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狸猫换太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真离谱啊!

果然,学术圈待久了,什么妖魔鬼怪都能看见……
最近,巴基斯坦阿卜杜勒·瓦利汗大学的化学家Muhammad Kashif,通过学术不端打击网站Retraction Watch的提醒邮件,收获了一份“惊喜”——他发现一篇新发表的论文,内容与自己已提交但未发表的论文“高度重复”。仔细检查后,Kashif确认,这篇署名其他作者的论文,其实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我未发表的作品被复制抄袭了,这破坏了我过去几个月的辛劳。”Kashif无奈地说道。
时间线梳理:谁动了我的论文?
2024年3月:Kashif将手稿提交给新加坡的Archives of 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经过第一轮审稿后,他选择撤稿并转投其他期刊。
2024年4月:Kashif将手稿提交给Elsevier旗下的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但不幸被拒稿。
2024年8月:抄袭者出手了。这篇“被盗”论文被提交给RSC Advances,经过同行评审后,于2024年12月正式发表。
Kashif发现论文被盗后,第一时间联系了RSC Advances。期刊已展开调查,而论文的第一作者Sujit Kumar(印度Dayananda Sagar College of Engineering的助理教授)声称,他在投稿时“不小心”上传了错误的文件。
但网友并不买账:
“一个人如何‘意外地’提交了别人的、上面有自己名字的论文?”
“如果是误上传的,原作者的名字肯定在那里。”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篇论文的其他作者也牵涉其中,包括来自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的学者。其中,中国作者来自西南地区的一所双一流高校。
学术圈的“暗角”:剽窃不止一次
Kashif的遭遇并非个例。来自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机械工程师Mina Mehregan也曾发现,自己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的论文,被审稿人剽窃并发表在其他期刊。
尽管剽窃证据确凿,撤稿仍花了5个月。在此期间,这篇剽窃论文被引用了17次,其中8次是自引。
如何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投稿时可能并不知道谁是审稿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到你:
备份源稿件和审稿意见:每次投稿都要保存原始文件,确保有据可查。
收集证据:如果发现相似度极高的论文,下载对方论文并记录发表时间,作为证据。
联系投稿期刊:向编辑索要审稿人名单,说明情况并寻求帮助。
投诉目标期刊:向发表剽窃论文的期刊编辑部投诉,申请调查。
申请专利保护:如果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价值,尽快提交专利申请,保护核心内容。
联系剽窃者:要求对方自我撤稿,减少损失。
学术圈的“狸猫换太子”剧情屡见不鲜,而Kashif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在同行评议的暗角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作为科研工作者,除了专注于研究,更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成果,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学术诚信,任重道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