的工作我又不愿意长干下去,只好东一头、西一头的碰运气了。”
“你这种想法,就是没有出息的想法。什么叫好工作?什么叫坏工作?”他伯父板起面孔责斥他,“只要你喜欢的工作,都是好工作,问题是,你究竟有没有好好地想一想,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干什么,你想碰运气岂不是妄想!”
“我怎么没有想过,”徐新盛不服气地说,“可是,光想有什么用?”
“你想干什么?”
“我想做生意,但没有本钱,想也是白想。”
“你想做什么生意?”
“我想做贸易,从事进出口的生意。”徐新盛把在离开校门时的理想顺口说了出来,事实上,他对这一理想已经开始绝望了,经过将近两年的流浪式生活,他人为,以本身条件来衡量,除了替人家做工之外,做生意的事根本连想都也不必想了。
“你既然想做贸易,为什么不朝这方面下功夫?”
“下什么功夫?”徐新盛不解地问,“我连赚生活费都赚得很辛苦,哪里还有心思想其他的事?”
“照你这样下去,你这辈子也别想做成功。现在你认为是没有本钱,什么生意都不能做,对不?”
徐新盛用沉默表示了答复。
“我来问你,”他伯父用眼睛瞪着他说。“假如现在有钱,你有本事开一家贸易公司吗?你对这一行懂了多少?”
“我可以从很小很小的生意做起,一面做,一面学习。”
“就凭你有这种想法,别说我没有钱,就是有钱,我也不会给你拿去当试验品。你既然想做这一行,为什么不找一家贸易公司去做伙计,学学这一行的决窍?”
这是很切实际的一番话,徐新盛以前也不是没有想过,而且也到几家贸易公司去应征过,但人家嫌他学历太浅,没有录用他,所以他对这件事也死心了。
“我何尝不想这样做,”徐新盛很委屈地说,“可是,我的学历太差,人家都不肯用我,有什么办法?”
“那些比较有名气的大公司要找个人,大学毕业都能挤破门,你想挤进去,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可是,有些不贸易公司,不见得非大学生不用。进去之后,学的本领却是大同小异,你为什么不去试试看?”
年轻人都有一份好胜和虚荣心,一离开学校门,都想进一家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在别人面前提起来“我在**公司做事”,显得特别光彩。徐新盛当然也免不了有这种念头,所以一直不进那些无藉藉之名的小公司,宁愿在外面到处打工等机会。
事实上,这种机会是非常渺茫的,要想进入大公司的人,除了人事关系之外,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凭学历考进去,一条是凭本领自己打进去。
徐新盛的第一条路显然是走不通,如果他不从小公司磨练自己,第二条路他也别想走得通。换言之,他想进入贸易界做事,唯有从小贸易公司慢慢学习开始。
跟伯父的这次谈话,使徐新盛了解了这一问题的关键,他几经考虑之后,决定到一家小贸易行去找个事做,由最基本的工作慢慢的学起。
他的学历虽不高,但要到一家小贸易公司找个工作并不难,不久,他就由朋友介绍进入一家小贸易公司工作。
这家公司是经营手式艺品外销,规模真是小得可怜,而他担任的工作,也是最起码的工作,担任与手工艺品制造厂联络。外商来了订单之后,老板就把外商需要的产品单子交给他,教他去找供应的厂商。说起来,这与正式贸易荼还差了一大截,但他接触这个工作之后,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就拿挑选产品来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时他看着很不错的东西,带回样品之后,老板可以挑出很多的毛病。
此外,他也发觉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也太多了。贸易商多半是与外商打交道的,语言能力是最起码的能力,如果你跟外商语言不通,你在这一行中,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尤其是当伙计的要出头就更难。
就以他老板来说,也不过是商职毕业,但人家的英文却说得那么流利。自己跟他的学历等于是一样,为什么说不好呢?
受到这种无形的激励,好胜心强的徐新盛,决心要把自己的英文学好,晚上在贸易公司下班后,回家草草吃过晚饭,就赶到补习班去补习英文。
当时有人劝他,说他的工作不适合上补习班,因为他有时候到各地去找客户谈生意,往往几天不能回台北,无法每天到补习班去上课,缴了学费不上课,实在是一种浪费。徐新盛当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决定到补习班报了名,他觉得这样做虽然花了些冤枉钱,但多少总可以学到一点东西,比一点不学好多了。
俗语说:“人欲等到有空暇时才读书,终生将永无读书之日。”尤其是一个人到了社会上工作,每天都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下班之后,已是筋疲力尽,谁不想休息找点娱乐,说起来,根本再没有读书的时间。而一个人的成败关键,往往就在这一点上,如果你咬咬牙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多学一点东西,你成功的机会就大一些。因为一般人的聪明才智都是差不多的,你能多苦一点,就能多一点成功。如果你除了固定的工作时间之外,什么也不想学,也不愿做,只想消遣娱乐的事,久而久之,你就会比那些肯用功的人差了一大截,在工作竞争上输给别人。
美国人倡导“工作时认真工作,娱乐时尽情娱乐”,这个原则是没有错。可是,假如你认为每天除了固定的八小时工作之外,其他时间都用于娱乐的时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尤其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一天除在公司工作之外,其他的时间都用于娱乐,那你就很难成为受老板重视的伙计。
我认为,所谓“工作时工作,娱乐时娱乐”,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在工作的时候应该全心全力地去工作(这应该包括上班时的工作与下班后的自我充实在内),不要心里想着玩的事;在娱乐时不要记挂工作的事,譬如你一个星期到外面去郊游一次,而在郊游时还想着工作,这就不应该了。
徐新盛把下班后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认为是工作的时间,所以他才肯把辛辛苦苦赚的钱交给补习班,而且能抱着“学多少算多少”的态度。他想:别人两年可以学成的,他不妨下三年或四年的时间,如果他现在不学,三四年之后,他仍然还是不会。
人,一生之成就大小,就看你对自己投资多少而定,现在工商界有很多小学毕业的人,不但能通几国语言,而且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来,对企业管理分析头头是道,这并不是天生的才能,而是他对自己已投下了大的资本(时间和心血)。
徐新盛把辛苦赚来的钱,不用于享乐,而用于充实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投资,只要把英文学好了,他在贸易界就算有了一笔大的本钱。但这是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换来的,任何人有这种牺牲精神,都可以获得这样的成就,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徐新盛一面努力工作,一面苦心学习英文,半年之后,老板对他开始注意了,认为这个青年人很有出息,为了帮他完成心愿,老板把他调到公司里办业务,不必再出去找客户。
这样他可以按时上下班,每天晚上都可以到补习班去补习英语。
如果你认为这是他的机运好,碰到一个好老板,那你的想法就错了。诚然,一个好老板才会为伙计设想,这是没有错的。但反过来说,一个好伙计才会对老板产生吸引力,相反的,如果你是块铁,老板不是磁石,彼此不会发生吸引作用。
所以这种事是双方面的,一个宅心仁厚,有雄心大志的老板,对年轻有为,肯吃苦耐劳的伙计,一定会产生爱惜之心,这就是非常自然的。也正因为有这种微妙的关系存在,企业界才发生不少感人的故事,徐新盛后来的发展就是这个很好的例子。
老板把他调到公司力业务以后,并告诉他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文,徐新盛当然心里非常感激,在公司里的工作表现的更勤奋了,主顾之间的了解就又更深了一层。
老板观察他一段时间之后,决定给他更多一些磨练机会。第一步,他规定徐新盛在只有他们两人的时候不准讲国语,全部用英语;第二步,遇有国外客户来谈生意时,也要他参加,在一旁听他跟客户交谈,练习他听讲的能力和谈生意的方式。
这样双管齐下,徐新盛的英文进步得很快,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已可以独当一面,跟外国客户谈生意,而且发音、用句,比老板还要高明。
这时候,徐新盛已成为老板的得力助手,对贸易方面的知识也丰富了,他准备帮老板好好的扩展一下生意,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手工艺品在国外的销路大减,已连出去的几批货,有的吃了倒帐,有的遭到退货,这家原本规模不大的公司,顿时陷入周转不灵的困境。
公司的业务几乎在全停顿的状态,员工的薪水发不出来,老板只好准备把公司结束,事实上,他不结束也不行,员工们见老板没有生意可做了,都纷纷要求辞职,较为能干的员工早就另谋出路了。
老板把徐新盛视为自己人,所以在准备结束前的一天晚上,他约他出去吃宵夜,顺便把这个决定告诉他。并顺便问他:“你准备作何打算?”
