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采用串口DMA方式向上位机连续发送数据。

前言

  • 我们知道CPU有转移数据、计算、控制程序转移等很多功能,系统运作的核心就是CPU,CPU无时不刻的在处理着大量的事务,但有些事情却没有那么重要,比方说数据的复制和存储数据,如果我们把这部分的CPU资源拿出来,让CPU去处理其他的复杂计算事务,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利用CPU的资源呢?因此,转移数据(尤其是转移大量数据)是可以不需要CPU参与。比如希望外设A的数据拷贝到外设B,只要给两种外设提供一条数据通路,直接让数据由A拷贝到B,不经过CPU的处理。
  • DMA就是基于以上设想设计的,它的作用就是解决大量数据转移过度消耗CPU资源的问题。有了DMA使CPU更专注于更加实用的操作、计算、控制等。

软件版本:
STM32CubeMX:6.30
KEIL:5.0
FIyMcu:V0.993
开发板:STM32F103C8T6

DMA介绍:

  1. DMA定义:

DMA用来提供在外设和存储器之间或者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无须CPU的干预,通过DMA数据可以快速地移动。这就节省了CPU的资源来做其他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串口使用DMA与不使用DMA的区别
    通俗的讲:在没有DMA之前,串口每次发送数据时都要由CPU将源地址上的数据拷贝到串口发送的相关寄存器上;串口每次接收数据时都要由CPU将发送来的数据拷贝到主存上。而加了DMA后,只需要告诉DMA源地址和目标地址,DMA通道就能够自动进行数据的转移,即CPU只需要告诉DMA:串口需要发送的数据在哪里,串口接收到的数据应该存在哪里,运输的工作则交由DMA去做,运输期间CPU就可以去处理别的事情,这就大大提高了CPU的运行效率。

  2. DMA传输方式

DMA的作用就是实现数据的直接传输,而去掉了传统数据传输需要CPU寄存器参与的环节,主要涉及四种情况的数据传输,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从内存的某一区域传输到内存的另一区域(外设的数据寄存器本质上就是内存的一个存储单元)。四种情况的数据传输如下:

  • 外设到内存
  • 内存到外设
  • 内存到内存
  • 外设到外设
  1. DMA控制器结构
    Stm32最多有:2个DMA控制器,各8个数据流,每个数据流有8个通道(或请求),每个通道有一个仲裁器,用于处理请求的优先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DMA控制器的特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DMA数据传输方式
    方法1:DMA_Mode_Normal 正常模式:
    当一次DMA数据传输完后,停止DMA传送 ,也就是只传输一次
    方法2:DMA_Mode_Circular 循环传输模式:
    当传输结束时,硬件自动会将传输数据量寄存器进行重装,进行下一轮的数据传输。 也就是多次传输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DMA工作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DMA参数传输

数据传输,首先需要的是1 数据的源地址 2 数据传输位置的目标地址 ,3 传递数据多少的数据传输量 ,4 进行多少次传输的传输模式。DMA所需要的核心参数,便是这四个。

当用户将参数设置好,主要涉及源地址、目标地址、传输数据量这三个,DMA控制器就会启动数据传输,当剩余传输数据量为0时 达到传输终点,结束DMA传输 ,当然,DMA 还有循环传输模式 当到达传输终点时会重新启动DMA传输。

对于大容量的STM32芯片有2个DMA控制器 两个DMA控制器,DMA1有7个通道,DMA2有5个通道。 每个通道都可以配置一些外设的地址

DMA库函数配置过程:
1、使能DMA时钟:RCC_AHBPeriphClockCmd();
2、初始化DMA通道:DMA_Init();
3、使能外设DMA;
4、使能DMA通道传输;
5、查询DMA传输状态。

一、创建工程

1、设置RC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设置串口

点击USATR1设置MODE为异步通信(Asynchronous),波特率为115200 Bits/s。传输数据长度为8 Bit。奇偶检验无停止位1 接收和发送都使能,GPIO引脚自动设置 USART1_RX/USART_T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VIC Settings 一栏使能接收中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DMA设置

点击DMASettings 点击 Add 添加通道,选择USART_RX USART_TX 传输速率设置为中速,DMA传输模式为正常模式,DMA内存地址自增,每次增加一个Byte(字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MA基础设置

右侧点击System Core 点击DM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MA Request : DMA传输的对应外设

