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投资团队带着巨额支票登门时,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却选择将门虚掩——这位AI领域的“叛逆者”又一次让资本市场感到困惑。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25年3月以来,梁文锋连续拒绝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投资提议,甚至直言“不急于融资”。在AI商业化浪潮汹涌的今天,这种“反常识”的选择背后,是一场关于科研纯粹性与资本话语权的微妙博弈。
资本是盟友,也可能是枷锁
知情人士透露,梁文锋的顾虑集中在决策独立性上。自2023年底开始,DeepSeek曾向多家风投机构寻求融资,但机构普遍因其“缺乏明确盈利路径”而退缩。
戏剧性的是,随着2025年R1模型引爆市场,潜在投资者蜂拥而至,但梁文锋反而更加谨慎。
他在内部会议中强调:“我们需要的是技术突破的时间,而不是资本催熟的快钱。”这种态度与两年前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部分投资机构要求DeepSeek优先开发商业应用,甚至提出将核心模型收费,这直接触碰了梁文锋的科研底线。
免费模式下的“冰与火之歌”
DeepSeek的开源策略堪称双刃剑。一方面,免费开放的AI模型使其迅速积累3000万日活用户,甚至被硅谷称为“东方神秘力量”
另一方面,服务器过载导致的频繁崩溃暴露了免费模式的脆弱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甚至推出凌晨时段的“折扣服务”,试图用价格杠杆调节流量。
更值得玩味的是,腾讯等巨头正在测试将DeepSeek技术整合到社交、支付等场景中,却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这种“技术红利”的无偿攫取,正在引发行业对开源可持续性的深度思考。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桥
梁文锋并非完全排斥商业化。据内部人士透露,DeepSeek计划4月发布的下一代推理模型,将尝试“基础研究免费+商业服务分成”的混合模式。
这种设计既能维持开源社区的活跃度,又能通过赋能企业级应用实现造血。而幻方量化的持续输血(尽管其管理规模已从140亿美元缩水)为这种探索提供了缓冲空间。
梁文锋在近期闭门会议中坦言:“我们拒绝的是急功近利的资本,但欢迎志同道合的战略伙伴。”
回看梁文锋的创业轨迹,总能发现某种隐喻式的坚持。从幻方量化时期投入10亿元建造“萤火二号”超算,到DeepSeek用降级芯片实现国际一流模型训练,这种“低成本创新”哲学贯穿始终。
或许正如他在2023年那场著名采访中所说:“当所有人都在挖金矿时,我们更愿意做那个打磨显微镜的人。” 在拒绝腾讯阿里的这一刻,这位AI理想主义者正在证明: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之外,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