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清TYPE C和USB

USB 标准:

USB 标准的演化


USB 3.0时代以后的,TYPE A的接口

可以看出USB 3.0/USB3.1的TYPE A 接口,增加了5个PIN,包括一条GND,和一对差分的高速TX/RX。所以电脑上的TYPE -A接口可以兼容USB 2.0的4PIN设备,也利用增加的一对高速的TX/RX传输数据;
对于TX/RX传输的速度,在USB 3.0时代是5GBps,后来又被称为USB 3.2 Gen1 ,所以Gen1( 第一代)TX/RX支持5Gbps的传输速度;
标准USB3.1 就是现在改称USB 3.2 Gen2. Gen2(第二代)TX/RX传输速度就增加到了10GBps;
标准USB3.2现在改称USB 3.2 Gen2x2,使用的还是Gen2(第二代)的技术,一对TX/RX的传输速度还是10G,但是利用了2路 Tx/Rx通道传输速度上升到了20G,因为有两路TX/RX,所以名称叫Gen2x2.
但是看出TYPE-A的9条线,最多只有一路TX/RX通道,所以TYPE-A的USB接口最多支持到10G的传输速度,也就是USB3.1(USB 3.2 Gen2)。
只有TYPE-C接口才有可能支持到20G传输速度,也就是USB3.2 Gen2x2;

USB接口的演化

Receptacle : 插座
Plug: 插头

TYPE-C接口

Type-C是USB接口的一种形式,不分正反两面均可插入,支持USB标准的充电、数据传输、视频传输、音频传输、显示输出等功能。

24PIN Type-C 接口


全部引脚都引出;

16PIN Type-C


有一些场景Type-C接口不需要支持高速传输只保留供电和USB2.0的传输功能。将TX/RX的传输通道全部不连接。
这种场景下VBUS和GND PIN也可以短接,这种情况下叫12Pin接口。
注意,这种接口仍然保留了CC线,所以USB PD仍然是支持的;

6PIN 接口


只是用来充电,把USB 2.0的数据通道的线都去掉了。

注意,虽然TYPE -C 的插座有CC1 和CC 2两条线,但是TYPE C的线缆只联通了一条CC线。所以当用TYPE-C 线缆连接两个插座时,两个TYPE -C插座只有一对CC线是联通的。另外一个CC变成Vconn用于给线缆里面的E-Marker芯片供电了。


如图所示; eMark IC 也连接到CC线上。所以DFP, UPF和eMark芯片的通信口都连接到了CC线,这几方就能利用CC线进行通信了。

TYPE-C 供电

发展路径:

Battery Charging (BC 1.2)

BC 1.2 快充协议

USB PD

USB PD(USB Power Delivery)是由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IF)制定的一种充电协议。该协议通过USB电缆和连接器增加电力传输,扩展USB应用中的电缆总线供电能力。PD协议可以实现高压低电流或者低电流高压的充电方式,也可以实现双向充电。USB PD 快充协议是目前最主流的协议之一,USB PD快充协议是以Type-c物理接口输出,但不是Type-c接口就一定支持PD快充协议。

PD1.0


2012,PD1.0的时代,USB接口是传统的TYPE-A和TYPE-B,所有的连线资源,都已经被VBUS、GND和DATA传输线所占据。于是,USB-IF打起了VBUS和GND的主意,通过一个高频载波,把USB PD协议的通信数据通过BFSK调制到VBUS上,接收端则从VBUS上进行信号的隔离和解调。就是传统的电脑电力线载波技术。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IDEA,因为那个时候,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迅猛发展,室内低压电力线的载波技术,甚至大有对宽带网络取而代之的架势。因此,把这项技术应用到USB总线上,似乎是顺水推舟。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涉及到PD信号与电源以及USB数据之间的信号完整性等问题,具体原因不再赘述。

