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你自己-克里希那穆提

生活究竟应该如何?—没有任何向导,你必须先认识你自己

这个世界一向习惯遵守传统的途径,我们不假思索地追随别人所担保的无忧无虑的精神生活,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人类百万年的历史都活在权势、地位、名望、成就等欲念之中,在贪婪、嫉妒、仇恨、焦虑和绝望和偶然的爱与快乐中打转。
为了追求生活的真相,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你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和自己的徒弟。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

1、当你能拒绝所有的权威,就表示你已经不再恐惧,你即不怕犯错,也不惧于是是非非。
2、当你不再向任何人、物求助时,你就有了主动发现的自由,就有活力。
3、摒弃自己内心的权威,那些由自己的经验所累积的意见、知识、观念及理想,才能看到 变化、进展 和 本质。
4、面对自己的真相,探索自我,注视着它,让自己孤独吧,不要逃避你一想逃避,恐惧就趁虚而入了。
5、人无法独自存在,因此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
6、一开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看不见真相了,中立于所有的赞成与不赞成以及所有的论点之外。
7、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当快乐中断了,或是想要逃避痛苦时,你才会亲眼看到自己的局限。
8、你必须正视当下,才能面对事实,如果你不断逃避当下,不容许它出现在眼前,你怎么能面对它?

如何认识自己?—不再向外寻求,不带任何拣择之心,不受时间限制的审视

只有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时,你才会明白自己所有层面的意识。 意念的活动和各种的互动关系,都包含在意识的完整领域里,其中包括所有的动机、意图、欲望、享乐、恐惧、灵感、渴望、期待、哀伤和快乐,但是我们却把它划分为活跃的和潜伏的上、下两种层面;大部分人的人生只占据了意识的一个小角落,而其余的被我们称为潜意识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各种动机、恐惧和种族遗留下来的特质。
我们时常活得支离破碎,不同场景不同形象,所想所思所说都有差异,不同外部因素影响下我们反应也不相同,其不可思议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一步步、一层层地去挖掘检视每个思想、感觉及动机。**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我的心不再向外寻求,这就是关键所在。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没有任何目的地为了整洁的自身而保持整洁,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快感与恐惧—欣赏而非被快感左右,面对真相才能消除恐惧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我们从生到死都在追求快感。快感是经由四个阶段产生的,也就是知觉、感觉、接触以及欲望。 例如,我看到一辆漂亮的汽车,于是得到一种感觉,由看见生出某种反应,然后我触摸它,或在想像中触摸它,接着,便生出想要拥有它,而且想借着它来炫耀自己的欲望。如果能以愉悦的心情观赏它,而不期望重复这个经验,那么痛苦及恐惧便无从生起;反之我的心念一进入,问题就来了。
人们生活中最基本而始终关切的事都是自己, 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从小接受的全是鼓励竞争与制造恐惧的教育,我们全都背负着莫名的恐惧,就是这可怕的东西使我们的日子变得怪癖、扭曲而阴沉。恐惧是由念头 引发的形成,恐惧的主因之一,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真相。 愈想逃避愈助长了恐惧的威势。除了认识恐惧的心理过程以外,我们还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发展出来的逃避自我的网络。 如果包括大脑的心智只是一味企图克服恐惧,而用压抑、锻炼、控制、曲解种种方法,必将引发摩擦和挣扎,而耗散我们的生命力的,就是这些挣扎的活动。
过去的恐惧虽然会反射到未来,其实我们只是怕旧事重演而已。 我们的脑细胞早已建立起一种模式,拒绝再造另一个不太确定的模式,从有把握变成没有把握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恐惧。现在,就找出你个人特有的恐惧模式,然后面对它。注意自己的反应,看你能不能毫无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你能不能正视恐惧而不加上任何引起恐惧的字眼?
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只有在这种心智状态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思想的运作之一,就是随时都装满了东西。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心 能装满东西,然后就可以不必去面对真相了。我们不敢让脑子空下来,因为我们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惧。表面的恐惧你可能注意到了,但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些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只有在内心平静时,你才能看见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再和自己对话,不再为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喋喋不休,你就能听见别人所说的话。你能不能以同样的态度正视你的恐惧,而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或者只是面对它而不逃避它?假如你说“我要控制它、除掉它、了解它”,你其实是想逃避它。