“我现在什么打算也没有,”徐新盛说,“等我帮您把事情料理完了再说。”
“这怎么好意思呢?你是知道的,我这里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而且,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处理清楚的,我看你不必在这里白浪费时间,尽快到外面去另找工作吧。”
“您以往对我那么好,我怎能在您最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离开您呢?”
“反正我明天就把生意结束了,处理债务的事,你也帮不上忙。”
“我可以替您跑跑腿,整理整理存货。”徐新盛顿了一下,用热切的眼神望着他说,“我有一句话,一直想问您,可是始终不好意思开口。”
“什么事?”
“您把生意结束了,是不是有什么新的打算?”
“唉,现在哪里还谈什么新的打算,”他老板叹息着说,“眼前的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把债务料理清楚之后,我恐怕已经是焦头烂额,东山再起的日子很难了!”
“那您为什么非把生意结束不可呢?”
他老板愣了一下,觉得他这个问题很怪:“像目前这种情形,我不把生意结束掉行吗?同仁们都各奔前程了,又欠了人家这么多债务,真可说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有什么办法可以维持下去呢?”
“事情的确是非常棘手,”徐新盛沉思着说,“但名义上即算是结束了,您的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
“我知道,我只能凭良心,做多少算多少,而且生意结束后,也好跟债主讲话。”
“我的看法跟您不一样,”徐新盛说,“生意结束之后,不管是对您自己还是对债主,都没有一点点好处。”
“噢?”他老板带着讶异的神情说,“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你不把生意结束,等经济不景气这段时间过去之后,您的生意仍有恢复的一天,因为外国的老客户关系不会中断,做起来比较容易,到那时候,债主的钱就可以全部归还了。假如您现在把生意结束,外国的客户的联系势必终止,债主们也无法拿到全额的债款,这不是两蒙其害吗?”
“我何尝没有考虑过这一点,我在国外找一个客户不容易,一旦失去了,将来再恢复一定很难,但我考虑再三,实在无法再维持下去,非把生意结束不可。”
“为什么?”徐新盛很急切地问,“是浊担心债主不答应?这一点您可以放心,我可以帮您去说服他们。”
“债主当然是个问题,但并不是最主要的阻碍。”
“还有什么更大的难题?我怎么一点都看不出来?”
“这叫我怎么说好呢?”他老板又叹息一声,望望徐新盛,为难的搓着手说,“现在公司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了,如果要把生意维持下去,只我们两个人怎么行?要雇用新人吧,又发不起人家薪水,世上哪有做事不要钱的员工?”
“您是为这个发愁?”徐新盛欣然说,“我想在目前这段时间,这个问题好解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帮忙,这个公司怎么维持下去?”
“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意不可能太好,甚至于一个月也不一定做成一笔生意,有我们两个人就够用了,不必再另外请人。”
“不,”他老板急急地说,“我不能耽误你的前途,以你现在的能力,会有很多大贸易商争着聘用你,何必跟着我受这洋罪?”
“我有今天这份能力,是您培养、训练的,我应当为您尽点力,只要您决定把生意维持下去,我决不会离开您。”
“这。。。。”他老板很为难地说,“我跟你实说了吧,新盛,我现在连一个伙计也雇不起,你在这里,我又不能让你白干。”
“总经理,您说这话就未免见外了,”徐新盛有点不悦地说,“我觉得您这个生意是您辛辛苦苦一手发展起来的,结束了实在太可惜,所以才答应帮您的忙,我这种帮忙是无条件的,我明知您付不出薪水,还会伸手向您要钱吗?”
听了这番激昂的话,他老板感动的眼睛都湿润了,泪珠在眼眶里转动着,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您下决定吧,总经理,只要您觉得需要我,我决不会离开您,待遇,前途我都不会计较,一切等您生意好起来再说。”
“有你这番话,我心里真是太高兴了,”他老板把眼里的泪水挤掉,勉强的笑着说,“不过,我知道你家境不好,你伯父身体有病,家里的生活需要你赚钱维持,我这样拖住你,算什么?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您不用顾虑我家里的生活,只是苦一点而已,并不是活不下去,”徐新盛很恳切地说,“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现在若是发生意外,或是出门被车撞成重伤,家里的生活又怎么办呢?”
“你怎么可以说这种话?这两种情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表示我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想办法,困难一定可以克服的,并不如想像的那样难。只要您觉得这个生意应该维持下去,就该下定决心这样做,不必考虑这,考虑那,别说有我帮忙,就只剩下您一个人,也是坚持到底。”老板受了徐新盛的鼓励,一下子鼓足勇气:“好,我们就决定这样办,如果这次能把生意再做起来,可说完全是你的功劳,我一定要好好的。。。。”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徐新盛急忙插嘴道,“您现在计划计划,我们该怎样着手?”
“不必计划,一切跟过去一样,”他老板又恢复了生气,说话跟过去的神情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公司里只有我们两个人,都是伙计,也都是老板。”
这番话的意思是,两人已不分彼此,大家尽力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但徐新盛仍守住自己的分寸,完全以伙计的身份自居,凡是跑腿、用力气的工作,他都抢着干。
这个时候,外销生意既然很差,徐新盛建议老板争取观光客的生意,并由他去争取导游人员,把观光客带到他们店里。这种生意当然不可能太多,但维持两个人的开销已没有问题。同时在这段时间,他还做了一些为将来生意的铺路工作。
例如,有些观光客是贸易商或零售商,他都偏下他们的地址,一方面告诉他们,将来他们需要从台湾进口产品时,他愿意提供服务,代他们徽购产品;他对每一个留下地址的观光客,过些日子都去信联系一下,提醒他们在台湾有一家做手工艺品生意的公司,随时在准备为他们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支撑,徐新盛终于帮老板度过了难关,外销的生意又逐渐好起来,当老板重新整顿公司扩大业务时,徐新盛被任命为总经理。
当然,在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公司担任总经理,并不能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青年人却深具启发性。
青年人初到工商界做事,希望得到解决好的待遇,希望进一个声名较好的大公司。这种想法当然不能算错,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较好的工作,希望有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乃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毫无所求,随遇而安,反而成了反常的现象。
不过,真正要创业,并不一定非大公司不可,在小公司里照样会有大的发展,只要你有上进之心,而老板又是个具有创业雄心的人,不管公司的规模多么小,你将必然有前途。
目前工商界中有不少共过患难,在一起打天下的老板与伙计,事业都发展得相当不错。当然也有辛苦十几年,仍在小公司当伙计的人,这全看你对老板的选择而定。
如果老板胸无大志,做生意是为了混一家人的生活,根本没有求发展的念头,你就是跟他一辈子的苦,也不可能有前途。
因此,你一进入工商界选择老板时,你一定要睁大眼睛,留心观察你的老板,他有没有求发展的雄心?有没有经营现代企业的观念?
