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格雷厄姆创业哲学与人生思考深度报告
引言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是硅谷创业圈的传奇人物之一。他既是成功创业者,又是著名投资人和思想作家:他创办了最早的网络应用Viaweb(后被雅虎收购),更以共同创立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YC)而闻名 (Essays) 。在YC孵化众多初创公司(如Airbnb、Dropbox、Reddit等)的过程中,格雷厄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业哲学和方法论。他还热衷于将自己的思想以随笔文章形式发表在个人网站(paulgraham.com)上,影响了无数创业者和程序员。格雷厄姆的文字以观点深刻、语言平实著称,不仅探讨创业之道,也涉及人生意义、职业选择、教育制度等宏大主题。本报告将全面梳理保罗·格雷厄姆的创业理念、人生思考、教育理念和写作方法,引用其英文原文材料(包括官方网站文章和其在X平台上的言论)予以佐证。在行文中,我们将以章节形式分别探讨:
- 创业理念:格雷厄姆对于初创公司成功要素的见解,以及在YC实践中总结的方法(辅以他文中举的Airbnb、Dropbox等实例)。
- 人生与教育观:他对于人生意义、职业选择、自我认知和教育制度的看法,结合其文章内容深入解读。
- 写作风格:分析他独特的写作方式,包括如何提出论点、构建逻辑,以及如何用简洁语言阐述复杂思想。
通过这些维度的剖析,我们力求准确还原保罗·格雷厄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并理解其为何在创业圈和思想界拥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格雷厄姆的创业哲学:YC实践与成功要素
保罗·格雷厄姆的创业哲学源于他自身的创业经历和在Y Combinator孵化数百家创业公司的实践。从2005年YC成立开始,他每年投入大量时间与创业者交流,观察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家初创公司的成败。因此,他的理念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务实经验支撑。概括而言,格雷厄姆认为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优秀的创始团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以及严格的成本控制 (How to Start a Startup)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创业者具有非凡的 决心与灵活性、注重 早期用户增长、勇于 亲力亲为启动业务,并意识到创业回报的不均衡性。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这些要点。
初创公司的核心要素:团队、产品与成本
格雷厄姆反复强调,初创公司的成败通常取决于人、产品和开支这三方面 (How to Start a Startup) 。他在演讲“如何启动一家创业公司”中直言:“要想创建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你需要三样东西:优秀的人才、做出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以及尽量少花钱。大多数失败的创业公司都是在这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三个都做好了,公司就很可能会成功”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这段话精炼地道出了创业的三大支柱:
-
优秀的团队:好的创始人和团队是首要要素。硅谷流传“投资即是投人”,格雷厄姆也坚信 人才素质 决定上限。在YC早期,他以为智慧是最重要的品质,但实践发现毅力和决心更为关键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他指出创业过程中障碍重重,创始人必须足够聪明,但“只要智力超过一定阈值,最重要的就是决心了”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YC喜欢那种“百折不挠”的创始人,因为他们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泄气或放弃。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相反,一旦团队软弱、内部分歧或缺乏技能,再好的点子也难落实。因此,在YC的投资标准中,创始团队的能力和特质(后文将详述)是重中之重。
-
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创业公司的存在价值在于 为用户提供比现有更好的选择 (How to Start a Startup) 。格雷厄姆强调创业点子不需要天才般的创意,只要能解决现实问题就行 (How to Start a Startup) 。他说创业赚钱的方法就是提供比人们现在所拥有的“更好的技术或服务”,而很多领域的现状糟糕透顶,所以“并不需要多么惊世骇俗的想法就能做得更好” (How to Start a Startup) 。例如,谷歌当年的计划只是“做一个不烂的搜索引擎”:索引更多网页、用链接排序、页面简单清爽,加上相关的文字广告——这些想法本身并不复杂,但因为满足了用户痛点,所以取得巨大成功 (How to Start a Startup) 。由此可见,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远比创意听上去多新颖重要。格雷厄姆还提醒,不要迷信初始点子的价值,想法本身很廉价,“市场对一个想法的定价还抵不上签一份保密协议的麻烦”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许多著名公司(如微软)起初做的并非后来成功的业务,可见创业过程中 调整方向(pivot) 是常态 (How to Start a Startup) 。因此,与其执着于“绝妙创意”,不如踏实打造用户想要的产品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格雷厄姆常用一句YC的口号总结这一切:“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做用户想要的东西)。
-
花最少的钱:第三个支柱是 成本控制。创业公司通常资源有限,烧钱太快会自取灭亡。格雷厄姆告诫创始人应当 精打细算,维持低成本运作 (How to Start a Startup) 。他甚至创造了一个术语“Ramen Profitable”(泡面盈利),意指创业公司哪怕每月只赚几千美元,刚好够团队糊口,也比继续亏损要好 (Ramen Profitable) 。达到“泡面盈利”并不代表公司成功,但意味着 不用再看投资人的脸色生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Ramen Profitable) 。“一旦不再亏钱,你就不必为了活下去而筹资” (Ramen Profitable) 。这不仅改善创业者心理状态(至少证明有人愿意付费,方向是对的),也提高了公司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它表明团队做出了有人愿意掏钱的产品,并有足够纪律控制开支 (Ramen Profitable) 。相反,那些烧光融资却没找到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只能被迫关张或廉价求售。因此,格雷厄姆在YC反复强调 节省开销、延长跑道 的重要性,以至于YC创业营内部有句玩笑:“让资金尽可能撑久,就像过冬的松鼠囤粮一样”。
归根结底,这三点都是常识但不易做到。格雷厄姆欣喜地指出,创业成功并无需要某个神秘步骤,“没有哪一步是需要天才才能完成的”,三个要素虽然 “困难,但可行”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这也意味着创富不是不可企及的神话,而是可通过努力达成的目标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这种 务实且乐观 的信念贯穿了格雷厄姆的创业哲学:打好人和产品的基础、精简运营,创业成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偶然。
“创业 = 增长”:以增长为指南针
在格雷厄姆看来,高速增长是创业公司的本质特征。他明确定义道:“所谓创业公司,就是以快速增长为目的而设计的公司” (Startup = Growth) 。这一定义排除了许多通常意义上“刚创立的公司”——一家新开的餐馆或理发店,虽然是新企业,但由于业务模式决定了无法快速扩张,格雷厄姆不认为它们是创业公司 (Startup = Growth) 。相反,有些创业公司并不一定需要高科技或风投资金,但只要本质上具有爆发式增长的潜力,就符合创业公司的定义 (Startup = Growth) 。例如,一家搜索引擎在全球扩张几乎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迅速获得数以亿计的用户,而传统理发店服务范围和人手限制了规模,注定无法几何式增长 (Startup = Growth) 。
强调“创业=增长”并非咬文嚼字的概念游戏,而是格雷厄姆给创业者的一剂清醒剂:“创业如此艰难,如果你偏离增长的方向却还指望成功,那几乎没有可能” (Startup = Growth) 。因此,团队的所有决策都应以促进增长为导向。他形象地说,增长就像一个指南针,可以指引创业者在纷繁事务中做出正确选择 (Startup = Growth) 。只要抓住增长,其他诸如融资、媒体关注、人才招聘等都水到渠成——投资人会被增长数字吸引,大公司也难以忽视你的存在。如果没有增长,再花哨的商业计划和背景故事也于事无补。
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创业公司需要具备两点:(a)做出大量人想要的东西,且(b)能触达并服务所有这些人 (Startup = Growth) 。很多生意在某一方面受限:要么市场小众(比如教授匈牙利人学藏语的软件,再好也缺乏大市场) (Startup = Growth) ;要么无法大规模交付(如前述理发店案例) (Startup = Growth) 。真正有潜力的创业想法则同时满足大需求和可扩张供给。例如,在线软件服务往往符合可扩张性,因为互联网消除了地域限制,增加用户几乎零边际成本。如果这个软件解决的是普遍需求(比如教英语给中国人 (Startup = Growth) ),那就进入了创业公司的版图。格雷厄姆指出,大多数传统生意都受制于市场或供给的天花板,而成功的创业公司其奇特之处就在于能突破这些限制,实现爆炸性增长 (Startup = Growth) 。
