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有屏网
液晶屏(LCD)因其轻薄、色彩鲜艳以及能耗低而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显示器和移动设备中。然而,液晶屏本身并不发光,需要背光源来照亮像素,以显示图像。没有背光,液晶屏就像一个没有灯光的舞台,无论演员表演得多么出色,观众也无法欣赏到精彩的演出。
一、背光模组的重要性
液晶屏本身并不发光,而是依赖外部光源。液晶层在电压作用下能够调节光的透过率,形成不同的图像。背光模组通过提供均匀的光线,使液晶层能够有效地调节光线,从而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面。
背光模组直接影响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均匀度、色阶、画面品质及视角等重要参数,决定了液晶屏表现在外的视觉感。
二、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
一般来说,在产品应用中,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常将背光源及其驱动电路、改善光学性能的光学薄膜以及其他附属组件集成为一个能和液晶面板直接配合使用的组件,即为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
背光模组主要由背光光源、导光板、反射膜、扩散膜及增亮膜(棱镜片)组成,是液晶屏的背面光源组件。
1.光源:背光模组的最基本部分,提供光源以照亮LCD面板。早期的背光模组采用CCFL(冷阴极荧光灯)作为光源,现在则普遍采用LED(发光二极管)。
-
CCFL背光(冷阴极荧光灯):CCFL背光作为传统的液晶屏背光源,它们通过在液晶屏的背后生成紫外线,并激发涂在液晶屏前面的荧光物质,从而产生可见光。具有较好的亮度和均匀性,但能耗较高且体积较大。
冷阴极荧光灯管
-
LED背光(发光二极管):现代液晶屏普遍采用LED背光,具有更好的能效和色彩表现。根据LED的布局,LED背光又分为LED侧入式背光与LED直下式背光。
LED侧入式背光
侧入式背光是指将灯珠排列在显示设备的四周,常见的形式是显示设备两侧或者显示设备底部。并通过导光板将光线尽可能的平铺在液晶面板背后,让画面看起来亮度较为均匀。这样的背光设计节约了背光灯与屏幕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的液晶屏会很薄。
侧入式背光的LED晶粒配置在液晶屏幕的四周边缘部位,由于它搭配了导光板,当模块发光时,就能把屏幕边缘发射的光,透过导光板输送到屏幕的中央区域,如此一来,电视屏幕整体就有了背光,才能显示出画面。在性能上侧入式背光在光线的局部控制上性能一般,无法做到局部精细控制能力。
LED直下式背光
直下式背光是将LED灯珠分布在液晶屏幕后方,灯珠与屏幕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液晶屏会有一定的厚度。
由于在面板背后布置成百上千颗LED灯珠,相比侧入式背光,直下式背光在局部控光能力上非常强悍,一些高性能显示设备甚至能做到上千个分区,对局部画面进行精细的亮度调整,这对HDR(高动态亮度范围)显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HDR本质就是要让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能暗下来,通过直下式背光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需求。侧入式背光由于光源本质上在两侧,很难做到精细的区域调节。
从屏幕的亮度均匀性效果来说,理论上直下式背光是优于侧入式背光的。
2.导光板:主要功能为导引侧面进入的光源转为平面出光。由LED组成的线性发光源阵列从导光板的一侧照射进入,光在导光板内部传导,会照射到导光板的网点上,产生散射,进而使得光从导光板没有网点的一面输出,形成面光源。
3.反射膜:将透过导光板遗漏到下面的光线再反射回去,重新回到面板侧,从而达到减少光效损失,增加光亮度的作用。
4.扩散膜:将导光板收到的光进行扩散,使光能够向棱镜片及面板正面方向传播,使光线均匀分布到液晶屏的整个表面。
5.增亮膜:也叫棱镜膜,有聚光作用,将分散的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射出,提高该范围内光线的亮度。
总结
液晶屏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显示效果的质量。背光的类型、亮度和均匀性直接决定了液晶显示器的视觉表现。此外,背光的调节能力也能优化不同环境下的观看体验,确保在明亮或昏暗环境中均能清晰可见。因此,背光模组的设计与性能在液晶显示屏的图像质量和用户体验中发挥着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