如果有,他即使受到一时的挫折,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能帮他度过难关,你将来就是他创业的功臣,必定受到重用。反之,如果他只是在为老婆孩子的生活打算,一天到晚斤斤计较蝇头小利,你还是另谋出路的好。
几年前,我有一个朋友自军中退役下来,便到一家小饭馆去当伙计,这种工作本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准备找到好的工作之后就不干了。可是一年之后,这位朋友对其他工作都不感兴趣,有人替他介绍很多相当不错的工作,他都不肯去。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曾当面问过他:“在这种小饭馆里有什么混头?而且天天端盘子洗碗,辛苦得不行了,也只是混生活而已,有什么好留恋的?”
这位朋友回答的很妙:“我现在等于是押了一注,赌赌自己的眼力和运气,如果押中了,将来就有好日子过了。”
他所说的赌注,就是在老板身上。原来那个小饭馆的老板,是以前某大饭店的“掌厨的”,因为受了很大的一个刺激,才决心开了这个小饭馆。当然他开饭馆的目的不是为生活,而是想“混点名堂给别人看看”。
我这位朋友颇有识人之明,而且也有创业的抱负,他想,虽然在这里苦一点,假如老板几年之后生意扩大了,他也可以熬出了头。所以在这段时间,他除了生意忙时执行客人,他还兼跑街收帐的工作,可说相当辛苦,但他始终不发一句怨言。
老板是个创业的人,对这种能干的伙计特别欣赏,再加上我这位朋友在外面收帐,与商号、团体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去年他们的生意改组扩大时,他已被升为业务经理。
这又是选对老板的一个好例子。由此也可以证明社会阅历丰富,对人的评价会有深一层的看法。年轻人不可能到达这样的火候,也许难看出老板是一种什么类型。不过,人多半有一种直觉,如果你是个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你会对那些有雄才大略的老板,自然发生一种敬仰之心。
一旦你对老板产生了这种感觉,你就不妨下定与他共患难的决心,以他的成败作为自己的成败,即使真的是看走了眼,也必定在其他方面有重大的收获。
说起来也实在值得人同情,青年人一离开校门,踏入工商界,对这个万花筒般的环境,真可说是两眼墨黑,不用说找工作不易,要选择个好老板尤其难。因为在形势上,青年人是站在被动的立场,只有被老板选择的份儿,严格地说起来,似乎并没有选择老板的权利,你看好人家,人家不要从也是枉然。
这样说,选择好老板的说法不是不成立了吗?其实,不然。
你既然决心要到工商界工作,这个庞大的环境中,总有你立足之地。换言之,凡是你参加任何企业工作,总有老板在上面领导你,而身为老板的人,大都有发展事业的雄心,所以你遇到好老板的机会特别大。
万一你遇到的老板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这也没有关系,你的年龄还轻,有的是机会另作选择。
在外国,这种例子也多的是,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个例子来印证一下。
推销员出身的汉雷(John W. Hanley),现在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总经理,他对选择老板]选择企业,有套很独特的见解。
汉雷是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但他真正与工商界接触,是在高中读书那段时间,这也可能是他在宾州大学毕业后,又转入哈佛学商的主要原因。
汉雷的父亲是个名推销员,而且终生都是以此为业,胸怀大志的汉雷,对他父亲这种保守的作风,颇不以为然。在他十几岁时,就曾对父亲表明他的态度:“我长大之后,绝不会像您一样,替人家当一辈子的推销员。”
他父亲很看重推销员这一个行业,深恐这个独生子对推销员这个行业起了厌恶之心,所以当时郑重的告诫他:“除非你将来不想在工商界工作,否则,你就应该从推销员干起。你知道,推销员是个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作,而且你有多大本事都可以发挥出来,在工商界更可以保持有攻有守的主动立场,进可以当到大公司的总经理、总裁,退也可以做个地区性的高级推销员,真可说是进退自如。”
“那您为什么不到大公司去当总经理?”汉雷顺口把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他父亲听了毫不以为忤,满面含笑地说:“人各有志,职位的大小,并不能代表工作愉快与否。”
好胜心特强的汉雷,当然听不进这种话去。在他的心里,总经理高高在上,一呼百诺,岂是推销员所能比拟的。
经历丰富的老汉雷,在多年的推销工作中,已练就察言观色的能力,一眼就看出儿子内心的想法,所以收起笑容,正色说:“不管你将来想干什么,你一定要从基层一步步爬上去,基础才会打得稳固。如果你连推销一瓶汽水的能力都没有,就妄想着当业务经理,那无异是痴人说梦。
汉雷始终没有把推销员工作视为一种了不起的工作,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干,所以他听了他父亲的话之后,心里很不服气。第二天,就跑到一家饮料公司去要求推销的工作,正式跟工商界发生了关系。
在读高中这段时间,他曾推销过啤酒杯、鲜花等。他做这些工作,当然都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在测验自己的推销能力,看看自己是否能说服客户买他的东西。
这段时间,他接触的都是零售店、杂货店,使他对零售生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过,他志不在此,进入大学之后就放弃了推销工作。
汉雷在宾州大学攻的是冶金工程,与推销工作完全脱了节,他在假期中,曾到一家钢铁公司去工作,想学点实际的经验。
既至大学毕业,他发觉在工厂里工作,并不比推销工作更有意义,所以发钢铁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商量,是不是可以让他做外务工作,到外面去做推销员?
可是,钢铁产品的推销不同于日常用品,必须对钢铁方面的知识有很丰富的历练,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因此,这个公司的推销员,都是在工厂实务或实验室工作方面的资深人员,没有一个是毛头小伙子。
汉雷当时得到的答复是:“除非你在公司里熬到头发白了,否则,不可能有当推销员的机会。”
“这是一项荒谬的人事制度!”汉雷回家后对他父亲说,“秃顶白发的人,并非全部都是智慧的象征,年轻人也不一定个个都是幼稚可笑的人。”
老汉雷在推销员这一行中,已经混了三十年,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怀着敬重之心,所以听了儿子的话之后,略带感慨地说:“你们年轻人大都崇尚冲劲,瞧不起经验,事实上,有些行业的推销员,非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不可,否则,他对要推销的产品决不可能彻底了解,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产品的功能特性,又怎能去说服客户呢?”
“照你这么说,我现在没有当推销员的资格了?”
“那倒也不是”,他父亲笑着说,“你在读高中的时候,不是就推销过很多东西吗?不过,我可以坦白的告诉你,你过去的那段推销经验,跟你现在所想争取的工作,一点也沾不上边,那种推销员,你即使干一辈子,也不够资格到钢铁厂里去当推销员。”
“为什么?”汉雷对自己过去那段推销经历相当自豪,所以对父亲的话甚感不服气。
“因为推销员大别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技术性的,如推销电脑、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等。这类的推销员,本身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不但要能为客户解答使用及保养上的各种问题,而且对这些产品的设计、制造,也都了如指掌。另一类是靠口才和机智的,如推销香水、饮料等消费品,只要你反应灵敏,随机应变,就能把产品推销出去。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可以做后者的工作,后者转成前者,那就难上加难了。”
汉雷此时已是大学毕业生,理解力已相当成熟,他父亲一说他就明白了,但他心中仍感到很不服气:“既然如此,也不至于熬白了头发才够资格当他们的推销员。”
“但实情的确如此,”他父亲很认真地说,“事实上,不但要熬上很多年,而且还得是优秀的人才,有些人干一辈子还熬不上这个推销员干呢。因为这类的推销员,大都是公司里高级干部的候选人。”
“您说的也许是实情,爸爸,”汉雷的脸上仍带着悻悻之色,“但这样的煎熬我决不接受。在年轻时当当推销员磨练磨练,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如果到老了再去抛头露面,奔波劳苦,那未免太凄凉了。”
“这是观念问题,我不跟你抬杠,不过照你的想法,你最好自己当老板。”
“我正是这个意思,”汉雷望着他父亲的灰白头发,颇为感触地说,“我真不明白您是怎么个想法,爸爸,您跑了那么多地方,训练那么多推销员,对工商界的关系又那么好,为什么不自己开个代理店呢?”
