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蒙古骑兵,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骑在马上的轻装弓箭手,这些灵活敏捷的骑射手利用他们强大的复合弓轻松穿透了欧洲骑士的铠甲,并利用速度优势活活将他们风筝至死。正是靠着这核动力的战马和不可抵挡的蒙古弓,蒙古人才因此横扫了欧亚,建立了人类史上最庞大的陆上帝国
这种假设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疏漏,那就是骑射和战马并不是蒙古独有,而几乎是所有游牧民族的共性。如果蒙古能靠这两件法宝横扫欧亚,那为什么此前的斯基泰
(一)《黑鞑事略
在中国方面,对蒙古人战术记载最详尽的莫过于宋人彭大雅
“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雷逝,谓之「鸦兵撒星阵。」
这一段描写的是蒙古人的阵型,从记载中看,蒙古人不伦何种情况都会尽力形成对敌人的包围之势。敌人散开则散开、敌人聚合则聚合,绝不给敌人包抄自己的机会,从而先在战略上处于不败之地。

(发起冲锋的蒙古骑兵)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 这一段描写的是蒙古人的具体战术,在文中,彭大雅写到,蒙古人在与敌人交锋前,会先让侦察兵占据高地,从高处俯瞰敌人的阵势和虚实,蒙古统帅会密切观察敌人的情况,专门在敌人还未排好队形和队形松动之时发起冲锋。冲锋时,蒙古军队采取反复冲锋的方法,即文中的“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入之”。蒙古人会从四面八方一齐冲来,前队冲完则后队再冲,前赴后继、永不停歇,直到敌阵崩溃。从彭大雅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人的主要战术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骑射,而恰恰是最为普通常见的骑兵冲锋,只不过与他们的游牧前辈以及欧洲的同行相比,蒙古人不会在一次冲锋失败后就丧失信心,而是会周而复始,前赴后继的发动连环冲锋,用不断的冲锋消磨敌人的锐气,直到敌人的士气崩溃,而大家熟知的骑射,根据彭大雅的记载,实际上只是一种消磨士气和引诱敌人的备用之策。
对于骑射,彭大雅写道:“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既久,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这段的意思是只有当敌人长矛林立、岿然不动时,蒙古人才会放弃冲锋,转而让骑射手将敌人团团包围,用弓箭消耗他们的耐力,打击他们的士气,久而久之,敌人必会因为缺乏补给而士气动摇,一旦敌人的阵型出现松动,所有的骑兵立即换上长枪和马刀,予以致命的冲锋,卡莱战役

(骇人的蒙古具装骑兵)
除了骑射与冲锋,蒙古人还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战术,比如用受惊的牛马去冲击敌阵,让敌阵出现缺口,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蒙古人还会派出已经俘虏的敌兵,逼迫他们冲向自己的同伴,从而让敌军因犹豫不决而贻误战机。如果敌人过分强大,蒙古人则会采用佯退的战术,引诱敌人来追击,让“敌或谓是城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从彭大雅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的战术相当灵活,但无论是何种战术,最后一锤定音的总是骑兵接连不断的冲锋。据彭大雅自己的估计,蒙古军队中至少有四成是专职负责冲锋的重骑兵,他们才是蒙古战术中的核心打击力量。(骑射手在最后时刻也会加入冲锋)蒙古的重骑兵在早期装备铁质和皮质的鳞片甲,在征服中亚和金国后,蒙古人引进了中亚的优良马种,并提高了自己的冶炼技术,等到了欧洲,蒙古人已经出现了人马皆披铁甲的具装骑兵。实际上,给予欧洲骑士
二、迦勒迦河
如果说《黑鞑事略》从理论上完美介绍了蒙古战术的流程,那么迦勒迦河战役

(蒙古人击败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不知是计,只顾着追击前来挑衅的骑射术,蒙古人连着9天后撤,俄罗斯人就连着追了9天,渐渐地,俄罗斯军队的骑兵队伍逐渐与步兵脱节,庞大的俄罗斯军队因为追击而变得分散、无法集中。当俄罗斯骑兵渡过迦勒迦河时,速不台抓住时机,发起了总攻。事先已做好埋伏的蒙古骑兵从四面八方向俄罗斯军队冲来,与俄罗斯人扭打成一团,与此同时,蒙古的骑射手下马改用威力更大的长复合弓进行步射,为蒙古骑兵提供火力支援。速不台看准时机,将蒙古最为核心的力量,人马皆披甲,手势钉头锤和长枪的具装骑兵投入战场,这成为了压垮俄罗斯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俄罗斯的骑兵崩溃了,他们四散而逃,被蒙古人一路追击,大批大批的被屠杀。而与骑兵相脱节的俄罗斯步兵在看到骑士老爷溃败后,也迅速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四散逃窜。
根据俄罗斯一位军官的记载,蒙古人的轻骑兵对逃窜的俄罗斯人足足追击了96公里,蒙古人的骑兵往往一人配有3-4匹马,因此可以接连不断的敌人进行追击,无限制的扩大战果。战役的最后,6位基辅罗斯大公被俘,蒙古人答应他们不会让他们流血,实际上蒙古人将他们装进袋子里活活踩死了,而蒙古人认为血没有拣出来,因此就算遵守了诺言。
从《黑鞑事略》和迦勒迦河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在军事上的几大优势,除了游牧民族共有的悍勇和马匹众多外,蒙古人还拥有他的游牧前辈不具备的几项优势:一是强大的组织力,成吉思汗将部队按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编制编组而成,每一个编制都配有足量的基层军官予以协调指挥,固定的编制以及足量的军官使得蒙古人可以准确执行复杂的战术。二是在骑兵战术上,蒙古人采用了反复冲锋的战术。此前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安息都是在一次冲锋被遏制后就偃旗息鼓,而蒙古人却不屈不挠,予以反复冲锋,直到敌人崩溃。三是懂得引进学习周边民族的先进技术。蒙古人在征服中亚和中原后,迅速引进了优良的马匹以及先进的攻城、冶炼技术,到达欧洲的蒙古人实际上已经是一支拥有专业攻城队伍、兵种齐全的复合型军队。

(实际杀伤极弱的骑射)
至于骑射,实际上在今日的那达慕大会上,骑射手依然只能在20-30米的距离内保持准度和威力,因为马匹的剧烈晃动以及马上发力的局限性,骑射的杀伤力实际上远不如步射,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在敌人跳进预设的陷阱后,会立即让骑射手下马步射的原因。复合弓只有在步射的情况下才能提供足够密度和威力的火力打击。蒙古军队,从来就是一支复合型的军队,只靠骑射,就只能像匈奴人和小亚细亚的突厥人一样,被汉军骑兵和十字军骑士

(单纯依靠骑射只会像匈奴人一样被汉军骑兵刺于马下)
此文本人最先发表于头条号历史大学堂和公众号历史杂碎,现将其发表于知乎账号,如若转载请提前告知。
更多精彩可关注本人公众号: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