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为大力提高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科技优势,促进学校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按照我校“建设交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本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关键。为此,切实确立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加强科技工作,为科技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全面实施“强校战略”,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振兴升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校把主要科技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主战场,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成果转化,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09年底累计科技经费已超过17亿元,2009年年度科技经费突破6亿元;科研项目实现了主持国家“三大计划”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持续增长;科技成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1项,申请专利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万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000余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国家级、部级、校级多层次建设格局,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7个校级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数从原有的2个增加到13个,其中新增1个国家级平台、10个省部级平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开始筹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获得批准,形成了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顺利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认证,国防科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文社科科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规模提高。学校总体科技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服务铁路建设主战场、解决铁路重大装备技术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主持承担的一系列机车车辆转向架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为客运专线高速列车的研制提供了核心的关键技术支撑;主持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线-桥耦合关键技术,为铁路既有线路提速和安全行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自主研发的拥有独立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的“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为国家铁路建设节约了巨额投资;“高速道岔系列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客运专线建设的重大基础设备核心技术问题,为客运专线建设节约了百亿级建设成本;“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技术体系及标准”为我国高速铁路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测量体系,保障了无砟轨道技术在客运专线建设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城市地下工程和轨道交通方面具有鲜明的科研优势,在已开工建设运营的国内城市地铁和轻轨工程项目中,我校成为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在国内几乎全部的长大桥梁、隧道施工设计、工程建设和安全评估中,我校均参与了施工技术攻关和检测监测工作,成为该领域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力量;我校在制造业信息化及产业链协同平台研究领域,处于川内乃至全国领先地位,已成为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当前,我校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充分认识并着力解决好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科技意识有待强化,突出表现在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保密意识不强。第二,科技总体发展不平衡,科技竞争力排位低于学校综合排名。第三,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偏少。第四,青年教师科技水平亟待提高,团队领军人物明显不足,团队运行机制尚需健全。第五,科技发展支撑条件不甚完善,科技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不足,国家级平台偏少,科技投入急需增加。第六,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需要深化推进,考核和奖励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
  同时,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有超过半数与我校优势学科和科研方向相符或相关,特别是我国铁路已经全面进入高速建设时代,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将广泛运用,重载运输作为现代化铁路的重要标志也将得到充分发展,此外国家还确定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途径,全国已有23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些都为我校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地方层面看,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决策以及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也为我校体现科技支撑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发展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改变了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推进了科技项目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促进了产学研组织形式的更新;铁路科技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我校传统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对我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科学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二、科技工作的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校必须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密切跟踪国家科技发展趋势,紧紧围绕轨道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据此确立我校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明确发展目标和各学科门类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以服务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以科技政策为导向,以重大重点项目为龙头,以科技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顺应国际化趋势,全面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以“规划先行、政策先导、项目牵引、团队保障、基地支撑”为指导方针,瞄准行业及区域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和公益性科技问题,承担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成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为建设交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具体目标包括:
  ——科研经费:在“十一五”基础上力争实现平均年增幅10%左右,到2015年力争突破10亿元;
  ——科研项目:实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大幅增加,承担行业重大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取得新突破;
