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入门02----神经网络原理

3.1.1 神经网络的例子

用图来表示神经网络的话,如图 3-1 所示。我们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输入层,最右边的一列称为输出层,中间的一列称为中间层。中间层有时也称为隐藏层。“隐藏”一词的意思是,隐藏层的神经元(和输入层、输出层不同)肉眼看不见。另外,本书中把输入层到输出层依次称为第 0 层、第 1 层、第 2 层(层号之所以从 0 开始,是为了方便后面基于 Python 进行实现)。图 3-1 中,第 0 层对应输入层,第 1 层对应中间层,第 2 层对应输出层。

{80%}

图 3-1 神经网络的例子

3.1.2 复习感知机

在观察神经网络中信号的传递方法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感知机。现在来思考一下图 3-2 中的网络结构。

{60%}

图 3-2 复习感知机

图 3-2 中的感知机接收 _x_1 和 _x_2 两个输入信号,输出 y。如果用数学式来表示图 3-2 中的感知机,则如式(3.1)所示。

{70%}

b 是被称为偏置的参数,用于控制神经元被激活的容易程度;而 _w_1 和 _w_2 是表示各个信号的权重的参数,用于控制各个信号的重要性。

顺便提一下,在图 3-2 的网络中,偏置 b 并没有被画出来。如果要明确地表示出 b,可以像图 3-3 那样做。图 3-3 中添加了权重为 b 的输入信号 1。这个感知机将 _x_1、_x_2 、1 三个信号作为神经元的输入,将其和各自的权重相乘后,传送至下一个神经元。在下一个神经元中,计算这些加权信号的总和。如果这个总和超过 0,则输出 1,否则输出 0。另外,由于偏置的输入信号一直是 1,所以为了区别于其他神经元,我们在图中把这个神经元整个涂成灰色。

现在将式(3.1)改写成更加简洁的形式。为了简化式(3.1),我们用一个函数来表示这种分情况的动作(超过 0 则输出 1,否则输出 0)。引入新函数 h(x),将式(3.1)改写成下面的式(3.2)和式(3.3)。

image.png

{50%}

图 3-3 明确表示出偏置

{60%}

式(3.2)中,输入信号的总和会被函数 h(x) 转换,转换后的值就是输出 y。然后,式(3.3)所表示的函数 h(x),在输入超过 0 时返回 1,否则返回 0。因此,式(3.1)和式(3.2)、式(3.3)做的是相同的事情。

3.1.3 激活函数登场

刚才登场的 hx)函数会将输入信号的总和转换为输出信号,这种函数一般称为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如“激活”一词所示,激活函数的作用在于决定如何来激活输入信号的总和。

现在来进一步改写式(3.2)。式(3.2)分两个阶段进行处理,先计算输入信号的加权总和,然后用激活函数转换这一总和。因此,如果将式(3.2)写得详细一点,则可以分成下面两个式子。

image.png

image.png

首先,式(3.4)计算加权输入信号和偏置的总和,记为 a。然后,式(3.5)用 h() 函数将 a 转换为输出 y

之前的神经元都是用一个○表示的,如果要在图中明确表示出式(3.4)和式(3.5),则可以像图 3-4 这样做。

{65%}

图 3-4 明确显示激活函数的计算过程

如图 3-4 所示,表示神经元的○中明确显示了激活函数的计算过程,即信号的加权总和为节点 a,然后节点 a 被激活函数 h() 转换成节点 y。本书中,“神经元”和“节点”两个术语的含义相同。这里,我们称 ay 为“节点”,其实它和之前所说的“神经元”含义相同。

通常如图 3-5 的左图所示,神经元用一个○表示。本书中,在可以明确神经网络的动作的情况下,将在图中明确显示激活函数的计算过程,如图 3-5 的右图所示。

{98%}

图 3-5 左图是一般的神经元的图,右图是在神经元内部明确显示激活函数的计算过程的图(a 表示输入信号的总和,h() 表示激活函数,y 表示输出)

3.2 激活函数

式(3.3)表示的激活函数以阈值为界,一旦输入超过阈值,就切换输出。这样的函数称为“阶跃函数”。因此,可以说感知机中使用了阶跃函数作为激活函数。也就是说,在激活函数的众多候选函数中,感知机使用了阶跃函数。那么,如果感知机使用其他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的话会怎么样呢?实际上,如果将激活函数从阶跃函数换成其他函数,就可以进入神经网络的世界了。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神经网络使用的激活函数。

3.2.1 sigmoid 函数

神经网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激活函数就是式(3.6)表示的 sigmoid 函数(sigmoid function)。

image.png

式(3.6)中的 exp(-x) 表示 e_-x_ 的意思。e 是纳皮尔常数 2.7182 …。式(3.6)表示的 sigmoid 函数看上去有些复杂,但它也仅仅是个函数而已。而函数就是给定某个输入后,会返回某个输出的转换器。比如,向 sigmoid 函数输入 1.0 或 2.0 后,就会有某个值被输出,类似 h(1.0) = 0.731 …、h(2.0) = 0.880 … 这样。

神经网络中用 sigmoid 函数作为激活函数,进行信号的转换,转换后的信号被传送给下一个神经元。下面,让我们通过和阶跃函数的比较来详细学习作为激活函数的 sigmoid 函数。

3.2.2 阶跃函数的实现

这里我们试着用Python 画出阶跃函数的图(从视觉上确认函数的形状对理解函数而言很重要)。阶跃函数如式(3.3)所示,当输入超过 0 时,输出 1,否则输出 0。可以像下面这样简单地实现阶跃函数。

def step_function(x):
    if x > 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这个实现简单、易于理解,但是参数 x 只能接受实数(浮点数)。也就是说,允许形如 step_function(3.0) 的调用,但不允许参数取 NumPy 数组,例如 step_function(np.array([1.0, 2.0]))。为了便于后面的操作,我们把它修改为支持 NumPy 数组的实现。为此,可以考虑下述实现。

def step_function(x):
    y = x > 0
    return y.astype(np.int)

