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普及,许多酒店鼓励住客在入住期间重复使用毛巾,以减少资源浪费。然而,什么样的宣传方式能更有效地激励住客参与呢?两项由诺亚·戈尔茨坦、罗伯特·西亚尔迪尼和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休斯主导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基于社会规范的宣传方式比传统的环保信息更能鼓励环保行为。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分为两类:
- 描述性规范:描述大多数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比如“75%的住客选择重复使用毛巾”。
- 规定性规范:规定人们应该如何行为,如“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研究表明,描述性规范能够让人们更直观地感知群体行为,从而提高行为参与率。
实验一:传统环保信息 vs. 描述性规范
研究团队设计了两种宣传标语:
- 传统信息:强调环保行为的重要性,例如“帮助保护环境,通过重复使用毛巾减少污染”。
- 描述性规范:提供数据说明“75%的住客参与了重复使用毛巾的计划”。
实验结果显示,描述性规范的标语提升了毛巾重复使用率(44.1%),显著高于传统信息(35.1%)。
实验二:谁的行为更有说服力?
研究进一步探讨描述性规范的影响是否因引用的群体不同而有所变化。研究发现,引用具体情境中的群体行为(如“住在这间房的客人”)比引用更广泛的群体(如“所有住客”)更能激发环保行为。这种更“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显然更具感染力。
为什么“情境相似性”如此重要?
研究者指出,人们更倾向于遵循与自己环境最相关的行为规范。这种倾向可能源于对“局部环境行为”更强的归属感或模仿心理。例如,当住客得知“之前住在这间房的人”重复使用了毛巾时,他们可能更愿意效仿。
对实践的启示
- 精准定位宣传内容:企业可以将社会规范应用于宣传中,突出与受众直接相关的行为数据。
- 增强本地化信息:比如在酒店的宣传中,引用房间或楼层内的参与率,可能更能触动住客。
结论
通过巧妙利用社会规范,酒店等服务业不仅能有效推动环保行为,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一策略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时,关注“他们身边的人如何做”可能比强调“他们应该如何做”更有效。
参考资料
Goldstein, Noah J., Robert B. Cialdini, and Vladas Griskevicius (2008), "A Room with a Viewpoint: Using Social Norms to Motivat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Hotel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 (3), 4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