PD2.0

从2014年PD2.0以后,使用TYPE-C接口里面的专用的通信线CC上,进行USB PD通信信号的传输。

PD 2.0采用的是固定电压+可变电流的方式实现100W以内的充电,固定电压的档位为5V,9V,15V,20V。🦁️目前绝大多数手机都兼容18W的PD快充,就是第二个档位(9V2A);绝大多数笔记本都支持65W/67W快充,就是第四个档位(20V3.2-3.4A)🦁️。

PD3.0

同时,USB-IF组织却在2015年底,推出了USB PD 3.0版本,让业内玩家震动不小。让我们来看看,这次大的改版,重点改动了什么?
第一、 增加了对设备内置电池特性更为详细的描述。 能够让连接双方,更清楚对方的电源状况,从而协调好双方的供电策略。对于利用USB PD协议组建低压智能供电网络来说,极为重要。可以协调在各种电源状况下的供电拓扑结构。例如,电网停电时应急供电电处理策略,协调电网供电和家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供电策略,往电网反向供电策略等。可以让Power变得更加SMART。
第二、 增加了通过PD通信进行设备软硬件版本识别和软件更新的功能 。则可以让设备的兼容性变得更加优秀,所有的TYPE-C厂商都可以把自己的最新固件版本发布到互联网上,这样就可以通过PC以及手机等,对非联网的外围配件进行及时更新了。就如同微软的win10系统能够实时在线解决硬件驱动程序问题一样。USB PD设备的内部固件,也成为传统硬件驱动资源的一部分。
第三、 增加了数字证书及数字签名功能。以让所有的TYPE-C产品必须获得USB-IF组织使用私有密钥签发的数字证书才能畅行无阻。无证书的产品,则可能不被其他厂商的TYPE-C产品所接受。这项功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避免不合格的TYPE-C接口设备,因为品质问题而伤害正常的设备。在企业信息安全应用中,也可以由企业自己来发布安全证书,让非企业内部的USB设备无法接入,这会比现有的USB加密技术更安全,因为在通过CC线完成安全认证之前,存储媒介与系统之间是物理隔离的。当然,我们也希望USB-IF能够真正的让会员企业受益,而不是如同苹果的MFI那样,通过提供认证和数字证书,去换取巨额商业利益。

PD 2.0和3.0两端均使用USB Type-C接口(也叫USB-C,Type- C),线缆采用C to C线。🦁️目前有一些厂商通过修改输入端的USB-A接口,使得其也支持PD快充协议;iPhone修改输出端的Lightning接口,Mac修改输出端的Magsafe接口,同样也都支持PD快充🦁️。

PD3.0PPS

PD 3.0最终版本加入了可编程电源(PPS),电压+电流均可变化,目的是为了兼容其他的快充协议。

  1. PPS让USB接口的输出电压范围,从5V扩展到3.0V~21V。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动,因为快速充电存在着高压小电流和低压大电流两大派系。从3.0V~21V的供电范围,让PPS可以满足各种技术流派的快速充电。
  2. PPS可调整电压幅度为20mV,可以实现低压大电流直充。
    20mV一档的电压调整幅度,让低压大电流直充方式成为可能,实际上关于这个技术的争议很大,因为有部分手机厂商希望直接在适配器上实现恒流直充控制,而不是放在手机端。但是USB-IF终究没有同意这一点。主要考量是,恒流机制可能导致某些情况下,输出电压的剧烈波动,不利于手机内部的Bypass路径管理,及手机内部基带模块的供电安全。
  3. PPS有脉动机制,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PPS一旦进入大电流模式,安全性变得非常重要,因此PPS协议规定,最少每10S,负载和适配器之间要保持一次脉动沟通,避免充电过程失控。

PPS可以让受电端装置的硬件设计变得更为简化,因为PPS的输出电压最低可达3V,因此供电端可以向受电端的电池直接充电,让受电端省下一次电源转换。这不仅提升了充电效率,同时也可以明显降低受电装置在充电时发热的程度。
手机的充电管理及散热能力。充电管理,必然涉及到电压变换,恒流控制等环节,带来充电效率的下降和散热问题。因此,理论上最佳的充电设计方案是,手机内部不做充电管理,完全交给外部适配器去控制