他还敦促创业者用 量化的增长指标 来管理公司。YC会要求团队每周汇报用户增长率,例如“本周用户数相比上周增长了10%”。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数字,如果能周周保持10%增长,一年后用户将增长到原来的14倍,两年后更将达到原来的近200倍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格雷厄姆认为,很多初创团队忽视了这一 复利式增长威力,以至于嫌弃初期每天拉几个用户的做法“太慢”,殊不知正是这点滴积累带来了后来的千万用户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因此,在YC他鼓励每个团队设定一个 每周增长目标,哪怕一开始基数小,也要养成追踪和驱动增长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格雷厄姆将增长率视为早期公司健康与否的试金石,而非绝对用户规模。正如硅谷另一套说法:“做大做强之前,先做精做透一个小市场。” 他在文章《创业=增长》中举例:如果一家公司当前只有100个用户,但每周都增长10%,那么 “增长率” 这个指标会告诉你半年、一年后的前景——初期看似不起眼,长期将非常可观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反之,如果一家初创公司停滞不前,就算有一时的用户量,也不符合创业公司的轨迹要求。因此,他强调聚焦增长数字,保持增速才是王道。这种以增长为中心的思维,在创业圈已有广泛影响,例如常见的“北极星指标”(North Star Metric)概念,本质也是源于格雷厄姆所倡导的以增长驱动决策的方法论。
创业者的特质:决绝与灵活并存
创业之旅对人的要求极高。格雷厄姆在长期观察YC创业者后,总结出优秀创业者的几项关键品质:决心(毅力)、灵活、想象力、“顽皮”和合作默契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他在为《福布斯》撰写的文章《我们寻找怎样的创业者》中,将这些品质一一列举并举例说明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这些标准后来也成为YC招募团队时的重要考量。下面逐一介绍:
-
决心(Determination):这是 “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格雷厄姆起初以为智力才最关键,但很快发现,如果创业者稍遇打击就灰心丧气,再聪明也走不远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无数困难和挫折,没有坚定的意志,很容易中途放弃。他形容创业者需要 “不轻易泄气的那种人”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YC有个典型例子:在线支付公司WePay的创始人Bill Clerico。做金融支付类创业需要不断与大型机构拉锯谈判,过程繁琐漫长,对方有时以拖延战术“耗死”小公司。但Clerico拥有惊人的毅力,他会不断打电话、跟进,直到对方配合为止,最终硬是凭借韧性拿下关键合作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这种遇强更强的韧劲正是YC所看重的。格雷厄姆直言:聪明当然重要,但创业者一旦 “智商过了门槛”,决心比聪明更重要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
-
灵活(Flexibility):毅力并不意味着顽固不化。相反,格雷厄姆强调创业者要 “坚定地前进,但途中可以随时转弯”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他反对那种“永不放弃自己梦想”的狭隘理解,因为创业环境瞬息万变,创业者必须根据现实不断调整最初的计划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他用橄榄球跑锋作比喻:一名优秀跑锋坚定地向达阵区域推进,但具体路线可能随时左右穿插甚至倒退,只要最终突破防守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创业者也是一样,目标始终是让公司成功,但过程中可能要 多次改变策略和方向。YC历史上,“灵活性”纪录保持者是Daniel Gross。他最初申请YC时的想法很一般,YC录取他时建议改做别的。他当场痛快答应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进入YC后,他又连续两次调整项目,最后几乎在Demo Day展示前几天才确定做企业搜索引擎Greplin,结果依然获得投资人青睐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像Gross这样 “掉头自如” 的创业者屡屡能化险为夷,体现了灵活的重要性。格雷厄姆总结:创业者需要 “既有决心又够灵活” 的独特结合。这看似矛盾,但正如跑锋所示,两者并行才能成功突围。
-
想象力(Imagination):格雷厄姆承认智力在创业中仍很重要,而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想象力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创业者要有 洞察出新点子的创造性思维。他指出创业圈一个吊诡之处:“多数好的创业想法在最初看起来像坏主意”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如果一个点子显而易见地好,早就有人做了。因此创业者需要有跳出常规的想象力,想到一些“看似疯狂却实际可行”的主意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这要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疯狂:疯狂到别人不敢尝试,但又不是完全不切实际。例如Airbnb最初的构想(让陌生人住在你家)在当时很多人眼里匪夷所思,连YC也几乎拒绝了他们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格雷厄姆坦言,当初觉得大多数人不会愿意住他人家里,之所以还是投资了Airbnb,是因为 非常喜欢那几位创始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打动了他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事实证明,这正是一个“疯得刚刚好”的创意——实践下来可行并开创了巨大市场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因此,创业者需要的智力不是传统考试里的解题能力,而是产生独特想法的创造性。他们应能发现别人没看到的机会,并敢于尝试“看起来很疯狂”的事情。
-
顽皮的反叛精神(Naughtiness):有趣的是,格雷厄姆认为 顶尖创业者往往有点“淘气”。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他们通常品德良好(绝非坏人),但也不是循规蹈矩的“优等生”。用他的话说,这些人“在道德上关注大是大非,但对循规蹈矩不感兴趣”,“喜欢打破不重要的规则”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他说用“淘气”形容比用“邪恶”更恰当,因为他们违反的是陈规陋习而非核心道德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这一特质或许和想象力相关——敢于挑战权威和常规,才能创造出新东西。YC为此在申请表中新增了一个问题:“描述一次你利用‘黑客’手段(广义上)为自己谋利的经历”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Sam Altman(Loopt创始人,后来的OpenAI前CEO)建议他们问这个问题,因为善于“hack”体系(非指黑入电脑,而是巧妙地打破常规玩法)的人更可能成为出色创业者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例如Airbnb的创始人为了生存曾异想天开地卖定制麦片(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总统竞选纪念版谷物),这种 非典型创业行为 反映出他们的创造性和“顽皮”精神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果然,这段卖麦片的“黑客”经历打动了YC,成为他们录取Airbnb团队的原因之一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总之,格雷厄姆认为创业者多少要有点“不守常规”的叛逆基因,才能跳出现有框架去开拓全新道路。
-
团队默契(Friendship):最后一点是团队合作关系。创业史上,单枪匹马的成功者凤毛麟角,大多数成功公司都有2-3位联合创始人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因此,创始人之间 牢固的伙伴关系 十分关键。格雷厄姆幽默地说,创业对创始人关系的考验就像狗啃袜子一样,“能扯开的关系都会被扯开”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如果合伙人之间没有真诚的喜欢和信任,在创业压力下关系很容易崩裂。YC喜欢那些彼此认识多年、合作默契的团队。例如直播平台Justin.tv的创始人Emmett Shear和Justin Kan从小学二年级就是挚友,配合得天衣无缝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格雷厄姆回忆从未感到他们之间有任何裂痕或嫌隙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相反,一些拼凑的团队往往因为磨合不良而中途散伙。因此,YC在选择团队时也非常看重创始人之间是否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在格雷厄姆看来,创业伙伴之间的友情和信任本身就是公司宝贵的资产,能帮助团队渡过最艰难的时刻。
以上五点,决心确保创业者能撑下去,灵活性保证方向正确,想象力决定了项目起点高度,“顽皮”带来创新冲劲,团队友情提供内在稳定性。这些品质的组合勾勒出理想创业者的画像。YC在面试创业团队时就以此为标尺,寻找那些“聪明、坚韧、不墨守成规”且彼此契合的创业者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格雷厄姆的这套标准也影响了创业社区对于优秀创业者的看法。例如“坚韧不拔”和“快速试错”几乎成为创业者的标配形象,而他强调的“淘气”品质也解释了为何很多创业者大学时并非循规蹈矩的尖子生。可以说,格雷厄姆通过文章和实践,把创业者从传统印象中的“天才+激情”模型,拓展到了更立体的“韧性+应变+创意+团队”模型,丰富了人们对创业者素质的理解。
从想法到产品:寻找和打磨创业点子
