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与仪式

礼生作为文化中介,上一篇文章聚焦于四保地区(福建、江西等),本文进一步扩展到徽州地区。
本部分主要介绍徽州地区各种仪式中礼生的活动、辨析“礼生”与“先生”、“祭文本”与“村落日用类书”的关系

一、徽州礼仪活动与礼生

徽礼的各类祭祀中礼生的活动颇为常见,如
1.祠祭
祠祭的场合必须将礼生的额名单预先公之于众,礼生是礼义的象征,因此不同于一般参与祭祀的人,如果发生失误就要登名惩罚;有时礼生还要宣讲圣谕。
2.墓祭
礼生会在香案前拜执,如果参加仪式的人多,会选择有职衔、有功的尊贵者来充当,并且有一定的报酬。
3.会祭
徽州除了宗族组织外还有频繁的社会活动,因此会祭中也常有礼生的活动。礼生会在行祭礼仪中充当司樽、司馔、司帛、司祝、司香等角色。
4.丧葬仪式
礼生鼓手送灵
5.冠礼
冠礼:冠者成人之始,古之人重之。
冠礼中的唱礼生就是礼生,参考《许氏家规》,但乾隆十年已不再举行
6.婚礼
首先表达了当地文人对婚礼中闹房习俗的不满
7.祈雨
参考婺源水岚村老农詹庆良受潮的徽州府婺源县浙源乡祈雨科仪。祭礼有主祭一人、通赞二人、引礼二人读祝一人。

二、礼生的讨论

1.刘秒伶-礼生与曾老共荣参加的是:祖先祭祀,但曾老参加的是家祭,斯堡李胜参加的是祠堂和大规模墓祭;四保礼生参加的还有驱虎驱虫等,曾老都未参加过。
2.徽州丧葬中除了使用礼生,还有一些人家用“山人”赞昶。山人的涵义有二:明代特制哪些“以文墨糊口四方”的诗人也可,宋代以来又是卜卦、算命等江湖术士的统称。
3.庄孔韶-先生:在徽州村落中“先生”这样的角色大概有两类:一类是私塾先生,一类是村中或族中的读书人。
4.超自然的理解:简单来说,道教偏向二元,主要在道士和鬼神之间建立关联,如果有社区代表,其在陪香时以道士为准并模仿简单的跪拜工作。儒教是三元的结构,礼生、主祭和鬼神三个面。

三、祭文本 与 村落日用类书 讨论

1.前一篇刘永华曾对“祭文本”做了扼要说明:主要用于礼仪活动的文本,可能由于其中主要内容是大量的祭文,当地一般称做“祭文本”
但祭文本中还收录了一些契约,涉及土地买卖、典当、分家等。因此礼生参加这些活动是因为他们的礼生身份还是因为他们其他的社会身份,目前尚难断定。
2.而在徽州村落日用类书中,虽然有不少是单纯的祭文本但还有很多包含内容广泛的村落日用类书,而“祭文本”只是其中一类。
3.包含“祭文本”在内的村落日用类书的传承渊源主要有:
(1)来自徽州的民间教育。惠州人从小就参与了地方礼仪的实践。
(2)抄自其他区域的日用类书。在徽州,谈及礼仪各类文本通常都会强调哦朱熹的《文公家礼》

四、余论

与前一篇文章探讨华南四保地区不同,在徽州很难找到像华南各地那种定期集市的记录,几乎全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来自外埠经商的家人寄回,以至于惠州人几乎不需要一般农村那样的定期集市,便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虽然礼生和道士的区别之一在于:礼生侧重社会和人伦层面,而道士偏重于人与超自然的关系。
以前一篇为例,在四保地区的地方神崇拜活动中,礼生最主要的职责便是祭祀,也就是在主祭的配合下,引导或表演请神、读祝、献祭、送神等仪式;而道士的主要职能在于表演到家的斋醮科仪,目的是重建宇宙及更新社区秩序。
但在婺源水岚村的例子显示,在人与自然沟通的场合,礼生也活跃期间。而且笔者并未真正找到以此为业的“礼生”-是否表明徽州与台湾、福建、江西各地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徽州因其商业的发展、社会流动的频繁以及较高的识字率,除了一些专业性极强的仪式需要道士、僧人或堪舆师,其他各个村落或宗族均能依靠自身的文化资源满足日常生活中诸多应酬的需要。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