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单芯片毫米波雷达软件架构研究(一)

本文深入探讨TI的mmWave SDK,详细介绍了软件系统部署、FMCW雷达处理链及RF控制与数据路径。软件架构分为3层,数据流向包括控制路径和数据路径。针对不同部署方式,如DPC与DPM在同一核或不同核,文章做了阐述。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TI的mmWave的软件架构非常复杂,附加价值很高。要想搞懂,得先死磕官方的mmWave SDK user guide。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在于让你可以快速读懂这篇UG。

UG分为6个部分:

  1. 开箱体验;
  2. 系统概况;
  3. 开搞;
  4. 如何开搞;
  5. 深度开发;
  6. 附录。

第1部分就是我们上一篇示例工程文章中提到的要准备的东西。

 

第2部分说SDK这个开发包分为Suite和Demo两大部分。Suite中包含了以下这些内容:

至于每个里有什么内容,起什么功能,UG这里没有给出解释。不过把本系列文章看完你就知道了。第2部分还给出了几个名词的解释:

 

第3部分上来先告诉你,demo工程放在了mmwave_sdk_03_03_00_03\packages\ti\demo这个路径下面,整个软件的详细说明文档(包括demo的说明文档)为mmwave_sdk_ 03_03_00_03\docs路径下的mmwave_sdk_module_documentation.html,这个文档写的非常详尽,非常好!所有关于软件架构、软件设计、驱动、算法库的详细说明都在这里面。

然后在demo工程路径下找到xwr16xx_mmw_demo.bin文件烧写到Flash中,这个在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描述过。下面是连接示例,没有DCA1000开发板(用于抓取原始回波数据)也可以。

接下来配置上位机mmWave Demo Visualizer发送配置文件,接收目标信息。当然也对DCA1000配套的上位机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最后,也是第3部分占篇幅最多的内容:.cfg的格式说明。要配置雷达前端就要通过mmWave Link。而.cfg就是上位机发送的配置文件。mmWave Link的说明文档可以从mmwave_sdk_module_documentation.html中打开。需要配置的参数如下图所示(不局限于下图)。

 

第4部分先详细讲解了怎么连接串口、怎么烧写擦除Flash、如何连接JTAG调试DSP。然后说明了几个.bat文件,感觉没什么用。。。

 

第5部分进行深度开发,这部分才是重点。下面详细介绍。

 

=====================华丽的分割线=================================================

目录

5.1  软件系统部署

5.2  典型的FMCW雷达处理链

5.3  RF control path and data path

5.3.1  RF control path

5.3.2  Data path

5.3.2.1  DPC与DPM在一个核里

5.3.2.2  DPC与DPM不在一个核里


5.1  软件系统部署

一个典型的毫米波雷达应用一般都有以下操作:

  1. 通过mmWave Link来控制和监视RF前端;
  2. 通过标准总线与外部通信;
  3. 使用DSP进行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

软件系统架构分为3层,如下图所示。最下面灰色的是芯片内的硬件层;往上是驱动层(包括硬件驱动、操作系统、信号处理算法模块、连接链路等);再往上是API层(包括API接口、数据传输管理、EDMA、数据处理算法模块(DPU)等);最上面一层是系统应用层(包括计算结果传输、远端配置等)。

                                                   图5.1  软件架构

 

对软件各层进行部署(把软件架构拍扁放到一张图里),可以看出大致的数据流向,如下图所示。绿色箭头表示控制路径,红色箭头表示数据路径。蓝色的块是mmWave SDK组件,黄色的块是自定义应用程序代码。

 

5.2  典型的FMCW雷达处理链

典型的毫米波雷达处理接收到来自RF前端的ADC数据后,开始进行距离和多普勒FFT,然后使用CFAR进行非相参检测(这里感觉图中写错了,如果是非相参的空间维FFT怎么做,后续看代码确认),最后利用空间维FFT估计角度。得到点云数据后可以使用更高层次的算法对点云数据进行后处理,如聚类、跟踪、分类,以表示真实世界的目标。

 

将上图中的处理流程放到软件架构中,如下图所示。图中DPM、Higher Processing Chain在ARM中实现;Detection Processing Chain在DSP或硬件加速ASIC中实现;RF control既可以在ARM也可以在DSP中,还可以ARM、DSP一起控。

