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管生性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着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无法流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是简单地把语言无组织地表达出来,仍旧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意识到说话不只是简单的动动嘴皮子,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话说好,他在学校开设了说话课,因此培养出了大批能言善辩的弟子。另外,春秋战国时期自由论辩、百家争鸣的盛行,策士为游说诸侯,扩大自己的思想影响,也都非常注重说话的艺术……
“这个小孩以后肯定会死掉。”这是谁都知道的千真万确的真理,可是没人愿意听别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或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一定会当官、成才,但在满月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说些祝福的话,总能让人心情愉悦。尽管说孩子肯定会死掉的这个人本身并没有说错,但在这样的场合里随心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也就难怪主人生气将他赶走了。
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不只是简单的动动嘴,把话说出来那么简单,在说话之前说话者还应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该说的话要怎样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实故事中的这个人大可以这样说:“啊呀! 这孩子呵! 您瞧!多么……阿唷!哈哈!”这样模糊的智慧回答,既不会惹怒主人,又不会违背自己说真话的意愿,可谓一举两得。
说话绝不是动嘴把自己想的说出来那么简单,同样一件事情,讲话者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表达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事实上,这两个解梦人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结果却是:一个因为只会动嘴说,却不知道说话的艺术而被国王杖责赶出皇宫;另一个由于会说话,巧妙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受到了嘉奖。
父子两人在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结果却大不一样,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两人不同的说话技巧上。尽管儿子的语说得也没错一-便壶大装的尿多,但不可否认,他的语太粗俗,让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俗不丑,但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内。人们可以拿着脸盆、扁担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拎着个便壶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如此一来,儿子直通通的大实话怎么能不使买者感到几分别扭?而父亲的表达就不是动动嘴把话说出来那么简单了--他先赞同顾客的话(“大是大了些”),以认同的态度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它无丝毫强卖之嫌,却又富于启示性。其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便壶大正好派上用场。这是种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得在理,顾客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儿子一句话砸了生意,父亲一句话盘活了生意,这正说明了说话绝不是动嘴那么简单。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人们通常都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缺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而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时,语言能力强、会说话,双方就能顺利而准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实现顺利交流;语育能力弱、只知道简单的动嘴,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对方,交流会因此出现中断甚至中止,进而导致失败……的确,许多人并不是败在能力上,而是败在了说话上。说话本身或许很容易,两片嘴唇碰一碰,语言便生成了。但若想把话说出水平,说得有意思、有创意,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要做到口吐莲花、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打动人心就更加困难了。
说话不只是动嘴把话说出来那么简单,要想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说,还要会说。但每个人并非天生就具有良好的口才,对大多数人而言,想要把话说好,达到“开口是金”的效果并非易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多在说话上下功夫,在说话的时候多动脑思考,认真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说出来,为自己的说话添加上智慧的因子。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地多加锻炼,任何人都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