PD3.1

PD3.1标准将功率划分为成了标准功率范围(SPR)和扩展功率范围(EPR)两个范围(Fig.4)。
SPR就是PD3.0 PPS快充,最大支持100W;
EPR新增了28V、36V、48V三个电压档位,对应的电流均为5A(USB-C口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输出功率最大可达到240W。
于笔记本电脑而言,PD3.1标准可以覆盖所有高性能游戏本,进而取代传统的砖头状的DC电源适配器。PD3.1规范覆盖了24V电机驱动的电源供应,能够拓展到电动工具、电动车等领域。
SPR和EPR需要用不同的电缆;

PD通信协议:

PD 通信协议的传输是通过CC 脚一根线进行传输,一般为300kps
E-marker芯片则是用于电缆认证,确保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的兼容性和安全性。PD协议芯片通过动态调整供电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电压和电流,从而实现快速充电、提升能效,而E-marker芯片则存储着电缆的重要信息,如电缆长度、制造商信息、最大承载电流等,它通过与设备沟通这些信息,以保证电缆兼容和使用安全。没有E-marker芯片的电缆只能支持3A电流。


USB Type-C的源端总是包含有一个用于接通/关断VBUS的MOSFET开关,它也可能具有VBUS电流的检测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对过流状况进行检测,另外还会含有VBUS的放电电路。CC1和CC2的检测电路在源端和吸端都会存在。
CC (Channel Configuration) 线的作用是对两个连接在一起的设备进行电源供应的配置。初始情况下,USB Type-C接口的VBUS上是没有电源供应的,系统需要在电缆连接期间进行设备角色的定义,插座上的CC线被上拉至高电平的设备将被定义为电源供应者即源端,而被下拉至低电平的设备将被定义为电源消费者即吸端。

上图显示出了确定电源供求角色、电缆方向和电流供应能力的方法。源端的CC1和CC2通过电阻Rp被拉高,被监测着的CC1/CC2在没有连接任何东西时总是处于高电平,一旦吸端接入,CC1或CC2的电压就被电阻Rd拉低了。由于电缆中只有一条CC线,因而源端可以分辨出是哪个CC端被拉低了。吸端的CC1/CC2的电压也同样被监测着,一旦发现某条CC线被拉高了,其电压水平就让吸端知道源端电流供应能力。电路中的上拉电阻Rp也可以用电流源代替,这在集成电路中很容易实施,而且可以不受V+电源电压误差的影响。

吸端的下拉电阻Rd的定义值是5.1kΩ,因而CC线的电压是由源端上拉电阻Rp的值(或电流源的电流值)决定的。已经定义的总线电流能力有3档,最低的CC线电压(大约0.41V)对应的是默认的USB电源规格(USB 2.0的500mA 或 USB 3.0的900mA),较高的CC线电压(大约0.92V)对应的电流能力是1.5A。假如CC线电压为大约1.68V,对应的最大电流供应能力为3A。相关数据可参照下图。


最初的时候,源端插座上的CC1和CC2都被电阻Rp上拉至高电平,吸端的CC1和CC2都被下拉电阻Rd下拉至低电平。

电缆接通以后,CC1或CC2根据电缆的插入方向而被上拉至较高电压。本案中的电缆没有处于扭转状态,源端的CC1和吸端的CC1之间被接通,CC1上出现由Rp和Rd分压以后的电压,此电压将由吸端进行测量并由此知道源端的电流供应能力是多少。

在此案例中,接通以后的CC1的电压大约是1.65V,意味着源端最大能供应3A电流。

CC线的连接被确定以后,VBUS上的5V电压将被接通。

在不含电源传输协议的系统中,总线上的电流供应能力由分压器Rp/Rd确定,但源端只会供应5V电压。


现在的源端内部包含了一个电压转换器,它是受源端PD控制器控制的。根据输入电压条件和最高总线电压的需求,该电压转换器可以是Buck、Boost、Buck-Boost或反激式转换器。经过CC线进行的PD通讯也在PD控制器的管控之下。USB PD系统还需要有一个开关可以将Vconn电源切换至一条CC线上。

