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无源器件 功分器1 新型方波导双模无功功分器

摘要:

        本名证明了一种基于有着特定功能的(dedicated)T性匹配元件(散射件)的进化结点的新型波导双模两路功分器的可行性。这个散射件,有着面向三个部分的匹配部分,提供了等效功分并且朝着对应的输出端口传输矩形波导的两个TE10/TE01正交模式。所提出的设计紧凑,易于比例变化并且能够级联来获得2^N个端口,N是分级的数量(it can be cascaded to obtain 2N output ports, being N the number of division stages,其中being引导非限制性定语,being N the number of division stages分词短语,可以把begin理解为分词短语的系动词。)此外,此结构代表了在科学文献中报道的首个波导双模两路反应式功分(三个物理端口)。一个模范(exemplar)被生产了显示在12GHz的11%相对带宽和低于-50dB的交叉互耦。在输出端口之间的传输损耗和隔离与电磁仿真吻合得很好。

索引词:

双模,功率合成器,功分器,十字转门,波导。

简介:

        通信期间在近些年来的数量提升要求能够分配最大信息的更宽带宽。对于指定的热门应用,例如卫星通信,其中带宽被国际规范,拓宽带宽不是一个选项。因此,在相同频带内使用正交极化上升为双倍通信容量的最佳解决方案。

        传统地,在天线馈网中的双模硬件已经被最小化了由于实现基础功能的恰当设计的缺失。这就是功率分配,联合和传输通常在单模工作上实施的原因,因此降低了信息传输容量。因此,一些接收机结构或者新一代波束形成网络将在它们的结构中受益于双模功分和联合器的包含。

        在波导技术中对于此结构的研究在文献中引入了非常限制的工作。基于双模定向耦合器的概念,一种三路功分器在方波导中被证实获得了几乎9%的带宽。这个六端口网络基于耦合孔数量来实现所需的性能。更近的工作剖析(exploited)了定向耦合器的类似理念来分离双模信号但没有提升电气性能。在所有这些结构中,端口的过剩需要适当加载额外的硬件并且大量孔会造成结构冗余而远离紧凑设计并且其在使用在波束形成网络中变得不切实际。在[6]中,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并紧凑的结构在圆波导中来获得双模四路功分器。如此拓扑基于十字转门概念,因此在20%的相对带宽内实现了良好的性能。然而,此设计被限制在4^N端口,N是分级的数量并且当只有两个输出端口被需要时掩盖了其作用。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见图1)来获得一个方波导双模两路反应式功分器。其紧凑结构基于一个三端口使用一对三个端口提供圆多级匹配的进化匹配结构(散射件)的类十字转门结(T型结)。散射件被适当设计了以至于它能适当地从公共端口驱动两个线极化朝向两个输出端口同时保持高度的交叉极化隔离和严格高次模自由工作。因此,所提出网络,不像在文献中所提出,自然地具有反应性并且不会提供需要装载额外匹配硬件的过剩端口,因此提供了首个有效的双模功分器。此外,所提出的结构可以比例导任何频带并且能够连接(concatenated)来生成有着2^N个端口的功分器,其很适合于先进的波束形成网络。

功分器解释

        在新结构背后的主要原理是使用十字转门的已知能力(通过合并(merge)每对矩形输出到一个单个方波导中同时在两个模式之间保持高度隔离度)。从结果来看,这个三物理端口的电路有着六个电气端口,能够被视为两个独立三端口单模电路的总和,一个对应每个正交模式。