好的创业点子从何而来? 这是无数创业者困惑的问题。格雷厄姆给出的回答很直接:“寻找问题,尤其是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How to Get Startup Ideas - Paul Graham) 。他认为,不要刻意去“想一个创业点子”,而应当去观察生活和工作中的痛点,然后想办法解决它 (How to Get Startup Ideas - Paul Graham) 。在《如何获得创业想法》一文中,他强调 “The way to get startup ideas is not to try to think of startup ideas. It’s to look for problems, preferably problems you have yourself.”(获取创业想法的方法不是刻意去想创意,而是寻找问题,最好是你自己也有的问题)。这一理念与硅谷常言“不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意没有价值”不谋而合。
格雷厄姆还指出,创业点子往往 源于创始人的专业背景或兴趣领域。比如他自己的Viaweb是因为他有编程和设计网页的经验,发现小商家建网上商店很困难,于是开发了所见即所得的网站构建工具。这方面他也建议创业者多投入个人项目(pet project),因为 “Working on a project of your own is a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work as skating is from walking”(自己搞项目与日常工作截然不同,前者更有趣也更能练本事) (A Project of One’s Own - Paul Graham) 。通过自己动手做项目,既可能直接产生创业想法(项目本身可发展为产品),又可以激发对领域的深入理解,看清哪些问题值得解。
对于如何判断一个想法好坏,格雷厄姆提供了几个有趣的洞见:
-
不要迷信“聪明绝顶的点子”。如前所述,他认为很多大公司并非靠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意取胜,而是在平凡领域做到极致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谷歌只是做了“不烂”的搜索引擎,Facebook最初只是提供一个好用的校园社交工具,Airbnb则是改善了旅游住宿的新方式。这些想法听起来甚至有些平淡或怪异,但胜在真正击中了用户需求。反之,一些听起来酷炫的创意(比如时髦技术堆砌出来的产品)若没有切实需求支撑,也难成功。因此,格雷厄姆反对为了“追求创新”而故弄玄虚,创意不在新颖,而在切中痛点。他甚至直言,“解决一个让人抓狂的问题比发明一个没人需要的未来更有价值”。
-
留意那些“看起来很差”的好主意。正如前文提到的,好点子往往一开始并不显眼,甚至遭人嘲笑 (Black Swan Farming) 。格雷厄姆提醒投资人不要被表象迷惑,评估创业想法时要看其未来成功的大致概率,而不是当前看起来有没有市场 (Black Swan Farming) 。同样,对于创业者自身,如果你有一个想法虽然周围人不看好,但你自己深信解决了真实问题,那么不要轻易被质疑声打倒。Airbnb和Dropbox刚开始就分别被认为“人们不会把房子借陌生人住”和“网络硬盘服务竞争者众多、不可能赚钱”,可创始人并没有因此放弃。YC有意鼓励那些 “听起来有点疯狂”的创业,因为那里面或许就藏着黑天鹅式的大成功 (Black Swan Farming) 。格雷厄姆甚至说服自己在面试时“忽略直觉上他们能否成功的小概率,而专注于是否有极小但不为人注意的几率会超级成功” (Black Swan Farming) 。这种反直觉的方法帮助YC捕获了Dropbox、Airbnb这样的项目。因此,创业者如果被普遍看衰,不妨想想格雷厄姆的箴言:“如果一个创意显然很好,别人早就做了” (Black Swan Farming) 。真正创新的想法也许暂时难被理解,但别因此放弃验证它的机会。
-
快速试错,及时转向。由于初始创意往往不完美,格雷厄姆建议创业者 尽早推出产品原型(prototype)或者测试版,从用户反馈中学习。这样如果想法不够好,可以迅速调整或换题目,而不会浪费太多时间闭门造车。这实际上和前述灵活性有关:创业初期应抱着“看看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的心态,把想法当作一个要验证的假说,而非执念式的使命。YC经常遇到团队改换赛道的情况,在格雷厄姆看来,能敏捷转向是优点不是缺点,说明团队对市场反馈保持敏锐并愿意修正错误。相反,那些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很可能在墙上撞个粉碎。所以,他奉劝创业者:“坚守目标,但别恋栈路径”。
此外,格雷厄姆还给出一些找创意的实用路径。例如,“住在未来,构建缺失的东西”(Live in the future and build what seems missing),意思是想象5-10年后的技术和生活场景,然后把当下缺乏但未来一定需要的东西提前做出来。这是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的思路。再如,关注技术变迁带来的新机会——每当一项新技术或平台出现(比如智能手机、人工智能),都会诞生一批新的用户需求,嗅觉敏锐的创业者可以由此切入。
总的来说,格雷厄姆的点子哲学强调了现实问题驱动和灵活演进。他不崇尚闭门造车式的头脑风暴,而主张从身边体验出发,小步快跑,不断校准。这样的理念已在创业圈广为传播,例如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方法倡导的“最小可行产品(MVP)->用户反馈->快速迭代”就与格雷厄姆不谋而合。在他的引导下,YC许多团队都学会了跳出校园或实验室的象牙塔,到真实市场中检验自己的想法,不断打磨出真正可行的商业模式。
不计代价的起步:做不规模化的事
任何一家大公司在最初也都是从零开始。格雷厄姆发现,创业公司的早期需要创始人亲力亲为地“手动”推动增长,做许多看似不可能大规模复制的事情。这与很多初创者的直觉相反:不少人以为,只要产品好就会自动“爆红”,或者如果没迅速自发增长就表示市场不存在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但格雷厄姆直言:“创业公司之所以能起飞,是因为创始人让它们起飞”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他将之比作老式汽车的手摇曲柄发动机——引擎要靠人工费力摇动才能启动,一旦发动起来就能自动运转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创业者的任务就是在公司最脆弱的阶段,想尽办法“摇动曲柄”,给公司提供初始动力。
在2013年的著名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去做那些无法规模化的事》)中,格雷厄姆系统论述了这个观点。他指出几乎所有成功创业公司在早期都用了 非常规的手段获取用户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最常见的非常规手段就是手动招揽用户”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作为创业者,你不能坐等用户自己上门,必须主动出击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
一个经典例子是线上支付公司Stripe。按理说Stripe解决的是开发者在线收款的刚需,产品优秀,似乎不用担心没人用。但Stripe创始人在YC里因 “侵略式地拉用户” 而闻名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他们的方法后来在YC内部被称为“Collison安装”(Collison是Stripe创始兄弟的姓)。一般的创业者向别人推荐产品时,会礼貌地说“要不要试用我们的测试版?可以的话我发你个链接”,而Stripe的创始人是当场回复“好,把你的电脑给我”,然后现场替对方把Stripe集成到他的网站里!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这种近乎厚脸皮的做法,正是他们迅速起量的秘诀之一:他们不给潜在用户拖延的机会,当场搞定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
再看Airbnb的例子。Airbnb做的是双边市场(房东和房客),这类平台启动尤其困难,需要同时吸引供给和需求两端。格雷厄姆称Airbnb是这种“做不规模化的事”策略的经典范例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创始人为了解决冷启动难题,采取了 极端的地推手段:亲自拎着行李箱挨家挨户拜访纽约的房东用户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他们一方面说服更多房东加入,另一方面帮助现有房东优化房源(例如免费代为拍摄专业照片,使房源更吸引人)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格雷厄姆回忆,在YC孵化期间,每周二晚上的例行聚餐,这几位Airbnb创始人总是刚下飞机就直奔YC,因为他们一直往返各地线下拉客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这番“笨功夫”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短短一个月的线下走访,就让Airbnb业务出现质变——公司从岌岌可危变得有了生机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格雷厄姆感慨:“Airbnb如今看似势不可挡,可早期是如此脆弱,要不是那30天的线下深度参与,公司可能已经失败了。”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他强调,这种初始的脆弱并非Airbnb特有,几乎所有创业公司起初都极其脆弱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很多外行或大公司的管理者不理解这一点,用成熟企业的标准去衡量初创项目,觉得“小公司用户这么少、业务这么简陋怎么可能成大事”,其实就像看着一个新生婴儿嘲笑说“这小家伙这么弱小不可能有作为”一样荒谬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
然而,真正致命的是 创业者自己放弃了自己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格雷厄姆说,记者、论坛键盘侠的唱衰无伤大雅,投资人看走眼也没关系,他们以后看到你的增长会回心转意。唯独怕创业者自己因短期不振而丧失信心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他经常看到创业者低估了自己产品的潜力,需要他不断打气鼓励不要放弃,因为就连伟大的比尔·盖茨在创业初期也一度返回哈佛继续念书,差点放弃微软——仅仅因为当时还没意识到微软未来的庞大前景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因此,他告诫创业者提对自己公司的提问不应是“这公司现在是否在统治世界?”,而应该是 “如果创始人做对了事,这家公司能有多大?”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初期看似不起眼的产品,如果创始人通过那些费力却必要的方式推动成长,完全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反之,如果创始人被眼前的平凡迷惑,自暴自弃,就真的前功尽弃了。
