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尤其在上海车展之后,大部分的外资车企都在转型调整。
2023年的上海车展是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之前,疫情阻断了国内和海外频繁的线下交流,而国内汽车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在这期间完成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所以车展开放之后,不少大的国际车企集团以及Tier 1供应商进来看到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变化都大吃一惊。
而半年后的进博会是另一个节点。进博会是外资厂商展示长期在华经营策略的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我们也可以管窥这些跨国巨头在华的节奏和进展。
在众多外资厂商当中,大众的转型尤其受到关注。
这既是因为它的销售体量,也因为大众转型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决心和投入。
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的销量约为830万辆。大众及其子公司过去一年在国内也大动作不断:
- 花费7亿美元投资了小鹏汽车;
- 以24亿欧元投资地平线,并与地平线发起合资公司;
- 注资75亿人民币,在合肥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新公司也是大众除欧洲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在这届进博会上,除了集团的多个品牌的电动化车型参展外,大众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中国子公司的掌舵人常青以及CTO孙伟也接受了包括HiEV在内的几家媒体采访,谈及作为大众智能化的先锋部队,CARIAD目前的进展。
常青认为,国内在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等方面,基本比欧洲早一代,当前国内很多车企已经在做L2+,筹备L2++,但这在欧洲还没有开始普及。
CARIAD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智能座舱方向与中科创达的「翼创雷行」,已于9月正式成立;智能驾驶方向上,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筹备工作进入尾声,预计年底将在北京落地。
在最近的产品上,即将上市的ID.7会搭载CARIAD与合资公司联合开发的HMI。
车机端的人工智能助手以及车手互融功能已经在量产导入阶段。
而与地平线合作的L2+、L2++产品,预计在2025、2026年逐步推向市场。
CARIAD中国CTO孙伟谈到目前的自研规划,主要考虑三个维度:成本、速度以及创新。
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除了成本之外,产品迭代速度和创新性也非常重要。自研优势主要在于迭代速度更快,能做出更差异化的体验,但投入过多也会带来成本问题。
目前CARIAD的合作关系,首重速度,其次是成本。
一、CARIAD在中国做什么
CARIAD目前在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研发、交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短时间内,其在国内已经集结了超过1000人的研发团队,聚焦在6大板块:
- 智能汽车用户体验设计与创新
- 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创新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
- 智能车身与软件系统整合
- 数据处理
- 硬件设计与适配
除了内部研发之外,其也在通过收购以及合资的方式快速提升能力。
9月份,CARIAD中国收购了上海沐传工业设计,把这支团队的设计能力整合到内部的UX&UI团队;
车机的人机交互创新是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强需求的领域。CARIAD为此在中国建立了HMI Factory,支持量产车型的HMI研发,与中科创达的合资公司也为HMI Factory提供研发资源支持。
从目前已经曝光的ID.OS的界面看,ID.7的这代车机会有较大的改善。
据HiEV了解,ID.7采用了三星的硬件平台,性能与高通8155接近,而软件、交互上则是由CARIAD和中科创达联合开发。按计划,两方合作的下一代信息娱乐系统,将在2025、2026年推向市场。
在高阶智驾领域,CARIAD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筹备已经进入尾声。HiEV也从非官方渠道获悉,合资公司的团队已有将近400人规模,分为芯片、算法、硬件、软件四大板块,主要布局L2+和L2++。
孙伟透露,支持城市NOA的L2++在2025年前会有产品推进,在技术路线上基于有图和无图的方案结合。
目前我们看到,CARIAD的下一代舱、驾产品,基本在2025、2026年上车,这个节奏主要是跟随全球的车型平台硬件规划。官方提到:纯软件的产品会在今明两年推出,涉及硬件变化的产品,(因为需要与大众全球的平台协同)研发周期会更长一些。
二、大众在中国的智能化转型
2022年,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全年销量相加超过300万辆,也超过大众全球销量的1/3。
为了加快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响应和产品开发,大众安徽的调整、大众汽车科技的成立、与小鹏的合作,都是强化「在中国,为中国」的案例。
目前,大众品牌在中国有3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大众安徽。
其中大众安徽实际上是由大众全资持有,大众安徽在去年成立了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简称「DSSO」。由大众安徽推出的品牌,将聚焦在新能源赛道的智能电动化车型上。
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则是基于小鹏G9的平台,开发2款中型智能电动车,作为与MEB平台车型的补充,新车将在2026年推向市场。
至于大众在安徽投资超过75亿元,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有内部人士向HiEV表示,大众汽车科技更多聚焦在底盘、平台、架构的开发,大众安徽更多在整车开发,而CARIAD则更多投入到电子电气与软件的开发。
2024年,一汽奥迪还将发布第一款基于PPE平台的车型。
目前来看,大众的智能化转型并不会发生「突变」,不过其在CARIAD、安徽大众等组织的布局已经在逐步展现成果。
下文是进博会上,CARIAD中国CEO常青与CTO孙伟,与包括HiEV大蒜粒车研所在内的媒体对话,我们做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Q:刚提到和地平线的产品,在2025或者2026年(走向市场),这是怎么样一个逻辑? 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了,应该能较快地上市。
常:CARIAD 与地平线的合作,从功能开发的角度可以很快。
但大众集团的平台化是全世界最领先的,拥有产量的优势。(出于平台化的考量)在开发阶段需要经过各个品牌协商,在全世界进行产品定位。
虽然我们与地平线的合作研发以中国市场为主,但适配的是全球化的底盘,在产品匹配时要和全球平台进行联系。所以从平台化开发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的时间稍微长一点。
孙伟:与地平线的合作过程中涉及到车的传感器,而我们很多的传感器为MEB平台全球统一,也针对L2+应用在全球同步研发。此外,ADAS系统和车的底盘、其他控制系统有很多交互,一部分交互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和内部其他的车辆协同。因此,这是一个集成性的研发,不是将产品直接装到车上就能工作,而需要全方位的系统集成和整车集成。
很多传感器还要考虑全球的传感器统一化,这样才能有synergy(协同性)和scalability(可扩展性),性能满足市场要求,同时权衡成本优化。
Q:智能座舱的产品什么时候上车,和中科创达合资公司的产品呢?