上述函数的内容只有两行。由于使用了 NumPy 中的“技巧”,可能会有点难理解。下面我们通过 Python 解释器的例子来看一下这里用了什么技巧。下面这个例子中准备了 NumPy 数组 x,并对这个 NumPy 数组进行了不等号运算。

>>> import numpy as np
>>> x = np.array([-1.0, 1.0, 2.0])
>>> x
array([-1., 1., 2.])
>>> y = x > 0
>>> y
array([False, True, True], dtype=bool)

对 NumPy 数组进行不等号运算后,数组的各个元素都会进行不等号运算,生成一个布尔型数组。这里,数组 x 中大于 0 的元素被转换为 True,小于等于 0 的元素被转换为 False,从而生成一个新的数组 y

数组 y 是一个布尔型数组,但是我们想要的阶跃函数是会输出 int 型的 0 或 1 的函数。因此,需要把数组 y 的元素类型从布尔型转换为 int 型。

>>> y = y.astype(np.int)
>>> y
array([0, 1, 1])

如上所示,可以用 astype() 方法转换 NumPy 数组的类型。astype() 方法通过参数指定期望的类型,这个例子中是 np.int 型。Python 中将布尔型转换为 int 型后,True 会转换为 1,False 会转换为 0。以上就是阶跃函数的实现中所用到的 NumPy 的“技巧”。

3.2.3 阶跃函数的图形

下面我们就用图来表示上面定义的阶跃函数,为此需要使用 matplotlib 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lab as plt

def step_function(x):
    return np.array(x > 0, dtype=np.int)

x = np.arange(-5.0, 5.0, 0.1)
y = step_function(x)
plt.plot(x, y)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np.arange(-5.0, 5.0, 0.1) 在 -5.0 到 5.0 的范围内,以 0.1 为单位,生成 NumPy 数组([-5.0, -4.9,…, 4.9])。step_function() 以该 NumPy 数组为参数,对数组的各个元素执行阶跃函数运算,并以数组形式返回运算结果。对数组 xy 进行绘图,结果如图 3-6 所示。

{85%}

图 3-6 阶跃函数的图形

如图 3-6 所示,阶跃函数以 0 为界,输出从 0 切换为 1(或者从 1 切换为 0)。它的值呈阶梯式变化,所以称为阶跃函数。

3.2.4 sigmoid 函数的实现

下面,我们来实现 sigmoid 函数。用 Python 可以像下面这样写出式(3.6)表示的 sigmoid 函数。

def sigmoid(x):
    return 1 / (1 + np.exp(-x))

这里,np.exp(-x) 对应 exp(-x)。这个实现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但是要注意参数 x 为 NumPy 数组时,结果也能被正确计算。实际上,如果在这个 sigmoid 函数中输入一个 NumPy 数组,则结果如下所示。

>>> x = np.array([-1.0, 1.0, 2.0])
>>> sigmoid(x)
array([ 0.26894142, 0.73105858, 0.88079708])

之所以 sigmoid 函数的实现能支持 NumPy 数组,秘密就在于 NumPy 的广播功能(1.5.5 节)。根据 NumPy 的广播功能,如果在标量和 NumPy 数组之间进行运算,则标量会和 NumPy 数组的各个元素进行运算。这里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 t = np.array([1.0, 2.0, 3.0])
>>> 1.0 + t
array([ 2., 3., 4.])
>>> 1.0 / t
array([ 1. , 0.5 , 0.33333333])

在这个例子中,标量(例子中是 1.0)和 NumPy 数组之间进行了数值运算(+、/ 等)。结果,标量和 NumPy 数组的各个元素进行了运算,运算结果以 NumPy 数组的形式被输出。刚才的 sigmoid 函数的实现也是如此,因为 np.exp(-x) 会生成 NumPy 数组,所以 1 / (1 + np.exp(-x)) 的运算将会在 NumPy 数组的各个元素间进行。

下面我们把 sigmoid 函数画在图上。画图的代码和刚才的阶跃函数的代码几乎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把输出 y 的函数换成了 sigmoid 函数。

x = np.arange(-5.0, 5.0, 0.1)
y = sigmoid(x)
plt.plot(x, y)
plt.ylim(-0.1, 1.1) # 指定y轴的范围
plt.show()

运行上面的代码,可以得到图 3-7。

{88%}

图 3-7 sigmoid 函数的图形

3.2.5 sigmoid 函数和阶跃函数的比较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 sigmoid 函数和阶跃函数,如图 3-8 所示。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呢?又有哪些共同点呢?我们通过观察图 3-8 来思考一下。

{88%}

图 3-8 阶跃函数与 sigmoid 函数(虚线是阶跃函数)

观察图 3-8,首先注意到的是“平滑性”的不同。sigmoid 函数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输出随着输入发生连续性的变化。而阶跃函数以 0 为界,输出发生急剧性的变化。sigmoid 函数的平滑性对神经网络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不同点是,相对于阶跃函数只能返回 0 或 1,sigmoid 函数可以返回 0.731 …、0.880 … 等实数(这一点和刚才的平滑性有关)。也就是说,感知机中神经元之间流动的是 0 或 1 的二元信号,而神经网络中流动的是连续的实数值信号。