那Airbnb当年的“笨办法”怎么看都是小打小闹,能支撑日后千万用户的全球业务吗?格雷厄姆解释,这些不起眼的 劳力投入其实是迈向规模化的最佳路径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微软当年也不显眼,只是两个年轻人在新墨西哥为几千名电脑爱好者写BASIC解释器,可回头看,这正是掌控PC软件市场的起点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Airbnb创始人当年挨户拍照时,他们自己也并未觉得这是迈向大成功的序曲,只是为了活下去做出的努力。但事后证明,这正是最终统治市场的最佳开端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那些艰苦又看似琐碎的启动步骤,其实是精心优化的路线:因为一开始用户少,你才能给每位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和体验,从而口碑相传;等用户多到你忙不过来了,你的产品也已经打磨到足够优秀,可以通过口碑和更宏观的市场手段增长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所以格雷厄姆断言:只要市场确实存在,几乎都可以从手动获取用户开始,然后逐步转向自动化和大规模营销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
除了拉用户,格雷厄姆还鼓励创业者 倾尽全力讨好早期用户。他说,不仅要千方百计获得用户,还要让用户 惊喜地爱上 你的产品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例如表单服务创业公司Wufoo在能负担的情况下尽可能长地坚持给每一个新用户寄手写感谢卡,以致用户受宠若惊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Airbnb创始人拍照、美化房源信息也是同理:让第一批用户觉得选择你是物超所值的体验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这些做法当然无法对每个未来用户都如此,但他们 为后来的大规模成功奠定了口碑基础。格雷厄姆认为,初创公司应该把头几百个用户视作上帝般对待,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这种用爱发电式的服务在初期是值得也是必须的投入。
概括来说,“做不规模化的事”这一创业策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别怕麻烦,亲自把公司推上正轨;第二,不要被眼前的繁琐吓倒,这些正是未来规模化的必经之路。格雷厄姆通过生动案例,把这个道理讲得极为透彻。如今,“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已成为创业圈的金句,新创公司几乎人人皆知:冷启动时,要敢于用手工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之前,很多创业者羞于采用地推、人工服务,觉得那不“高科技”不够酷。但格雷厄姆为这些做法正名,强调创业不是比谁技术炫酷,而是比谁能最终把事情做成。Airbnb、Stripe等公司的成功验证了他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格雷厄姆影响了一代创业者的心态转变:务实、接地气、不走捷径,先把发动机摇起来再说。这样的精神,正是YC校训“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的进一步落实。
不均衡的回报:黑天鹅效应与大赌注
在投资YC公司多年后,格雷厄姆深刻体会到创业投资和结果之间存在强烈的 “黑天鹅效应”。也就是说,极少数超级成功的项目带来了几乎全部的财务回报 (Black Swan Farming) 。他在文章《Black Swan Farming》中披露:“我们所投公司的总估值大约是100亿美元,但其中约3/4来自仅仅两家公司:Dropbox和Airbnb” (Black Swan Farming) 。换言之,两家公司胜过其他数百家之和。这样的悬殊比例远超人们日常对概率分布的认知 (Black Swan Farming) 。他打趣道,YC每一届几十个项目,真正对基金回报有显著贡献的可能只有一家公司,其余的在财务上几乎可以看作‘失败成本’ (Black Swan Farming) 。当然,YC并非纯粹为了财务收益,他们也希望多数公司有所成就,否则创业营也太冷清了 (Black Swan Farming) 。但从投资角度,不可否认二八定律在创业领域被夸张为九十九与一:极少数赢家攫取几乎全部胜利果实。
这一现象带来的启示有两方面:对投资人而言,要勇于下注那些有潜力成为巨头的项目;对创业者而言,要敢于梦想成为什么“那一个”。
对投资:格雷厄姆坦言,即便明知这个规律,心里仍很难习惯,“因为它违背直觉” (Black Swan Farming) 。面试创业团队时,人容易被那些踏实靠谱、“看起来很可能小成”的项目吸引,觉得保险起见应该投它们 (Black Swan Farming) 。而那些只有朦胧大想法、创始人年纪轻轻甚至没想清产品的团队,让人觉得成功几率渺茫 (Black Swan Farming) 。按常理,应该投前者而避开后者。然而事实是,就算靠谱团队成功了,多半也只是小富即安,对投资组合整体回报几乎不产生作用 (Black Swan Farming) 。反倒是那些听起来不靠谱的19岁少年,有微小概率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Black Swan Farming) 。因此,从理性上,投资人必须“关闭直觉”,学会像飞行员在云中飞行那样无视感觉、完全依仪表行事 (Black Swan Farming) 。这意味着忽略表面的成功概率,而关注项目成为特大成功的潜力 (Black Swan Farming) 。格雷厄姆坦陈这很难做到,但YC努力让自己多冒风险,宁可错投,不可错过。正是这种心态,让YC在早期投出了当时前景并不被看好的Airbnb、Dropbox等。而如今这已成为创业投资圈的共识:要抓住下一个独角兽,甘愿承受投资组合中大量公司的失败。
对创业者:黑天鹅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概率微小,但一旦成功将改变世界。那么,作为创业者,是否也该有足够的雄心去瞄准改变世界的那种事业?格雷厄姆的回答是肯定的。他鼓励创业者 “要想,就想那些大胆的主意”,不要自我设限。他在《Frighteningly Ambitious Startup Ideas》一文中列举了几个吓人但诱人的领域(比如延长人类寿命、取代大学、廉价太空旅行等),意在激发创业者去追求那些真正大的机会。虽然起步可能艰难甚至被嘲笑,但如果实现,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格雷厄姆相信,既然创业如此辛苦,为什么不瞄准一个 “一旦成功就意义非凡” 的目标?正如他所说,对于投资人来说,只要项目有“成功很大”而不是“容易小成”的可能性,就值得一试 (Black Swan Farming) 。对创业者亦然,与其满足于做一家小公司,不如把眼光放长远,立志做行业颠覆者。当然,他也提醒创业者务实:雄心不等于好高骛远,切入点可以小,但愿景要大。很多传奇公司也是从小处做起,却有着服务全球的野心。
此外,黑天鹅效应还带来了创业生态的一个特点:初创公司数量众多,但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少数。格雷厄姆的哲学一方面鼓励所有有想法的人去尝试创业,另一方面也让创业者正视残酷现实——大部分创业公司最终不会成为Dropbox或Airbnb,那是少数中的少数。但这并不妨碍你去努力,因为谁也无法预知哪一个是“黑天鹅”。YC的策略是在支持广泛创新的同时,让每个团队都冲击那个极低概率的巨大成功。而对于创业者个人,正如硅谷流传的格言:“想,就要想大”。
YC经验谈:避免创业陷阱的箴言
通过YC项目的亲身经历,格雷厄姆也总结了许多 实用的创业建议 和需要避免的 常见错误。这些内容分散在他不同文章和演讲中,例如《创业公司会犯的18个致命错误》、《创业公司13条箴言》等等。虽然全面罗列超出本文范围,但值得提及其中几条与上述理念相呼应的重要教训:
-
过早追求规模或完美是错误的。格雷厄姆告诫创业者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大规模扩张或打造十全十美的产品。相反,应快速推出简化版本,然后根据用户反应改进。这和“做不规模化的事”异曲同工:先小范围深耕,再逐步推广。如果一上来就大投入扩张,往往会在尚未找到产品市场契合时耗尽资源。
-
过度沉迷于媒体曝光、比赛奖项等“虚荣指标”。他形容这为“Prestige bait”(虚荣诱饵)。有些创业者忙于参加各种路演大赛、上杂志封面,却忽视了产品和用户。格雷厄姆在另一场合说过:“声誉(prestige)就像强磁场,会扭曲你对什么是有趣工作的判断,让你去做那些看起来体面却不一定是你真正热爱的事”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对创业来说,过多迎合外界眼光反而会浪费宝贵时间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因此他建议把用户和产品放在第一位,别被炒作和荣誉牵着走。
-
不要轻易招“大公司的人”。这是YC常见的一条建议,即初创团队在早期应保持精干,不要急于从大公司挖来高管。格雷厄姆认为,大公司高管可能不适应创业环境,他们习惯了丰富资源和明确分工,到了创业公司可能水土不服。此外,过早增加管理层也会导致官僚化,降低团队灵活性。他提倡创业团队在验证模式前保持“小而全”,每个人都亲身参与一线工作。
-
避免内部不和和股权纠纷。格雷厄姆特别提醒团队合伙人之间要在创业初期就明确股权分配和角色期望,以免将来产生矛盾。这看似琐碎,却是“创业18个致命错误”之一,因为创始人反目足以毁掉一个公司。他甚至建议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不要孤身创业,一个人太容易灰心,但两个人容易吵架,理想情况是 “两到三人,并且彼此非常信任”,正如前文所述友情的重要性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
-
好创始人可以性格温和。他撰文《为什么创始人友善也是安全的》,批驳了那种“创业者必须强硬刻薄才能成功”的迷思。他举例YC所见,真正厉害的创始人很多都平易近人、待人友善 (Essays) 。相反,“Mean people fail”(刻薄的人会失败)是他另篇文章的标题 (Essays) 。他相信,善良并不妨碍创业成功,反而让团队文化更好、员工更忠诚。毕竟,创业需要凝聚众人之力,一个咄咄逼人的暴君式领导未必能带来最佳结果。在这点上,格雷厄姆的人生观也渗透进了创业哲学:商业成功和待人友善并不冲突。