  ——科研团队: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团队、3个教育部团队,培育50个校级团队(简称“团队1-3-5”);
  ——科研人才:力争新增4个国家杰青、30个新世纪人才,培养500个青年科技人才(简称“人才4-3-5”);
  ——科研平台: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平台、3个省级平台(简称“平台1-2-3”);
  ——科技奖励:力争新增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20项,获奖总数超过100项(简称“奖励5-2-1”);
  ——科技成果:力争发表学术论文4000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000篇、统计源期刊收录8000篇,出版科技著作800部,申请发明专利1000件。
  3、各学科门类主要任务
  “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依然是我校科学研究在未来五年的基本任务,理、工等学科要突出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人文社会科学要更加突出方法创新,在不断凝炼特色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工科:围绕国家需求,面向行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多个领域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制,努力解决产业关键科技问题,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积极参与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方面军或主力军。
  理科:倡导知识创新,依托工科优势,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争取获得更多的具有原始创新性的重要成果;积极追踪本研究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争取更多的纵向研究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正确处理理科与工科的关系,形成工理交叉,以工带理,以理促工,理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理工科的综合研究实力。 管理学科:积极发展与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合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能力;积极跟踪国际管理前沿动态,抓住若干新的管理热点,抢占国内同类研究的制高点;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成为各级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人文社会学科:凝炼科研方向,提高自身能力,突出有限目标,面向社会发展,加强文理渗透,开展特色研究,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文社科优势科研群体。

三、重点发展领域及其主攻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校的科技工作,要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对重点发展领域及其主攻方向进行科学部署和合理布局,为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发展领域,是指我校具有传统科研优势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科研领域。确定重点发展领域的原则是:紧密依托现有基础,充分考虑人才、团队、基地建设情况,突出体现我校轨道交通特色,显著发挥我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能够在更广泛的国民经济发展领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主攻方向,是指在重点发展领域中基础较好、目标明确,能够在近期内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确定主攻方向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关键科技问题,提升我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我校在该科研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我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形成优势科研群体,提高我校科技综合实力。
  1、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领域是我校最具传统科研优势、最具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科研领域,覆盖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材料工程等多项一级学科,是我校必须占领并巩固的科技制高点。我校在该领域长期保持的国内领先地位,不仅解决了行业科技进步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而且有效带动了校内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目前面临铁路大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紧紧围绕“绿色、智能、安全”铁路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炼方向、汇聚力量,重点开展数字化铁路和轨道交通关键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600km/h高速列车的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流固耦合关系,500km/h线路试验技术,400km/h及以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监控技术等),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该领域的不断跨越。
  主攻方向:
  (1)客运专线: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化铁路技术,客运专线基础科学技术即铁路大系统理论(包括弓网关系、轮轨关系、流固耦合、机电耦合、大系统耦合),通信信号技术,牵引供电技术,运营管理与安全监控技术,关键材料研制与开发技术和技术标准体系,艰险困难山区铁路修建技术。
  (2)重载运输:重点研究开发重载列车关键技术,重载列车运行安全技术,大功率机车技术以及重载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
  (3)城市轨道交通:重点研究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理论及整体系统,轻轨、地铁关键技术和磁悬浮交通工程化技术。
  (4)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研究开发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交通重大工程关键技术,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检测监测和快速修复新技术,特大型跨江、海通道设计与施工技术,以及特殊地基处理技术。
  (5)综合交通运输:重点研究开发西部综合运输系统规划和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西部综合运输系统组织管理优化理论与方法,西部综合运输系统环境与安全技术及现代物流关键技术。
  2、重大装备与先进制造 重大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符合当前国家的产业发展需求,对国家振兴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我校在该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和丰富的前期成果,建有国家级试验平台,在铁路重大装备研制与技术改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取得的共性科学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拓展科技工作发展空间,更广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提供了支撑。 主攻方向:
  (1)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重点研究开发机车车辆装备技术,大型养护机械设计与装备研制技术,大型国产化焊接装备研制技术。
  (2)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集成技术,企业经营管理集成技术,面向供应链的企业间集成技术和信息化公共平台技术。
  (3)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研究开发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复杂零件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及加工技术,智慧制造技术。
  3、材料科学
  新材料技术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前沿技术,是推进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校近年来在生物材料工程、超导材料和纳米科学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承担了国家有关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和基地齐备,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当前我校在材料技术研究方面已全面介入高速铁路领域,必将促进新材料在铁路关键技术装备中的应用,全面提升铁路装备现代化水平。 主攻方向:
  (1)生物医学材料:重点研究开发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技术和组织诱导性骨生物材料技术。
  (2)超导与储能材料:重点研究开发新型超导材料研制技术,储能材料研制技术,新型特种材料研制与装备技术。
  (3)金属材料工程:重点研究开发高速列车关键金属材料及工艺装备,高速重载铁路钢轨焊接技术及装备,铁路大型工程机械关键材料及配件国产化,重型装备制造中的关键金属材料和工艺装备。
  4、通信与信息安全
  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和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关键,是国家规划发展的重点领域。我校在新一代通信关键技术、铁路信息控制技术和信息安全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通过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强调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在国家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数字化铁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攻方向:
  (1)无线通信:重点研究开发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干扰控制和干扰协调技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继协作、分布式天线与网络编码技术。
  (2)信息编码:重点研究开发基于新型编码的多址接入技术,网络编码与协作中继技术,新型低复杂度迭代可译信道编码技术。
  (3)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可信计算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与标准,大规模恶意代码威胁监控技术。
  5、管理科学
  管理水平决定了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在资源配置与使用方面的效率与效果,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我校在风险管理、行为决策、服务与运作管理、金融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未来在管理方面的研究,将致力于提升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内各类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与服务质量,提升我国政府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管理能力,并为我国西部地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主攻方向:
  (1)行为决策:重点研究行为决策理论,消费者行为、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和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员工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2)服务管理:重点研究随机和风险环境下的服务系统动态演化机制服务供应链决策、定价和收益管理,金融企业服务行为与服务创新,大型基建项目服务行为与风险管理。
  (3)应急管理:重点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个体风险感知与心理行为反应、群体恐慌与群体心理行为反应和政府应急管理对策,服务系统的应急决策管理,灾后重建中的各类管理问题。
  (4)公共管理:重点研究解决社会突出问题的制度工程,政务优化的创新技术与方法,公共工程的政府行为,社会保障与管理技术,公共服务的政策引导与评价技术,社会组织发育与政策倡导等。
  6、国防科研
  发展国防科研是教育部部属重点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十一五”期间我校国防科技工作开始走上正轨,落实了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编制,通过了二级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军工科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国防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力争在国防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在部分研究领域达到上型号、参与集成、提供核心器件的水平。
  主攻方向:(略)

四、重点培育领域及其研究内容 

  “十二五”期间我校的科技工作,还要从实现长远发展和提高综合科技实力的角度出发,对重点培育领域及其研究方向进行提前部署和优先扶持,丰富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在相关领域的科技竞争力,同时做好人才培养、团队培育、基地建设方面的配套规划,以实现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提升的目标。
  重点培育领域,是指我校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或有利于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科研领域。重点培育领域的确定原则是:突出体现符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内容或学校未来长远发展,满足行业部门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学校相关学科产生新的科研生长点,能够为行业科技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1、新能源
  重点培育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太阳能技术开发,生物新能源技术等方向。
  2、节能环保
  重点培育新能源电动机车及混合动力机车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与分布式电网关键技术、绿色交通工程体系、动力机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等方向。
  3、物流工程与管理
  重点培育物流优化与规划理论方法、应急管理与物流优化、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等方向。
  4、生命科学
  重点培育重大疾病靶向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究、创新中药研制、创新药物化学研究、人类恶性肿瘤药物靶点的生物信息学高通量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分子结构与性能研究等方向。
  5、数理科学
  重点培育基础数学中的核心问题研究、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量子信息、力学基础问题研究等方向。
  6、建筑学
  重点培育大型客站设计方法与设计标准、交通建筑规划与景观、建筑艺术、建筑心理学等方向。
  7、艺术设计
  重点培育铁路重大技术装备工业造型及优化设计研究方向。
  8、人文社会科学
  (详见《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
  
五、重大科技任务
 
  “十二五”期间,在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及其主攻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十余项重大科技任务,作为我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攻关的能力,全面带动我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1、数字化铁路相关问题研究
  2、高速铁路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3、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4、重载列车关键技术研究
  5、艰险困难山区铁路修建技术研究
  6、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及部件国产化研究
  7、中低速磁浮列车工程化技术研究
  8、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9、制造业信息化及产业链协同平台研究
  10、时速4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综合检测车研究
  11、软科学综合研究
  12、国家级平台建设
  13、常州、唐山产学研平台建设

六、主要策略与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为确保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完善相关政策性保障措施,并随着形势发展和纲要实施进展情况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结合纲要确立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学校将继续巩固现有研究基础和特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抓住“一个龙头”,坚持“一个导向”,实施“565科技行动计划”,大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顺应科技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努力实现学校科技工作的新跨越。
  1、以重大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全局,提升总体科技实力
