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存和CPU怎么连在一起:
主存器(就像电脑的大脑)和CPU(就像电脑的心脏)之间有三条“通道”:数据通道、地址通道和控制通道。数据通道用来传递信息,地址通道告诉CPU去哪儿找信息,控制通道用来告诉主存器CPU想要做什么。
主存容量怎么变大:
位扩展:如果CPU的信息通道比存储器的宽,就需要用多个存储器来让信息通道变宽,这样CPU就能处理更多的信息了。
字扩展:增加存储器里能存的信息块的数量,但每块信息的大小不变。这就像是书架上增加更多的书,但每本书的页数不变。
同时增加信息块和每块的大小:
这种方法是既要增加书架上的书的数量,也要增加每本书的页数。连接的时候,所有的书(存储芯片)都要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地址标签,但是数据线要按照不同的方式连接,还要用特殊的信号来告诉每个书架(芯片)CPU想要访问哪本书。
怎么选择书架和找到书:
线选法:直接用地址来选择书架,每次只能选一个。这样做简单,但是书架之间的空间可能不连续,会浪费一些空间。
译码片选法:用一个智能的系统(译码器)来根据地址选择书架。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书架的位置都是确定的,而且是连续的,方便以后增加更多的书架。但是需要一个更复杂的智能系统。
怎么把主存器和CPU正确连接:
选择合适的存储芯片:就像选择合适大小的书架一样,要根据需要来选。
地址线的连接:CPU的地址线和存储芯片的地址线要正确连接,通常是CPU的低位地址线连到存储芯片上,高位用来选择书架。
数据线的连接:如果CPU的信息通道和存储器的一样宽,就直接连起来;如果不一样宽,就需要调整存储器,让它们匹配。
读/写命令和片选信号的连接:确保CPU的指令能正确地告诉存储器要读取还是写入信息,以及要访问哪个书架。
相关知识点
关于计算机系统中主存储器(通常指的是RAM)与中央处理器(CPU)之间的连接原理的介绍如下:
连接原理:
主存储器通过三种总线与CPU连接: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数据总线负责传输数据,地址总线负责传输内存地址,控制总线负责传输控制信号。
主存容量扩展:
位扩展:当CPU的数据线数与存储芯片的数据位数不匹配时,需要对存储芯片进行位扩展。这涉及到使用多个存储器件来增加存储器的字长。
字扩展:增加存储器中字的数量,但位数保持不变。这涉及到将芯片的地址线、数据线和读写控制线并联,并使用片选信号来区分各个芯片的地址范围。
字位同时扩展法:
这种方法同时增加了存储字的数量和存储字长。在连接时,地址线的方式相同,数据线的连接方式不同,并且需要通过片选信号或译码器设计来连接到相应的芯片。
存储芯片的地址分配和片选:
线选法:使用高位地址线直接连接到存储芯片的片选端,每次寻址选中一个芯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地址译码器,线路简单;缺点是地址空间不连续,可能导致地址资源浪费。
译码片选法:使用译码器从高位地址线产生片选信号,选择芯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每片芯片的地址范围是唯一确定的,且连续,便于扩展;缺点是对译码电路的要求较高。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选择合理存储芯片: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芯片。
地址线的选择:芯片容量不同,所需的地址线数量也不同。通常将CPU地址线的低位与存储芯片的地址线连接,高位用于片选。
数据线的连接:如果CPU的数据线数与存储芯片的线数相等,可以直接连接;如果不相等,则需要对存储芯片进行扩位。
读/写命令线的连接:确保读/写命令能够正确地从CPU传输到存储器。
片选线的连接:确保片选信号能够正确地选择相应的存储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