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中不可思不可辩的问题和判断中的必要假设

不可思不可辩的问题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墨子》无: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智,则可尽、不可尽,不可尽,未可智。

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

空间上,如果有限可以穷尽,如果无限就不可以穷尽。有限还是无限都是不可知的。有无穷尽也是不可以知道的。

如果谈没有,则只能相对于有来谈无。如果没有差别,则无也没法说是无。

《庄子·天下》惠子:“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空间大到无限就没有外在的边界了,空间小到无限就没有内部了。没有广延就不能构成面和立体,怎么大到无限呢?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管子·心术上》:“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既然已经说过合为一体了,还需要言论吗?既然已经说了合为一体,还能说我没有言论吗?万物浑然一体,再加上我的言论,就成为“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

既然浑然一体,为什么还有区分呢?在梦里也有我和蝴蝶的区别,这就是物的变化吧。(也可以理解为人是有目的的呢?还是和万物为一体的一部分变化着的实体呢?)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凡是万物都有开始的时候,有万事万物开始之前,不存在开始的时候,还有“没有开始以前的无始”不存在再之前的时候。万事万物都有其“有”的存在状态;同时也有“无”的存在状态;那么还有在最初,连“无”也不存在的状态,再推理下去,还有连“无也不存在的状态”都不存在的状态。“有”和“无”其实就存在于刹那间,但我们人却对“有”“无”之果的存在并不知道。如今我说了这种“论点”,但谁又知道我所说的这种“论点”是有这种说法还是没有这种说法呢?

庄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

【静态】

①第1组二律背反(关于时间与空间)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②第2组二律背反(关于基本粒子)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

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和可分的。

【动态】

③第3组二律背反(关于自由意志)

正题:世界上存在自由。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④第4组二律背反(关于宇宙的成因)

正题:世界有始因。

反题:世界无始因。

空间乃存于一切外的直观根底中之必然的先天表象。吾人固能思维空间为空无对象,然绝不能想象空间之不存在。故必须视空间为“所以使现象可能”之条件,而不视之为“依存于现象”之规定。空间乃必然的存于外的现象根底中之先天的表象。

时间乃存于一切直观根底中之必然的表象。吾人能思维时间为空无现象,但关于普泛所谓现象,则不能除去此时间本身。故时间乃先天的所授与者。现象之现实性唯在时间中始可能。现象虽可一切消灭;唯时间(为使现象可能之普遍的条件)本身则不能除去者也。

在先天的判断中,吾人欲超越所与概念以外时,唯有在先天的直观中,吾人始能到达概念中所不能发现而确能在“与概念相应之直观”中先天的发现之,且又能综合的与概念相联结之事物。但此类基于直观之判断,绝不能推广至感官对象以外;仅对于可能的经验之对象,始适用有效耳。

黑格尔《小逻辑》

纯存在或纯有被当成逻辑学的开端,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定之物。

这种纯有的纯粹的抽象,是觉对的否定。这种否定,也就是无。

无是自身等同的直接性,有也是如此。因此,“有”与“无”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也是变易。

康德认为,引起矛盾的是内容自身或范畴本身。知性的范畴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是本质的,必然的。世界的本质不应具有矛盾的污点,只好把矛盾归于思维着的理性,或心灵的本质。康德认为,思维去认识无限的时候,本性里便陷于矛盾即二律背反的趋势。

个人观点:

空间边界不可知

无穷小的空间不可知

空间大小变化不可知

世界的起始不可知

时间是否连续不可知或者说运动是否连续变化不可知。(如无法判断运动是否由电影胶片形式一帧一帧的变化)

一个基本粒子具体如何改变另一个基本粒子运动状态不可知。(即因果过程不可知)

基本粒子外是否还有不相互发生作用的粒子不可知。(不发生相互作用的不可知)

基本粒子全部性质不可知,只能根据经验现象假设。(物自体不可知)

无法确定到底是有以上的概念不可思考或不可辩论呢?还是本来就有这些事实不可思考或不可辩论?不确定是概念限制了思考呢?还是事实限制了思考?