综合上述,保罗·格雷厄姆的创业理念可谓理想主义与实用精神并重:一方面他鼓励创业者立志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事物(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心怀改变世界的雄心;另一方面,他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方法指导,如如何起步拉用户、如何保持成长、如何组建团队,务求帮助创业者在现实中一步步实现理想。他的思想已经通过YC影响了上千位创业者,更通过文章广泛传播,成为互联网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今天创业者常说的“迅速迭代”、“增长黑客”、“泡面盈利”等概念,都能看到格雷厄姆观点的影子。本质上,他为创业注入了一种务实的乐观主义:既正视困难,又相信只要抓住根本(人、产品、成长),创业成功并非神话。正因如此,他的创业哲学经久不衰,至今仍被奉为硅谷创业圣经之一。
人生意义、职业选择与教育理念
除了创业经,保罗·格雷厄姆对人生和社会问题也有深入思考。他的多篇随笔超越了商业范畴,探讨 人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怎样选择职业道路、如何看待自我与体制 等根本问题。从《如何做你所爱》《人生苦短》到《你不应有老板》《要忘却的功课》等文章,格雷厄姆对做自己热爱的事和摆脱外在束缚有着强烈的倡导。他批评追逐名利的空虚,抨击教育体制中过度看重分数的弊端,同时鼓励年轻人探索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些思想与他的创业哲学一脉相承:都是强调真实、有意义,反对虚假、浪费。本章我们聚焦格雷厄姆的人生观,分几个方面阐述:遵从内心热情 vs. 名利诱惑、珍惜短暂人生,远离无谓之事、自主独立 vs. 体制束缚、教育的误区与自我教育。
做你热爱的事,别被名利束缚
“Do what you love”(做你所爱)几乎是创业圈和自我激励领域的座右铭,而格雷厄姆对这句话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诠释。在他的名篇《How to Do What You Love》(《如何去做你热爱的事》)中,他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剖析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常受到的误导,并提供了追寻真爱事业的建议。
首先,他指出 大多数人从小并未真正相信“工作可以是有趣的”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童年时期,我们被教育认为工作和玩乐是对立的——“work”就是大人强迫你做的不喜欢的事,“fun”才是你自己想干的事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学校也被描绘成为了将来“艰苦工作”做准备,所以理所当然地无聊乏味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在这种观念熏陶下,许多人长大后下意识地接受“工作=痛苦,爱好=快乐”的二元划分,觉得赚钱养家就是得忍受乏味,兴趣爱好只能业余满足。
格雷厄姆自己在少年时期也深受这种观念影响。他提到,有一次父亲告诉他说 “将来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工作,只要你喜欢就行” 时,他完全不理解,觉得这话仿佛说“去用干的水”一样矛盾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在他当时看来,“工作不可能像玩一样有趣”,所以“喜欢的工作”这概念本身很怪异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直到多年后,他才领悟到,原来工作真的可以和爱好合二为一。
这种从小养成的思维定势让许多人走上成年后 “将兴趣与工作割裂” 的道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更多考虑 收入、社会地位、家长期望 等外在因素,而忽视内心真正的喜好。格雷厄姆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外在动机:“你选择某职业也许是因为父母为你铺好的路、或者纯粹为了挣钱、或者为了名望——或者仅仅因为惯性”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这些动机可能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却未必是你内心深处想要的。
其中,格雷厄姆尤其批判了 “虚荣(Prestige)” 对年轻人的诱惑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他把 Prestige(声望/体面)称作一种危险的诱惑:“声望其实是别人的看法。当你可以请教那些你尊敬的人的意见时,何必在乎那些不认识的人的评价呢?”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换言之,prestige是外界对你职业的附加值,但往往与你真正喜欢什么没有关系。他进一步指出:“声望就像一种强大的磁力,会扭曲你对兴趣的判断。它会让你不是去做真正喜欢的事,而是去做那些你希望自己喜欢的事”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很多人在择业时的心理:他们选择了一个听上去让人羡慕的职业,然后说服自己这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然而,这只是被声望裹挟,违背了内心真实的声音。
举例来说,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也许真正热爱绘画,但社会上可能觉得搞金融更体面、更赚钱。于是他去学金融,从事投行工作,因为那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周围人都会高看。但是每天加班对着数字,他内心未必快乐。他喜欢的或许还是画室里创作的感觉,只是Prestige这股磁力让他“想要去喜欢”投行这份工作,以符合社会期待。格雷厄姆称这种情形叫 “Prestige warps… what you’d like to like”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即声望扭曲了你的喜好观,让你追求的是“想喜欢上某工作”而非“本就喜欢某工作”。
更有甚者,声望对有野心的人尤其危险。格雷厄姆说:“如果你想让一个有抱负的人浪费时间去跑腿,就用声望作诱饵”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很多精英人士被邀请去参加各种委员会、出任某头衔、给名人站台等等,这些事或许带来名声,但未必有实质意义,反而耗费了宝贵时间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他调侃道,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乐于去当荣誉职务、写序言、当部门主任等等——因为头衔很风光,却可能干扰他们做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对野心勃勃者而言,声望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他们忙于证明自己而忘了初心。
那该如何对抗这种种外在诱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呢?格雷厄姆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摆脱世俗眼光。“不要为了讨好旁观者而活”。他说:“社会让人相信你该爱你的工作,就像上层社会礼仪不允许你讨厌自己的工作一样。但别被表面迷惑,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很多人宣称喜欢自己的工作,其实是一种社交礼貌或自我安慰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你不用为了迎合所谓“体面”而欺骗自己。
其次,不要急于确定一辈子的事业。在《你希望你早知道什么》中,他告诉高中生:“你在高中阶段不需要知道将来想做什么”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大人老爱问“你将来想干嘛”,其实只是闲聊的开场白,别被这个问题逼得仓促下决定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他建议年轻人 把探索选项作为首要任务:“我会说,我的首要任务是先了解有哪些可能性”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确实,很多职业的真实情况你在学生时代根本接触不到(比如软件创业者这个工作在他上高中时几乎不存在)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里,过早锁定梦想职业反而是“pre-mature optimization”(过早优化)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因此,年轻时应开放心态,多尝试、多实习,寻找真正让自己着迷的事。
再次,正视“兴趣难找”这个事实。格雷厄姆承认,“找到你真正热爱的工作很难,否则怎么全世界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他估计,全世界几十亿人中,可能只有几十万找到了真正热爱的工作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因此,如果你感觉自己还没找到,不要气馁——这本来就需要艰苦摸索。也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喜欢”的选项。如果同时面临两个选择差不多,那么“选那个声望更低的,因为你很可能对它有更真诚的热爱”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这是他的另一个小技巧:因为声望会诱导我们高看某选项,所以两个相近的机会中,我们潜意识里往往更喜欢那个没那么高大上的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比如你既喜欢考古也喜欢经济,如果觉得两者都行,或许说明你对考古(相对非主流)更有真兴趣,对经济学(较有名望)则可能掺杂了些外部动机。这种思维实验可以帮助剖析自己的内心偏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相信工作可以像爱好一样有趣。这是观念上的一个根本转变。格雷厄姆想对每个年轻人说:“不要因为小时候学校教的那一套就以为工作注定是煎熬。理想的状态是把你的兴趣变成你的事业。”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那些童年被迫做无聊功课是为了将来做有趣工作的说法,老师们往往没说,但却是事实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如果你擅长并热爱某件事,并找到途径以之为业,那么恭喜,你将工作和玩乐融为一体,人生将充满动力和成就感。