  科研项目是开展一切科技工作的基石,科技队伍和平台的建设、科技成果的取得均依赖于高水平科研项目。“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承担重大重点项目为龙头,采取创新性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重大重点项目的牵引作用,切实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突出体现为国家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和支撑,全面实现学校整体科技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在基础研究方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瞄准学科前沿,将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防重大项目等作为主要着力点,全面提升学校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在应用研究方面,瞄准经济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主战场,加强自主创新,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承担事关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研发关键性工程技术和重大装备,切实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为全面推进铁路科技进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的振兴升位提供有力支撑。
  2、以政策为导向,考核奖励并举,为科技工作注入活力
  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在政策。应当借助科技管理政策,引导更多的科技力量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科技管理政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科技工作注入活力。坚持考核与奖励并举,做到年度考核与周期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固定奖励与动态奖励相挂钩、考核奖励与科研支持相挂钩、考核奖励与科研设岗相挂钩,切实加大考核与奖励力度;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把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切实提高我校科技工作的整体实力;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加强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界定科技成果在转化中的份额和比例,为科技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以项目为依托,优化队伍结构,实施“565科技行动计划”
  科技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团队是实现学校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继续发挥各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带头和支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青年科技队伍的培养,全面实施“565科技行动计划”,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多渠道筹集不低于6000万科研经费,通过实施“山峰计划”,着力培养50名左右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形成国家杰青、新世纪人才、后备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结构体系;通过实施“团队计划”,重点培育50个左右科技创新团队,构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结构体系;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大力扶持500名青年教师,切实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通过“565科技行动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我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整体实力,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以提高层次为重点,合理布局,大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重点突破”的原则,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平台的投入与整合,重点提高现有科技平台的层次和水平,构建起适应科技工作链条式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高水平科技平台结构体系。一是加快筹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铁路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切实解决铁路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同时加大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形成覆盖我校科研优势领域、重点开展知识创新的实验室结构体系,提升我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二是重点加强“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陆地交通抗震及防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申建工作,紧紧围绕行业现代装备的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加大应用研究力度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加强省部级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三是适应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努力争取加入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继续做好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北京、深圳、常州研究院的作用,使之成为我校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能力辐射的重要窗口。
  5、适应新形势,推进管理创新,建立科技管理长效机制
  科技管理工作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科学研究的成效,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间,为适应科技工作的新形势,学校将不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科技工作发展的运行机制。创新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成立重大项目管理机构,实行重大项目主持人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着力解决人才内部流动、人才待遇等关键问题,真正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交融,确保重大项目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创新科技队伍培养模式,按照“项目牵引、培育提升”的建设理念,着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专题带团队,以项目带队伍,实行分层培养,开通“绿色通道”,营造培养环境;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有效整合资源,实行平台负责人制,做到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创新科研目标管理机制,本着“基于现实、着眼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指标测算分类型、岗位分配看贡献”的方针,全面推行二级单位科研管理目标责任制;创新科技管理工作方式,遵循“以人为本、以人为友、有位有为”的科技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实现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6、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乘势而上,推进科技国际化进程
  世界科技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一方面对外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科技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紧紧抓住国家推进铁路国际化的良好契机,熟悉和掌握国际行业技术标准,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积极广泛地参与铁路国际化进程;同时,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既掌握高新技术又熟悉国际惯例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和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聚集先进的国际科技资源,着力促进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国际化。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