空间、外物和人,是没有区别的呢?还是有区别的呢?如果有分别,一定是由人区分。人不能经验到无法经验到的事实,不能想象无法想象的变化。

变化:可以是空间有无之变化,可以是空间形式之变化,可以是空间大小之变化,可以是粒子有无之变化,可以是粒子大小之变化,可以是粒子多少之变化,可以是粒子位置之变化,可以是粒子运动速度之变化,可以是粒子运动方向之变化。到底是那些形式是不变的,那些形式是变化的只有通过一下基本假设进行分析。然而构成这个世界的基础概念:空间、有无、粒子、多少,皆来自经验和思维之中。

来自于经验是因为我们首先肯定了我们经验到的事物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的基本假设,在我们对物体分解过程中验证到了这一假设,如所有物体在分解过程中都是原子构成,原子又是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基本粒子自身包含有空间性质、运动性质、运动的方向性质、相互作用的性质等。这些基本性质体现在大的物体和其组成部分的基本粒子之中。但是其它不可知条件是没法确定也没法想象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必要的。(比如我们可以说基本粒子和其组成的物体都有一个叫X的性质包含其中,但是这个性质不影响我们对物体变化的预测)

要拥有一个判断过程,必要条件为有未变的状态和变化的反应。

假设有最简单的判断形式,逻辑电路Y有输入A,判断输入A有脉冲时导致逻辑电路Y输出一个脉冲。且逻辑电路Y在卫星上高速运行着。

当输入A的高电平使得逻辑电路Y发出一个脉冲。未变的是逻辑电路中原子组合形式,变化的是电压或电流。而电压和电流发生变化,源于电路中原子的电子运动形式发生了变化。

这一变化由输入的电子或电场引起。

电子运动形式发生变化导致电子的相对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电子的运动形式一直在变化,只是它们的之前在空间中的结构形式使电场处于平衡状态,而输入导致了电场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

其中原子空间组合形式是未变的;原子的数量是未变的。

原子的组合形式和数量未变就是变化之中的未变。

逻辑电路原子群在宏观中是高速运动的,输入使原子群电场平衡状态发生变化。这就是未变之中的变化。

其中从宏观看逻辑电路是高速变化的,但是微观看逻辑电路的每一个原子每一刻都在相对范围内振荡着,而每个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未发生变化。脉冲输入输出这一过程发生后逻辑电路恢复到初始状态,只是围绕原子核的电子重新回到平衡状态,而电子一直都是在围绕着原子核转动。脉冲发放前逻辑电路状态是如此,脉冲发放后逻辑电路状态也是如此。虽然具体的每一个电子在逻辑电路中的位置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逻辑电路Y因为原子的空间组合形式,任然被称为逻辑电路Y,但是严格意义上讲逻辑电路Y已经不是脉冲发生前的逻辑电路Y了,而是此刻的逻辑电路Y。逻辑电路Y依然会因为输入A的高电平发出脉冲。

如果逻辑电路Y因为过热内部的原子振荡过于激烈,导致逻辑电路Y的原子组合形式发生变化,逻辑电路Y将不再因为输入A的高电平发出脉冲,那么可以说逻辑电路Y不进行判断工作了。

在上述逻辑电路判断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不变和变化假设条件才能进行呢?

