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感一体化:通信感知一体化是指系统使用相同的频谱、同一套硬件设备,同时实现通信与感知功能,并避免他们之间的干扰。
背景:无线通信频段向毫米波、太赫兹和可见光等更高频段发展,与传统感知频段将产生越来越多的重叠。其次,无线通信与无线感知在系统设计、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等方面呈现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两点为实现通感一体化提供了可能;随着毫米波和大规模MIMO技术在5G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的通信信号往往在时间域和角度域上都具有高分辨率,这使得利用通信信号实现高精度传感成为可能。
为什么要通感一体化:现有频谱资源短缺,通信和感知共享频谱资源可使频谱效率提高一倍;利用传感获得的信道信息可以提高波束赋形性能,如波束方向优化;与两种分离的系统相比,通感一体化系统可以显著降低接收机、发射机的成本和尺寸,以此降低了设备成本和规模;传感可为通信提供环境感知,提高通信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5G及以后的许多重要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汽车、WiFi传感和扩展现实,都需要高性能传感和无线通信。
两种一体化实现方式:一是基站用同一套硬件设备来同时实现了两个功能(趋向),另一种一体化的方式则是雷达和通信各自使用一套独立的设备。
范畴:在通信感知一体化中,感知能力聚焦无线信号感知,即通过分析无线电波的直射、反射、散射信号,获得对目标对象或环境信息(如属性和状态等)的感知,完成定位、测距、测速、成像、检测、识别、环境重构等功能,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探索。从无线感知方式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主动感知(感知者发送电磁波,经过目标对象反射后,感知者接收回波进行感知)/被动感知(感知者通过获取目标对象发射的电磁波或反射来自感知者和目标对象之外的电磁波进行感知)与交互感知(感知者与目标对象之间通过信息交互,比如现有通信系统实现定位的方式可以认为是交互感知。)/非交互式(感知者与目标对象之间不进行信息交互)。
性能指标:1.无线感知指的是利用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检测、定位和信息提取。其中,1)无线感知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是衡量目标检测性能的两个常用指标。2)无线感知目标定位是建立在雷达目标检测的基础之上的,距离测量、速度测量和角度测量是雷达实现目标定位的主要技术方式。目标距离测量主要是通过测量发射波与目标回波之间的时间延迟 ,从而得到目标与测量点之间的距离;目标速度测量主要是利用目标运动产生的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目标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率来推导目标速度。目标角度测量主要通过不同波束回波间的强度差或相位差测定目标角度。对无线感知定位性能的评价通常有分辨率(无线感知分辨率是指能够被系统区分的两个邻近目标之间的最接近程度)、定位精度、无模糊范围(由于波形参数和天线几何结构的限制,无线感知系统在对目标进行定位时还可能发生距离模糊、速度模糊和角度模糊)和盲区(特定距离上的目标反射回波到达天线阵面时,雷达处于辐射电磁波的状态,无法接收电磁波,从而形成距离盲区。同时,当运动目标的多普勒频率等于整数倍脉冲重复频率时,运动目标在频域会被多普勒滤波器抑制掉,形成速度盲区)。3)无线感知成像的图像质量评价参数包括径向距离分辨率、横向距离分辨率、峰值旁瓣比、积分旁瓣比。2.通信性能指标:误比特率、网络覆盖率、时延、传输速率、频谱效率、能量效率等。
优化问题:1)在不低于感知系统的最小化性能需求的限制条件下,以增强通信系统性能指标为优化目标;2)在不低于通信系统的最小化性能需求的限制条件下,以增强感知系统性能指标为优化目标;3)在满足通信、感知系统的工作条件下,最大化通信、感知系统性能指标为优化目标(新的性能指标,如互信息加权和)。
应用:智能家居(家居控制、安防监控、行为监测)、医疗健康、车联网、环境监测、动作识别等。
研究方向:1)通感一体化波形设计:传统雷达波形设计的目的是得到具有最优自相关特性的波形来保证雷达探测性能;通信波形的设计是要保证能对抗各种信道衰落以及多用户干扰从而正确地解调解码出通信信息。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通信中是调制的连续波,雷达感知系统中用的是脉冲信号,因此有三种分类:通信中心、感知中心、联合设计),需要找到合适的信号同时完成信息传递和目标探测功能。2)通信感知一体化波束赋形技术:在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中,也需考虑利用阵列天线的波束赋形技术用于提升通信速率和感知精度。比如在车联网中,雷达感知通常需要时变扫描波束,以实现对更大范围内目标的估计和检测;而通信系统则要求准确指向通信方向的波束,以保障稳定的高质量通信。3)通信感知一体化干扰消除技术:通感一体化系统需搭载一副持续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阵列天线,因此要消除感知回波信号和通信信号之间的波束干扰。4)通信感知一体化定位技术:利用通感一体化系统,有望增加无线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5)通信感知一体化参数估计技术:由于 6G 通信中感知场景繁多,无线信道环境复杂,通感一体化参数估计算法性能直接关系到通感一体化服务质量的好坏。6)通感一体化关联信道模型:传统通信信道模型与感知信道模型互相独立,不能揭示通信单径传播与感知反射两径传播在传播时延、距离与幅度相位衰落等影响通感性能的关键参数方面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