接着说一下阶跃函数和 sigmoid 函数的共同性质。阶跃函数和 sigmoid 函数虽然在平滑性上有差异,但是如果从宏观视角看图 3-8,可以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形状。实际上,两者的结构均是“输入小时,输出接近 0(为 0);随着输入增大,输出向 1 靠近(变成 1)”。也就是说,当输入信号为重要信息时,阶跃函数和 sigmoid 函数都会输出较大的值;当输入信号为不重要的信息时,两者都输出较小的值。还有一个共同点是,不管输入信号有多小,或者有多大,输出信号的值都在 0 到 1 之间。

3.2.6 非线性函数

阶跃函数和 sigmoid 函数还有其他共同点,就是两者均为非线性函数。sigmoid 函数是一条曲线,阶跃函数是一条像阶梯一样的折线,两者都属于非线性的函数。

3.2.7 ReLU 函数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了作为激活函数的阶跃函数和 sigmoid 函数。在神经网络发展的历史上,sigmoid 函数很早就开始被使用了,而最近则主要使用 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函数。

ReLU 函数在输入大于 0 时,直接输出该值;在输入小于等于 0 时,输出 0(图 3-9)。

{88%}

图 3-9 ReLU 函数

ReLU 函数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式 (3.7)。

{60%}

如图 3-9 和式(3.7)所示,ReLU 函数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函数。因此,ReLU 函数的实现也很简单,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def relu(x):
    return np.maximum(0, x)

这里使用了 NumPy 的 maximum 函数。maximum 函数会从输入的数值中选择较大的那个值进行输出。

3.3 多维数组的运算

如果掌握了 NumPy 多维数组的运算,就可以高效地实现神经网络。因此,本节将介绍 NumPy 多维数组的运算,然后再进行神经网络的实现。

3.3.1 多维数组

简单地讲,多维数组就是“数字的集合”,数字排成一列的集合、排成长方形的集合、排成三维状或者(更加一般化的)N 维状的集合都称为多维数组。下面我们就用 NumPy 来生成多维数组,先从前面介绍过的一维数组开始。

>>> import numpy as np
>>> A = np.array([1, 2, 3, 4])
>>> print(A)
[1 2 3 4]
>>> np.ndim(A)
1
>>> A.shape
(4,)
>>> A.shape[0]
4

如上所示,数组的维数可以通过 np.dim() 函数获得。此外,数组的形状可以通过实例变量 shape 获得。在上面的例子中,A 是一维数组,由 4 个元素构成。注意,这里的 A.shape 的结果是个元组(tuple)。这是因为一维数组的情况下也要返回和多维数组的情况下一致的结果。例如,二维数组时返回的是元组 (4,3),三维数组时返回的是元组 (4,3,2),因此一维数组时也同样以元组的形式返回结果。下面我们来生成一个二维数组。

>>> B = np.array([[1,2], [3,4], [5,6]])
>>> print(B)
[[1 2]
[3 4]
[5 6]]
>>> np.ndim(B)
2
>>> B.shape
(3, 2)

这里生成了一个 3 × 2 的数组 B。3 × 2 的数组表示第一个维度有 3 个元素,第二个维度有 2 个元素。另外,第一个维度对应第 0 维,第二个维度对应第 1 维(Python 的索引从 0 开始)。二维数组也称为矩阵(matrix)。如图 3-10 所示,数组的横向排列称为(row),纵向排列称为(column)。

{75%}

图 3-10 横向排列称为行,纵向排列称为列

3.3.2 矩阵乘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矩阵(二维数组)的乘积。比如 2 × 2 的矩阵,其乘积可以像图 3-11 这样进行计算(按图中顺序进行计算是规定好了的)。

{95%}

图 3-11 矩阵的乘积的计算方法

如本例所示,矩阵的乘积是通过左边矩阵的行(横向)和右边矩阵的列(纵向)以对应元素的方式相乘后再求和而得到的。并且,运算的结果保存为新的多维数组的元素。比如,A 的第 1 行和 B 的第 1 列的乘积结果是新数组的第 1 行第 1 列的元素,A 的第 2 行和 B 的第 1 列的结果是新数组的第 2 行第 1 列的元素。另外,在本书的数学标记中,矩阵将用黑斜体表示(比如,矩阵 A),以区别于单个元素的标量(比如,ab)。这个运算在 Python 中可以用如下代码实现。

>>> A = np.array([[1,2], [3,4]])
>>> A.shape
(2, 2)
>>> B = np.array([[5,6], [7,8]])
>>> B.shape
(2, 2)
>>> np.dot(A, B)
array([[19, 22],
[43, 50]])

这里,AB 都是 2 × 2 的矩阵,它们的乘积可以通过 NumPy 的 np.dot() 函数计算(乘积也称为点积)。np.dot() 接收两个 NumPy 数组作为参数,并返回数组的乘积。这里要注意的是,np.dot(A, B)np.dot(B, A) 的值可能不一样。和一般的运算(+* 等)不同,矩阵的乘积运算中,操作数(AB)的顺序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这里介绍的是计算 2 × 2 形状的矩阵的乘积的例子,其他形状的矩阵的乘积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比如,2 × 3 的矩阵和 3 × 2 的矩阵的乘积可按如下形式用 Python 来实现。

>>> A = np.array([[1,2,3], [4,5,6]])
>>> A.shape
(2, 3)
>>> B = np.array([[1,2], [3,4], [5,6]])
>>> B.shape
(3, 2)
>>> np.dot(A, B)
array([[22, 28],
[49, 64]])

2 × 3 的矩阵 A 和 3 × 2 的矩阵 B 的乘积可按以上方式实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矩阵的形状(shape)。具体地讲,矩阵 A 的第 1 维的元素个数(列数)必须和矩阵 B 的第 0 维的元素个数(行数)相等。在上面的例子中,矩阵 A 的形状是 2 × 3,矩阵 B 的形状是 3 × 2,矩阵 A 的第 1 维的元素个数(3)和矩阵 B 的第 0 维的元素个数(3)相等。如果这两个值不相等,则无法计算矩阵的乘积。比如,如果用 Python 计算 2 × 3 的矩阵 A 和 2 × 2 的矩阵 C 的乘积,则会输出如下错误。