格雷厄姆对这个主题的论述,还特别结合了金钱因素。他并不否认赚钱的重要性,但认为 单纯为了钱而做不喜欢的工作不划算。他说:“Money by itself is not that dangerous. The danger is when money is combined with prestige”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也就是说,光为钱你可能还清楚自己在妥协,但是当高薪又自带名望时(如企业法律师、医生),就格外诱人,让人难以抗拒而忘了想想自己是否真正喜欢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对许多年轻的优秀学生来说,一条默认的道路就是走向这些“钱多+地位高”的职业(格雷厄姆点名“公司律师或医生”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但他提醒,这些职业也许并非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只是“年轻又缺乏思考,还没搞清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就被吸引去了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确实,在社会默认价值观里,当一个人考上医学院或法学院,总被视作前途光明。然而,这些领域繁琐辛苦,若非发自内心热爱,很容易日后陷入中年危机——高薪却空虚,想转行又舍不得稳定。格雷厄姆几乎是在说:“清醒一点,别让高薪高prestige的职业引诱你放弃梦想”。
当然,他并非要大家都去追求浪漫理想而饿肚子。他的建议更倾向于:找到热情和实际的平衡点。比如有的人既喜欢艺术又想赚钱,那可以搞设计、拍商业电影之类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事业,而不一定非要去投行或纯艺术。有的人爱编程也想财务自由,那创业就是一条路径,因为它既满足创造的乐趣又有可能带来财富。这其实也回到创业哲学:创业最好是因为你热爱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想发财或想当老板。在《How to Make Wealth》中,格雷厄姆解释过,财富是靠创造价值得来的副产物 (How to Start a Startup) ,如果光为钱而做没有价值的事,长远看也不会成功。所以,他思想的内核始终是 “follow your genuine interest”(跟随真正兴趣),相信这样反而会带来你想要的成功(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
格雷厄姆关于“做你所爱”的论述,对无数读者产生了共鸣和启发。在国内外,这篇文章被频繁引用和翻译,人们常摘录他关于Prestige的那些警句作为座右铭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可以说,他在21世纪重新阐发了老生常谈的真理,但赋予其新的说服力。他揭示的 “Prestige陷阱” 和 “兴趣错觉” 让许多人反思自己所做是否真心热爱。对于那些可能放弃艺术梦想去读MBA、或者为了年薪而放弃创业的人来说,格雷厄姆的话发人深省:不要让别人的声音盖过了你内心的声音。正如他在另一篇文章引用乔布斯的话:“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在活别人眼中的人生上)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这恰是他人生观的精髓。
人生苦短:远离“无谓之事”
“Life is short”(人生苦短),这句话人人都懂,却未必人人都真正践行。2016年,格雷厄姆发表了随笔《人生苦短》(Life is Short),用非常个人化的体悟讨论了时间的宝贵和如何避免浪费生命。他在文中分享了一个核心信条:把有限的人生用于真正重要、有意义的事情,尽量减少浪费在杂务和虚假上的时间。
格雷厄姆从一个疑问开头:小时候他常想,“人生真的短吗?还是我们只是在抱怨生命有限?” (Life is Short |) 。随着年龄增长,他愈发感觉到生命的确短暂易逝。而等到了中年,看着身边有人离世,他深切意识到——不仅自己命有限,他人在你生命中的窗口也稍纵即逝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他写道:“你以为写那本书、爬那座山什么时候都行,结果突然意识到窗口已经关闭。最让人悲痛的是,当别人去世时,那些和他们有关的窗口也永远关闭了。他们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这几句令人动容地提醒我们,很多事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尤其是与亲友共处、向导师请教、陪伴孩子成长等等,一旦错过就是永别。
既然如此,格雷厄姆提出了一条朴素但强有力的行动准则:“Relentlessly prune bullshit, don’t wait to do things that matter, and savor the time you have.”(毫不留情地剔除废事,不要等待去做重要的事,并且珍惜你所拥有的时间)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这句话可以看作他“人生苦短”思考的三重要义:
-
剔除废事:所谓“bullshit”就是那些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事情。格雷厄姆直言,我们的一生充斥了各种“狗屁事务”,要么是被迫的,要么是被诱骗去做的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比如烦琐的行政手续、不必要的会议、虚与委蛇的社交、无聊的争执、低效的忙碌等等。这些事耗费生命却毫无价值。他主张要像修剪树枝一样,不断清理掉生活和工作中的“垃圾事”,把时间腾出来给真正重要的东西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他指出有些bullshit是别人强加的,有些则是我们自己没看穿被卷入的,总之必须提高鉴别力,勇敢地说“不”。他甚至建议采用一个简单准则来识别:问问自己几年后回头看,做这件事有没有意义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如果不会关心,那很可能就是bullshit,可以砍掉。
-
别拖延重要的事:许多人总觉得重要的事以后再做也不迟,比如追求梦想、关爱家人、照顾健康、学习新技能等等。格雷厄姆强调,这种拖延很危险,因为人生无常,等你意识到时窗口可能已经关上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他说 “不要等待” 去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想创业就开始尝试,想著书就动笔写,想和家人旅行就提上日程……正如他引用的乔布斯17岁时的名言:“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后一天,我是否还想做我今天要做的事?)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如果连着很多天答案都是No,那说明需要改变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格雷厄姆希望人们怀着一些紧迫感去过生活,不要总以为未来有大把机会。“趁窗还开着,赶紧去完成那些重要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读者的忠告。
-
珍惜当下:剔除了无谓琐事,集中精力做重要之事,还要学会享受和珍惜这些时光。格雷厄姆在文章结尾特别强调,要 “品尝你拥有的时间”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人生苦短,所以每段美好经历都值得全心投入、细细品味。无论是与家人相聚、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还是漫步于林间,这些时刻构成了我们有限生命的闪光点,应当认真对待而非心不在焉。在喧嚣浮躁的时代,他提倡一种近乎禅意的态度:活在当下,体会生命之丰富。当你砍掉那些bullshit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其实有更多时间来体会生活之美。
他还特别点出了现代社会中让人浪费生命的一些陷阱:比如忙碌陷阱(很多人以忙为荣,却没意识到忙的都是琐事)、成就陷阱(把精力都花在积累履历、职称等外在认可上,而忽略真正热爱的事),还有娱乐麻痹(无休止地刷手机、沉迷低质内容,转眼耗掉数小时)。这些都是典型的“bullshit”形式。格雷厄姆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就很谨慎。他曾在X平台直言“要远离会让生命变短的东西”,其中包括无益的争论、酒醉、抱怨等等。当然,他本身也因此远离了一些无谓的是非(比如他一度因为批评推特政策账号被封,也毅然转向别的平台,不纠缠)——这或许是题外话,但体现了他身体力行在“修剪bullshit”。
总而言之,“人生苦短”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宝贵而短暂,应专注于令生命有价值的事物,远离消磨生命的空耗。这个主题其实和上一节“做你所爱”紧密相关——做自己热爱的事本身就是避免虚度的最佳方式。而这里他更强调的是时间管理和心态:不断清除杂质,让有限的时间产生最大意义。
格雷厄姆这一思想也引发广泛共鸣。许多人引用他那句*“Relentlessly prune bullshit…”*来自我警醒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在中文互联网上,这段话也被翻译传播为“毫不留情地减少扯淡的事,不要等待去做重要的事,珍惜你拥有的时间”。不少网友表示读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日常安排,意识到要减少无意义的社交和网络冲浪,把时间花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可以说,格雷厄姆将“人生苦短”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用质朴而真诚的语言重新唤起了读者的紧迫感。他没有空洞说教,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可行的指引(例如检查几年后是否在乎这件事这一条,就很实用)。他的科技和创业背景,也让这篇人生哲思带有一种理工式的清晰和理性,没有玄学色彩却直指人心。
独立自主 vs. 体制束缚:我们本不该有“老板”
