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版的详细目录 :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介绍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复合控制方式等基本原理与特点。
- 1-2自动控制系统示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如恒温控制系统、调速系统等,帮助读者理解自动控制的实际应用。
- 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性能可将自动控制系统按线性与非线性、连续和离散、定常和时变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系统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 1-4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这三个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并说明了这些要求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
- 1-5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工具,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讲解如何建立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包括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
- 2-2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介绍了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通过拉氏变换将时域数学模型转换为复数域数学模型。
- 2-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阐述了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 2-4控制系统建模实例: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等。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 3-1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定义了系统时间响应的各种性能指标,如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等,用于评估系统的动态性能。
- 3-2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对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单位脉冲响应等。
- 3-3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深入研究了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包括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等。
- 3-4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介绍了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主导极点的概念、用主导极点分析高阶系统的近似方法等。
- 3-5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阐述了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稳定的充要条件,以及常用的稳定性判据,如劳斯稳定判据等。
- 3-6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讲解了稳态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根据定义求取误差传递函数、由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等。
- 3-7控制系统时域设计:介绍了控制系统时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系统的参数、设计校正装置等。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 4-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引入根轨迹的概念,包括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等,以及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 4-2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详细介绍了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如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根轨迹的分支数、根轨迹的渐近线等,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绘制根轨迹。
- 4-3广义根轨迹:讲解了广义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方法,包括参数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等。
- 4-4系统性能的分析:通过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以及如何根据根轨迹调整系统的参数以改善系统性能。
- 4-5控制系统复域设计:介绍了控制系统复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根轨迹的形状、设计校正装置等。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 5-1频率特性:定义了频率特性的概念,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以及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 5-2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了典型环节和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等。
- 5-3频率域稳定判据:介绍了常用的频率域稳定判据,如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频率稳定判据等,用于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 5-4稳定裕度:阐述了稳定裕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以及稳定裕度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 5-5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定义了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如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带宽等,用于评估系统的动态性能。
- 5-6控制系统频域设计:介绍了控制系统频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设计校正装置等。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 6-1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阐述了系统设计与校正的基本概念和任务,以及为什么需要对系统进行校正。
- 6-2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介绍了常用的校正装置,如超前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等,以及它们的特性和作用。
- 6-3 PID校正:详细讲解了PID校正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比例校正、积分校正、微分校正等,以及PID校正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 6-4串联校正:介绍了串联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等,以及如何根据性能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串联校正方式。
- 6-5前馈校正:阐述了前馈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前馈校正与反馈校正的区别和联系。
- 6-6复合校正:介绍了复合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和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等,以及如何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复合校正方式。
- 6-7控制系统校正设计: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校正方式、计算校正装置的参数等。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 7-1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如离散信号、离散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以及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 7-2信号的采样与保持:阐述了信号的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以及保持器的作用和类型,如零阶保持器、一阶保持器等。
- 7-3 z变换理论:讲解了z变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z变换与拉氏变换的关系,z反变换的计算方法等。
- 7-4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了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等,以及如何建立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 7-5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分析了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包括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z传递函数经w变换后用劳斯判据分析其稳定性,以及离散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等。
- 7-6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研究了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包括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采样器和保持器对动态性能的影响、闭环极点与动态性能的关系等。
- 7-7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介绍了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方法,如最少拍系统的设计、无纹波最少拍系统的设计等,以及如何根据性能指标要求设计数字校正装置。
- 7-8离散控制系统设计: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采样周期、设计数字校正装置等。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 8-1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介绍了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非线性控制系统与线性控制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 8-2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分析了常见的非线性特性,如饱和特性、死区特性、间隙特性等,以及它们对系统运动的影响。
- 8-3相平面法:阐述了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相平面的绘制方法、奇点的分类和性质、相轨迹的绘制方法等,以及如何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 8-4描述函数法:讲解了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描述函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以及如何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自振及有关参数。
- 8-5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介绍了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用逆系统方法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
- 8-6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控制方法、设计非线性控制器等。
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 9-1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引入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方法,包括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建立,以及状态空间描述与传递函数描述的关系。
- 9-2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阐述了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可控性和可观测性与系统结构的关系。
- 9-3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介绍了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李雅普诺夫第二法的应用,用于判断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 9-4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讲解了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反馈和状态观测器改善系统的性能。
- 9-5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设计,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状态反馈增益矩阵、设计状态观测器等。
第十章 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
- 10-1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介绍了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和任务,以及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方法。
- 10-2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阐述了变分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用变分法求解最优控制问题。
- 10-3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讲解了极小值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用极小值原理求解最优控制问题,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极小值原理的应用。
- 10-4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介绍了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方法,包括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的定义、最优控制律的求解方法等。
- 10-5控制系统优化设计: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包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最优控制律、设计最优控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