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本文研究了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探讨了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包括教育背景提升、就业政策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服务及个人发展,以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官方就业数据与政策文件,对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系统剖析,涵盖了初次就业率与专业去向落实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与毕业生素质评价、毕业生主要就职岗位分布以及毕业生去向与成就等方面内容。同时,深入探究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六大核心因素: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就业政策与社会环境、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个人素质与能力、就业服务与指导,以及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建议,并补充了具体对策,旨在为学校与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发展。此项研究不仅有益于提升济宁学院大学生个体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还能助力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提升研究

一、 绪论
表1.1 2023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
指标 数据
毕业生总数 81.3万人
留鲁就业率 82.56%
企业就业比例 超75%
自由职业人数 4.3万人
自主创业人数 近8600人
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率 高于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未就业毕业生人数 8.8万名
数据来源: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在此背景下,济宁学院作为山东省内的一所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推动地区发展的责任。面对外部挑战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旨在分析济宁学院学生的就业现状,探索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为学校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 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一)初次就业率与专业去向落实情况
济宁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86%,有着较高的就业水平。分专业来看,各专业的去向落实率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专业表现良好,其中:
就业率较高专业:金融工程(80.00%)、商务英语(87.98%)、英语(87.50%)、物理学(92.68%)、材料科学与工程(91.43%)、安全工程(91.49%)、音乐学(85.56%)、舞蹈学(92.50%)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或接近全校平均水平,显示出这些专业在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就业率较低专业:秘书学(78.13%)、运动康复(76.32%)、网络与新媒体(77.50%)、历史学(62.50%)、心理学(63.3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65.22%)、化学(69.57%)、应用化学(65.22%)、产品设计(64.52%)等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提示学校需针对这些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表2.1 202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范围 毕业生人数(人) 去向落实人数(人) 去向落实率(%)
全校范围 4702 3802 80.86
数据来源:济宁学院官网《2022-2023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与毕业生素质评价
表2.2 2021-2023年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
项目 满意度占比(%)
很满意 34.01
基本满意 23.85
较满意 40.61
不满意 1.53
数据来源:济宁学院官网《2022-2023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用人单位对济宁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8.47%,显示出毕业生在职场中的优秀表现和广泛认可。
表2.3 2021-2023年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满意度
项目 满意度占比(%)
政治素养 100
工作态度 98.98
专业技能 98.48
职业能力 99.49
发展潜力 99.49
政治素养、工作态度方面,毕业生在这些非技术性素质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体现了学校在德育教育、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成效。
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方面,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满意度均超过98%,反映其专业教育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
发展潜力方面,毕业生的发展潜力获得用人单位的积极评价,表明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持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卓有成效。
(三)毕业生主要就职岗位分布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主要就职于“专业技术人员”(43.15%)和“一般工作人员”(36.04%)岗位,学校在培养具备专业深度和广度、能适应多种工作角色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表2.4 2021-2023年本校毕业生主要就职岗位情况
项目 满意度占比(%)
专业技术人员 43.15
一般工作人员 36.04
储备干部/管培生 10.66
技术/业务骨干 8.63
中高层管理人员 1.02
其他 0.50
(四)毕业生去向及成就概述
2023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术深造、公职服务、企业就业、创业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升学深造方面,共有636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114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18.21%)进入“双一流大学”,彰显了本科教育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追求上的成功。
公职服务方面,共有93人被录取为公务员,657人入职事业单位,凸显了学校在培养具备公共服务意识和行政管理能力的毕业生方面的成效。
企业就业方面,283名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工作,体现了毕业生在市场竞争力和大型企业青睐度上的优势。
创新创业,方面152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显示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支持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毕业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基层与国防服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10名毕业生投身基层项目就业,11名毕业生参军入伍,且1名毕业生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这既展现了学校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持,也突显了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影响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等教育学历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以2023年为例,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100%和76.32%,2021届山东高校毕业生需求报告数据揭示了高学历层次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高学历毕业生通常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研究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工作任务和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时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2021届山东高校毕业生需求报告》,2021年网络游戏、新能源等行业需求翻倍,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又如济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根据《济宁学院2022-2023学年人才培养状况报告(本科)》,其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达81.25%,这得益于该专业与社会对新闻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相契合。
济宁学院的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达81.25%,这反映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以化学专业为例,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环节的锻炼,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增强了职业素养,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受到企业的青睐,从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政策与社会环境
国家层面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例如,济宁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为毕业生提供了基层就业的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对区域就业市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济宁市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倾斜,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类学生能够填补市场空缺,增强了他们在本地就业的竞争力。
宏观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济宁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产业,这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提升他们在新兴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济宁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经济学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课程、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如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场地支持等服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体育学院毕业生创业案例便是这一机制下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实例。
(四)个人素质与能力
具备良好职业规划意识和积极就业态度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如济宁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在离校前接受了系统的就业教育,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这有助于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把握机会,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或缺的素质,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通过课程教育和实践锻炼,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从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掌握专业技能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通过学习互联网技术,适应了行业对数字媒体技术的需求,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意识的毕业生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通过持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教育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新要求,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五)就业服务与指导