格雷厄姆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一点在他对工作体制和组织的看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写过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你本来就不该有老板》),提出一个大胆观点:在人类的进化与天性中,“在大公司给别人打工”并非正常状态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现代的上班族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我们的本能,就像动物被圈养在动物园里一样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
格雷厄姆的这一观点源于他观察到创业者(自己当老板)与大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在YC与数百位创业者打交道后,他发现创业者虽然压力巨大、工作强度高,但身上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他描述说:“我去非洲看过野生动物,那些在野外的狮子和我以前在动物园见到的完全不一样——野外的狮子看起来生气勃勃,几乎像变了另一个物种。我怀疑,对人类来说,为自己干活的感觉就像对狮子来说生活在野外一样”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大公司提供了安稳、有保障的“圈养”环境,生活也许轻松些,但缺少了“野性”。他接着点出问题根源:“人类并非天生适应在那么庞大的群体中工作”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
他引用组织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指出,原始社会人类的协作群体规模通常在几十人左右(有学者提出所谓“邓巴数字”150人)。他个人经验和阅读也表明:8人左右的小团队最有效,20人开始难管,50人就非常臃肿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然而现代大公司动辄上千上万员工,人类演化上没有为此准备过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所以,大公司不得不发明出层级结构来管理,把员工分成一个个小部门。但这样一来就引入了一个不自然的要素:老板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每个小组向上汇报给一个boss,boss们再组成更高一层的小组,如此构成树状组织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格雷厄姆指出,这种树状结构带来了微妙的问题:在层级制中,你的老板在上一级代表整个你们组,团队不再是平等的个人合作,而是个体->组->更大组的嵌套关系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员工失去了自主性,必须通过老板这一中介与更大组织发生联系。这和人类天然的小团体协作模式很不一样。
他进一步阐述了为什么“有老板”的工作环境对人是不利的:
-
缺乏自主:在层级组织中,大部分人需要服从上级的指令,而非自主决定做什么。这容易磨灭主动性和创造力。格雷厄姆作为黑客出身,很推崇黑客精神——自主找乐子、解决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但大公司员工通常只能执行分派的任务,很难有这种自由。
-
异化的激励:员工的工作成果和回报、荣誉往往脱节。尤其在大团队里,个人贡献很难被正确评估,许多人不过是齿轮螺丝钉,缺乏成就感。而创业者直接为自己干,每一点努力都在提升公司价值,因而有更强的成就动机。
-
扁平 vs. 官僚:小团队合作时,人际关系直接透明。而一旦存在老板层级,难免出现办公室政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格雷厄姆曾吐槽过大公司中盛行的繁文缛节、部门山头主义等等,这些都是不自然的人为产物,让工作变味。
在《你本不该有老板》一文中,他用了许多比喻说明大组织工作的奇怪之处。例如他说大型组织就像一棵树,每个经理带的团队不是普通意义的十人小队,而是十个各自有十人团队的经理聚在一起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这种“组的组”模式远离人类自然社交规模,使沟通变得低效而异化。他还提到在大公司里,人们不得不“表现得在工作”,充斥着无谓加班、开会等形式主义,以向上证明价值,而真正创造性的工作反而少。这些都是他所批判的 “不自然的工作方式”。
相反,他认为创业者或者小公司团队虽然压力更大,但却更符合人性——就像狮子回到草原,重获生命力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他们往往弹性工作、头衔淡化、直面用户和市场,整体运作更接近人类原始的小群体合作。而且创业者的成就感是实时的:每签下一个客户、每发布一个功能都带来直接反馈和成就,这种本能层面的满足是层层汇报的大公司工作无法提供的。
格雷厄姆的这个论点并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上班族,而是提醒人们:如果你在大公司感到压抑、不快乐,不一定是你的错,有可能是体制让你不舒服,因为这确实不是人类进化所适应的环境。他说自己认识很多程序员,在大公司工作时无精打采,出来创业后整个人都变了,更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甚至他观察到创业者未必更“开心”(创业很辛苦嘛),但他们那种满足感和投入状态就像长跑时身体很累但精神兴奋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因此,如果有人受够了大企业朝九晚五、层层审批的日子,他想对他们说:你的感觉是正常的,因为 “生活在圈养环境的猛兽是会感到无聊的”。
这一观点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他鼓励年轻人创业或加入小团队。因为这不仅仅是经济机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更自然、更鲜活的工作方式。在创业公司,你可能收入暂时不如大厂,也没有闲暇刷手机摸鱼,但每天你都真切地活在挑战和创造中。正如他所说,在大公司“life in the zoo is easier, but it isn’t the life we were designed for”(动物园的日子更容易,但那不是它们被设计来过的生活)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同理,稳定工作的日子也许轻松,但可能不是你真正被设计来过的人生。
当然,格雷厄姆并不主张人人离职创业,因为现实因素很多。但他的思想给那些对体制化工作不满的人提供了心理支持:你没疯,这确实违背人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由职业、弹性工作、远程办公等,背后都有这一理念的影子:工作应该服务于人的自然节奏,而不是让人成为机器零件。在这点上,格雷厄姆的观点和一些管理学思想(如Agile敏捷、Holacracy扁平治理等)不谋而合,都是为了让组织更贴近人的本性。
格雷厄姆在其他文章和推文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例如,他非常推崇“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创造者的时间表 vs 管理者的时间表) (Essays) ——这是他另一篇著名随笔的主题。程序员(创造者)需要大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才能高效工作,而经理习惯按小时切割时间安排会议。这两种时间观冲突严重,所以在大公司程序员常被各种会议中断灵感。解决方法就是减少行政干预,让创造者自主安排,或者干脆像创业公司那样少管理层。这个思路和“没有老板”如出一辙。
总之,格雷厄姆提倡一种 更自主、更小而美的工作生态。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这里体现得很明显:个人应该尽量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成为科层体制的齿轮。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也被他证明是对创新有利的。毕竟,最伟大的发明和作品往往出自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个人或小团队,而不是官僚体系的产物。格雷厄姆本人就表示,他离开大学(他曾短暂任教于哈佛)去创业,就是因为受不了学术圈的种种规则,希望按自己的方式创造东西。同理,他鼓励那些内心渴望独立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路。
可以说,“你不该有老板”这篇文章为很多对朝九晚五厌倦的人敲响警钟。有人看完立刻决定辞职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因为突然明白了自己长期压抑的原因。不少读者评论说,这文章读来令人醍醐灌顶,原来不是我懒惰或不合群,而是工业化的工作模式本身就在磨灭人的热情。当然,也有人质疑现实未必允许人人都当老板,但格雷厄姆的用意并非如此狭隘。他更多是想唤醒组织管理者去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方式,让员工保持“野生”的活力? 以及提醒个人:至少在职业规划中,为自己争取更多自主性,比如选择创业公司或灵活工作环境,别陷入大机构的舒适陷阱却让灵魂麻木。
教育的桎梏与自我教育
作为哈佛和康奈尔的高材生、计算机和艺术的双料硕士,格雷厄姆受过精英教育,但他对教育体制却持相当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学校里学到的某些观念需要在步入社会后“忘却”,否则会阻碍个人的发展 (The Lesson To Unlearn - LessWrong) 。他也鼓励年轻人 打破常规学习路径,多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死守课堂和分数。
最集中体现他教育理念的是文章《The Lesson to Unlearn》(《要忘却的教训》)。这篇发表于2019年的文章一开头就语出惊人:“在学校学到的对你危害最深的东西,不是任何一门课的知识点,而是学会了怎么考高分” (The Lesson To Unlearn - LessWrong) 。在格雷厄姆看来,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为了得分而学习”习惯,对创造力和真正的热情是一种扼杀 (The Lesson To Unlearn - LessWrong) 。