“我这辈子已不作此打算了。”
“您还不能算太老,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全力帮您的忙,我相信一定可以开创出一个局面出来。您有丰富的经验,我有冲劲,咱们两个可以说最好的搭档。”
老汉雷看儿子兴致勃勃的样子,恨不得马上就开始。他不忍扫他的兴,很慈祥地说:“你既然有这样大的抱负,我们将来不妨试试看,但不是现在。”
“为什么?”
“因为你现在在商场的经验还不足以当大任,等你当一段时间的推销员之后,我们再研究生意的事。”
汉雷一听他说话的语气,知道目前无法说服父亲,只好叹一口气说:“好吧,等到您认为我堪当重任时,咱们再谈。”
“如果你想磨练自己的推销才能,我可以推荐你到一家大公司去试试。”
“什么公司?”
“普罗克特·盖勃公司,”他父亲说,“我曾替他们训练过一批推销员,所以我对这个公司比较了解,如果你想学点本领,我建议你到那里去历练一番。”
这时候,汉雷对推销员这种工作,认识并不深刻,对工作环境的选择也没有成见,有他父亲既然说好,他就一口气答应了。
可是,一进普罗克特·盖勃公司之后,他马上觉察到工作气氛与别的地方不大一样,最显著的是,每个人都显得非常紧张忙碌,好像有种什么力量在后面驱策他们。
汉雷是个永远不肯服输的人,而且轧触特别敏感,一遇到外力,就马上起反应。他当时怀着好奇的心情,想深入观察一下,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员工工作得如此起劲?
普罗克特·盖勃公司,是美国著名的清洁剂制造商,规模相当宏大,一个新进人员,想全部了解这个公司的内涵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使员工的工作情绪高涨的无形力量,也不是从皮毛可以看得出来的。
汉雷一参加进去,便被这股无形的力量激发起雄心。他想:自己将来如果要开一个公司,一定要培养起这种无形的力量,才会使公司有大发展。
汉雷一面工作,一面观察,他初步的了解是:各级干部对下都督促很严。换言之,由于各级主管对工作执行得很严格,都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所以员工才个个努力奋发。可是,什么力量使各级主管如此认真负责呢?
经过一年多的细心研究、观察,汉雷终于发现了这股无形力量的成因,那就是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人事升迁制度。
在这个庞大的公司组织里,几乎人人都感受到一种保证:你有多大的才能,必定会得到多大的报偿。尤其那些年轻有为的新进人员,更有一份强大的信心;只要自己有才能,必定很快的获得升迁。
在这个公司里工作的人员,只要你在本身工作上有杰出的表现,马上就会被升到更高一级的职位,不论年资,甚至于也不重学历。
不过,不重学历一项,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该公司在选拔人才时,都是从大专院校出来的,都是学有专长的人,只是在升迁时,是以个人能力为标准,不是依照学长、学弟的顺序,也许低了几届的学生,比学长们升迁得更快。
汉雷对自己的才能是深具信心的,因此,他很快的就对这项人事制度发生了兴趣,他相信,只要他在这个公司里干下去,他一定是有前途的。
这时候,正好普罗克特·盖勃公司推出一种新产品——汰渍清洁剂,大力在市场上销售,汉雷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推销能力,一面与同业竞争,一面与周仁之间展开业绩竞赛,一年中,他在同一推销地区中,连获三次第一。于是,他调升的命令下来了,公司任命他为洛杉矶地区的高级推销员。
所谓高级推销员,相当于我们销售公司的各地分销经理,手下有若干名推销员,负责指挥地区的推销工作,汉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即脱颖而出,不仅证明了他的才能出众,也证明了该公司的确是用人唯才,汉有骗人。
在此后的三的年中,汉雷又获得两次升迁,其职位已接近地区经理的工作。有一天,他父亲特地跑来找他,当时汉雷觉得很意外,因为他父亲这时正身体不适,怎么会老远的路来看他?
“您有什么要紧事吗?爸爸?”
“嗯,”老汉雷点着头说,“我觉得身体愈来愈不行了,所以赶来了却一个心愿。”
“心愿?什么心愿?”
“你忘记啦,在你到普罗克特·盖勃公司之前,我们谈过的事吗?”
汉雷思索了一下,记不起当年他跟父亲谈过什么心愿的事。
“当初我不是说过吗,等你有了推销经验之后,我帮你开个代理店,”他父亲说,“现在我认为是时候了。”
“噢,您是指的这个,”汉雷恍然大悟,然后带点歉意地说,“现在我的主意变了,不是想再开代理店。”
“这是为什么?”他父亲大感惊讶,“你不是一直希望自己创业吗?”
“我以前是有这种想法,经验丰富这几的的磨练,我有了另外的想法。”
“什么想法?”
“我想在这个公司里干下去。”
“你杨当一辈子的推销员?”
“不,如果我努力干下去,也许能进入老板阶层的职位。”
“你的想法也许是对的,”他父亲深思着说,“但你要明白,约翰,由推销员爬上老板阶层的职位,是一条很艰难而且遥远的路。”
“我明白,但我相信,只要公平竞争,我就有很大的机会。”
“难怪你会有这种想法,你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已快有当地区经理的希望,所以你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父亲表情严肃地说,“不过,我对这种事看的比你多了,了解的也比你深,开始的顺利,并不见得以后也这样顺利,这并不是制度的不公平,而是必然的现象。”
“必然现象?”汉雷好奇地问。
“是了。这道理很简单,中低级主管职位多,升迁的机会自然大,而愈高级的主管,职位愈少,到了总经理这一级,也许只有一个人有机会升迁,如果竞争的人有三、四位,能爬上去的就不是全凭才能可以奏效的,这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来配合才行。这就像走一条锥形的路,一开始宽宽敞敞,很多人可以同时前进,路愈走愈窄,能同时前进的人也就愈来愈少,到最后,只容一个人通过,想想看,那要胜过所有的同事,才能爬上最高职位,这是多么困难的事!”
这时,汉雷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野心大似天的时期,再加上他有一股永久不服输的牛劲,他父亲的这番告诫,他当然没有放在心上。他有很强的自信:只要是公平的竞争,他决不会输给任何人。
据汉雷这几年的了解,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领导人,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就符合大公无私的竞争原则。他相信,在这样的老板的手下工作,自己一定是有前途的。
基于这一信念,汉雷决定放弃他自己当初的理想,不肯再跟父亲合伙开代理店。他曾冷静的分析过,在父亲的帮助下,开个代理店也会有发展,也可以马上当老板,但要发展成普罗克特·盖勃公司这样大的规模,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如果他在这个公司努力干下去,有一天升到总经理的职位,比自己开代理店当老板不知强上多少倍。不论是声望地位,都不是代理店可以比拟的。
当时,普罗克特·盖勃公司,已是全美大企业中排名第十九位,他们培养管理人才的优良制度,是当时出了名的。汉雷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下定决心要在这个企业中熬出头。
他父亲一持无法说服儿子,只好郁郁而归,两年之后,老汉雷便因心脏病发而过世,汉雷这时已升为地区经理,距他希望的职位又近了一大步。
这次的升迁,对汉雷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已可以直接与公司的高级执行主管经常会面,研讨业务的推展,对展露自己的才华,也获得了直接的机会。
不过,这种机会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他负责的芝加哥南半部推销业务,自接任经理以来,销售业绩经常都是超过配额的,这当然很快就引起上级主管的注意。
当时普罗克特·盖勃公司西部地区的业务部设在辛辛那提,负责人是亨利·普瑟,他一看汉雷接任经理之后,竟连续创下这样好的业绩,自然对他发生了兴趣。
有一次,普瑟在考察西部的业务行程中,特地与汉雷安排了一次见面的机会,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在公司里升迁很快而又年轻的属下,空间有多大潜力?
