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旦走向国际市场,产品本地化必然是大势所趋。本地化的过程复杂且曲折,我们很容易在汹涌来袭的各种数据中晕头转向,受困于形形色色的衡量指标,有时却忽略了是哪些指标在为整个项目的运转保驾护航,哪些指标对本地化行业有参考价值且具指导意义。
1.及时交付率
及时交付不仅仅是按时交付或提前交付,还需要知道参照系是什么:是项目最初要求的日期,还是双方协商确定的日期?节假日算不算,需要安排值班吗?或者,这是甲方项目经理向产品部门交付的日子吗?如果一个原计划四天完成的项目,乙方要求给三天的延期,是否属于延迟交付呢?“及时”的“时”指的是什么,可能需要你将各种场景都模拟一遍,才能把它的真正含义思考通彻,及时交付率才更有实际意义。
2.语言质量平均分
翻译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步骤繁多,错误在所难免。除了翻译/本地化团队内部的个体水平参差不齐之外,在同一个项目中使用多家语言供应商也可能出现质量问题。行业内的常见做法是,根据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推荐的质量控制模型(Lisa QA Model 3.0),或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的翻译质量标准(SAE J2450),制定评分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错误进行明确定义,并按照严重程度划分等级,请专业人员对译文的语言质量进行评估打分(LQA,Linguistic Quality Assurance)。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翻译好坏见仁见智,怎么能打分呢?事实上,正是大量主观因素存在,才突显了评分体系的重要性。否则各方都凭感觉行事,很难达成统一。因此,计算语言质量平均分是考核供应商或译员的关键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