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团队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1)很多员工对团队的目标漠不关心,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
(2)部分员工的工作效率非常的低,要不断的进行督促,最后才能勉强完成工作。
(3)员工缺乏协作精神,各自为战,对需要配合的工作一点都不积极,互相推诿。
对于这些现象,很多管理者无能为力。
也有管理者抱怨:我们也有激励措施啊,奖金也发了,但是员工就是不积极,还不能批评,稍微批评几句就要辞职。我也没办法啊,现在90后、00后的员工真难管。
出现这些现象,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激励措施或者激励措施没有起到作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没有不能被激励的员工,只有不会激励的管理者。
那么,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呢?
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措施时要遵循以下6个原则:
-
可获得原则。奖励必须是通过努力可获得的,最好的奖励是让员工通过努力能够获得。唾手可得的激励,员工不会珍惜;遥不可及或者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奖励,激不起员工的动力。
-
公开原则。奖励必须要公开,奖励的另一个目的是带动其他员工努力,如果只有管理者和被奖励的人知道获得的奖励,那么这个奖励就失去了意义,甚至会被其他员工质疑奖励的公正性。
-
荣誉至上原则。荣誉是最高的激励,荣誉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满足员工自尊的需要,也是对员工贡献的公开承认。在这方面,管理者不要吝惜头衔和名号,该给员工的荣誉就要及时给,比如颁发荣誉证书和受聘证书;管理者也要定期开展优秀员工评比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邀请优秀员工的家属参与公司活动,比如有些公司悄悄地邀请员工的父母参加年会,在年会上给员工惊喜,这些激励措施非是物质激励能比的。
-
慎用金钱原则。金钱奖励是效果最差的奖励,很多管理者认为奖钱最有效,动不动就说拿钱砸。但是,金钱奖励是所有激励措施中效果最差的。不是现金奖励没有用,而是起作用的时间太短,很快就失去了奖励的效果,过多的金钱奖励会破坏员工的内在动机。所以,不要盲目地用金钱去激励员工。
-
时效性原则。激励也要讲究时效性,简单地说,就是要为激励设定时效,激励要和工作目标关联起来。团队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因此激励时间要限定,比如将奖励措施限定在两个月内,这样的激励效果就比较明显。
-
个性化原则。激励也要个性化,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激励措施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方案,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不必拘泥于统一的形式,但要牢记第一条:奖励是通过努力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