有一个大公司里当伙计,这种与上级主管面对面的谈话,往往是决定未来命运的重要关键。汉雷当然了解这一点,所以在与普瑟见面之前,他作了一番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首先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判断出普瑟是那一类型的人,然后再决定应对的原则,据汉雷了解,普瑟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做事情讲求原则,重视计划,不喜欢打滥仗式的天才人物。他并不是不欣赏才能,而是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够重视细节的安排。他常对属下说:“只会造空中楼阁的人,永远盖不出一栋房子来。”
汉雷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对这个从未见过的上司,已产生了敬仰之心。此外,也多少在心中兴起一些隐忧,如果这个主管太能干了,真如他想象的那样雄才大略,对自己的升迁将是大大的不利。因为主管太能干了,必然也升得很快,自己干得再好,也只有永远跟在他后面补缺,不可能跑到他前面去。
可能所有能干的伙计都有这种心理,他希望有个优秀的主管,但又希望主管在某些方面不如他,将来才有超越的机会。汉雷就是怀着这样的矛盾心情与普瑟见面了,在见面交谈之后,汉雷的心情完全放宽了。他发觉普瑟不仅不会成为他升迁的阻力,而且还可能大大的有利。
普瑟是个具有长者之风的主管,他不但爱惜人才,而且还能真心提拔人才。至于他本人野心并不大,他只是以公司的前途为重,恨不得把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拉到公司里来,所以他很受公司高层人士的敬重,有几次老板想擢升他,他都拒绝了。他的理由是:他并没有掌握全局的能力,再升上去,反而露出自己的弱点,不如独当一面,为公司多选拔一些优秀的人才。
了解他的这一处事原则,汉雷对这位上司真有肃然起敬的感觉,因此,他也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了出来,甚至对家庭生活的安排也告诉了他。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表明自己做事是有条不紊的,一切的行为都是有计划的。
这种外事态度,正对了普瑟的胃口,所以他在临别时,对汉雷说:“只要你能保持最佳的业绩,我保证你不会被埋没的。”
这个保证,证明了汉雷在这次交谈中,应对的非常成功,也为他将来的快速爬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伙计,结果始终不能被重用,对上级的应对是否恰当是重要因素之一,言多必失固然需要忌讳,该讲的不讲,也等于失去推销自己的机会。
还有些才能出众的伙计,多半坏上傲气太重,在心理上不能保持平衡,对能力卓越的主管嫉妒,对不如自己的主管轻视,这两者也都是当伙计的大忌。不管你将来是补主管的缺也好,或是超越主管升到更高的职位也好,主管的推荐、提拔,都是决定性的关键,除非你跟老板另有特殊的直接关系,否则,你与主管处不好,不管是什么原因,吃亏的总是你自己。
汉雷很能体会此中三味,所以他爬升的特别快。他在西部地区的经理职务只干了两年,便又得到晋升机会。
由于“汰渍清洁剂”销路直线上升,普罗克特·盖勃公司决定扩大推销网,在东南部地区设立分公司时,普瑟便力保他去担任经理。
这个职位等于跟普瑟平行了,成了公司里独当一面的负责人,再升上去,就进入公司的核心组织了。
策划东南部地区业务推广的负责人,实际上有两个人,一是业务经理汉雷,一是广告经理赫利斯。两个人在名义上虽然相同,但在实际工作上,赫利斯是配合汉雷推动业务的,比汉雷的职权小一点。
但汉雷发觉赫利斯是个广告方面的人才,所以推心置腹的跟他合作,并从他那里学习到很多宣传技巧,这对他主管的业务推广工作大有裨益。
在东南地区分公司经理在内,汉雷充分发挥了他经营方面的长才,他最大的特点是:对部属有一种强硬的驱策力。凡是跟他做过事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普罗克特·盖勃公司其他部门,你可以马马虎虎混日子,只是没有晋升机会,但可相安无事,若是在汉雷手下工作,他决不允许你有混日子的念头。
这种对部属驱策力的形成,慢慢塑造了汉雷在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形象:他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个永不服输的人。
在这样一位主管手下工作,几乎每天都使你没有喘息的机会,他有用不完的新构想,而每一个构想都是需要人去实现的,根本使属下没有偷懒的机会。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新成立的东南地区分公司的业绩,已领先其他地区,老板当然大为激赏,马上擢升他为总公司肥皂及销售部门的经理。这个部门,是普罗克特·盖勃公司最主要的业务部门,其总销售量几乎占该公司总业绩的百分之七十。
这时汉雷才三十三岁,竟成为这样一个大公司的重要干部,这证明他当初选择的一点也没有错,只要你有才能、肯苦干,这个公司的老板们一定对得起你。
这次的晋升,等于使汉雷进入了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核心组织,经常与总经理摩根有面对面讨论问题的机会,这使汉雷发觉,在总公司直属部门做事,比分公司要困难得多。
汉雷做事富有冒险精神,活力足,冲劲大,不是萧规曹随那一类型的人,他接任肥皂及销售部门经理以后,当然有一番新的改革,但改革计划一到总经理摩根手里,往往会遭到很大的阻力。这些过分激进的计划,甚至于会被全部否决。
摩根这个人,是属于老成持重那一类型的,他秉持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团队管理的传统作风,稳妥地去发展业绩,不太重视个人英雄式的作风。尤其那些改变公司传统的革新做法,不管是组织方面的,或是产销方面的,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像普罗克特·盖勃这样一个大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自然有其优良一面,但不可否认,也有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汉雷即是本着这种精神,要对公司做一番新的改革。
也许有人怀疑,汉雷以三十三岁的年龄,即升到总经理核心组织的经理,速度不谓不快,难道摩根没有发现他是个什么样类型的人吗?如果早已知道,为何还如此重用他?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摩根的心理状态:他是公司的舵手,站在整体利益方面,他当然希望用那些有才干、肯负责的主管。
至于彼此性格不同,这不是主要问题,反正大权在他手里握着,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完全由他决定。他认为:不管汉雷冲劲如何大,好脱不了他手里的缰绳。
在汉雷这一方面来说,由分公司经理,升到总公司这样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无论心理上、看法上,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在分公司经理任内,他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分公司的业务上。换言之,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督导推销员拓展市场。当了总公司的经理就不同了,无论制造、研究、广告、财务等各方面,都是以总公司的整体利益为着眼点,策划和改革,也是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重心。
如此一来,他所想的问题重心,已接近摩根的思考范畴,因此在意见上,难免有相左的情形发生。
他和摩根意见冲突最尖锐的一次,是关于肥皂部门独立的事。汉雷认为,肥皂和清洁剂部门混在一起,由于品牌太多,促销活动难以全面推动,而且对新产品的推出也会发生很大的阻力。如果这两大产品分别设立主管部门,则职责明确,督导容易,对业务发展必然有很大的益处。
但他的这个计划被摩根否决了。
摩根的理由是:“分设两个部门,人事费用必然大幅增加,以前一个推销员可以同时推销这两类产品,分立后,一个推销员只能推销一类产品,这种构想的缺失不辨自明。”
“这是学生演算数学式的分析,”汉雷很坦率地说,“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以前一个推销员,由于推销品牌太多,甚至于连产品名字都记不清,他在推销时,只好把熟记的产品多推销,也许他每天推销的都是汰渍洗洁剂,连一块肥皂也没有推销出去。假如让他心无旁骛,专心推销洗洁剂,他可以所有产品的名字,推销量必然会增加。我相信增加的收入,足可弥补人事上的支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摩根终于被汉雷说服了。
