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共享理解的提出模型解析
1. 引言
在软件开发领域,需求工程(RE)的沟通方面至关重要,其重要性常常掩盖了实际的技术复杂性。有效沟通与分析师策略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在实证和理论层面都尚未得到充分理解。从不同角度来看,软件工程领域对人为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例如软件开发中的团队软技能或个人在特定任务(如代码审查)中的有效执行能力,都与软件生命周期阶段相关。
2. 共享理解的概念化
共享理解的概念在相关文献中颇具争议。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
- Brown 认为共享理解是构建于解决问题背景中的过程,能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更丰富的环境。
- Tan 指出共享理解强调共享意义的必要性,即消息接收者准确解码发送者所选认知对象的程度。
- Barraquand 和 Reignier 觉得共享理解意味着发送者和接收者能够感知或推断出相同的事实。
- Grossberg 提出当一个人的意思与另一个人已有的意思相匹配时,就产生了共享理解。
- Urquhart 则将共享理解定义为人们赋予所见所闻意义,并理解所接收信息的方式。
一些人将共享理解视为可测量的具体现象,而另一些人则将其看作可观察和暗示但无法测量的过程或抽象概念。信息系统(IS)领域的多项研究探讨了共享理解的概念化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发现共享理解有助于将信息系统与业务领域相关联,促进信息系统的成功,提升信息系统和业务的绩效。
不同研究还从不同角度对共享理解进行了定义和探讨:
- Zhao 定义为首席信息官和高层管理团队对信息系统在组织内角色的共享理解程度。
- Deshpande 认为是个体通过互动过程达成的共同基础或相互知识,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