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这个主题?
1> 2021年,我偶然间看到了《第四消费时代》这本书,书中描写的日本社会现象,与我对上海的环境感知十分相似,本着“以史为鉴,以窥未来”的想法,希望通过客观的分析来帮助自己理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方向;
2> 最近常常在电梯里听到大家讨论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以及在微博、Bilibili看到关于日本经济的内容,大约都是在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会像日本一样,陷入增长停滞,进而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我想从一个普普通通、踏踏实实的小老百姓角度聊一聊,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帮助。
在讨论日本经济是否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时,首先要先了解日本过去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接下来围绕3个主题展开讨论:
1. 我的身边正在发生什么?
2. 日本发生了什么?
3. 低欲望社会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吗?
一、我的身边正在发生什么?
1.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近年来“低生育率”、“人口负增长”、“推迟退休年龄”、“考研”、“考公”、“上岸”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我从这些现象中看到的是年轻人不再追求专业上的突破,转而寻求相对轻松稳定的工作,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如:“30岁以后还能找到工作吗?”、”“等我们老了还能领到养老金吗?”。这些焦虑是空穴来风,还是已有数据证实?我们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数据为例来一看究竟吧。
下图是上海近20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据,红色线条表示当年基金缴纳总额,浅红色线条表示当年基金领取总额,蓝色柱形图表示基金余额。
数据显示:
1> 基金收入与支出都在逐年上涨,2020年基金收入突降,导致当年消耗了大量养老基金余额;
2> 近3年的基金收入与支出存在较大波动,大家关心的重点在于未来基金收入是否会大于支出?以及当支出大于收入时,基金余额是否可以持续支付养老金?
为了对这一问题做出判断,我们需要再引入一组数据,如下图:
上图是中国2023年各个年龄的人数分布:
纵向坐标轴表示出生年份及当年龄,
横向坐标轴表示当年出生的人数(浅蓝色条形图代表人数),
黄色虚线部分表示2023年劳动人群及退休人群,
蓝色虚线部分表示未来5年之后(2028年)的劳动人群与退休人群,
淡黄底色区域表示5年后增加的退休人数,
淡蓝色区域表示5年后增加的劳动人数,
数据显示5年后增加的退休人数将远大于增加的劳动人数,也就是缴纳人数/领取人数的值会越来越小。
除此以外,还需要了解目前的人均缴纳额、人均领取额数据,以上海市社保服务官网发布的养老保险基金数据为例:
2022年人均领取金额4855元/月,人均缴纳金额1705元/月,也就是1位老人的养老金至少需要2.85个人来支付,人均领取额与人均缴纳额比值从2021-2022年的数据变化来看是增大的。
对于这样的数据结果,小编的观点是:未来非常有可能出现养老基金收入小于支出,周围朋友对未来养老问题焦虑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另外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要具体得多,比如:
1> 就业问题,企业减少正式员工数量,转而增加非正式雇佣工,也就是外包岗位,这一现象带来的就是个人收入不稳定问题;
2> 小孩上学难+贵的问题,公立学校定向招生且名额有限,私立学校学费高昂,除此以外还有培训补习费用,让单身的已婚的都对生育望而却步;
3> 非上海户口无法在上海高考问题,如果在上海高考升学率是在其他城市的5倍,你会选择在哪里高考?
2. 向往田园生活的年轻人
1> 在抖音、Bilibili等平台涌现了大量的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自媒体人,他们产出的视频内容占据了年轻人下班后的大量时间,其实反映了内心最真实的希望;
2> 几天前听一位朋友说他把老家的房子卖掉了,再找家里凑了点钱,买了上海郊区的一套房子,白天上班,晚上代驾,家里小孩要养,每个月还有房贷要还,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我偶尔也会收到朋友要离开上海选择去与家乡更近的地方发展的消息。
当上海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举步维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背上房贷、匆忙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大家会如何选择?
或许可以从近年来各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来分析,下图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几个城市/省份常驻人口数量变化率。
上图所示,从2015年开始上海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情况,而人口数量受到有出生率与外来人口两方面影响;
以2022年vs2021年的数据为例:从2021年常住人口2489万人,到2022年2475万人,减少了14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数量减少了0.8万人,影响更多来自于人口流出大于人口流入,这个数据可能说明更多的人会离开上海,选择到更有发展潜力和生活气息的城市吧。
3. 选择“不拥有”的时代
你是否在小区电梯口看到过“闲置转让群”的A4纸广告?是否在闲鱼、转转等平台交易闲置物品?