结果把肥皂部门独立之后,果然销路大增,成为该公司主要的业务部门之一。
汉雷是胜利了,而且也因此次构想的成功,使他获得更高的职位,被升为副总经理,主管肥皂部门和清洁剂部门的业务。
然而,这次的胜利,却为汉雷未来的前途种下不利的影响,这是他自己当初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这就是当小伙计与当大伙计的主要不同。当小伙计的时候,中休把本身业务做好,就能获得上级的常识。可是,当了大伙计之后,老板们对你的评量观点就不同了,他们不仅希望你能开展公司的业务,更重视你的德行,看你将来掌握更大的权力之后,是否能保住公司的传统和根本。
当然这种情形也有例外,如果老板是个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并不重视公司的传统做法,那么你的冲劲自然会受到他的常识,否则,老板会对你产生戒心,当他物色经营接班人时,他会选择一个较持重的人。
尤其在我国的企业中,大多数老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除非他的企业在经营上发生困难,面临不可收拾的困境,他们总是希望物色能“秉持老板意愿”发展事业的人。否则,你的冲劲瑞大,构想再新,老板们为他的下一代着想,也不敢把总揽全局的经营大权交给你。因此,当大伙计的,要能给老板一种安全和依赖感,才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汉雷当了副总经理之后,照当时公司的人事分析,他深信:有一天,他必然可以获得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经营大权。
基于这一信心,汉雷不仅在管理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待人处事方面,也表露出他独特的个性。他冲劲十足,而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做法,很容易使人认为他孤傲成性,不易与人各谐相处。虽然事后证明他反采取的管理措施都是正确的,但给人的印象,却产生了不良的副作用。
事实上,汉雷本人也感受到了。当他升任副总经理之后,他发觉做什么事都会遇到阻力,尤其他与总经理摩根之间,有很多构想,愈来愈不能调和。即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也要费很大的唇舌去说服摩根。
有一次西部的经理普瑟到总公司来开业务会议,他是第一个常识汉雷而且全力推荐他的人,现在汉雷在公司的地位虽然比他高了很多,但汉雷怀着感激知遇之恩的心情,仍单独到他下榻的旅社拜访求教。
在闲谈中,汉雷无意中透露出自己内心的苦闷。普瑟听了之后,沉思半天,才试探着说:“你在总公司里,已是身居要津,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您是知道的,”汉雷说,“我争取晋升的机会,不是想过做官的瘾,而是想为公司多做一点事,如果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地位再高又有什么用?”
老于世故的普瑟,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当时笑笑说,“在分公司做事,跟在总公司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分公司是人承命办事的单位,只要根据总公司指示的原则,自己可以充分发挥才能,到时候能达到总公司的业务目标就可以了。但在总公司里做事,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你一定要总观全局,以整个公司的利益为着眼点。”
“我是抱着这个原则在做事,”汉雷带点委屈地说,“可是,有人对我并不谅解,事事都在刁难我。”
“你不应该有这种想法,约翰,”普瑟以长者的口吻说,“摩根这个人我非常了解,他决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你们在意见也许有相左的时候,但他决不是对你有什么不满,而是事情的看法不一致。”
“不管他是对事对人,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阻力。有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都因此而搁置了。”
“你也要为摩根想想,”普瑟说,“他是公司里的元老,最了解公司的情况,有关公司重大经营方针的改变,他不仅要看有利的一面,也要衡量可能发生影响不利的一面,不能任凭你们这些年轻人像野马一样的横冲直闯。”
“可是,顾虑太多,整个公司业务就无法有新的突破。”汉雷显然不能体会握有决定大权的摩根,他是一种什么心情,所以仍不满地说。“何况,有些事情急需改进是显而易见的,直到现在还是抱残守缺,不肯改进。”
这话批评的已经很露骨了,而且涉及到公司整个的经营大计问题,老成持重的普瑟,不禁悚然动容,对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个年轻人,产生一种新的看法。他认为今天汉雷所表现的态度,是个只顾自己理想,不肯设身处地为别人设想的人。假如他将来成为摩根的话,这个公司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局面?
想到这一点,普瑟心情突然沉重起来,他为公司提拔了不少的人才,其用意是至善的,可是,如果他提拔的人才,将来掌握了公司的经营大权,把公司弄得天翻地覆,他是否也有责任呢?
以公司前途为重不亚于总经理摩根的普瑟,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沉思良久,才表情严肃地说:“你应该知道,约翰,这个公司不是摩根一个人的,还有董事长和其他老板在注视他的一举一动。他固然要重视下面的实际情形,但他也要对老板们负责。任何一件重大革新,他都要三思而后行,不可能说做就做。”
“这个我了解,”汉雷略显激动地说,“可是,像西维得公司的案子,拖了快半年啦,到现在还没有下文,这样的长考,要做一件事实在太难了!”
西维得是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一个分公司,是专门供应肥皂的,客户多半是旅馆和百货公司。关于这件案子,普瑟已早有所闻,他听说总公司有意改革这个分公司的分红制度,至于如何改革,传说不一,他并不知道详情,也不知道这是出自汉雷的主意。
“我倒想先知道一下这件案子的内容,”普瑟说,“有很多人跟我提起过,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
“其实,内容很简单,”汉雷用这句话开了个头,接着便娓娓谈他自认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构想。
西维得肥皂公司的业绩,在普罗克特·盖勃整个企业体系中,只占了一千万美元左右,还不到公司总业绩的百分之一,说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个分公司的几个经理,却跟其他规模不大、业绩多的分公司的经理们待遇相同,分的红利也一样。汉雷在他担任东南区分公司经理任内,就觉得这种情形很不合理,所以他当了副总经理不久,就提出了改革计划。他主张分公司经理的待遇、红利,应该与每个分公司的业绩成正比,这样才能具有激励性。可是,摩根对这个计划并不同意,他认为这种差别性的待遇,会造成整个公司人事上的摩擦,使公司推动和谐的气氛,所以把这件改革计划案压了下来。
汉雷认为这是他升任副决经理最得意的构想,摩根竟反应如此的冷淡,使他觉得非常不开心,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普瑟了解全盘情形之后,他越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手段、想法太剧烈了,如果这样大刀阔斧的整顿下去,势必使整个公司上上下下的人感到惶惶不安,如果他是摩根,他也决不会贸然这样去做。因为普罗克特·盖勃公司,不但创立日久,而且已具有稳定的基础,这些年来,一直在稳定中逐渐成长,没有必要在人事体制上制造纠纷。
普瑟的这一观点,当然不能使汉雷折服,只是他并没有与他争论下去,第一,普瑟对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并没有决定权,说服他也没有多大用处,其次,他也不好意思与这位老长官争得面红耳赤。
这次谈话结束时,普瑟对他提出一个忠告:“摩根是个思想周密的人,你在这方面不妨多观察、学习,你的才华是一等人,但在表现魄力方面不可锋芒太露。”
汉雷对这一忠告,并没有认真去思考。也许他自进入普罗克特·盖勃公司之后,始终一帆风顺,升迁得太快,养成他太强的自信心,所以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对年纪轻,又身居高位的伙计而言,这种心理的形成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种优越感所发挥出来的光芒,往往会使上级产生戒备之心,使自己对上级生出不敬、不服的念头。
