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概括介绍RPA的技术架构,包括内部架构和外部接口两个部分。
一、关于RPA内部技术架构
话不多说,直接看图说话,RPA的内部架构(或者称为产品架构吧)如下图所示。
总体来说包括RPA客户端③和④、RPA服务器端②、以及RPA集成开发环境①三部分(集成开发环境缩写为IDE,IDE算不上技术架构的部分,每家RPA产品都会提供一个IDE);其中RPA客户端包括交互式③和非交互式④两类。
图中总体来讲包括RPA客户端和RPA服务器端。RPA客户端安装在PC端,模拟人进行“大量重复”且“规则固定”的业务流程处理;RPA服务器端则用来管理RPA客户端。
1.1. 关于RPA服务器端
也可理解为RPA管家,就是负责管理“机器人”的“机器人”。
RPA管家的职责包括:RPA功能版本管理、RPA客户端运行监控、任务分配、运行结果展现及日志分析等。
1.2. 关于RPA客户端
依据是否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分为交互式RPA和非交互式RPA。
非交互式RPA就是完全不需要人参与的机器人(也称为后台机器人)。
交互式RPA的“交互”,从业务角度理解应该为“人机交互”(如何实现人机交互后续文章再专门讨论)。
另外一种“交互”的理解是:机器人的启动是否需要人工触发?(必须由人工触发启动的机器人也称为前台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