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点赞收藏是我继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一定要点击如下的蓝色字体链接,那是获取资料的入口!
现分享下2023年数学建模国赛B题思路完整版:
解题思路
问题一
在多波束测深系统中,覆盖宽度 𝑊 和相邻条带之间的重叠率 𝜂 可以通过考虑海底坡度 𝛼 来建立数学模型。以下是建立该模型的一种方法:
问题二
让我们假设有一个多波束测深系统,其中测量船以固定间距进行测线,水深为
要建立多波束测深的覆盖宽度数学模型,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问题三
为了设计一组满足要求的测线,我们首先需要确定测线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测线的方向和间距。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多波束换能器来进行测量,其开角为 120∘。考虑到尽可能减少测量长度,我们可以选择沿着海域矩形边界的方向进行测线设计。
具体的测线设计方法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测线的起点和终点。根据海域的尺寸,我们可以选择起点位于西南角(即长边的一个端点),终点位于东北角(即长边的另一个端点)。
确定测线的方向和间距。由于海域中心点处的海水深度为 110 m,而西深东浅,坡度为 1.5∘,我们可以假设海水深度沿着东西方向线性变化。根据斜率为 1.5∘,在宽度方向上,深度每增加 1 海里,海底下降 16.3 m。
为了确保完全覆盖整个待测海域,我们可以将海域划分为多个条带,并在每个条带上设计一条测线。每个条带的宽度可以根据多波束换能器的开角和要求的重叠率来确定。
为了满足题目要求的重叠率为 10%~20%,可以选择相邻条带之间的重叠率为 15%。这意味着每条测线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应为相邻条带宽度的 85%。
计算测线的具体位置和间距。根据所得的条带数量,在海域的长度方向上确定测线的位置和间距。根据相邻条带之间的重叠率为 15%,可以将每条测线的起点选择在前一条测线终点的后 85% 的位置处。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测线,其长度最短且能够完全覆盖整个待测海域,并满足相邻条带之间的重叠率为 10%~20% 的要求。具体的测线位置和间距可以根据所得的条带数量和上述方法进一步计算得到。
问题4
设计测线并计算指标,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导入海水深度数据(附件.xlsx)并进行处理。读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海水深度的网格或矩阵,以便后续计算使用。
确定测线的方向和间距。根据题目描述,可以选择沿着海域矩形边界的方向进行测线设计。测线间的初始间距可以根据多波束换能器的开角来确定。
划分条带并设计测线。根据海域尺寸和选择的测线方向,将海域划分为多个条带,并在每个条带上设计一条测线。确保测线起点和终点位于海域边界上。
确定相邻条带之间的重叠率。根据要求,控制相邻条带之间的重叠率在 20% 以下。调整测线的位置和间距,使其满足重叠率要求。
计算测线的总长度。将所有设计的测线长度相加,得到测线的总长度。
计算漏测海区占总待测海域面积的百分比。根据设计的测线位置和海水深度数据,确定未被覆盖的海区,在计算面积时考虑海域的尺寸。
计算重叠区域中超过 20% 重叠率的部分的总长度。根据设计的测线位置和重叠区域的位置,计算重叠区域中超过 20% 重叠率的部分的长度。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设计出测线,并计算测线的总长度、漏测海区占比以及重叠区域中超过 20% 重叠率的部分的总长度。这些指标将帮助评估测线设计的效果。具体的计算需要根据海域数据和具体的测线设计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