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伤害99%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建议现在立即退出。
如果你一定要问,什么是绝对真实的面貌?那么答案应该是,“真实的面貌”是不可信的。历史是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或者说是,重构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制造历史。——刘仲敬
很多人经常听别人说什么洼地,但不知道具体什么意思。其实这是刘仲敬(阿姨)搞出来的,这个和斯宾格勒史观与内亚史观有关。斯宾格勒的文明季候论讲的人已经很多,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我不再多说。下面说下内亚史观:
在近代海权兴起之前,内亚草原相当于海洋,是欧亚大陆上文明交流、技术传播和演化的通道。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同期直接文字记载确定的朝代是殷商。不少学者(包括傅斯年, 顾颉刚, 金景芳,干志耿,苏秉琦,郭静云,王明辉)认为殷商族群起源于东北。
王明辉2015年发表的《商起源的人骨考古学探索》:
殷商的上层、甚或本身可能与王族成员有关的人群,他们的体质形态更多的呈现出北亚蒙古人种为主、混有东亚蒙古人种因素的特征,这与西辽河流域和东北的西部地区的古代人群有关,这可能暗示了商族的早期起源可能与该地域的古代人群和文化有关。据此推测,商族可能最早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西辽河流域等地区。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世界史前史杂志)2020年7月出版的《Chariotry and Prone Burials: Reassessing Late Shang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Its Northern Neighbours》(战车和俯身葬:重新评估晚商与北方邻居的关联),通过对比晚商(安阳殷墟)出土的战车、和草原武器,并对比两者之间存在俯身葬联系,非常确定的指出,商代特别常见的俯身葬、草原武器和东方式战车的源头,全部来自于蒙古草原的Ulaanzuukh-Tevsh文化人群(乌兰朱和文化)。
可以推测,殷人通过内亚草原掌握养殖马、战车等技术,拥有对南方居民的军事优势,于是南下征服中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形同突变,文字书写系统在该时成熟,将中国带入信史时代,殷政权也成了中国王朝系谱的真正奠基者。草原民族文明程度并不比农耕民族高,但它首次建立超越“古国”与“方国”的“古代帝国”,可兼并各地的文化资源,促成一次突变。
郭静云认为这个"商朝"始自盘庚,传说为殷商最后一次迁都,实为首建的国都。盘庚以前的所谓的“早商”“中商”都城,例如所谓"郑州商城"与"郾师商城",与安阳殷墟无相似之处:未出土甲骨文,墓葬也无车马(唯一例外是所谓"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两件刻字卜骨,似为甲骨文的前身)。
春秋时期《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记载: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周人自称先祖曾在虞夏两朝当农官,夏朝衰落后,他们的先祖失掉官职,逃窜到(西)戎、(北)狄之间。现在普遍认为周人从关中西部出现。显然,周人同殷人一样,都和内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仲敬演讲《何谓中国?》部分摘录和改写:
因此,即使是我们认为最古老、最正宗的中华文化,孔子时代的华夏文化,它的来源跟内亚的输出都是有不解之缘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的战斗力迅速增强。赵国是在兼并了代国,也就是今天鄂尔多斯高原到大同这一带以后才变得强大了,才变成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对抗的力量。赵、秦两国都是中原各诸侯国当中能够接触内亚输出的力量。
从殷商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个时代,形成了秦汉帝国。后来所谓汉朝是第一个盛世,其实是内亚长期输出的第一个结晶。但是盛世以后,随着外来输入的衰竭和内部竞争的减缓,这个文明就像是罗马、巴比伦这样的大一统文化一样趋于衰竭,结果就是永嘉之乱。
从永嘉之乱到隋唐,是内亚的第二波输入,结果就是产生了隋唐,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天可汗。有很多人是汉唐并称,但是,汉是孔子那个“中国”的直接继承者,唐继承的可就不是孔子的“中国”了。孔子的“中国”在魏晋以后灭亡了,迁到南方,南朝就相当于拜占庭帝国,最终被隋消灭了。隋唐是北朝的继承者,北朝是鲜卑人北魏的继承者,北魏是五胡乱华的继承者,五胡乱华是永嘉之乱的继承者,永嘉之乱的五胡则是汉朝晚期一直到魏晋以来从内亚来的新一波蛮族的继承者。