        在传统的十字转门结[8]中,有着一个公共端口和四个微扰中心匹配单元(散射件)的输出端口。对称性质被用于在对应的单模矩形输出端口等分两个正交的输入模式。在此,一个三端口结构,例如任意的反应式双路功分,对称概念对应两个正交模式不能在结处保持并且不得不实施一个不同的方法。本工作提出了一个有着面向阶梯阻抗变换器的T型中心散射体以至他们可以引导两个正交模式通过这个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假定一个有着方波导端口的结构,这里由两个在公共端口的简并(degenerate)模式TE10和TE01需要被方便功分。模式TE01[见图2(a)]表现得本质在一个传统十字转门结,也就是说,它可以用一个单个金属柱来等分。为了避免输入端口遇到金属柱时的阻抗失配,有着更宽尺寸的两个沿着对应模式方向的小阶梯(扩宽图2(a)的x方向)被首次引入来提升此模式的电气性能。相反地,模式TE10需要三个横向臂(T型金属柱)来被适当传输到输出端口。没有这个调整,后一个模式将不会被功分或传输。此外,当两个简并模共享相同的方同轴阻抗转换器,其对于所谓的类十字转门TE01模式决定必要对于TE10模式并不便利。这种情况在图3中显示得更为清晰,其中对于两个模式的回波损耗并不够高并且在不同频率下出现了最小值,这严重限制了最终的应用。

        从图2,可以清楚看到两个模式的幅度被等分但是TE01模式的场分布在输出端口显示了反相输出,同时TE10模式提供同相等分。这个结构表现得,从一个更通用的视角来看,一个三端口模式独立的魔T,一个模式同相等分,其正交模式反相等分,并且两个模式有效解耦。所提出的结构的理论散射矩阵在(1)中给出,其中a_iTE_{xy}是在端口i(i = 1...3)对于模式TE_{xy}的入射波电压并且b_iTE_{xy}是在端口i(i = 1...3)对于模式TE_{xy}的反射波电压。正交模式之间的传输参数对所考虑的端口独立为0。

功分器详细设计

        功分器的设计原理遵循传统十字转门结的相同设计理论但是由于其有着对于双模工作改进造成的特殊性。中心单元工作为一个调整和分离对应模式的阻抗变换器,部分的数量被基于带宽和回波损耗来选择。对于T型散射件的尺寸遵循建立好的有着金属柱的结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结构不同于[9]-[11]中的结构,但是一个类似的(analogous)步骤能被遵循来获得初始值,其关于结的xz面和yz面的对称性被严格保持。除了理论层面,确定的机械限制被施加在一些散射体尺寸上:例如,中心柱的直径和高度,横向臂被添加的位置至少与这些横向柱第一部分的直径相等。

        在设计中一个更重要的限制是保证高次模不沿着电路端口传播。为了这个目标,图4给出了第一高次模的截止波长,除了基模TEM模式,在一个有着圆形内导体的方波导中。当第二高次模的曲线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更宽范围的内导体,TE11模式几乎平坦,TE01/TE10模式的单独传播足够宽来保证高次模可以在30%的分数带宽自由工作。    

        电路,如第二部分所描述,有着不期望的特点。对于模式TE01的带宽限制,显然地出现在图3中,这是由散射件的横向臂造成的。对于这个模式,一个没有横向臂的短的散射件将更有利于在大带宽上获得一个好的回波损耗通过遵循传统的十字转门结设计。然而,如之前所解释,这种结构不允许正交模式TE01的传输,因此抑制了双模工作。因此,必须在两个模式的传输中做一个取舍,在电路性能中也是。

        为了调谐两个回波损耗曲线在相同频带上来提升带宽性能,需要一直记住两个正交模式共享散射件的内部部分和方同轴阻抗变换器,因此很有必须来做一个模式独立匹配元件的分集来平衡整体电气性能。在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中,在每个多余端口的额外匹配阶梯被考虑了(见图1和图5)。这些匹配台阶式在z方向的简单扩展,这是对于两个输出端口,由参数W_{mo},H_{mo}定义;在y方向,对于公共端口,由W_{mi},H_{mi}定义。

        所选择的解决方案在图6中给出了原理图其中对于两个简并模式的电气等效电路的独立性是有可能的由于他们的高度隔离度。在图6中,虚线块对应着指定每个模式的特定的电路部分。这些模块包括散射件的核心(innermost)部分和外部模式独立匹配阶梯。三个匹配阶梯的模式独立性能被清楚地建立因为它们表现为一个模式的平行电感器(inductor)并对于两个模式为平行电容器(capacitor)。电路的剩余部分,也就是一组同轴方波导转换器,由两个正交模式共享。 

