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趋肤深度?

本文详细介绍了趋肤效应的原理,电流如何随频率增加而趋向导体表面传输,以及趋肤深度的计算方法。以金、镍、铜和锡为例,展示了不同材料在高频下的趋肤深度范围,对于高频电路设计和电接触中的信号传输损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趋肤效应(Skin Effect)

趋肤效应是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发生损耗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信号的频率较低时,导体中的电流可认为是均匀的通过整个导体的截面进行传输,即导体的中心和表面均有电流流过。但当信号的频率增加时,电流则倾向于沿最低的感抗路径传输,即沿着导体的外表面的路径。频率达到一定大小之后,电流均沿导体表面的路径传输,而导体的中间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这一效应称为电流的趋肤效应。

趋肤效应会造成传输线的有效截面减小,从而导致信号传输路径的串联电阻的增加,且随着频率的增加而更加严重。所以当信号以高速率进行传输时,在传输路径上信号的损耗会随之逐渐增加,通常称这类损耗为趋肤效应的损耗(导体损耗)。

二、趋肤深度的计算公式

趋肤深度则是指在趋肤效应中传输路径的有效厚度,如图1所示。趋肤深度通常可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mu表示磁导率,为电导率, w表示圆频率而f表示频率。

磁导率\mu =\mu _{0}*\mu _{r}\mu _{0}为真空磁导率,\mu _{0}=4\pi\times 10^{-7}H\cdot m^{-1}\mu _{r}为相对磁导率,对于非铁磁性金属来说,\mu _{r}=1。铁磁性金属如Fe、Co、Ni的相对磁导率需具体查阅资料得到。

三、不同材料的趋肤深度计算
1、金Au

可见,随着频率的增加,趋肤深度的递减速度变缓慢。由计算可得,Au在1MHz~100GHz频率下的趋肤深度范围是77.94~0.2465μm。在电接触中,若镀金层的厚度是0.3μm,当频率小于50GHz时可穿透镀金层;若镀金层的厚度是1μm,当频率小于5GHz时可穿透。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计算常用的连接器中间层金属镍Ni在高频下的趋肤深度。

2、镍Ni

计算可知,Ni在1MHz~100GHz频率下的趋肤深度范围是65.86~0.2083μm。在电接触中,若镀镍层的厚度是2μm,当频率小于1GHz时可穿透镀层;若镀镍层的厚度是6μm,当频率小于100MHz时可穿透。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基地金属材料铜Cu在高频下的趋肤效应。

3、铜Cu

计算可知,Cu在1MHz~100GHz频率下的趋肤深度范围是65.63~0.2075μm,与Ni的趋肤深度数值相近似。

4、锡Sn

          

         计算可知,Sn在1MHz~100GHz频率下的趋肤深度范围是53.99~0.1707μm。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