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题目整体分析
肖四第四套选择题涵盖了众多知识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些题目不仅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还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有效检验考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各题详细解析
(一)第一题
- 题目内容:题干提及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艰难险阻。
- 知识点考查:主要考查对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的理解,同时涉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与偶然必然性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表现等知识点。
- 选项分析
- A 选项: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实现的,而非盲目自发实现,该选项错误。
- B 选项:符合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前进道路必然有曲折,选项正确。
- C 选项:任何事物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性不能被消除,该选项说法错误。
- D 选项:所有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该选项表述错误。
(二)第二题
- 题目内容:考查社会形态更替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因素。
- 知识点考查:对社会形态更替相关知识的理解,重点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选项分析: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所以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形态更替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答案为生产力发展。
(三)第三题
- 题目内容:关于资本的相关概念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等问题。
- 知识点考查:资本的定义、资本原始积累途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剩余价值与价值的源泉等。
- 选项分析
- A 选项:资本积聚是使资本总量增多,与题干中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概念相符,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属于资本原始积累途径,与题干所问不符,排除。
- C 选项: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题干问的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该选项错误。
- D 选项:扩大再生产需要资本积累,而不是说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该选项逻辑错误。
(四)第四题
- 题目内容:20 世纪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劳资关系方面的变化原因。
- 知识点考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资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对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特点的理解。
- 选项分析
- A 选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是人身自由但一无所有,并非人身依附,该选项错误。
- B 选项:职工持股并不意味着成为资本家代理人,阶级之间仍存在冲突,该选项错误。
- C 选项: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机器自动化对生产影响增大,劳动者个人技能对生产结果决定意义降低,导致劳动对资本的隶属从形式上变为实质上,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剩余劳动始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与题干所问的劳资关系变化原因无关,排除。
(五)第五题
- 题目内容:走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强调正确处理的关系。
- 知识点考查:中国工业化道路相关知识,特别是对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的处理。
- 选项分析:以苏为鉴,中国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答案为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六)第六题
- 题目内容:考查某个未明确指出的战略基点相关内容。
- 知识点考查:对相关战略基点、发展目的等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以及不同概念之间关系的把握。
- 选项分析:需要考生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战略基点,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要注意区分不同概念,避免混淆。
(七)第七题
- 题目内容: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点相关问题。
- 知识点考查:对中华文明统一性、创新性、连续性等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 选项分析:根据题干中对中华文明特点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与特点的对应关系,选出正确答案,如连续性决定了我们要走自己的路等。
(八)第八题
- 题目内容: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相关内容。
- 知识点考查:对外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的不同体现,以及外交政策相关原则和目标。
- 选项分析
- A 选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
- B 选项: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 C 选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外工作的总目标。
- D 选项:我国对外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在国际层面是国家利益,包括主权、安全、发展等方面。
(九)第九题
- 题目内容:关于党的建设中治本之策的相关内容,涉及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等方面。
- 知识点考查:党的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不同建设之间的关系。
- 选项分析:教材中提到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在不同地方分别被称为治本之策,考试时若考查治本之策,应准确理解其含义,避免混淆,同时要注意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新时代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政治建设。
(十)第十题
- 题目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弱点错误的根源。
- 知识点考查: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特点的理解,以及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根源。
- 选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弱点错误的根源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根源是软弱性,这决定了其在革命中的表现。
(十一)第十一题
- 题目内容:党的相关工作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战略目标等内容。
- 知识点考查:对党的工作重点和目标等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如党的建设、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目标和方向。
- 选项分析:需要准确记忆相关内容,如根本目的是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主攻方向是解决难题,战略目标等内容,避免混淆不同概念。
(十二)第十二题
- 题目内容:与某周年相关的著作题,通过排除选项来确定答案。
- 知识点考查:对特定历史时期相关著作和事件的记忆,以及对不同选项与题干条件的匹配度判断。
- 选项分析:根据题干中全国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这一条件,排除不符合时间范围的选项,如 1949 年发表的论文等,确定正确答案,同时要理解其他选项与相关历史事件的关系。
(十三)第十三题
- 题目内容:1950 年后我国的主要任务和根本任务相关问题。
- 知识点考查: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和任务的理解,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 选项分析
- A 选项: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后来提出的任务,当时尚未实现,该选项错误。
- B 选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1957 年文章中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 C 选项:1950 年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发展生产力,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根据当时主要矛盾和任务的分析,C 选项更符合题意,该选项错误。
(十四)第十四题
- 题目内容:如何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相关内容,涉及爱国主义的本质、着力点等知识点。
- 知识点考查: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及不同概念在爱国主义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 选项分析
- A 选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着力点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该选项曾考过。