孙伟:CARIAD 中国一直在进行座舱产品的研发,包括ID.7车型上的人机交互界面升级就是 CARIAD中国和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出来的成果。
我们和中科创达的合资公司会成为HMI软件研发工厂重要的研发力量和组成部分。HMI Factory开发出来的产品会陆续搭载到集团在华的不同车型上。
下一代全新的信息娱乐系统研发也已启动,预计会在2025、2026年逐步推向市场。
Q:CARIAD大部分的研发成果推向市场的时间节点都是2025-2026年,是否也是业务盈利预期的时间点?
常青:关于产品交付,实际今年就有交付。今明两年主要交付一些软件产品,2025年、2026年会交付一些比较大型的项目,比如高级辅助驾驶 L2++、新的智能信息娱乐系统等等,我们的产品会搭载到大众、奥迪等品牌的车型。
孙伟:补充一下,纯软件的产品会在今年、明年陆续会推向市场,但涉及到硬件变化的,研发周期会稍长一点。
Q:上海车展时,很多外企高管都觉得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诉求要远超其他市场,根据你们的经验看,「远超」是超了1倍、2倍还是更多呢?
常青:在智能座舱、信息娱乐系统、互联网和高级辅助驾驶方面,中国比欧洲基本早一代。很多中国车企已经做了L2+,也开始准备L2++了,这在欧洲基本还没有普及。
欧洲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没有中国这么强,顾客也没有像坐在车里订外卖这种需求,也没有这个服务。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中国已经走到世界前沿,和欧洲有两三年的差距。
Q:很多车企都在讲“全栈自研”,未来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边界设在哪?
孙伟:自研的规划需要考虑三个维度的平衡:一是成本,二是速度,三是创新。
因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成本以外,产品的迭代速度和产品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维度。自研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把迭代速度做到更快,且在创新上能做出更有差异化的产品和客户体验。但这两个优势投入过多以后可能会带来成本的问题,因为规模效应会降低成本。
所以,我们需要综合来考虑自研的尺度和范围。目前我们基本没有计划涉及硬件生产。
我们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是速度,第二是成本。
Q:智能化部件的成本较高,你们觉得舱、驾的部件在怎样的范围是合理的?电子电气架构中,舱泊一体、行泊一体还有中央计算,你们觉得大概会在什么时间点落地?
孙伟:什么样是合理的成本,我自己的看法是,首先配置要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其次,要有可持续业务模式的支撑,这也是我们硬件选型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硬件过配可能会带来阶段性的性能优势,但是汽车行业是个长跑,还需要看可持续的经营和业务。所以,在大众集团,我们CARIAD在做硬件平台选型时都要通过这两个维度帮我们评估。
关于架构的演化,从域控制器的架构演化成中央集成的、或者驾舱融合的架构,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
我们希望协助集团和品牌在国内推出中央集成式的电子电气架构产品,而驾舱融合的架构要结合未来E3 2.0软件平台来推向市场。
Q:L2和L2++,在2025年、2026年走向市场。现在大家都在卷NOA开城,这个节点有什么规划吗?
孙伟:我们城市NOA的L2++在2025年前会有产品推进,有图、无图的方案会结合,在2026年也会有产品。
(覆盖范围的推广是)逐步的,要根据自身业务来稳健地推出。因为L2++ 在城区里要充分考虑安全风险,我们会以安全为主要要素。在测试的时候,也会有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如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Q:中欧汽车领域最近有些脱钩的声音,包括欧盟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展开反倾销调查,怎么看这种声音?
常青:在我看来,影响不会太大,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