注意: 如果你是在DMA设置界面添加DMA 而没有开启对应外设的话 ,默认为MENTOMEN

Channel DMA传输通道设置
DMA1 : DMA1 Channel 0~DMA1 Channel 7
DMA2: DMA2 Channel 1~DMA1 Channel 5

Dirction : DMA传输方向
四种传输方向:

外设到内存 Peripheral To Memory
内存到外设 Memory To Peripheral
内存到内存 Memory ToMemory
外设到外设 Peripheral To Peripheral

Priority: 传输速度

最高优先级 Very Hight
高优先级 Hight
中等优先级 Medium
低优先级;Low

DMA传输模式

Normal:正常模式 当一次DMA数据传输完后,停止DMA传送 ,也就是只传输一次

Circular: 循环模式

传输完成后又重新开始继续传输,不断循环永不停止

时钟源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的设置参考:【STM32】系统时钟RCC详解(超详细,超全面)

生成项目

配置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在Keil中给项目编写程序

1、编写代码

  • 在main.c文件中main函数中初始化处添加以下代码、
uint8_t Senbuff[] = "Hello windows!";  //定义数据发送数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main.c文件中main函数中的while循环里编写以下代码:
 HAL_UART_Transmit_DMA(&huart1, (uint8_t *)Senbuff, sizeof(Senbuff));
  HAL_Delay(10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连接电路

usb to ttl ----> STM32F103C8T6核心开发板
3V3 —> 3V3
GND —> GND
RXD —> A9
TXD —> A10
核心板boot0接1
核心板boot1接0