不变的必要条件

1实体存在(基本粒子的存在)

不会突然消失

2基本粒子具有相同性且不会突然转变属性

不具有相同性的基本粒子不能被确定为一类(如果基本粒子属性发生突然转变可视为突然消失)

3实体具有广延

实体的广延属性不会突然消失或改变

4数量关系(基本粒子的数量)

粒子群a>粒子群b, 粒子群b>粒子群c。那么粒子群a>粒子群c。必要条件,只有a、b、c三个数量不变才能进行比较。条件1和条件2满足,才能有数量比较。

5空间结构(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

比如空间中所有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方不会突然变成圆,圆也不会突然变成方。条件1和条件3满足,才能形成空间结构。

变化的必要条件

6运动形式(基本粒子自身的运动规律)

运动的速度在没有外因的情况速度不变,运动方向没有外因不会突然改变。(如果没有这一条件逻辑电路Y中的原子相对位置不会保持不变,当外因存在时比如热量无法及时散失导致原子振荡打破了相对平衡状态,发生了相对位置变化,逻辑电路Y就不工作了)

7相互作用必然发生(基本粒子必须能相互作用)

一个基本粒子导致另一个基本粒子自身状态发生改变(条件3满足,才能假设基本粒子自身状态发生改变,如果没有外因基本粒子自身状态发生改变,便不需要假设基本粒子自身状态需要外因导致。而外因只能源于另一个基本粒子)(如果另一个基本粒子不能导致另一个基本粒子自身状态发生改变,那么逻辑电路Y将不会受输入A影响,逻辑Y将不能工作)

判断为什么需要必要假设

空间、有无、粒子、多少,并不知道具体来自自经验还是思维之中,说是经验却有矛盾,说是思想中的假设却也有符合现实的部分。在判断变化的基本要素的时候必须先确定不变的那一部分,而变化的那一部分也必须单独抽象分离出来,在现实中进行确定。

为什么有普遍性的这一情况呢?

普遍性基于相互作用性引起的变化,从而推断出同一性,因为不能假设不具有同一性的物质能相互发生作用。而变化的存在才能有一个判断过程,变化的存在必然含有不同这一条件。普遍的同一性和不同的存在,导致同一性的假设和不同性的经验发生矛盾。有(基本粒子)在空间(无)中的位置变化,使得有无的转换过程无法知晓,两个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导致运动速度和方向变化的过程无法知晓的。这里的过程都是同一性和不同性的矛盾如何转换实在是个难题。

变化相对于不变才能谈变化,没有不变就无法谈变化,思考是一个判断过程,没有变化无法判断,没有不变也无法判断,只有暂时不变的事实变化了才成为一个判断过程。

对未知的经验考察需要必要假设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变化过程已经发生,是因为之前未发生变化的(原子的组合形式)那部分发生变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原子组合形式从而被记录下来,便可以确定变化存在着,不变的那部分必须通过经验归纳和必要假设在现实实验中对比才能确定,而这样的确定是有局限性的。具体的变化过程的确难以完全把握。

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我们只能确定的是水出现了,氢气和氧气减少了,如果它们反应没有放出热量我们是无法认识到,能量包含在氢气和氧气之中。如果非得假设说氢气和氧气中含有X,然而当氢气和氧气反应时包含其中的X的量并没有变化时,我们只能假定氢气和氧气中不含有X,而不能否定其X的存在。当X因为某一条件满足时,其量发生变化并引起某一可以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发生变化后被感知到,便能确定X存在了。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我们任然没有认识到未知的不可确定性,我们不确定某个方式是否会导致一个X出现,而这X又是我们无法应对的。我们需要足够清楚实践过程需要付出的成本。实验需要严密的假设,而非随意实验。

理论中的基本假设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所以没有真正可靠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又如何靠实验来验证呢?我们只能说这个假设符合以往的经验,实验需要严密的假设进行指导。

盲目的实验只能得到变化的结果,无法考察具体变化的那一部分和过程。严密假设后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再谨慎在现实中实验对比,这样既事半功倍,也相对安全。如果人类不想因为一个小小实验终结自己,需要对未知保持基本的敬畏。(人类有时连一个微小的病毒都束手无策)

感觉这是一个无聊又晦涩的论述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玄之又玄的玄学,实在是无法进行下去了。还是关心一些现实的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