以闲鱼为例:
1> 小编周围至少60%的人在使用闲鱼APP交易闲置物品,小编也是闲鱼的深度用户,不仅卖东西也会买东西,前两天想打印一份稿子发现门口打印店有点贵,就在闲鱼买了个二手打印机,成色新且性价比高;
2> 其实这些平台不仅限于二手商品的交易,如租房买房、买卖全新手机、技能培训、家庭服务、商品置换等可以通过平台撮合,是打工人们必备的一款APP;
3> 一款商品是否实用?买了之后有多少人转卖?以及一种商业服务是否竞争激烈,来闲鱼搜一搜,看看卖家数量,基本就有了判断。
下图数据是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二手电商行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者行为调研数据》中二手电商行业交易规模数据,可以看到市场显著的增长趋势,也就代表了更多人的更多交易在二手市场进行。
小编观点:共享平台的兴起是野蛮消费时代之后的必然结果,是以低成本享受最好生活的体现之一,代表了“不拥有”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本身,更追求产品的实用性、可流通性。
二、日本发生过什么?
许多学者喜欢从GDP角度出发,来阐述宏观经济发展与问题,由于GDP影响因子非常复杂,以及个人水平有限,很难从具体的原因来解读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波动现象,就简单了解一下GDP的趋势吧,下图是日本近60年间的GDP数据,在经历长期的增长之后,近30年出现了增长停滞及大幅波动。
GDP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与经济政策、汇率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近年来最值得一提的政策,就是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所谓“三支箭”,即从资金融通、国家财政、市场活力三方面进行市场调整:
第一支箭:货币宽松政策,如央行回购国债,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
第二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如上调消费税,加大公共投资;
第三支箭: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策略,如放开市场,允许药店在网上销售,地方创生;
这些都是非常通用且合乎逻辑的政策,且每个政策都有它的当下特征,以及长期的局限性。
从社会现象角度来看日本
下图展示了日本在各个社会阶段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特征:
第三消费社会以人口增长、注重品牌消费、个性化私有化商品为主要特征,完成了从家庭到个人消费的转换,家庭主妇外出工作,饮食越来越依赖速食、熟食、外卖,以及家务事逐渐外包;
第四消费社会以人口负增长、消费无品牌倾向、趋于共享经济为主要特征,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式雇佣工作,优衣库、无印良品等企业也是在这个时代孕育而出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入下一消费时代时,上一消费时代的现象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有长期交叉存在的过程。
由第三到第四消费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日本还发生了什么?
1. 不动产价格下跌;
2. 在极低银行利率水平下,居民坚持高储蓄率与低贷款率;
3. 对富裕阶层增加遗产税、赠予税,从结果来看,日本近20年来贫富差距相对稳定,且没有出现较大程度的贫富分化情况。
小编观点:社会现象相似,发展趋势相似,如果决策产生方式也相似,大概率产生的结果是一致的。或许是由于消费多样性带来的生活压力,迫使社会迭代出共享、选择不拥有的方式来控制欲望,也就是低欲望社会。
*【什么是集体智慧?】建立在集体中人人参与的基础上,人人发表对问题的自主观点,不受权威影响,经过集体判断好的意见保留下来,不好的意见则被淘汰。
三、低欲望社会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吗?
当下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人口负增长”,下图是中国近20年的人口数量变化,在2022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对应的是生活成本问题,如果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不增加,大概率会出现持续的负增长。
如果说低欲望社会是必然的趋势,那我们现在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应对这一趋势,以增强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也就是如何拥有“持续在社会中赚钱的能力”?
对此,作为一个普普通通、踏踏实实的小百姓,给出几点宽泛的建议:
1> 在做决策前多收集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需要自己主动去咨询学习;
比如:女性恐婚恐育,同时又对婚姻生活憧憬,如果仅仅通过周围人得到的信息大概率是负面的,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学习家庭生活的课程来了解真实的婚姻及育儿生活,调整预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明确它的问题以及成本在哪里,是否可以得到合理地解决。
2> 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让资源流动,用5年以上的目光来看待资产;
比如:家里有个闲置房间、打印机、帐篷,就可以租出去使用,提高资源的流动性。
3> 低门槛的行业职业会快速被替代,需要逐步快速完成从均质人才向专业人才演变,希望有知识的年轻人进入实业,研发创新产品,培养专业的世界级人才。
总之,选择相信,顺势而为!
参考资料
· 《第四消费时代》三浦展(日本)| 2014年11月第1版
· 《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日本)| 2018年9月第1版
· 《低智商社会》大前研一(日本)| 2010年4月第1版
数据来源
· 国家统计局
· 上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