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 pairs与ipairs效率分析

本文深入研究了Lua中pairs和ipairs在遍历table时的效率差异,指出ipairs在遇到nil即停止,而pairs通过lua_next遍历线性数组和hash空间。适合table数据结构全在array的情况两者效率相当,但遍历hash表时pairs更优。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介于大家目前有些人比较关心 lua table中pairs 和 ipairs的效率问题, 特此研究了一下... 如有不正 还需指出.. 

首先来看下 lua中table的结构定义:


table中分为2个存储空间, 一个是线性数组空间(TValue *array), 和一个hash空间(Node *node)

当我们使用 pairs 和 ipairs 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迭代器, 一个仅仅遍历数组, 一个遍历所有的值

 

 

 




所以, 当调用ipairs的时候, 在线性数组中遇到第一个nil时便停止遍历, 不管后面还是否有值, 这点在遍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而pairs的迭代器会调用lua_next, lua_next的实现:




这个函数会根据top信息调用luaH_next获取当前table中的下一组键值, 那么关键就在luaH_next中, 来看看这个函数的实现:



我们粗略的可以看到, 这个函数会先计算索引位置, 并根据该位置优先从线性数组中查找, 如果没有找到, 再从hash表中查找, 所以如果用pairs遍历array, 实则和ipairs等效, 并无差异.

所以, 由上面的分析, 如果我们明确table中的数据全部存放在线性数组中, 调用ipairs或者pairs均可, 并无太大差异(注意ipairs时中间不要出现nil值, 否则会导致遍历中断), 如果我们明确遍历hash表中的值, 则使用pairs, 其效率会较遍历array中的差


简单测试 遍历500 000 000个array or hash value的效率:

local array = {}
for i = 1, 500000000 do
    table.insert(array, i)
end

local startTime = os.time()
for i, v in pairs(array) do

end
print(string.format("pairs time : %d", os.time() - startTime))

startTime = os.time()
for i, v in ipairs(array) do

end
print(string.format("ipairs time : %d", os.time() - startTime))

 

由于使用了os.time() , 只能获取到秒级时间, 故精确度不算太高...

 

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tony7758/article/details/633400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