我们常常会发掘这样的情形,一个初进入企业的员工,甚或升到中级干部之后,他们对掌握公司经营大权的人,总是敬而畏之,认为他的一切作为都很了不起。可是,当他们慢慢升迁到接近经营者的职位时,甚至于有一天他可能接替总经理的职位时,他对自己当初敬畏的人,会逐渐感到不满,认为他那一套,也不见得比自己高明多少。假如自己在那个职位,可能比他干得更好。
这种心理现象,可能在每个阶层都有,只是有的人表现得很露骨,有的人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因为自私是一般人的通病,尤其对于名利方面,表现得尤为强烈。
如果你是个副主管,而且扶正的希望很大,必然会产生以下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希望主管早日升迁,把缺让给自己!一是瞧不起主管,处处跟他过不去,即使明着不来,也会在私下里批评他。
这两种心理所形成的影响,对整个企业是好是坏,在这里姑且不论,但对自己命运却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管那一种心理,如果表现得太强烈,一旦引起上级的反感,你的前途就会大受影响。
汉雷的心理状态是属于后者的一种,他当年认为摩根订下的用人制度,是非常完美的,认为跟着这样的老板做事,必定大有前途,可是,当他的职位升到副总经理之后,而且接替摩根的希望逐渐涨高,他开始对摩根感到不满了。认为他太没有冲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才处处讨好股东老板,不敢采取过分激烈的措施,实施他拟定的一切改革计划。
这种不满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消失而增长,彼此虽没有抓破脸,当面争吵,但在业务会议上,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局面。汉雷常为了自己的构想,据理力争。
表面上,这是对事不对人,会议过后,大家谁也不会记在心上,事实上,两个人的意见时常相左,难免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印象。
不过,公司里的人大家都承认,汉雷对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进取性、驱策力,的确是一个大将之才。
汉雷自己也认为,当时没有人比他对公司的情形更了解,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公司里哪些措施需改革。要说有的话,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差堪匹敌,那就是他手下当过广告经理的赫利斯。
赫利斯这时也升 副总经理,主管纸制品部门。这个人给人的印象,可说样样都不如汉雷,但他有一项长处,对组训工作辨得相当出色,训练出不少专门人才,而且每个部门的组织都井然有序,在人事上形成一种稳定力量。
此外,在作风上,赫利斯与汉雷也是完全不同的,他做事比较稳健,重视组织的传统。这并不是说他不求改进,而是他所从事的改进是循序渐进的,让人不容易觉察。因此,在公司里的人看来,他的锋头没有汉雷健,他的名气也没有他大。
在这种情形下,汉雷是摩根的接班人几乎是已成定局了,赫利斯升副总经理的资历比他浅,名望也不如他,即使很多股东老板们也认为非他莫属了。
然而,当一九七一年摩根升为董事长选择他的接班人时,他竟选择了赫利斯。
摩根的选择,使很多人大感意外,有不少老朋友私下里曾问他,何以不选择汉雷而看好赫利斯?
摩根的理由是:“对整个公司业务来说,赫利斯比汉雷了解的深入而透彻。汉雷是由推销员起家的,而且一直是在清洁剂部门工作,主管的业务也都是属于这一方面的。赫利斯就不同了,他是做广告业务出身的,他在清洁剂部门、卫生品部门、纸制品部门都担任过重要职务,对公司的了解比较广泛而深入。”
这些评语,说穿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赫利斯比较了解整个公司的传统精神,能够保持公司的一贯经营方式。
不过,据传说,摩根在赫利斯与汉雷之间的选择上,的确费了一番苦心,他们两个人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缺点,甚至于很难衡量出谁最适合出任总经理,在摩根犹豫难决时,有一个人的话发生了决定力量。
这个人就是普瑟。
有一天晚上,摩根为总经理的继任人选踌躇难决时,他突然想到普瑟是汉雷的保荐人,何不问问他的意见。
于是,摩根打长途电话到西部分公司找到普瑟,问他在赫利斯与汉雷之中,哪一个最适合担任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总经理?
普瑟在电话中沉默好久,才表示了他的意见:“赫利斯这个人我不太了解,我只能把汉雷的情形告诉你。他富有进取冒险的精神,而且坚持理想,如果你想使公司全面的整顿、改革,他是很合适的人选。”
第二天,摩根就宣布了赫利斯的任命,汉雷一直想望公司职位的第二把交椅,就这样落空了。
对他来说,这当然是很大的打击。但事后他自己冷静地分析过,以摩根的个性,以及所采取的经营方式,他选择赫利斯是正确的,如他当了总经理,摩根可能没有一天安稳舒服的日子。
汉雷以后转到孟山都公司出任总经理,干得有声有色,在这里略而不提。现在我们回头分析一下,汉雷在普罗克特·盖勃公司的失败,来探讨当伙计的应把握的分寸。
汉雷进入这个公司之后,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到最后的重要关头,竟马失前蹄,败于曾是他部下的赫利斯,这是什么原因呢?
检讨起来,最大的原因是,他没有认识老板的个性,或者说是,他虽然认识清楚,但却没有认真考虑去适应它。
在经营方式和观念上,中外企业虽有显著的不同,但属于人性范畴的,却是大同小异。当伙计的不管有多大才能,要想改变老板的思想、个性,是决不可能的事。这一点是当大伙计的人必须谨记的。
身为老板的人,他既然能创立一个具有规模的企业,自有他的一套经营法则和中心思想,决不是任何一个伙计可以改变的。
在表面上看起来,老板做生意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只要你能替他创造好的业绩,你就会受到重视,被委以重任。这点当然在原则上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单纯,而是有阶段性的。在某一阶段,你的赚钱才能特别受重视;到了另一阶段,这种赚钱的才能就被视为是次要的问题了。
我们不妨再以汉雷为例子,他在推销员、业务经理那一段时间,有本领拓展业务,大量推销产品,使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所以他特别受重视。可是,到了副总经理阶段,他已有资格当选经营接班人了,他拓展业务的才能,就成了次要的条件。老板衡量他的标准,则着重在他的经营观念和理性上。
可是汉雷并不了解这一点,仍本着过去的作风,把整个公司当作了一个分公司,要按照他的模式改革、整顿,使公司业务要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
如果老板跟他是同一类型的人,他的想法当然没有错,但不幸的是,摩根并不是属于他那种冒险进取类型的人物,而他又妄想改变摩根,说服摩根,因此,他失败了。
由此可以证明,当了大伙计之后,你一定要认识清楚老板的特性,以及他一贯的经营方针,然后在他的希望范畴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适应他的原则。
这并不是拍老板的马屁,而是当伙计的人应守的分寸。尤其在我们的企业界中,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总经理、经理的任免大权,完全操在老板手里,不管你有多大才能,如果你不能秉承老板的旨意去做事,你就难能在这个企业中长久待下去。
也许有人会说,目前我们企业界的老板们,多半格调不高。缺乏现代经营观念,所以才会造成这种一面倒的现象,难得培养出真正的经营人才。
这话在理论上是没有错,但对我们的企业环境、经营传统却缺乏实际的了解。在我们目前的工商界中,凡是稍具规模的企业,差不多都是老板胼手胝足扩展起来的。想想看,他几乎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在这个事业上,经营的观念已经定了型,怎能甘心把经营大权交给总经理,一切听别人摆布?除非他的企业面临倒闭的危机,非请医生诊治不可的时候。
此外,还有一层原因,我们的生意人多不喜欢合伙经营,即使有合伙之名的,也是大小股分县殊,小股东只是放款性质,难得发生什么作用。这种现象,是受了“生意好做,伙计难找”(这里的“伙计”是做生意的合伙人)的古老观念影响,根据这一观念,所产生的经营想法,当然是“老板决定一切,只要你在我的企业中做事,不管职位多高,也要听我的。”