>>> C = np.array([[1,2], [3,4]])
>>> C.shape
(2, 2)
>>> A.shape
(2, 3)
>>> np.dot(A, C)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line 1, in
ValueError: shapes (2,3) and (2,2) not aligned: 3 (dim 1) != 2 (dim 0)

这个错误的意思是,矩阵 A 的第 1 维和矩阵 C 的第 0 维的元素个数不一致(维度的索引从 0 开始)。也就是说,在多维数组的乘积运算中,必须使两个矩阵中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通过图 3-12 再来确认一下。

{90%}

图 3-12 在矩阵的乘积运算中,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要保持一致

图 3-12 中,3 × 2 的矩阵 A 和 2 × 4 的矩阵 B 的乘积运算生成了 3 × 4 的矩阵 C。如图所示,矩阵 A 和矩阵 B 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必须保持一致。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运算结果的矩阵 C 的形状是由矩阵 A 的行数和矩阵 B 的列数构成的。

另外,当 A 是二维矩阵、B 是一维数组时,如图 3-13 所示,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要保持一致的原则依然成立。

可按如下方式用 Python 实现图 3-13 的例子。

>>> A = np.array([[1,2], [3, 4], [5,6]])
>>> A.shape
(3, 2)
>>> B = np.array([7,8])
>>> B.shape
(2,)
>>> np.dot(A, B)
array([23, 53, 83])

{85%}

图 3-13 A 是二维矩阵、B 是一维数组时,也要保持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一致

3.3.3 神经网络的内积

下面我们使用 NumPy 矩阵来实现神经网络。这里我们以图 3-14 中的简单神经网络为对象。这个神经网络省略了偏置和激活函数,只有权重。

{98%}

图 3-14 通过矩阵的乘积进行神经网络的运算

实现该神经网络时,要注意 XWY 的形状,特别是 XW 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是否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 X = np.array([1, 2])
>>> X.shape
(2,)
>>> W = np.array([[1, 3, 5], [2, 4, 6]])
>>> print(W)
[[1 3 5]
[2 4 6]]
>>> W.shape
(2, 3)
>>> Y = np.dot(X, W)
>>> print(Y)
[ 5 11 17]

如上所示,使用 np.dot(多维数组的点积),可以一次性计算出 Y 的结果。这意味着,即便 Y 的元素个数为 1001000,也可以通过一次运算就计算出结果!如果不使用 np.dot,就必须单独计算 Y 的每一个元素(或者说必须使用 for 语句),非常麻烦。因此,通过矩阵的乘积一次性完成计算的技巧,在实现的层面上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3.4 3 层神经网络的实现

现在我们来进行神经网络的实现。这里我们以图 3-15 的 3 层神经网络为对象,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前向)处理。在代码实现方面,使用上一节介绍的 NumPy 多维数组。巧妙地使用 NumPy 数组,可以用很少的代码完成神经网络的前向处理。

{90%}

图 3-15 3 层神经网络:输入层(第 0 层)有 2 个神经元,第 1 个隐藏层(第 1 层)有 3 个神经元,第 2 个隐藏层(第 2 层)有 2 个神经元,输出层(第 3 层)有 2 个神经元

3.4.1 符号确认

{90%}

图 3-16 权重的符号

3.4.2 各层间信号传递的实现

现在看一下从输入层到第 1 层的第 1 个神经元的信号传递过程,如图 3-17 所示。

{90%}

图 3-17 从输入层到第 1 层的信号传递

图 3-17 中增加了表示偏置的神经元“1”。请注意,偏置的右下角的索引号只有一个。

为了确认前面的内容,现在用数学式表示image.png

通过加权信号和偏置的和按如下方式进行计算。

image.png

此外,如果使用矩阵的乘法运算,则可以将第 1 层的加权和表示成下面的式(3.9)。

image.png

其中, A(1)XB(1)W(1) 如下所示。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下面我们用 NumPy 多维数组来实现式(3.9),这里将输入信号、权重、偏置设置成任意值。

X = np.array([1.0, 0.5])
W1 = np.array([[0.1, 0.3, 0.5], [0.2, 0.4, 0.6]])
B1 = np.array([0.1, 0.2, 0.3])

print(W1.shape) # (2, 3)
print(X.shape) # (2,)
print(B1.shape) # (3,)

A1 = np.dot(X, W1) + B1

这个运算和上一节进行的运算是一样的。W1 是 2 × 3 的数组,X 是元素个数为 2 的一维数组。这里,W1X 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也保持了一致。

接下来,我们观察第 1 层中激活函数的计算过程。如果把这个计算过程用图来表示的话,则如图 3-18 所示。

{90%}

图 3-18 从输入层到第 1 层的信号传递

如图 3-18 所示,隐藏层的加权和(加权信号和偏置的总和)用 a 表示,被激活函数转换后的信号用 z 表示。此外,图中 h() 表示激活函数,这里我们使用的是 sigmoid 函数。用 Python 来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Z1 = sigmoid(A1)

print(A1) # [0.3, 0.7, 1.1]
print(Z1) # [0.57444252, 0.66818777, 0.75026011]

这个 sigmoid() 函数就是之前定义的那个函数。它会接收 NumPy 数组,并返回元素个数相同的 NumPy 数组。

下面,我们来实现第 1 层到第 2 层的信号传递(图 3-19)。

W2 = np.array([[0.1, 0.4], [0.2, 0.5], [0.3, 0.6]])
B2 = np.array([0.1, 0.2])

print(Z1.shape) # (3,)
print(W2.shape) # (3, 2)
print(B2.shape) # (2,)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id(A2)