- B 选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爱党,该选项涵盖了其他选项内容,最为重要。
- C 选项:具体内容符合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的要求。
- D 选项:整体四个选项共同体现了如何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其中 B 选项是核心。
(十五)第十五题
- 题目内容:就业问题中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与提升就业质量的关系。
- 知识点考查:对就业问题相关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含义,以及解决该矛盾对提升就业质量的作用。
- 选项分析: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此矛盾关键在于提升就业技能以匹配社会需求,从而提升就业质量,答案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十六)第十六题
- 题目内容:考查两国关系的本质特征,涉及对不同选项与本质特征相关性的判断。
- 知识点考查:对两国关系本质特征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不同表述在国际关系中的含义和适用性的把握。
- 选项分析
- A 选项:符合两国关系本质特征的表述,是正确选项。
- B 选项:从材料和国际关系实际情况判断其正确性。
- C 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分析其合理性。
- D 选项:虽然不针对第三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两国关系最本质特征的要求,予以排除。
(十七)第十七题
- 题目内容: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涉及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社会属性、人脑功能模拟等方面。
- 知识点考查:对人工智能特点和本质的理解,以及与人类相关属性的对比,同时考查对哲学概念如社会属性、本质力量等的理解。
- 选项分析
- A 选项:人类的情感信念意志和创造性思维不能被还原为数据信息及基本算法,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人工智能没有社会属性,但能承担某种社会功能,该选项正确。
- C 选项: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在客体中凝聚和物化,人工智能是脑力通过实践在客体中的体现,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人工智能是物质,不是精神活动总和,且只是对人脑理性智能方面的模拟,该选项错误。
(十八)第十八题
- 题目内容:消费券发放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 知识点考查:对联系、发展观点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以及规律客观性的把握。
- 选项分析
- A 选项:消费券发放带动了一系列经营活动,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整个过程形成因果链,体现了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该选项正确。
- C 选项:这些现象表明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事情,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消灭或完善,该选项错误。
(十九)第十九题
- 题目内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资本主义产生途径、资本原始积累途径的区分。
- 知识点考查: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理解,以及相关概念如生产力发展、市场范围、经济危机、国家作用等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区分不同途径的概念。
- 选项分析
- A 选项:生产力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形成,生产过剩时需要扩大市场范围,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经济波动和危机时市场失灵,政府为资本家站台,该选项正确。
- C 选项:时间错位,该选项不符合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排除。
- D 选项: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该选项正确。
(二十)第二十题
- 题目内容:肖八中的原题,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关内容。
- 知识点考查: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 选项分析:根据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的掌握,直接选择正确答案,该题主要考查记忆,注意不要混淆相关概念。
(二十一)第二十一题
- 题目内容: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相关问题。
- 知识点考查:对改革工作评价标准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以及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 选项分析:生产力发展决定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为 ABC。
(二十二)第二十二题
- 题目内容: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关内容,涉及一些具体政策措施。
- 知识点考查: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关政策的了解,如外资准入限制取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过境免签政策等,以及对相关概念如自主开放、单边开放、制度性开放的理解。
- 选项分析
- A 选项: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是相关政策内容,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哪些事不能做,该选项正确。
- C 选项:积极推广过境免签政策,促进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根据政策内容和实际情况判断其正确性,同时要理解自主开放、单边开放、制度性开放等概念的含义,如单边开放是无论对方是否开放,我方主动扩大开放,主要针对最不发达国家。
(二十三)第二十三题
- 题目内容: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说法判断。
- 知识点考查:对全面深化改革相关内容的理解,包括改革的全面性、制度性开放的含义、不同改革措施之间的关系等。
- 选项分析
- A 选项:根据改革的全面性要求,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同时满足所有利益诉求不符合实际,改革是在平衡各方利益中推进,该选项错误。
- C 选项:理解制度性开放是使开放制度与国际标准对齐,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从整体改革的角度判断其正确性,同时要注意拓展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如制度性开放的准确含义。
(二十四)第二十四题
- 题目内容:中国脱贫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相关问题。
- 知识点考查:对中国脱贫经验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包括精准脱贫、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产业发展、地区间赋能等方面。
- 选项分析:中国脱贫经验包括精准脱贫、向贫困地区流动人才资金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发达地区赋能欠发达地区等,答案为 ABCD,全选。
(二十五)第二十五题
- 题目内容: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相关问题,涉及对转型意义和措施的理解。
- 知识点考查:对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理解,以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同时考查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概念的理解。
- 选项分析
- A 选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关系不大,主要涉及生态空间利用等,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 B 选项: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该选项正确。
- C 选项:符合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意义,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涉及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与题目主题相关,该选项正确。
(二十六)第二十六题
- 题目内容:关于某一历史时期(甲午战败后)相关事件和影响的问题。
- 知识点考查:对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的了解,包括民族觉醒、阶级危机感、条约内容等。
- 选项分析
- A 选项: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机,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该选项是条约内容,正确。
- C 选项: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普遍有了亡国灭种危机感,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根据历史事实判断其错误性,如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等。
(二十七)第二十七题
- 题目内容:辛亥革命的相关意义和影响问题。
- 知识点考查: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包括反帝反封建性质、思想解放、建立共和国等方面,以及对革命不彻底性的认识。
- 选项分析
- A 选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间接反帝,虽然有妥协,但仍具有反帝性质,该选项正确。
- B 选项: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思想解放,该选项正确。
- C 选项:“不要四面出击” 这一政策提出时间与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