boot的接法见STM32F103C8T6寄存器实现流水灯结尾部分。
电路连接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接上开发板烧录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右边进度窗口表示烧录成功。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DMA是一个好的搬运工,将数据从一个地址空间复制到另一个地址空间,提供在外设和存储器之间或者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STM32F103C8T6核心开发板下,采用串口DMA方式向上位机连续发送数据的实例详解
DMA通信原理及编程实验,DMA方式向上位机连续发送数据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以下是使用STM32F401配置串口2的DMA并通过DMA发送数据上位机的C语言标准库代码: ```c #include "stm32f4xx_hal.h" #include <string.h> UART_HandleTypeDef huart2; DMA_HandleTypeDef hdma_usart2_tx; void SystemClock_Config(void); static void MX_GPIO_Init(void); static void MX_DMA_Init(void); static void MX_USART2_UART_Init(void); char buffer[100]; //用于存储要发送的数据 int main(void) { HAL_Init(); SystemClock_Config(); MX_GPIO_Init(); MX_DMA_Init(); MX_USART2_UART_Init(); while (1) { sprintf(buffer, "Hello World\r\n"); //要发送的数据 HAL_UART_Transmit_DMA(&huart2, (uint8_t*)buffer, strlen(buffer)); //通过DMA发送数据 HAL_Delay(1000); //每隔1秒发送一次 } } void SystemClock_Config(void) { RCC_OscInitTypeDef RCC_OscInitStruct = {0}; RCC_ClkInitTypeDef RCC_ClkInitStruct = {0}; __HAL_RCC_PWR_CLK_ENABLE(); __HAL_PWR_VOLTAGESCALING_CONFIG(PWR_REGULATOR_VOLTAGE_SCALE1); RCC_OscInitStruct.OscillatorType = RCC_OSCILLATORTYPE_HSI; RCC_OscInitStruct.HSIState = RCC_HSI_ON; RCC_OscInitStruct.HSICalibrationValue = RCC_HSICALIBRATION_DEFAULT; RCC_OscInitStruct.PLL.PLLState = RCC_PLL_ON; RCC_OscInitStruct.PLL.PLLSource = RCC_PLLSOURCE_HSI; RCC_OscInitStruct.PLL.PLLM = 16; RCC_OscInitStruct.PLL.PLLN = 336; RCC_OscInitStruct.PLL.PLLP = RCC_PLLP_DIV4; RCC_OscInitStruct.PLL.PLLQ = 7; if (HAL_RCC_OscConfig(&RCC_OscInitStruct)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if (HAL_PWREx_EnableOverDrive()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RCC_ClkInitStruct.ClockType = RCC_CLOCKTYPE_SYSCLK|RCC_CLOCKTYPE_PCLK1|RCC_CLOCKTYPE_PCLK2; RCC_ClkInitStruct.SYSCLKSource = RCC_SYSCLKSOURCE_PLLCLK; RCC_ClkInitStruct.AHBCLKDivider = RCC_SYSCLK_DIV1; RCC_ClkInitStruct.APB1CLKDivider = RCC_HCLK_DIV2; RCC_ClkInitStruct.APB2CLKDivider = RCC_HCLK_DIV1; if (HAL_RCC_ClockConfig(&RCC_ClkInitStruct, FLASH_LATENCY_5)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 static void MX_USART2_UART_Init(void) { huart2.Instance = USART2; huart2.Init.BaudRate = 115200; huart2.Init.WordLength = UART_WORDLENGTH_8B; huart2.Init.StopBits = UART_STOPBITS_1; huart2.Init.Parity = UART_PARITY_NONE; huart2.Init.Mode = UART_MODE_TX; huart2.Init.HwFlowCtl = UART_HWCONTROL_NONE; huart2.Init.OverSampling = UART_OVERSAMPLING_16; if (HAL_UART_Init(&huart2)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 static void MX_DMA_Init(void) { __HAL_RCC_DMA1_CLK_ENABLE(); HAL_NVIC_SetPriority(DMA1_Stream6_IRQn, 0, 0); HAL_NVIC_EnableIRQ(DMA1_Stream6_IRQn); hdma_usart2_tx.Instance = DMA1_Stream6; hdma_usart2_tx.Init.Channel = DMA_CHANNEL_4; hdma_usart2_tx.Init.Direction = DMA_MEMORY_TO_PERIPH; hdma_usart2_tx.Init.PeriphInc = DMA_PINC_DISABLE; hdma_usart2_tx.Init.MemInc = DMA_MINC_ENABLE; hdma_usart2_tx.Init.PeriphDataAlignment = DMA_PDATAALIGN_BYTE; hdma_usart2_tx.Init.MemDataAlignment = DMA_MDATAALIGN_BYTE; hdma_usart2_tx.Init.Mode = DMA_NORMAL; hdma_usart2_tx.Init.Priority = DMA_PRIORITY_LOW; hdma_usart2_tx.Init.FIFOMode = DMA_FIFOMODE_DISABLE; if (HAL_DMA_Init(&hdma_usart2_tx)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__HAL_LINKDMA(&huart2,hdmatx,hdma_usart2_tx); } void HAL_UART_MspInit(UART_HandleTypeDef* uartHandle)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 = {0}; if(uartHandle->Instance==USART2) { __HAL_RCC_USART2_CLK_ENABLE(); __HAL_RCC_GPIOA_CLK_ENABLE(); GPIO_InitStruct.Pin = GPIO_PIN_2; GPIO_InitStruct.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Pull = GPIO_NOPULL; GPIO_InitStruct.Speed = GPIO_SPEED_FREQ_VERY_HIGH; GPIO_InitStruct.Alternate = GPIO_AF7_USART2; HAL_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 } } void HAL_UART_MspDeInit(UART_HandleTypeDef* uartHandle) { if(uartHandle->Instance==USART2) { __HAL_RCC_USART2_CLK_DISABLE(); HAL_GPIO_DeInit(GPIOA, GPIO_PIN_2); } } void DMA1_Stream6_IRQHandler(void) { HAL_DMA_IRQHandler(&hdma_usart2_tx); } void Error_Handler(void) { __disable_irq(); while (1) { } } ``` 在这个代码中,我们使用了HAL库和标准库混合编程。其中,串口的初始化使用了HAL库的函数,而DMA的初始化和发送数据使用了标准库的函数。 在主函数中,我们循环发送数据。使用sprintf函数将要发送的数据存储在buffer数组中,然后通过HAL_UART_Transmit_DMA函数使用DMA发送数据。这个函数的参数是UART_HandleTypeDef结构体、要发送的数据的指针和数据长度。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数据长度设置为要发送的字符串长度。 在MX_DMA_Init函数中,我们使用HAL_DMA_Init函数初始化DMA,并使用__HAL_LINKDMA宏将DMA与UART2关联起来。在DMA初始化时,我们需要指定DMA的方向、数据的对齐方式、传输模式等参数。在本例中,我们将数据从内存传输到外设,数据对齐方式为字节对齐,传输模式为普通模式。 在UART的中断处理函数DMA1_Stream6_IRQHandler中,我们使用HAL_DMA_IRQHandler函数处理DMA中断。 最后,在Error_Handler函数中,我们关闭所有中断并进入死循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