仔细的想一想,老板们的这种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他冒险投资做生意,辛辛苦苦的奠定了一点基础,纵然没有现代的经营观念,但这么多年的实际经验累积,他当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法。如果你想跟他做事,就只有去适应他,否则,只有辞职不干。
我认为当伙计的人,应该牢牢记住一点:老板投资做生意,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实现你当伙计的理想。了解这一点,也许你会心平气和一点。如果你是个倔强的人,不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不甘心,自己认为对的非坚持到底不可,那么你就不适合当伙计,趁早自己想办法做生意当老板去吧。
我们过去的学徒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磨掉一个人的刚性、使学生意、学手艺的人,知道如何去适应别人。现在已没有这种硬性的磨练,但并不是主你真的自由发挥,而是让你在实际经验中慢慢的去体会。如果你工作了十年、二十年,还拿不准当伙计的分寸,你就难得有大的发展。
像美国那种现代企业经营中,都有汉雷这样的事例出现,我们的企业就更不用提了,伙计当老板的例子我们也有,但那是顺着另外的途径发展的,如果老是跟老板顶着干,你决不可能成为他企业的经营者。
根据以上的几个中外事例,我们可以替当伙计的人定出几个守则,如何去选择自己适合的老板。
第一, 孤注一掷,共患难的做法。
刚刚进入工商界的青年人,多半希望进入名气大的企业做事,亲友们问起来“你在哪里工作”,他可以很神气的回答:“我在某公司。”仿佛那家大企业的成功就像他自己的成功一样。
青年人难免多少都有虚荣心,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假如你认定只有在大企业里做事才有发展、有前途,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在中小企业工作,可能比在大企业中更有发展。
这里由很明显,大企业中人才济济,如果你不是非常杰出,很不容易受到老板的重视,即使主管爱护你,也要按照人事制度一步步地爬上去,如没有特殊的人事关系,没有很突出的才能,获得破格晋升的机会不大。
中小企业就不然了,它们多半组织简单,人员较少,而且多半没有建立人事制度,可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随时变更,只要你有本领,很快就有晋升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个好处,由于中小企业员工少,你一进去就有跟老板直接接触的机会,你的才能可以受到老板的直接评估,不像在大企业中做事,有的人工作了一、二年,还不认识老板是个什么样子哩。
志向比天高的青年人,也许会说,在中小企业工作,升得快有什么用?即使当了老板,也不过管理十来个人,顶多几十个人,那有什么意思?
可是,你忘记了,你这当伙计的都有求发展的念头,难道人家那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就都是没有出息的人,一点都没有扩展事业的雄心吗?
只要老板的事业有发展,跟他一起创业的人就都是功臣,只要你真能替他做事,他会亏待你吗?
不过,在中小企业做事,一定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侠义心肠,肯吃亏,重义气。因为中小企业求发展不易,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就像过穷日子一样,少米缺油的情形常会发生,如果你一看老板连薪水都发不出来了,便拍屁股走路,甚至于为了几块钱的薪水,跟人家老板翻脸,那你最好到大企业去求发展,别在中小企业里受用。
在中小企业工作,要有牺牲眼前利益的精神,把公司的发展当作自己的发展,工作比在大企业辛苦,拿钱也在大企业少。你唯一的希望是帮老板把生意做大,在水涨船高的情形下,你才有前途。因此,你进入中小企业之后,一定要抱定与老板共患难的决心,把自己的前途赌在老板的事业上。
应具备的第二个条件是,选择一个值得依赖的老板。这是由第一个条件衍生出来的,如果老板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你把精力、时间浪费在他身上,岂不是白费心血!
在中小企业中,什么样的老板才是值得依赖的?值得你把前途、事业赌在他身上?
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而且不容易列举出非常正确的衡量标准,这全看你是否独具慧眼,能识得英雄。如果要勉强的列举几个标准出来,我想下面几项是值得重视的:
① 有研究创造的精神。
② 做事细密,反应灵敏。
③ 做事有魄力,但不莽撞。
④ 待员工宽厚,但不纵容。
⑤ 能刻苦耐劳,治事勤奋。
⑥ 在工商界能建立起良好关系。
⑦ 重视商誉,不投机取巧。
⑧ 有扩展事业的雄心和理想。
⑨ 自制力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毅力。
⑩ 有识人与用人的才能。
上列十项标准,是信手拈来,并不是按轻重的顺序排列。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在这件事上费思量,因为任何一个中小企业老板,能同时拥有这项标准的,可能少之又少,也许有人具备了前几个条件,而缺乏后几项,有人具备了后几项,而缺乏前几项。因此,不管如何排列顺序,也无法按照前后的次序来作为衡量老板的标准。
换言之,伙计对老板的衡量,主观的、感情的成分居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你只要认定这个老板值得依赖,可以把事业前途寄托在他身上,你就不妨决心跟随他到底。客观的衡量准备,实际上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上面所列的十项标准,中介聊备一格而已。
在工业发达、商场竞争剧烈的今天,商场情况的变化是高深莫测的,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决定在整个经济情势的变动,不是人力能够左右的。老板投资做生意是一种冒险,你把前途事业寄托在老板身上,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一定可靠。不过,你应该了解,人在一生中,做任何事都是带有风险的,没有人敢给你打包票,说你一定成功。只要自己认为胜面较大的事,就值得冒险一试。
无可讳言,到中小企业求职的人,大都是家庭环境较差,没有人事背景的贫苦子弟,必须靠自己苦干来打事业基础,如果能找到一个使自己依赖的老板,拿命运来跟他赌一赌,我认为是很值得的一件事。老板用他的资金来冒险求发展,你用你的青春、心血跟他合伙,与他共患难,这不也是很公平的吗?前面举的第一人例子,徐新盛就是这样熬出头的,他在老板最倒霉的时候,不仅没有另谋高就,反而自动放弃薪水,帮老板收拾残局,这份义气,能不使老板感动吗?
二、选举具现代经营观念的老板
近十年来,我国工商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工商业的经营管理,已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产物,不管是人事的组合、投资的分析、市场的拓展,都要有一套有系统的做法,不再是以前打仗的时候。
如果老板不是具备这种新的观念,他的企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企业滑天下之大稽发展,员工的前途也就有限了。这样的老板,你跟着他工作还有什么意思?
问题是:你新进入一个企业,或决定进入某一企业时,你对老板的观念、做法,并不能十分的了解,这该怎么办?
这要分两方面来说:第一,如果你已进入这个企业做事,你可以由同事、主管的身上去了解老板,也可以根据自己直接的观察所得,来作你自己的判断依据。其次,如果你想进这个企业但还没有进去,你只有从其他方面去获得资料了,例如传播文字对这个企业的介绍、社会人士对这个老板的口碑等。
不过,这两种选择方式,只适合学有专长、而又怀着雄心壮志的青年人,对那些为生活而工作,甚至于只能做最基层工作的人,这种选择方式就不切实际了。
总而言之,选择老板的标准和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一个职校或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果要选择老板的话,应该在中小企业界去找对象,在大企业中你只有认真工作的份,还谈不上对老板的衡量。
再露骨一点说,一个普通学历的青年人,要在一个大企业里获得重用,恐怕不是三年五年甚至于十年载能够办得到的事。要想有较快的发展,只有到中小企业去,虽然待遇可能少一点,而且带点冒险性质,但却是磨练自己的好机会。
我始终主张,青年人在进入工商界工作时,不能过分重视待遇,而是要看你在工作中能学到什么,工作的环境对你有多大助益。只要你学到了本领,找到一个对你很信任的老板,你将来的待遇还错得了吗?
每周更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