除了第 1 层的输出(Z1)变成了第 2 层的输入这一点以外,这个实现和刚才的代码完全相同。由此可知,通过使用 NumPy 数组,可以将层到层的信号传递过程简单地写出来。

{90%}

图 3-19 第 1 层到第 2 层的信号传递

最后是第 2 层到输出层的信号传递(图 3-20)。输出层的实现也和之前的实现基本相同。不过,最后的激活函数和之前的隐藏层有所不同。

def identity_function(x):
return x

W3 = np.array([[0.1, 0.3], [0.2, 0.4]])
B3 = np.array([0.1, 0.2])

A3 = np.dot(Z2, W3) + B3
Y = identity_function(A3) # 或者Y = A3

这里我们定义了 identity_function() 函数(也称为“恒等函数”),并将其作为输出层的激活函数。恒等函数会将输入按原样输出,因此,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特意定义 identity_function()。这里这样实现只是为了和之前的流程保持统一。另外,图 3-20 中,输出层的激活函数用 σ() 表示,不同于隐藏层的激活函数 h()(σ 读作 sigma)。

{90%}

图 3-20 从第 2 层到输出层的信号传递

3.4.3 代码实现小结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完了 3 层神经网络的实现。现在我们把之前的代码实现全部整理一下。这里,我们按照神经网络的实现惯例,只把权重记为大写字母 W1,其他的(偏置或中间结果等)都用小写字母表示。

def init_network():
    network = {}
    network['W1'] = np.array([[0.1, 0.3, 0.5], [0.2, 0.4, 0.6]])
    network['b1'] = np.array([0.1, 0.2, 0.3])
    network['W2'] = np.array([[0.1, 0.4], [0.2, 0.5], [0.3, 0.6]])
    network['b2'] = np.array([0.1, 0.2])
    network['W3'] = np.array([[0.1, 0.3], [0.2, 0.4]])
    network['b3'] = np.array([0.1, 0.2])

    return network

def forward(network, x):
    W1, W2, W3 = network['W1'], network['W2'], network['W3']
    b1, b2, b3 = network['b1'], network['b2'], network['b3']

    a1 = np.dot(x, W1) + b1
    z1 = sigmoid(a1)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id(a2)
    a3 = np.dot(z2, W3) + b3
    y = identity_function(a3)

    return y

network = init_network()
x = np.array([1.0, 0.5])
y = forward(network, x)
print(y) # [ 0.31682708 0.69627909]

这里定义了 init_network()forward() 函数。init_network() 函数会进行权重和偏置的初始化,并将它们保存在字典变量 network 中。这个字典变量 network 中保存了每一层所需的参数(权重和偏置)。forward() 函数中则封装了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信号的处理过程。

另外,这里出现了 forward(前向)一词,它表示的是从输入到输出方向的传递处理。后面在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时,我们将介绍后向(backward,从输出到输入方向)的处理。

至此,神经网络的前向处理的实现就完成了。通过巧妙地使用 NumPy 多维数组,我们高效地实现了神经网络。

3.5 输出层的设计

神经网络可以用在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上,不过需要根据情况改变输出层的激活函数。一般而言,回归问题用恒等函数,分类问题用 softmax 函数。

3.5.1 恒等函数和 softmax 函数

恒等函数会将输入按原样输出,对于输入的信息,不加以任何改动地直接输出。因此,在输出层使用恒等函数时,输入信号会原封不动地被输出。另外,将恒等函数的处理过程用之前的神经网络图来表示的话,则如图 3-21 所示。和前面介绍的隐藏层的激活函数一样,恒等函数进行的转换处理可以用一根箭头来表示。

{50%}

图 3-21 恒等函数

分类问题中使用的 softmax 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式(3.10)表示。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exp(x) 是表示 e_x_ 的指数函数(e 是纳皮尔常数 2.7182 …)。式(3.10)表示假设输出层共有 n 个神经元,计算第 k 个神经元的输出 yk。如式(3.10)所示,softmax 函数的分子是输入信号 ak 的指数函数,分母是所有输入信号的指数函数的和。

用图表示 softmax 函数的话,如图 3-22 所示。图 3-22 中,softmax 函数的输出通过箭头与所有的输入信号相连。这是因为,从式(3.10)可以看出,输出层的各个神经元都受到所有输入信号的影响。

{50%}

图 3-22 softmax 函数

现在我们来实现 softmax 函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使用 Python 解释器逐一确认结果。

>>> a = np.array([0.3, 2.9, 4.0])

>>> exp_a = np.exp(a) # 指数函数
>>> print(exp_a)
[ 1.34985881 18.17414537 54.59815003]

>>> sum_exp_a = np.sum(exp_a) # 指数函数的和
>>> print(sum_exp_a)
74.1221542102

>>> y = exp_a / sum_exp_a
>>> print(y)
[ 0.01821127 0.24519181 0.73659691]

这个 Python 实现是完全依照式(3.10)进行的,所以不需要特别的解释。考虑到后面还要使用 softmax 函数,这里我们把它定义成如下的 Python 函数。

def softmax(a):
    exp_a = np.exp(a)
    sum_exp_a = np.sum(exp_a)
    y = exp_a / sum_exp_a

    return y
3.5.2 实现 softmax 函数时的注意事项

上面的 softmax 函数的实现虽然正确描述了式(3.10),但在计算机的运算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溢出问题。softmax 函数的实现中要进行指数函数的运算,但是此时指数函数的值很容易变得非常大。比如,e10 的值会超过 20000,e100 会变成一个后面有 40 多个 0 的超大值,e1000 的结果会返回一个表示无穷大的 inf。如果在这些超大值之间进行除法运算,结果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

softmax 函数的实现可以像式(3.11)这样进行改进。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首先,式(3.11)在分子和分母上都乘上 C 这个任意的常数(因为同时对分母和分子乘以相同的常数,所以计算结果不变)。然后,把这个 C 移动到指数函数(exp)中,记为 log C。最后,把 log C 替换为另一个符号 C_’_。