        三个额外的电抗(reactance)不仅拓宽频率而且提升反射值,在最终的仿真和实测结果中被证实。特别地,由W_{mi},H_{mi}定义的匹配阶梯调整并提升模式TE10的反射,由W_{mo},H_{mo}定义的匹配阶梯主要控制模式TE01的响应。如果需要拓展带宽可以添加更多匹配级。

        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被应用在12GHz处有着10%相对带宽的非常紧凑功分器的设计。方波导的尺寸被选择以至于对于两个传播模式的解释频率(f_c = 9.75GHz在感兴趣的频带之下。)对于在端口可得的匹配阶梯的初始值被设置为W_m = 1.5a, H_m =\lambda_g/14,\lambda_g是在f_0处的波导波长。所提出功分器的最终尺寸,如图5中所示并且在表I中示出,并且在使用µ Wave Wizard from Mician GmbH的3D有限元能力来最终优化。为了强调本设计的可比例化能力,所有物理参数被对输入/输出方波导尺寸归一化。

        仿真结果(为了和实测结果更好的比较)用实现如图9-12中所示。优化的相对带宽是11%,定义为对于两个简并模回波损耗优于20dB的频率范围。从输入到输出端口的传输对同一模式约为-3.05dB,在仿真中应用电导率为\sigma = 3.72 \times 10^7 S/m的铝。另一方面,交叉耦合,定义为对于正交模式从公共输入端口到任意输出端口的传输,低于-60dB。最终,输出端口之间的隔离达到了理论的6.02dB。此功分器通过双模直接波导部分或者弯头很容易级联获得2^N输出端口,如图7所示,N=2。

机械设计与实测结果

        如图1所示,功分器的每半都使用标准的半径为1mm的数字控制CNC铣削技术的单层铝加工。两半相对xz面对称,因子最小化了制造时间和成本。关于散射件,它从原材料的独立块分离出来,其被插在模块之一的结上在合起来之前。通过方形截面可以保证恰当的散射体对齐在第一个圆柱体截面下。散射体和功分被这样设计以至在底部一个销钉和螺母(nut)被用于轻微地把散射体固定在功分主体上。生产的双模功分的图片如图8所示。

        对于电路特性,一个装有商用的同轴到WR75的过渡段的矢网被连接到专用的(dedicated)WR75到方波导锥形过渡段和最终到功分器端口的过渡段。矢网被在WR75波导端口校准(calibrated)通过使用TRL校准技术。这就意味着必要的WR75到方波导的响应没有从实测数据中移除。在这些测量中,没使用的端口装载了一个方到圆波导过渡段其圆波导辐射负载特别设计来提供对于两个模式优于40dB的回波损耗。VNA端口的适当90度旋转允许一个更简单的频率选择,TE10或TE01,用了测量任何指定的响应。最具代表性的参数如图9-12所示。

        从这些结果中,获得了11%(11.3-12.6GHz)的相对带宽。交叉耦合低于-50dB,着保证了高效的双模工作。在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的实测传输损耗对于相同模式有着3.2dB的绝对值,其比预测值略微高。差异是由于实际铝的更低的电导率,材料粗糙度,在校准中没包含的必要锥形过渡的插损。此外,输出端口之间的隔离约为6dB,达到了对于三端口器件的理论。最终,表II给出了实际结果与在文献中发表的双模功分器的比较。

结论

        一个用于实现波导双模两路功分的新型结构被提出了。此结构基于一个实施面向所有端口的圆柱形匹配部分的进化散射件。这个散射件保证了线极化和其正交极化的等分并把他们以基于考虑模式同相和反相特性和相同幅度传输到输出端口。额外的匹配阶梯被实施在方波导分支来提升在期望带宽内的频率性能。所提出的设计易于比例化并且能连结来获得2^{N}的输出端口。实测结果证明其真实的双模工作和使其适用于高通量的波束形成网络。据我们认知,这个结果代表了已经报道的第一个两路双模无功功分器(三个物理端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