暴力与愤怒—停止对暴力愤怒的谴责、辩护才能审视其真相

如果我们学会如何正视暴力的问题,不只是面对社会上的战争、暴动、阶级斗争、国际的对立,同时还要面对我们内心的暴力,如此就有可能超越它。我们很难面对愤怒而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情绪,因为它就是我的一部分,然而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不能说:“它既然是我的一部分,只有认了。”或说:“我不要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要强调的就是,暂且停止一切谴责与辩护。我必 很清楚地承认,我确实是一个暴戾的人,然后我要对自己说:“我想了解这个问题的全貌,而不只是战争所表现的局部,这个深藏于人心之内的侵略性,同时也存在于动物身上,而我就是动物的一分子。”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与防卫机制上。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塑造形象,然后在这个形象上,而不是在真人身上建立所有的人际关系,妻子对自己的丈夫有某种特定的印象,也许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不过这个印象却相当实在,人们既然已经接受竞争、嫉妒、贪婪、需求以及侵略性为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必然也会视冲突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也会接受社会的结构,而活在“面子及地位”的模式中。当人心真的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时,清贫才能变成一件美好的事。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不再要求,也不再渴望,也就是一无所求了。我们有没有可能得到内在和外在的安宁?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活得单调停滞,相反,我们应该变得更有动力、更活泼才对。 要想认清和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及毅力,不只是身体或智识的能量,而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动机、心理的刺激或药物的能量。

爱—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

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愈追求安全感,愈会招致不安全的感觉。 有没有任何人际关系使你感到安全过?我们大家都渴望爱与被爱的保障,但如果我们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径,那算是爱吗?我们不被人所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如果你因为责任而去做一件事,那还有爱吗?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就无法爱你所做的事了**。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 在你问爱是什么的时候,你也许会害怕看到真正的答案,如果你仍然想追问真相,你就会认清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如果你能毫不强制地,就像雨水洗去绿叶上的积尘一般除净那些假象,也许你会突然见到那朵人们所渴望的奇葩。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动机的热情。那股热情不是来自某些誓约、执着或色欲。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默观冥想审视内在局限、宁静唤醒生活的热切能量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极少有独处的机会,即使独自一人,生活仍然充满着各种外来的影响,例如知识、回忆、经验、焦虑、哀伤、冲突等,这使得我们的心愈来愈迟钝、麻木,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单调地活着。我们有没有真正独处过,还是永远随身扛着昨日的重担?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
冥想乃是对生命的全盘了悟,在其中所有支离破碎的认知都停止了。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用意念造成的静止是停滞的,是死的;反之,如果思想者能了解自己念头的生起和本质,并了解为何所有的思想都是陈旧的局限,从这个中间产生的寂静,才是真正的冥想,因为冥想者已经不在了,心也已经空了。
**热切能量的背后是一种没有任何需求的狂热。**缺少了这股热切,你就无法找到任何真相。无法找出为什么你心中缺乏爱和缺乏狂热?如果你肯深入反省你的内心,你就会明白原因何在;如果你能热切地去发现为什么你还未拥有它的原因,你就会明白它本来就在那里。放下便是最高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出现了。 当所有的自欺欺人都停止以后,谦卑就出现了,在彻底拒绝所有的丑陋和残暴之中,另一种东西就会出现。身处在这种情况中,你仍然无法形容它,一个自认为内心寂静而又有爱心的人,其实根本就不认识爱或寂静是什么。

放下昨日的重担,回归真实的自我,在当下找到和谐

一个人如果总想获取或达成一些什么,这种拼命奋斗的态度,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在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态度和行为中,我们都需要安全感,但是我们已经认清,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这点,生活态度就会完全改变。当然,我们都需要房子、食物这些外在的保障,可是心理上对安全感的执着,反而使你无法享受到所拥有的外在保障。

我们永远喜欢拿“真正的我”和“应该的我”互相比较,这个“应该”是我自己投射出来的标准。一有比较之心,就有了矛盾,因为压抑自我而造成的苦闷,或为了顺应某种生活模式的苦心励志,都无法引导我们接近真理。 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或平安,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要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现实生活里,我们愈觉得困惑迷失,我们就愈把自己忙得团团转,不停地寻找、探问、强求、乞讨,如果我能给你一些建议的话,第一件事就是先停止内在的一切活动。心理活动一停止,你的心就宁静清澈下来,那时你才能真的观察时间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始末,时间的问题就产生了。心不在焉的态度与外在发生的事件一结合,便形成了“问题”。 拖延之下问题永远都会存在。思想一旦引发时间这个空隙,痛苦便随之而来,恐惧也在所难免。未知之事应该不至于令你恐惧才对,也许死亡对你只是 一个名词,是那个名词造成令你恐惧的意象。只要一有意象,念头就跟着生起,恐惧便尾随而来。 于是你要不就将你对死亡的恐惧理想化,然后对这无法避免的结局筑起防御设施,或者你会发明一大堆信仰来解除你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你和你所拥有的东西之间便有了距离,在这时空的距离之中,必定存在着恐惧、焦虑、自怜种种的冲突。当你说“我不要去想它”时,你其实正在想着如何躲避它。就是这种拖延逃避的心理,造成了对死亡的恐惧。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