式(3.11)说明,在进行 softmax 的指数函数的运算时,加上(或者减去)某个常数并不会改变运算的结果。这里的 C_’_ 可以使用任何值,但是为了防止溢出,一般会使用输入信号中的最大值。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 a = np.array([1010, 1000, 990])
>>> np.exp(a) / np.sum(np.exp(a)) # softmax函数的运算
array([ nan, nan, nan]) # 没有被正确计算

>>> c = np.max(a) # 1010
>>> a - c
array([ 0, -10, -20])

>>> np.exp(a - c) / np.sum(np.exp(a - c))
array([ 9.99954600e-01, 4.53978686e-05, 2.06106005e-09])

如该例所示,通过减去输入信号中的最大值(上例中的 c),我们发现原本为 nan(not a number,不确定)的地方,现在被正确计算了。综上,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实现 softmax 函数。

def softmax(a):
    c = np.max(a)
    exp_a = np.exp(a - c) # 溢出对策
    sum_exp_a = np.sum(exp_a)
    y = exp_a / sum_exp_a

    return y
3.5.3 softmax 函数的特征

使用 softmax() 函数,可以按如下方式计算神经网络的输出。

>>> a = np.array([0.3, 2.9, 4.0])
>>> y = softmax(a)
>>> print(y)
[ 0.01821127 0.24519181 0.73659691]
>>> np.sum(y)
1.0

如上所示,softmax 函数的输出是 0.0 到 1.0 之间的实数。并且,softmax 函数的输出值的总和是 1。输出总和为 1 是 softmax 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正因为有了这个性质,我们才可以把 softmax 函数的输出解释为“概率”。

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解释成 y[0] 的概率是 0.018(1.8 %),y[1] 的概率是 0.245(24.5 %),y[2] 的概率是 0.737(73.7 %)。从概率的结果来看,可以说“因为第 2 个元素的概率最高,所以答案是第 2 个类别”。而且,还可以回答“有 74 % 的概率是第 2 个类别,有 25 % 的概率是第 1 个类别,有 1 % 的概率是第 0 个类别”。也就是说,通过使用 softmax 函数,我们可以用概率的(统计的)方法处理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使用了 softmax 函数,各个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也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指数函数(y = exp(x))是单调递增函数。实际上,上例中 a 的各元素的大小关系和 y 的各元素的大小关系并没有改变。比如,a 的最大值是第 2 个元素,y 的最大值也仍是第 2 个元素。

一般而言,神经网络只把输出值最大的神经元所对应的类别作为识别结果。并且,即便使用 softmax 函数,输出值最大的神经元的位置也不会变。因此,神经网络在进行分类时,输出层的 softmax 函数可以省略。在实际的问题中,由于指数函数的运算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运算量,因此输出层的 softmax 函数一般会被省略。

3.5.4 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

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需要根据待解决的问题来决定。对于分类问题,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一般设定为类别的数量。比如,对于某个输入图像,预测是图中的数字 0 到 9 中的哪一个的问题(10 类别分类问题),可以像图 3-23 这样,将输出层的神经元设定为 10 个。

如图 3-23 所示,在这个例子中,输出层的神经元从上往下依次对应数字 0, 1, … ., 9。此外,图中输出层的神经元的值用不同的灰度表示。这个例子中神经元 _y_2 颜色最深,输出的值最大。这表明这个神经网络预测的是 _y_2 对应的类别,也就是“2”。

{90%}

图 3-23 输出层的神经元对应各个数字

3.6 手写数字识别

介绍完神经网络的结构之后,现在我们来试着解决实际问题。这里我们来进行手写数字图像的分类。假设学习已经全部结束,我们使用学习到的参数,先实现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这个推理处理也称为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

和求解机器学习问题的步骤(分成学习和推理两个阶段进行)一样,使用神经网络解决问题时,也需要首先使用训练数据(学习数据)进行权重参数的学习;进行推理时,使用刚才学习到的参数,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

3.6.1 MNIST 数据集

这里使用的数据集是 MNIST 手写数字图像集。MNIST 是机器学习领域最有名的数据集之一,被应用于从简单的实验到发表的论文研究等各种场合。实际上,在阅读图像识别或机器学习的论文时,MNIST 数据集经常作为实验用的数据出现。

MNIST 数据集是由 0 到 9 的数字图像构成的(图 3-24)。训练图像有 6 万张,测试图像有 1 万张,这些图像可以用于学习和推理。MNIST 数据集的一般使用方法是,先用训练图像进行学习,再用学习到的模型度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测试图像进行正确的分类。

{80%}

图 3-24 MNIST 图像数据集的例子

MNIST 的图像数据是 28 像素 × 28 像素的灰度图像(1 通道),各个像素的取值在 0 到 255 之间。每个图像数据都相应地标有“7”“2”“1”等标签。

本书提供了便利的 Python 脚本 mnist.py,该脚本支持从下载 MNIST 数据集到将这些数据转换成 NumPy 数组等处理(mnist.pydataset 目录下)。使用 mnist.py 时,当前目录必须是 ch01ch02ch03、…、ch08 目录中的一个。使用 mnist.py 中的 load_mnist() 函数,就可以按下述方式轻松读入 MNIST 数据。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 为了导入父目录中的文件而进行的设定
from dataset.mnist import load_mnist