当电缆的连接建立好以后,PD协议的SOP通讯就开始在CC线上进行以选择电源传输的规格:吸端将询问源端能够提供的电源配置参数(不同的总线电压和电流数据)。由于吸端对电源的需求常常是与吸端的系统有关的(例如电池充电器),吸端的嵌入式系统控制器就需要先与吸端的PD控制器进行通讯以确定相应的规格。

吸端和源端之间在CC线上进行的通讯看起来像如下的样子:

    1. 吸端申请获得源端的能力数据。

    2. 源端提供它的能力数据信息。

    3. 吸端从源端提供的能力数据信息中选出适当的电源配置参数并发出相应的请求。

    4. 源端接受请求并将总线电压修改成相应的参数。在总线电压变化期间,吸端的电流消耗会保持尽可能地小。源端提升总线电压的过程是按照定义好的电压提升速度来进行的。

    5. 总线电压达到最后的数值以后,源端会等待总线电压稳定下来,再发送出一个电源准备好信号。到了这时候,吸端就可以增加其电流消耗了。当吸端希望总线电压降低的时候,同样的通讯过程也会发生。

    在总线电压下降期间,源端会激活一个分流电路,通过主动的总线放电使总线电压快速降低。达到额定值以后,源端会等待一段稍长的时间让总线电压稳定下来,然后再送出一个电源准备好信号。

    这样的通讯方法可确保总线上的任何电源变化都落在源端和吸端的能力范围内,避免出现不可控的状况。当Type-C电缆的连接被断开时,总线上的电源也被关断,任何新开始的连接都会进行电缆连接检测,电压也总是处于5V,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电缆接通时有高电压从一台设备进入另一台设备 。

    USB PD通讯使用的是双相标记码 (Bi-phase Mark Code, BMC),此码是一种单线通信编码,数据1的传输需要有一次高/低电平之间的切换过程,数据0的传输则是固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每个数据包都含有0/1交替的前置码、报文起始码 (Start of Packet, SOP)、报文头、信息数据字节、CRC循环冗余编码和报文结束码 (End of Packet, EOC),参见下图:


协议层



上图在经过了五百多次的通讯进行电压微调后,最终稳定在了7V3A这一个电压进行充电,以达到充的快温升低的目的,这就是PPS快充协议的通讯过程。

当设备充满通常会发送“GotoMin”命令,要求充电器降低输出,防止过度充电。

结构化供应商定义报文( SVDM)

结构化供应商定义报文(Structured Vendor Defined Message,SVDM)是一种USB Power Delivery报文,支持在连接的端口之间传递非电源相关报文。这些报文用于各种用例,包括发现连接的端口和线缆标识 (如第4.0节 “线缆标识”中所述)、发现支持的备用模式 (通过使用类似的Discover SVIDs (标准/供应商ID)和Discover Modes命令),以及在明确协商这些模式后交换专用于备用模式的报
USB PD协议解析
PD VDM
氮化镓充电器

非USB 应用

TYPE-C其中电源和地占据了8根,用于提升电流传输能力,剩下16个:
(1)传输USB3数据的RXx和TXx;8个

(2)USB2.0数据信号D+,D-;4个

(3)SBU1,SBU2;2个

(4)CC1,CC2。 2个

USB Type-C接口支持多种OEM产品定制模式,以扩展设备功能。某些引脚可根据产品类型重新指派功能。当中黄色标注部分的引脚可通过全功能的USB Type-C线缆进行重新配置。不仅如此,橙色标注部分的引脚也可被重新配置用于直连应用(Direct Connect Application)
信号的重新分配是通过CC通道上的协商实现。接口可进入两种模式,外设模式和替代模式。