第二个中国跟第一波的古典的中华文明有很多细节上的区别。无论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像天可汗、藩镇制度,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像圆领袍,幞头,胡饼,椅子,琵琶,这些都是第二次输波入的产物。
第三波输入就是由辽金元清这一系列所代表的。内亚征服者在以燕京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王朝,首先是建立辽国,然后再建立金国,然后建立蒙古,征服了整个南宋,最后通过清朝消灭了明朝,塑造了我们近代这个中国的版图。这个第三波输入更简单,离得很近,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所谓的中华民国或者所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继承的是谁的国际法实体呢?答案是,它继承的是大清这个国际法实体。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能够站得住脚,是因为它继承了大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呢,它争夺的是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有一个身份的话,这个身份是中华民国给它的;中华民国的身份则是大清国给它的;而大清国的政治体制呢,是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建立的这个内亚-东亚复合帝国的产物。它不是宋朝的后裔,而是辽国、金国、蒙古国和清朝的后裔。这是从政治层面上。从文化和风俗层面上,受内亚影响的地方那就更多了,就不用一一详解了。
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
今吾断言曰,自陈以上为‘第一中国’,纯粹汉族之中国也。至隋至宋亡为‘第二中国’,汉人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系统,不蒙前代者也。
因此,可以说中华文明是连续的,但"中国"或"中华帝国"不是。中华文明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一条线式的连续,而是由至少三个彼此在时间和空间上交错的"中国",三条线组成:第一个是始自殷周的秦汉帝国,是古典的中国,孔子的中国。这个中国随着南朝陈灭亡而灭亡。第二个是始自北魏的隋唐帝国,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中国,唐诗宋词的中国。这个中国随着南宋灭亡而灭亡。第三个是始自辽金的元清帝国,产生了近代中国。三个中国都是内亚征服东亚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从法统上来说,从汉代开始,第一个中国和第二个中国内部的改朝换代(汉到南朝陈,北魏到南宋)都是通过禅让或宗室分裂和另立完成的。因此很多人对前两条线基本上没有异议,而对第三条线有异议。
鸦片战争不是从1840年开始的,而是自古以来不断发生。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实有无数次鸦片战争,只不过在过去,鸦片战争发生在内亚草原和东亚大陆的边境。蒙古人不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蛮夷”,他们是英国人以前的英国人。如果说英国人是海洋的主人,那么蒙古人和类似的内亚民族就是内亚草原的主人。
广土众民的秦制大一统帝国可以做到内部不设防,解除地方武装,对外”闭关锁国“,用金帛贿赂“蛮夷”,花钱买稳定。这样做仿佛压力减轻了,但是这种和平与封闭是有代价的。缺乏外部威胁和内部竞争的压力,帝国的军事技术和能力即使不是不断退化,也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最后和外部落差大到一定程度,帝国边境崩溃,随后帝国瓦解成一系列小国。重新将外部输入和内部竞争恢复到一定程度。所以为何称中国是“洼地”?因为中国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戏码不断上演,每一个“新中国”,最后都走上秦汉帝国的老路,把自己变成秩序洼地,最终逃离不了相同的命运。
所以什么才是中国真正的力量?其实是中国人强大的同化(腐化)能力。蛮族经受不起剥削广大的编户齐民,享受安逸奢华生活的诱惑。同时中国人渴望在官僚帝国做官,享受舒适的士大夫生活,于是就尽可能地向蛮族君主推销秦制的艺术,最后蛮族都变成了中国人,中华文明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