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设计模式——行为型模式】责任链模式

本文介绍了责任链模式的基本概念,如何通过链式结构处理请求,阐述其优点如降低耦合、简化对象和动态职责分配,同时讨论了可能的缺点如请求不确定性及性能影响。适用于处理不同级别逻辑的场景,如违规行为管理和工单流程。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菜鸟教程链接:责任链模式

概念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简单而言, 就是将不同的处理器通过类似于单链表的形式去串联起来,通过第一个节点将接收的请求处理之后依次向下传递,从而让对应的消息的到充分的使用。

优缺点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
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适用场景

请求可以定义为某一类别, 且处理有级别或情境可分为不同的处理逻辑,此时可以使用责任链模式。比如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理,对于员工工单申请的流程处理。

示例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static int INFO = 1;
   public static int DEBUG = 2;
   public static int ERROR = 3;
 
   protected int level;
 
   //责任链中的下一个元素
   protected 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 对于固定的场景, 该处其实可以不用set直接在子类中将对应的下一层级写死
   public void setNextLogger(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this.nextLogger = nextLogger;
   }
 
   public 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String message){
      // 如果是从小级别向高处理级别,其实可以做判断是否需要往下传递
      if(this.level <= level){
         write(message);
      }
      if(nextLogger !=null){
         nextLogger.logMessage(level, message);
      }
   }
 
   abstract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