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苏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正通过创新的数字孪生技术,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将详细介绍姑苏古城数字孪生项目的技术实施、创新工作、以及未来展望。
2. 建设背景与目标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苏州市的发展规划,姑苏区致力于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的建设,以支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多场景应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
3. 建设内容
项目聚焦于六大类CIM数据的汇聚与入库、三维底座数据的更新、CIM数据的标准化治理,以及建设姑苏CIM+数字孪生古城系统,旨在实现跨部门、多类型数据的汇聚和协调管理。
4. 技术实施与创新
项目团队通过多尺度、多时相的孪生底座建设,实现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古城空间数字化。包括城市级Mesh模型、重点区域单体化模型、古建筑BIM数据等,为古城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5. 数据汇聚与治理
项目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的数据汇聚,通过区共享交换平台和苏州市CIM平台姑苏子节点,汇聚了包括文化旅游、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构建了多要素、多维度的数据体系。
6. 应用建设
项目构建了多场景、多领域的应用体系,包括古城全貌、32号街坊、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等场景建设,以及历史追溯、现状感知、未来推演等多个功能模块,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直观、高效的决策支持。
7. 项目创新及知识产权
项目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包括8项软件著作权、1项软件产品、1项标准规范和6项专利申请,展现了项目在古城空间数字化、数据体系建设、应用场景构建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8. 组织管理与建设成效
项目由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姑苏分局牵头,多个单位参与建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成果在姑苏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并获得了2022年世界智慧城市大会-安平大奖。
9. 总结与展望
项目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也为姑苏古城的保护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项目将继续推进数据更新、加强数据汇聚治理,并拓展CIM+应用场景,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10. 结语
姑苏古城数字孪生项目是一次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它不仅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它将为苏州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数字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智慧城市相关标准文件
▶ GBT 34680.1-2017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
▶ GB∕T 34680.2-2021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2部分:信息基础设施
▶ GBT 34680.3-2017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信息资源
▶ GB∕T 34680.4-2018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4部分:建设管理
▶ GB∕T 34680.5-2022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5部分:交通
▶ GB∕T 36625.1-2018 智慧城市 数据融合 第1部分:概念模型
▶ GB∕T 36625.2-2018 智慧城市 数据融合 第2部分:数据编码规范
▶ GB∕T 36625.3-2021 智慧城市 数据融合 第3部分:数据采集规范
▶ GB∕T 36625.4-2021 智慧城市 数据融合 第4部分:开放共享要求
▶ GB∕T 36625.5-2019 智慧城市 数据融合 第5部分: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元素
▶ DB61T 1352-2020 智慧城市 建设指南
▶ DB61T 1353-2020 智慧城市 体系架构和基本要求
▶ DB61T 1354-2020 智慧城市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技术规范
▶ DB61T 1355-2020 智慧城市 信息融合技术规范
▶ DB37T 3890.1-2020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 第1部分:市级指标
▶ DB37T 3890.2-2020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 第2部分:县级指标
▶ DB37T 3890.3-2020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 第3部分:智慧社区指标
▶《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文件于2017年发布,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的指导原则和目标,对于元宇宙中的智能交互和虚拟环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于深入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于2016年发布,着重指导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为元宇宙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智慧城市标准规范原文阅读与下载地址:
▶GB∕T 34680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标准)可下载
▶GB∕T 36625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标准规范(国家标准)文件集合(可下载)
▶DB61/T 智慧城市建设规范(陕西省地方标准)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