Detection Processing Chain这部分是主要的雷达信号与数据处理过程,我们把这部分展开,如下图所示。这里的内容需要结合代码来看,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介绍。本文先把UG过一遍。

 

5.3  RF control path and data path

5.3.1  RF control path

看上面这个图,要像剥洋葱,从外面一层层剥进去。

由ARM或DSP单独控制RF前端步骤大致分为3步:init、config、start。下面的这些图是梯形图,纵轴是时间,横轴是各个软件模块。

  • Init

  • Config

  • Start

DSP和ARM联合控制RF前端感觉没有应用场景,还很麻烦,这里就跳过了。

5.3.2  Data path

我们把雷达数据的主处理流程单独摘出来看,其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主要位于整个软件架构(图5.1)的第二层(API层)。

 

DPM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简化的API结构,同时隐藏了任务间和处理器间通信的复杂性。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应用程序只需要调用各种DPM APls来控制处理链(在下面的梯形图中的“蓝色”中看到的函数调用),并在报告回调中对这些APls的结果进行重新操作。数DPCs也通过DPM向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API结构,并使用DPUs封装了数据流的实现,同时提供了简单的基于IOCTL的接口来配置和触发数据流。

将此处理流程层次实现时,有3种不同的部署。这其实是一个多核间部署的问题。

  1. DPC与DPM在一个核里;
  2. DPC与DPM不在一个核里,DPC在DSP中,DPM在ARM中;
  3. DPC分布在两个核里;

以上这三种情况,都可以通过DPM来控制DPC。

部署问题说完,还有初始化问题,软件的运行顺序如下:

  1. mmWave初始化、DPM初始化;
  2. mmWave配置、DPM通过IOCTL接口配置DPC;
  3. DPM启动;
  4. mmWave启动;
  5. mmWave停止;
  6. DPM停止;

5.3.2.1  DPC与DPM在一个核里

       mmWave(即RF前端控制)的流程不在下图中展示,5.3.1节已介绍过。下面的图单独摘出了Data path的软件流程。

5.3.2.2  DPC与DPM不在一个核里

       比较发现,不在一个核中时,多了IPC1链路,多了同步的一个步骤。DPC分布在不同的核中的情况比较鸡肋(应当是有硬件加速时才会考虑)也比较复杂,这里就略过了。

注1: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

 

本次就先更新到这里,下一篇软件架构的文章直接从5.4开始。

《TI单芯片毫米波雷达软件架构研究(二)》在专栏 “TI单芯片毫米波雷达代码走读” 中。

  • 22
    点赞
  • 1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7
    评论
### 回答1: TI是美国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其生产制造的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基于毫米波信号进行测距的雷达系统。PDF是一种常用的文档格式,通常用于存储和共享文档文件。 TI毫米波雷达PDF是TI公司所提供的一份技术文档,主要介绍了TI公司生产制造的毫米波雷达以及其相关应用与技术。其中包括了毫米波雷达工作原理、射频设计、信号处理、算法以及系统级别集成等方面的内容。 TI毫米波雷达PDF为研发人员、工程师以及爱好者提供了全面详细的技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毫米波雷达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应用毫米波雷达技术。TI毫米波雷达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物联网、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人机交互等领域,其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 回答2: TI毫米波雷达PDF是指德州仪器公司(TI)开发的一种毫米波雷达技术,并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文档PDF供用户参考。毫米波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毫米波频段进行物体探测和跟踪的技术,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波束狭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智能车辆、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 TI毫米波雷达技术主要包括芯片、封装、模组和系统级解决方案等多个层次。其中,芯片级产品主要包括AEC-Q100认证的IWR和AWR系列高性能毫米波雷达芯片,能够实现长距离探测、高精度定位、目标分类和跟踪等功能。封装级产品则提供相应的芯片封装和测试服务,以及系统级开发板;模组级产品则将芯片和封装整合成为独立的模组,提供标准接口方便客户嵌入其终端设备中;系统级解决方案则提供完整的毫米波雷达系统方案,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开发工具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TI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先进的射频技术、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先进的封装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长距离、高速度等多种识别和测量任务,成为当前智能车辆、安防、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推动者。TI提供的PDF技术资料能够方便用户学习和使用TI毫米波雷达技术,加速新产品开发和功能实现。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ightninghenr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