# 第一次调用会花费几分钟……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flatten=True,
normalize=False)

# 输出各个数据的形状
print(x_train.shape) # (60000, 784)
print(t_train.shape) # (60000,)
print(x_test.shape) # (10000, 784)
print(t_test.shape) # (10000,)

首先,为了导入父目录中的文件,进行相应的设定 {7[观察本书源代码可知,上述代码在 mnist_show.py 文件中。mnist_show.py 文件的当前目录是 ch03,但包含 load_mnist() 函数的 mnist.py 文件在 dataset 目录下。因此,mnist_show.py 文件不能跨目录直接导入 mnist.py 文件。sys.path.append(os.pardir) 语句实际上是把父目录 deep-learning-from-scratch 加入到 sys.path(Python 的搜索模块的路径集)中,从而可以导入 deep-learning-from-scratch 下的任何目录(包括 dataset 目录)中的任何文件。——译者注]}。然后,导入 dataset/mnist.py 中的 load_mnist 函数。最后,使用 load_mnist 函数,读入 MNIST 数据集。第一次调用 load_mnist 函数时,因为要下载 MNIST 数据集,所以需要接入网络。第 2 次及以后的调用只需读入保存在本地的文件(pickle 文件)即可,因此处理所需的时间非常短。

load_mnist 函数以“( 训练图像, 训练标签 ),( 测试图像, 测试标签 )”的形式返回读入的 MNIST 数据。此外,还可以像 load_mnist(normalize=True, flatten=True, one_hot_label=False) 这样,设置 3 个参数。第 1 个参数 normalize 设置是否将输入图像正规化为 0.0~1.0 的值。如果将该参数设置为 False,则输入图像的像素会保持原来的 0~255。第 2 个参数 flatten 设置是否展开输入图像(变成一维数组)。如果将该参数设置为 False,则输入图像为 1 × 28 × 28 的三维数组;若设置为 True,则输入图像会保存为由 784 个元素构成的一维数组。第 3 个参数 one_hot_label 设置是否将标签保存为 one-hot 表示(one-hot representation)。one-hot 表示是仅正确解标签为 1,其余皆为 0 的数组,就像 [0,0,1,0,0,0,0,0,0,0] 这样。当 one_hot_labelFalse 时,只是像 72 这样简单保存正确解标签;当 one_hot_labelTrue 时,标签则保存为 one-hot 表示。

现在,我们试着显示 MNIST 图像,同时也确认一下数据。图像的显示使用 PIL(Python Image Library)模块。执行下述代码后,训练图像的第一张就会显示出来,如图 3-25 所示(源代码在 ch03/mnist_show.py 中)。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dataset.mnist import load_mnist
from PIL import Image

def img_show(img):
    pil_img = Image.fromarray(np.uint8(img))
    pil_img.show()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load_mnist(flatten=True,
normalize=False)
img = x_train[0]
label = t_train[0]
print(label) # 5

print(img.shape)          # (784,)
img = img.reshape(28, 28) # 把图像的形状变成原来的尺寸
print(img.shape)          # (28, 28)

img_show(img)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flatten=True 时读入的图像是以一列(一维)NumPy 数组的形式保存的。因此,显示图像时,需要把它变为原来的 28 像素 × 28 像素的形状。可以通过 reshape() 方法的参数指定期望的形状,更改 NumPy 数组的形状。此外,还需要把保存为 NumPy 数组的图像数据转换为 PIL 用的数据对象,这个转换处理由 Image.fromarray() 来完成。

{95%}

图 3-25 显示 MNIST 图像

3.6.2 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

下面,我们对这个 MNIST 数据集实现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有 784 个神经元,输出层有 10 个神经元。输入层的 784 这个数字来源于图像大小的 28 × 28 = 784,输出层的 10 这个数字来源于 10 类别分类(数字 0 到 9,共 10 类别)。此外,这个神经网络有 2 个隐藏层,第 1 个隐藏层有 50 个神经元,第 2 个隐藏层有 100 个神经元。这个 50 和 100 可以设置为任何值。下面我们先定义 get_data()init_network()predict() 这 3 个函数(代码在 ch03/neuralnet_mnist.py 中)。

def get_data():
    (x_train, t_train), (x_test, t_test) = \
        load_mnist(normalize=True, flatten=True, one_hot_label=False)
    return x_test, t_test

def init_network():
    with open("sample_weight.pkl", 'rb') as f:
        network = pickle.load(f)

    return network

def predict(network, x):
    W1, W2, W3 = network['W1'], network['W2'], network['W3']
    b1, b2, b3 = network['b1'], network['b2'], network['b3']
    a1 = np.dot(x, W1) + b1
    z1 = sigmoid(a1)
    a2 = np.dot(z1, W2) + b2
    z2 = sigmoid(a2)
    a3 = np.dot(z2, W3) + b3
    y = softmax(a3)

    return y

init_network() 会读入保存在 pickle 文件 sample_weight.pkl 中的学习到的权重参数 {8[因为之前我们假设学习已经完成,所以学习到的参数被保存下来。假设保存在 sample_weight.pkl 文件中,在推理阶段,我们直接加载这些已经学习到的参数。——译者注]}。这个文件中以字典变量的形式保存了权重和偏置参数。剩余的 2 个函数,和前面介绍的代码实现基本相同,无需再解释。现在,我们用这 3 个函数来实现神经网络的推理处理。然后,评价它的识别精度(accuracy),即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分类。

x, t = get_data()
network = init_network()

accuracy_cnt = 0
for i in range(len(x)):
    y = predict(network, x[i])
    p = np.argmax(y) # 获取概率最高的元素的索引
    if p == t[i]:
        accuracy_cnt += 1

print("Accuracy:" + str(float(accuracy_cnt) / len(x)))