完善的就业工作机制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济宁学院通过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措施,确保就业工作有序进行,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与教育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竞争力。学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明确职业定位,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举办校园招聘会是连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桥梁,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师生交流与校友资源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学校通过组织师生交流会、校友论坛等活动,加强师生间、校友间的交流,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实习机会、职业指导等支持,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六)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
分析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是评估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如济宁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因符合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就业前景广阔,这表明其就业竞争力较强。
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人才的需求,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高,这表明其就业竞争力较强。
把握专业发展趋势有助于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因顺应体育与健康、教育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就业竞争力增强。
四、有效提升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构建的深化
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重点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强化实践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政策,引导高校聚焦新兴技术、关键产业领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前沿性。预期此举将显著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吸引力。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企业奖学金、设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提供丰富的实习、见习岗位,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行业论坛、企业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了解职业发展趋势。预期此类深度合作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社团活动,通过主动学习与实践,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同时,某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锤炼专业技能,毕业后迅速成为行业骨干,显示了此种模式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有效性。
(二)就业政策与社会环境利用的强化
建议政府进一步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的规模与覆盖范围,优化政策执行流程,简化申请手续,提高政策吸引力。同时,研究出台针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项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投身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预期此类政策优化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选择,提升其就业满意度。
济宁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增设职业规划课程,引进职业测评工具,提升就业指导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同时,加强与优质企业的战略合作,定期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信息。预期此类服务升级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提升求职效率。
鼓励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活动,如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沙龙等,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敏感度。同时,推广在线职业培训平台,提供职业技能认证服务,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某地推出“大学生就业云课堂”,整合优质职业培训资源,受到学生广泛好评,显示了数字化手段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融合的创新
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设立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推广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同时,简化创业扶持政策申请流程,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降低创业门槛。预期此类政策优化将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济宁学院应进一步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引入“创业教练”制度,邀请成功创业者、投资人担任导师,提供实战指导。同时,与知名孵化器、加速器合作,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场地、资金、市场等全方位支持。预期此类模式创新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鼓励投资机构、创业孵化器与高校深度合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种子轮投资,降低创业初期风险。同时,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某校与知名风投机构合作,设立“校园创业之星”大赛,获胜项目获得投资支持,多名参赛学生成功创业,显示了校企合作在提升创业竞争力方面的显著效果。
(四)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引导
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研究生录取等环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推广“学分银行”制度,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升综合素质。预期此类政策引导将促使学生更加重视个人素质提升,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济宁学院应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论坛、文体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同时,引入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举办职业素养讲座,提升学生的职场素养。预期此类活动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鼓励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资质认证服务,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获取行业认可。同时,推广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某社会组织推出“职业技能微证书”项目,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考核,可获得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显示了社会化学习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便利性。
(五)就业服务与指导作用的发挥
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打造全国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同时,加强就业市场监测,定期发布就业形势报告,为学生提供权威就业信息。预期此类服务优化将提升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便利性,提高其求职效率。
济宁学院应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提升求职技巧。同时,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举办行业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信息。预期此类服务升级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提升求职效率。
鼓励人力资源公司、职业规划机构提供专业化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服务,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同时,推广在线求职平台,提供职位推荐、简历优化等服务,提升学生求职效率。某人力资源公司推出“智能求职助手”APP,提供精准职位推荐、简历智能优化等功能,受到学生广泛好评,显示了数字化手段在提升求职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五、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
建议政府进一步引导教育资源向国家战略发展领域、人才紧缺行业倾斜,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引导学生选择有前景的专业方向。预期此类政策引导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行业趋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济宁学院应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与行业的深度对接,提升学生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与前瞻性。同时,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举办行业前沿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预期此类改革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行业趋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鼓励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岗位,反馈行业需求,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职业发展路径。同时,推广在线实习平台,提供远程实习、项目实习等多样化实习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某行业协会推出“行业实习联盟”项目,联合多家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生通过在线实习,积累行业经验,显示了在线实习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便利性。
学生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选择有前景的专业方向,提前进行就业准备。同时,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积累社会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某校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一带一路”实习项目,深入沿线国家企业实习,积累国际工作经验,显示了海外实习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显著效果。

六、结论
通过对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可以看到:学历层次、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实习实践经历及个人综合素质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家与地方就业政策、产业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及校友网络对提升就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创新创业课程、竞赛活动、创业孵化支持等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精准化职业规划、个性化就业咨询、校园招聘会及就业信息平台等服务有助于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与就业机会;毕业生需关注行业动态、提升专业技能、保持终身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
总的来说,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综合考虑教育背景提升、政策与社会资源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以及个人持续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多维度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济宁学院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信心,提高求职成功率,实现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构建系统性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框架,从教育背景、政策环境、创新创业、个性化服务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是提升济宁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