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个以上的音组成的结合音,除了该声波的波形,人耳会另外脑补出不存在的波形
频率相距较远的一些音与频率相距较近的一些音,前者累加的响度比后者要大
除了泛音部分,音的起声部分也是音色辨别的关键
音高、响度、音色、时值,是音的心理因素,它们分别与振动的频率、强度、波形和时间等物理因素构成准平行的对应关系。音量(volume),或音的表观大小(广延度),以及音的密度 (density),是颇具争议的两个特性。它们都是频率和强度结合的结果。强度增大,音量和密度都会随之增加。频率提高或降低则音量降低或提高,二者是反向关系。例如,短笛比大号听起来音的量要“小一些”。反之,密度的增加或减低与频率的增加或减低成正比。例如,短笛听起来比大号听起来声音要紧一些,而不像大号那样松
书中原文“当耳膜的厚度变到只有氧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时”翻译有误,应为“当耳膜的位移宽度变到只有氧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时,人便可以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外耳:
外耳不仅仅是增加声音接收面积,还有利于声源定位,外耳的脊和皱也有利于声源定位
耳道的表面则有一层粘蜡,起润滑作用。耳道的主要功能是引导气压波通向耳膜,同时,耳道还起到了共鸣器作用,可以将 2000一4000 赫兹范围内的声波放大约 15 分贝。耳道还控制着位于耳道尽头的耳膜的温度和湿度
中耳:
这些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不仅将振动传递到卵圆窗,同时,在耳膜和卵圆窗之间,由于它们特定的力学运动以及大小上的差异,同样也对振动起着放大作用
声波能量增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首先,耳膜较卵圆窗而言要大得多,这一因素导致压力增加约 35 倍。第二,耳膜位于中部,它使作用于卵圆窗的压力增加约两倍。第三,听小骨起着杠杆的作用,增加了约 1.15 倍的压力。综合考虑以上三项因素,对卵圆窗的压力总共增加约 80.5 倍(35X2X1.15=80.5)
有三项肌肉(控制耳膜的肌肉、听小骨肌肉、与镫骨连接的肌肉)在保护耳朵免受巨大声响的侵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耳咽管在一般情况下是闭合的,只有张嘴或吞咽时才打开,这使耳膜两边的气压保持在平衡的状态
内耳:
内耳由半规管和耳蜗组成。半规管的重要功能是确定身体位置,不参与听觉的过程。圆窗,它可以调节耳蜗内部的压力
内耳毛细胞:耳蜗听毛细胞 TED演讲。毛细胞分布在基底膜上,靠近卵圆窗的基底膜对高频进行反应,蜗孔顶的基底膜则接收低频。音乐频率范围(大约 20一4000赫兹)覆盖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基底膜
原文说:纤维束的中心,耳蜗的远端(代表低频)的纤维朝某一方向绕着它;耳蜗近端(代表高频率)的纤维则朝另外一个方向缠绕着中心纤维束。这句话说反了,再结合作者在书中的前文表露出来的对灵性论的夸夸其谈,给我的印象是感到不靠谱
Helmholtz 的“音高知觉的区域论”:基底膜的特定位置对特定的音高进行反应的理论,倍音则刺激位于基底膜上的特定的纤毛。后来Von Beksy(发现,当频率低于100赫兹时,基底膜做全振动,因此,在基底膜上不再存在稳定的刺激峰。然而,我们仍然可以感知低于 20 赫兹的频率。再后来Seeback通过实验证明了,控制每秒的能量脉动的次可能会改变对音高的感知,从而解释了这一现象
可辨音差的阈值一般为频率值的1%,复音比纯音的阈值更小,双声道比单声道阈值更小
音高的第二维度:chroma音高集
协和通常有两种类型:音调协和(感觉协和)和音乐协和
音调协和:取决于两音之间的频率差。音调的极不协和是当音的频率相差约四分之一可辨音差的阈值,比如100Hz的可辨音差的阈值为10。协和与不协和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因此产生最大不协和的点等同于产生最小协和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