首先获得 MNIST 数据集,生成网络。接着,用 for 语句逐一取出保存在 x 中的图像数据,用 predict() 函数进行分类。predict() 函数以 NumPy 数组的形式输出各个标签对应的概率。比如输出 [0.1, 0.3, 0.2, ..., 0.04] 的数组,该数组表示“0”的概率为 0.1,“1”的概率为 0.3,等等。然后,我们取出这个概率列表中的最大值的索引(第几个元素的概率最高),作为预测结果。可以用 np.argmax(x) 函数取出数组中的最大值的索引,np.argmax(x) 将获取被赋给参数 x 的数组中的最大值元素的索引。最后,比较神经网络所预测的答案和正确解标签,将回答正确的概率作为识别精度。

执行上面的代码后,会显示“Accuracy:0.9352”。这表示有 93.52 % 的数据被正确分类了。目前我们的目标是运行学习到的神经网络,所以不讨论识别精度本身,不过以后我们会花精力在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方法上,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个精度。实际上,我们打算把精度提高到 99 % 以上。

另外,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把 load_mnist 函数的参数 normalize 设置成了 True。将 normalize 设置成 True 后,函数内部会进行转换,将图像的各个像素值除以 255,使得数据的值在 0.0~1.0 的范围内。像这样把数据限定到某个范围内的处理称为正规化(normalization)。此外,对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进行某种既定的转换称为预处理(pre-processing)。这里,作为对输入图像的一种预处理,我们进行了正规化。

3.6.3 批处理

以上就是处理 MNIST 数据集的神经网络的实现,现在我们来关注输入数据和权重参数的“形状”。再看一下刚才的代码实现。

下面我们使用 Python 解释器,输出刚才的神经网络的各层的权重的形状。

>>> x, _ = get_data()
>>> network = init_network()
>>> W1, W2, W3 = network[‘W1’], network[‘W2’], network[‘W3’]

>>> x.shape
(10000, 784)
>>> x[0].shape
(784,)
>>> W1.shape
(784, 50)
>>> W2.shape
(50, 100)
>>> W3.shape
(100, 10)

我们通过上述结果来确认一下多维数组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是否一致(省略了偏置)。用图表示的话,如图 3-26 所示。可以发现,多维数组的对应维度的元素个数确实是一致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确认最终的结果是输出了元素个数为 10 的一维数组。

{95%}

图 3-26 数组形状的变化

从整体的处理流程来看,图 3-26 中,输入一个由 784 个元素(原本是一个 28 × 28 的二维数组)构成的一维数组后,输出一个有 10 个元素的一维数组。这是只输入一张图像数据时的处理流程。

现在我们来考虑打包输入多张图像的情形。比如,我们想用 predict() 函数一次性打包处理 100 张图像。为此,可以把 x 的形状改为 100 × 784,将 100 张图像打包作为输入数据。用图表示的话,如图 3-27 所示。

{95%}

图 3-27 批处理中数组形状的变化

如图 3-27 所示,输入数据的形状为 100 × 784,输出数据的形状为 100 × 10。这表示输入的 100 张图像的结果被一次性输出了。比如,x[0]y[0] 中保存了第 0 张图像及其推理结果,x[1]y[1] 中保存了第 1 张图像及其推理结果,等等。

这种打包式的输入数据称为(batch)。批有“捆”的意思,图像就如同纸币一样扎成一捆。

下面我们进行基于批处理的代码实现。这里用粗体显示与之前的实现的不同之处。

x, t = get_data()
network = init_network()

batch_size = 100 # 批数量
accuracy_cnt = 0

for i in range(0, len(x), batch_size):
x_batch = x[i:i+batch_size]
y_batch = predict(network, x_batch)
p = np.argmax(y_batch, axis=1)
accuracy_cnt += np.sum(p == t[i:i+batch_size])

我们来逐个解释粗体的代码部分。首先是 range() 函数。range() 函数若指定为 range(start, end),则会生成一个由 startend-1 之间的整数构成的列表。若像 range(start, end, step) 这样指定 3 个整数,则生成的列表中的下一个元素会增加 step 指定的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 list( range(0, 10) )
[0, 1, 2, 3, 4, 5, 6, 7, 8, 9]
>>> list( range(0, 10, 3) )
[0, 3, 6, 9]

range() 函数生成的列表的基础上,通过 x[i:i+batch_size] 从输入数据中抽出批数据。x[i:i+batch_n] 会取出从第 i 个到第 i+batch_n 个之间的数据。本例中是像 x[0:100]x[100:200]……这样,从头开始以 100 为单位将数据提取为批数据。

然后,通过 argmax() 获取值最大的元素的索引。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给定了参数 axis=1。这指定了在 100 × 10 的数组中,沿着第 1 维方向(以第 1 维为轴)找到值最大的元素的索引(第 0 维对应第 1 个维度){9[矩阵的第 0 维是列方向,第 1 维是行方向。——译者注]}。这里也来看一个例子。

>>> x = np.array([[0.1, 0.8, 0.1], [0.3, 0.1, 0.6],
[0.2, 0.5, 0.3], [0.8, 0.1, 0.1]])
>>> y = np.argmax(x, axis=1)
>>> print(y)
[1 2 1 0]

最后,我们比较一下以批为单位进行分类的结果和实际的答案。为此,需要在 NumPy 数组之间使用比较运算符(==)生成由 True/False 构成的布尔型数组,并计算 True 的个数。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确认。

>>> y = np.array([1, 2, 1, 0])
>>> t = np.array([1, 2, 0, 0])
>>> print(y==t)
[True True False True]
>>> np.sum(y==t)
3

至此,基于批处理的代码实现就介绍完了。使用批处理,可以实现高速且高效的运算。

  • 4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