要进入外设模式(TYPE-C 转3.5mm耳机), CC通道上将进行简单的逻辑检测以确定需要哪种外设模式。
要进入替代模式, CC通道上将使用双相符号编码(Biphase Mark Code, BMC)进行双向通信以正确地设置链路。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两端的设备均需要在进行任何改变之前对信号的重新分配协商一致。

所有的USB Type-C接口均被要求在非替代模式或非外设模式下能够作为兼容USB的接口使用。

外设模式

外设模式支持通过USB Type-C接口传输模拟音频或调试信号。在音频模式下,音频输出源设备(如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能够通过USB 2.0(D+/D-)引脚传输模拟音频信号(L/R),同时通过边带通道(SBU1或 SBU2)中的一条来接收来自外部音频源的麦克风信号。外设模式在不远的将来预计很有可能会支持数字音频。外设模式需要使用简单的直流电平电压比较器来检测链路要求哪种外设模式。该检测块将由音频源设备实现。一旦检测完毕,音频源设备需要使用支持音频信号的模拟开关,并在通过相同引脚传输音频时隔离USB 2.0信号,如图2展示。由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外设模式不是强制规定,所以消费者需要详细阅读电子设备的资料以确定其是否支持通过USB Type-C接口传输音频。

转接头内部,当耳机插入时CC1和CC2 脚内部通过电阻Ra下拉到地,其余 pin 脚未使用。当手机作为 DRP 设备检测到CC1&CC2均连接了下拉电阻Ra时, 则认为插入了TypeC模拟耳机。TypeC模拟耳机在按键检测时及正反序耳机检测时与传统 3.5mm耳机检测基本原理相同,都是通过检测MIC上的电压来识别的。
这里主要的区别是在识别成四段反序耳机上,会有一个开关切换,将MIC和GND 的互换。由于Type C耳机会有正插和反插,耳机也有可能是正序和反序,正常的组合有四种:正序正插,正序反插,反序正插,反序反插;但对于手机来说SBU1和SBU2 的状态只有2种,正序正插和反序反插检测到的状态一致,检测为正序,正序反插和反序正插检测到的状态一致,检测为反序。

当检测到反序时,手里会将开关进行切换,将SBU1与SBU2进行互换,重新识别耳机,这样可支持正反插及不同标准的耳机。



Type C数字耳机内部集成了MCU及Codec,将按键检测及相关功能都集成到了耳机上,通过USB信号与手机通信传输音频信号,使用的Pin脚主要有VBUS,GND,CC1,D+,D-。整体的框图如下:

这里数字耳机的识别过程与模拟耳机不同,当插入数字耳机后,CC通过5.1K电阻下拉到地,手机侧检测到CC上连的电阻5.1K下拉后,识别为OTG设备。之后再通过一系列动作及耳机USB枚举,识别为数字耳机。这里PD唤醒是通过MCU的 GPIO控制MOS导通及关断对CC1做下拉到地或者上拉到3V实现。
按键检测与之前模拟耳机按键检测原理相同,通过按键按下,MIC上的电压不同来判别,只是集成在了耳机的Codec上。

Type C降噪耳机与普通数字耳机检测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耳机的Codec上多出两路左右声道的ANC MIC电路来进行降噪。

通常降噪耳机是指利用某种方法达到降低噪音的一种耳机。目前降噪耳机有两种分别为:主动降噪耳机和被动降噪耳机。

主动降噪功能就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主动式降噪耳机带有与外界噪声抗衡的降噪电路它们大部分采用体积较大的头戴式设计,可利用耳塞棉和耳机外壳等构造阻挡外界噪声,进行第一轮隔音,同时也为了有充足的空间安装主动降噪电路以及电源。

被动式降噪耳机主要通过包围耳朵形成封闭空间,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声。由于噪声没有经过降噪电路芯片处理,一般只能阻隔高频噪声,对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明显。 因此我们手机上使用Type C降噪耳机为主动降噪耳机,原理框图如下:

替代模式 ALT MODE

替代模式是通过USB Type-C接口协商来传输非USB数据的另一种可选方式。目前已有2款与USB开发者论坛(USB Implementers Forum)达成合作协议的标准化替代模式——DisplayPort和MHL®,由其所属的标准组织开发。Thunderbolt 3是Intel开发的私有替代模式。DisplayPort和 MHL致力于将支持USB Type-C的产品连接至外部显示器,Thunderbolt则得益于Intel最新的Alpine Ridge控制器集成了PCIExpressGen3和 USB 3.1 Gen 2功能,所以还添加了支持数据的附加层。根据arstechnica的报道,Thunderbolt替代模式凭借其先进的集成功能可提供USB Type-C接口上最高级的协议支持,原生支持PCI Express Gen 3、USB 3.1 Gen 2、DisplayPort 1.2以及Thunderbolt。Thunderbolt 3支持最高40 Gbps速率,可驱动两个4K 60 fps显示屏或一个5K 60 fps显示屏。

DisplayPort更注重视频分辨率,致力于通过单个USB Type-C接口传输8K分辨率视频。DP1.3能够提供32.4Gbps速率,支持无损视频数据,VESA FAQ页面提供的信息表明其可满足8K 60 fps 4:2:0视频的传输要求。

第二种适用于USB Type-C接口的标准化替代模式是MHL,它能够支持压缩或无损的视频信号。在未经压缩的情况下,MHL可提供24 Gbps的速率,适用于4K 60 fps 12位色深视频的传输。使用视频流压缩(Display StreamCompression, DSC)技术后,MHL可支持高达72Gbps的速率,满足8K 60 fps 4:4:4视频传输的带宽需求,这使得MHL成为满足有效视频带宽需求的首选。DSC是基于行的压缩算法,可提供视觉无损的解决方案,同时最小化使用压缩技术后的视频延迟。
VESA标准根据端口特性明确描述了数据角色:

- DFP_U(Downstream Facing Port):(在USB Type-C r1.3中称为“DFP”)。通常是主机上的端口或设备连接到的[集线器](https://www.usbzh.com/article/detail-25.html)上的端口。  
- UFP_U(Upstream Facing Port):面向上游的端口(在USB Type-C R1.3中称为“UFP”)。设备或[集线器](https://www.usbzh.com/article/detail-25.html)上连接到主机或[集线器](https://www.usbzh.com/article/detail-25.html)的DFP_U的端口。  
- DFP_D(Downstream Facing Port):面向下游的端口(在DP Alt模式标准v1.0a中称为“DFP”)。通常与DisplayPort源设备关联,但也可能与PlayPort分支设备关联。  
- UFP_D(Upstream Facing Port):面向上游的端口(在DP Alt Mode standard v1.0a中称为“UFP”)。通常与DisplayPort接收器设备相关联,但也可能与DisplayPort分支设备相关联.	  

一旦设备DFP_D和UFP_D的角色已经被确定或者说DisplayPort协议正在运行,他们的角色就不能再改变。
连接DFP和UFP后,Type-C到DisplayPort交替模式配置序列开始:

  1. DFP(主机端)检测其USB TYPE-C型连接器上的UFP(设备端)发生的“连接”事件,检测到后开始为VBUS引脚提供其默认电压(5V),并开始电源协商。
  2. DFP需要使用结构化的供应商定义的消息向UFP提供其支持的模式列表(vendor-defined messages:VDM),UFP以其自身支持的可用模式进行响应。
  3. 一旦DFP选择DP模式,然后命令UFP发送重新配置其TYPE-C型连接器的引脚要进入选定的

DisplayPort的备用模式,现在这两个实体分别成为DFP_D和UFP_D。
display port 接口协商
DP ALT Mode

DP Alt Mode触发配置流程

  1. USB connection is detected via a CC connection.
  2. The default power of 5 V at 500 mA becomes available on the VBUS pin.
  3. Either Battery Charging 1.2 (BC 1.2) or USB PD can be used to further negotiate the USB PD to the desired power over VBUS.
  4. USB PD is needed to use structured vendor-defined messages (VDM) to negotiate the Alt Mode handshaking.
  5. USB enumeration.
  6. If DP Alt Mode negotiation is completed, proceed with the DP link training to establish the DP link.
  7. USB and DP channels are ready for data and video transfer over Type-C.

