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硅言。入职第一周,我被主管叫到实验室:“芯片有个信号异常,你和前端同事一起去做FIB修改,再现场Probe抓波形分析。”听到“FIB”“Probe”这两个词,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这到底是啥?是某种神秘代码,还是实验室黑话?直到站在那台闪着冷光的聚焦离子束(FIB)设备前,看着工程师用离子束在芯片上“雕刻”线路,完成后通过Probe机台,使用“扎针”的方式引出被测信号,我才意识到:FIB与Probe,是芯片失效分析中的“微创手术刀”与“听诊器”。
一、FIB:芯片的“微创手术刀”
什么是FIB?
FIB(聚焦离子束,Focus Ion Beam)是半导体行业中的“纳米级手术刀”,通过高能镓离子束对芯片进行精准切割、沉积或修改电路。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无需重新流片,即可修复设计缺陷或提取内部信号。芯片流片(试生产)后,如果发现设计缺陷(比如某条电路走错路了),传统方法只能重新设计、重新流片,耗时数月、烧钱千万。而FIB能直接在芯片上现场修改电路,就像医生用手术刀切除病灶,无需重新流片!
FIB如何拯救问题芯片?
- 电路修改:例如,在模拟模块的Bandgap电路输出端发现设计错误,FIB可切断原有走线并沉积新金属,重新连接正确路径。
- 信号侦错:通过FIB在芯片表面“长”出临时测试点(Probe Pad),将内部信号引至表层,供探针直接接触测量。
- 晶背修补:针对先进制程(如3nm)的复杂布线,FIB甚至可从芯片背面穿透硅基材进行修改,成功率更高。
二、Probe:芯片信号的“听诊器”
什么是Probe?
Probe(探针测试)是用金属探针直接接触芯片的焊盘(Pad),实时抓取内部电信号的技术。Probe测试分为两类:晶圆探针测试(CP测试)和失效分析中的定点信号抓取,核心是通过探针接触芯片焊盘(Pad)进行电信号验证。
- 晶圆测试(CP测试):在封装前筛选不良裸片(Die),通过探针卡(Probe Card)接触晶圆上的芯片焊盘,进行AC、DC、功能等测试,筛掉坏芯片,避免封装浪费。
- 芯片失效后,用Probe定位故障点。当FIB修改后需验证信号,工程师会再用Probe探针台定点接触芯片焊盘,通过示波器抓取波形分析。
从失效定位到修复验证
在芯片失效分析中,FIB与Probe常联动:Probe定位电性异常,通过电测发现漏电或短路点;FIB物理干预,切割或修复缺陷区域;二次Probe验证,重新抓取信号确认修复效果。典型流程:
失效芯片 → Probe电测发现异常 → FIB截面分析/修复 → Probe复测 → 数据对比 → 结论输出
回望初次面对FIB与Probe的手忙脚乱,如今更深刻体会到:芯片测试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耐心与全局思维的考验。每一次探针接触、每一束离子雕刻,都在微观世界中书写着“零缺陷”的追求。现在,硅言终于理解:FIB与Probe不仅是工具,更是工程师与芯片对话的语言。它们让不可见的缺陷显形,让纳米级的误差无所遁藏。
关注硅言芯语,带你解锁半导体行业的全部秘密!
⚠️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综合公开报道、行业分析及第三方研究,信息存在时效性局限,技术描述可能存在专业偏差,部分含推测性表述,如有疏漏请联系修正。
🛡️ 版权声明:
未经许可禁止商用,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