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
许渊冲是我国优秀的翻译家。热爱中国古典诗词,译著素以“翻译精准、意蕴优美”而备受赞誉。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他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三美论”,力求要在传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因此,他翻译的诗歌既不损原意,也具备了文字音韵和形式上的美感。许渊冲认为翻译是美的创造,不仅仅是要准确表情达意,还应该能够带来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本着育人同乐的思想,多年以来他对翻译事业呕心沥血,力求完美,为中国译坛奉献了无数佳作。他一生专注翻译事业,痴迷诗词研究,源自其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爱。他以自己为桥梁,跨越时间的阻隔对话作者,解构文字的内涵连接中西,乐在其中,令人钦佩。
郎平
郎平是我国优秀的运动员和女排总教练。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排球,展现出了非凡的运动天赋,如愿入选国家队。开心之余,她很快发现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于是她主动恳请教练为自己制定训练计划,每日严格执行,不敢有丝毫懈怠。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精神,郎平协助中国队斩获多项国际赛事的冠军,成为家喻户晓的“铁榔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夺冠之后,郎平并未在赞誉声中迷失自我,而是主动为年轻队员做出表率,亲自带领她们踏实前行,用挥洒在训练场上的汗水,为中国换回了更多的奖杯。从小姑娘到老前辈,从运动员到主教练,冠军是标签,热爱是底色。郎平所代表的女排精神,是一代国人从背负沉重走向自强自信的缩影。
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他在年少时就对大自然产生了强烈兴趣,立志要钻研农学。目睹过人民为饥饿所折磨的惨状,袁隆平决心投身于水稻研究,从根源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努力,袁隆平带领的团队终于攻克了育种难关,将杂交水稻的产量提升了近三倍,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新突破。袁老大部分时间都在稻田里,他躬身入局,专注亩产量的变化。这种对指标的痴迷,来自其少年时期“禾下乘凉梦”的夙愿。面对重重压力,袁隆平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信念、一丝不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冲破理论的束缚,用日复一日的实践和钻研证明自己的猜想。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造福了无数人,也让“东方魔稻”的神话惊艳世界。
许国平
近年来,一颗又一颗令人瞩目的小卫星,从一个平均年龄仅30多岁的团队横空出世、一飞冲天。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处处都能感受到“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在总装技师许国平的眼中,每一颗螺丝钉的功用都不能被忽视。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湛高超的技术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尊重,带领着年轻的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工匠精神是其一往无前的底气,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他们不为外界的纷扰烦累,心中常记初心,不忘国家使命。面对技术封锁的困难,无数“许国平”们没有丝毫退缩,知耻后勇,靠手工的“笨办法”,用勤奋弥补差距,终于让北斗系统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她父亲思想开明,在赴欧洲进行考察时,特意带上了16岁的林徽因。临行前,父亲特意嘱咐她:“这趟旅行要多观察,增长见识,培养改良社会的能力。”国外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都极大地吸引了年轻的林徽因,在这段时光里,她不仅萌生了对于新诗的兴趣,还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宏愿。游历海外的见闻极大地启发了林徽因,开拓了她的眼界,让她意识到我国同样需要优良的建筑师。尽管当时中国尚未建立现代的建筑科学,但这并未影响她献身建筑学的热忱。当建筑学出现在面前时,她不再把自己的定位局限于“才女”的身份。她有着女性的柔情,也兼具刚硬的性格。
刘慈欣
刘慈欣是我国著名的科幻题材作家,是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没有优渥的经济条件,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嘈杂的交流环境,就在阳泉这座小城,他卸下世俗,拒绝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在自己钟爱的科幻世界中边涉猎,边构思;边想象,边写作。于是,一部部作品横空出世,一张张对太空与未来的想象画卷徐徐铺开,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三体》和《流浪地球》等作品中,他融入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史诗,甚至展现了千百年后地球与人类走向和宿命。人们感叹于他杰出的想象力,更钦佩他对未来的探索与前瞻。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家。他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十分入迷,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曾经三年不入家中新建城的后花园。尽管如此,他却并非学究,而是学以致用的典型代表。他兴趣广泛,儒、道、法均有涉猎,他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髓,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全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帮助西汉王朝实现了精神上的大一统,更是其钟爱的儒家学说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他治学的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了实践的历史成果。董仲舒既是博士,更是狂人,他不知收敛的性格与超前的学术思想,幸得汉武帝的赏识,才没有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时代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