TypeC的“备用模式”(Alt Mode)。绝大多数C口能输出视频的设备,都是通过DP Alt Mode进行的。在这种模式下,DP信号可以选择占据8条车道中的一半或者全部。因为显示信号只有一个方向,所以每2根信号线就组成一个DP通道。
DisplayPort的备用模式规范定义了三种主要SVDM:
• DisplayPort Capabilities
此报文包含UFP的DisplayPort能力 (支持的DisplayPort通道数)、 USB支持、连接器类型 (插头/插座)和支持的引脚分配。
• DisplayPort Configure
此报文是一条命令,指示UFP根据特定的DisplayPort引脚分配重新配置、重新配置为DisplayPort供电方或DisplayPort受电方,以及使用哪种信令类型 (USB 3.1 Gen 2与DisplayPort v1.3)
• DisplayPort Status
此报文用于传达以下信息:DisplayPort连接状态、DisplayPort热插拔检测(Hot Plug Detect,HPD)状态(高/低/IRQ)、已启用/禁用USB模式、已启用/禁用DisplayPort模式、 DisplayPort适配器电源状态,以及是否存在退出DisplayPort备用模式的挂起请求。
需要注意的是此DisplayPort Status SVDM的HPD状态功能,因为在传统DisplayPort中, HPD是通过DisplayPort供电方和受电方之间的DisplayPort线缆连接的专用信号。但是, USB Type-C线缆中没有足够的可重配置引脚来容纳此信号。因此, DisplayPort规范委员会设计了这种备用模式,以便通过USB Power Delivery协议在DisplayPort供电方和受电方之间桥接HPD信号。
DisplayPort受电方负责驱动HPD引脚, UFP的USB Power Delivery控制器负责检测该状态,并将其编码到DisplayPort Status报文中,以供DFP接收。然后, DFP在本地为DisplayPort供电方重新生成HPD引脚状态,从而完成向后兼容传统DisplayPort ASIC的虚拟电路
计算机Type-C口实现 Alt Mode 方案

CH9445F是超高速双向 4x6 和低速 2x2 的交叉模拟开关芯片,支持USB 3.1 Gen2超高速信号,支持DP 1.4高速信号。不仅可以为 2ch/4ch的 DP 通道和 USB 3.0/3.1 配置路由开关,而且为低速通信提供交叉 MUX。
CH9445F适用于Type-C 转 DP/HDMI/USB3.1等应用,拥有配置多路MUX切换的I2C控制,同时提供四个GPIO引脚,GPIO控制寄存器可对四个GPIO的独立控制,支持GPIO中断功能。当CH9445F用于计算机Type-C接口,可通过I2C来接收EC发送的控制信号,通过切换RX/TX可以实现 USB 3.1数据传输、Alt Mode音视频输出等功能。

如果DFP认到device为DP,便由MUX/Configuration Switch控制切换,让Type-C USB3.1信号脚改为传输DP信号。AUX辅助由Type-C的SBU1,SUB2来传。HPD是检测脚,和CC差不多,所以共用。

而DP有lane0-3四组差分信号,Type-C有RX/TX1-2也是四组差分信号,所以完全替代没问题。而且在DP协议里的替代模式,可以USB信号和DP信号同时传输,RX/TX1传输USB数据,RX/TX2替换为lane0,1两组数据传输,此时可支持到4k。

这样的好处就是一个接口同时使用两种设备,当然了,转换线就可以做到,不用任何芯片。

ThunderBolt标准:

ThurderBolt的演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