他回忆自己上学时,也曾是一名“优等生”,擅长迎合考试和老师要求。但后来在创业和研究中,他发现这种思维方式有害:现实世界里没有人给你打分,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没有现成标准。而那些只会考试的人,离开分数指挥棒后往往不知所措。他引用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在考试中,问题都是预先设置的,而在生活中,问题是要你自己去发现的。” 学校里我们习惯了老师出题我们作答,但出了校门,要自己找到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总等着他人出题,就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格雷厄姆进一步分析,学校里追求高分会导致“投机取巧”心理。学生为了拿A,不惜钻研如何迎合评分标准,甚至走捷径作弊。这在考试环境下或许行得通,但在现实中却是危险心态。生活不是考卷,你没法作弊人生,更不能只顾评分不顾真实结果。因此,他建议把“为了得分而学习”这个坏习惯尽快忘掉,转而追求真实的理解和技能。
在LessWrong论坛上,有人总结他的观点说:“学校鼓励的是如何‘hack’考试,而不是学习实质知识。” (The Lesson To Unlearn - LessWrong) 。这话和格雷厄姆“unlearn good grades”如出一辙。其实就是 “不要把考试当目的,要把学习当目的”。
除了分数崇拜,他还批评了教育中的另一现象:过度服从。学校通过纪律、规则塑造了乖学生(遵守一切规定,完成老师布置的一切任务),但社会需要的是有自驱力、能质疑和创新的人。格雷厄姆自己在高中并不算合群的优等生,他有文章(《Why Nerds are Unpopular》)解释为何聪明学生在中学常不受欢迎,因为他们不愿把时间花在社交上,而是钻研自己的兴趣。这也涉及学校环境的问题:它并不奖励真正有学问或有创造力的人,反而青睐那些能平衡社交和服从要求的人。这在他看来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扭曲。
针对这些弊端,格雷厄姆对年轻人的建议是 勇于走出标准化教育的框架,多进行自我驱动的学习。他在《Undergraduation》(《未完成的大学教育》)一文里给大学生的忠告是:“大学里要做两件事:把自己变成很棒的程序员,以及深入研究一些特别酷的问题” (Undergraduation) 。这里面隐含了不拘泥于课业的含义。他直言,“真正让你练出编程本领的,往往不是课堂作业,而是业余项目” (Undergraduation) 。他举了朋友Robert的例子:本科期间沉迷网络编程,为母校重建了已经失联的Arpanet节点,结果因为荒废功课被学校勒令休学一年 (Undergraduation) 。但多年后这位朋友成为MIT教授,实现了学术成就。格雷厄姆说当然不建议都像他那样极端,但 “偶尔旷课专注于自己的项目,其实利大于弊” (Undergraduation) 。如果Robert当年老老实实只做课业,或许成绩很好却不会有那番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发展未必有益。
他也鼓励大学生利用资源主动找教授搞研究、帮老师做项目,而不要满足于课本知识 (Undergraduation) 。同时也要练就甄别力——并非所有教授做的都是有趣的前沿课题,有些只是为了发文章搞无意义的题目,学生要避开这些“野心不大”的指导人 (Undergraduation) 。这都体现了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而不是被动接受课程表安排。
此外,格雷厄姆还认为 教育应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而非唯成绩论。他在X上曾评论美国教育支出虽高但收效存疑 (Paul Graham on X: "What the US spends on education, and what it …) 。他也调侃大学官员说“博雅教育很好,但当他们强调它不是职业培训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字面意思那么说” (Paul Graham on X: "Liberal education is a great thing, but when …) 。这句推文的潜台词是:大学确实没有教给你就业需要的技能,所以毕业生往往仍要靠自己实习、培训才能上手工作。他这话并非反对博雅教育,而是批评大学空谈教育理想却不顾学生就业实际。因此他在另一则讨论中说:“拿到学历本身倒没那么重要,但体验大学生活几年非常有帮助” (Paul Graham on X: "@rajatsuri Getting the actual degree doesn’t …) 。换言之,他认为上大学的价值更多在于社交、见世面和自我探索,而不是文凭或课堂知识 (Paul Graham on X: "@rajatsuri Getting the actual degree doesn’t …) 。这与很多人的看法不谋而合:大学教会你的很多东西来自课外和人际交往,而非课本。
格雷厄姆对学校弊端的批判,归结起来就是:别让学校教育泯灭了你的好奇心和自主性。要把自己当成自己教育的主体,而学校只是一个资源提供者或平台。正如他对高中生所说:“高中最重要的不是决定你未来想做什么,而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哪些选择”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学校不会告诉你所有可能性,反而常常有意无意让你走某条“正确路”。可真实世界远比学校提供的选项丰富得多。因此,教育真正的目的应该是赋予你探索世界的工具,然后由你去探索。
他在文中也认可学校有其必要性,比如小孩子可能需要一点外部压力才能学基础知识。但是他建议老师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之所以让你现在学这些枯燥的东西,是为了将来你能干更有趣的事”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可惜大部分老师没这么解释过。所以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何学无聊的课,误以为工作也会一直这么无聊(正如前述他童年的认知)。如果教育者能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长远意义而不是即时分数,学生也许会更有动力追求真正的知识。
在鼓励自主学习方面,格雷厄姆本人也提供了榜样。他自述早年除了正规教育外,自学了大量编程和写作技能。他喜欢在图书馆和计算机实验室钻研自己的兴趣。当年计算机系的课程跟不上技术发展,他就自己学新的语言、操作系统等等。这些自主习得的东西后来成为他创业和写作的基础。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格雷厄姆也十分重视青少年时期的自由探索。他写过《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写给高中生的演讲稿)提到:中学生往往被学校压力和同伴文化束缚住,无法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书呆子被嘲笑)。他鼓励年轻人 忽略那些妨碍自己成长的同侪压力,专注培养真才实学,哪怕短期不被理解,长远看会有巨大回报。这其实也是教育话题的延伸:教育不只是课堂,环境同样重要。他对中学环境的批判(如《Why Nerds are Unpopular》)揭示了很多中学为了维护纪律和升学率,扼杀创造力、助长反智风气的弊端。因此,他认为有条件的话,让有天赋的孩子跳级或提前进更开放的环境(比如大学)是有益的,不要把他们困在狭隘的中学圈子里浪费时间。这些观点虽有争议,但确实从“让每个人发挥最大潜力”的角度出发,一脉相承他的教育理念核心:打破条条框框,为真正的成长让路。
总而言之,保罗·格雷厄姆对教育的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学历和成绩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自我驱动的学习和探索才是成长关键。我们应警惕学校里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如唯分数论、唯权威是从),在离开学校后努力“忘掉”这些不再适用的教训 (The Lesson To Unlearn - LessWrong) 。真正走入社会的人生教育,需要我们重新培养好奇心、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在学校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跳板,开启更自由的学习之旅。这正是格雷厄姆想传达的:不要让学校限制了你的教育。教育应该是终生的、自我主导的,而不是考试结束就停止的被动过程。
保罗·格雷厄姆的写作风格:以简驭繁的艺术
保罗·格雷厄姆不仅是创业导师,还是一位备受推崇的随笔作家。他的文章语言平实却寓意深刻,结构清晰且说服力强,在创业圈和互联网社区广为传阅。格雷厄姆的写作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方法:他坚持用最普通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他擅长通过比喻和实例来阐明抽象概念,使读者茅塞顿开;他视写作为思考工具,反复打磨推敲,直到文章逻辑严密、水滴石穿。
在本章,我们将分析格雷厄姆写作的几个特点:清晰简洁的语言风格、严密有力的论证结构、丰富贴切的类比和例证、精雕细琢的写作过程,并引用他的原话和实例来说明他是如何将这些要素融汇于一篇篇精彩文章中的。
清晰简洁:像说话一样写作
格雷厄姆写作风格的第一特征就是 语言极其通俗易懂。他刻意避免使用晦涩术语和复杂句式,而是用日常口语般的文字来表达思想。“I try to write using ordinary words and simple sentences.”(我尽量用普通的词和简单的句子写作)他在《Write Simply》一文开篇即如此宣称 (Write Simply) 。这样的写作不仅更易读,而且如他所说:“越容易读,读者就越能深入参与” (Write Simply) 。如果读者不用为理解文字耗费精力,就能把精力用在理解思想上 (Write Simply) 。读者不必在你华丽的辞藻间跋涉,才有余力领会你要说的内容。
格雷厄姆甚至把这种无障碍阅读的理想称为“saltintesta”(意大利语,意为“跳进脑袋”)的效果,借用意大利菜“saltimbocca”(意为“跳进嘴里”)的谐音 (Write Simply) 。他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跳进”读者大脑,让读者几乎感觉不到语言的存在 (Write Simply) 。虽然完全达到“纯想法交流”是不可能的,但他说大多数情况下,这应是作者努力的方向 (Write Simply) 。他还指出,很多写作者喜欢用花哨语言,其实无非两种情况:要么想显得自己很酷,这是在给读者添麻烦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Write Simply) ;要么是文笔浮夸想掩盖其实没什么内容 (Write Simply) 。他调侃道:“浮华的文风不仅能遮盖想法,也能遮盖想法的匮乏” (Write Simply) 。反之,朴素直白的写作迫使作者必须有货可写,因为 “如果你用简单的方式说废话,那所有人一眼就看穿了,包括你自己” (Write Simply) 。因此,他认为写得简单也是保持诚实的一种方式。
格雷厄姆还强调简洁能让作品经久不衰。他指出,复杂花哨的语言往往掺杂流行语和炫技成分,随时代很快过时,而简单明了的文字反而历久弥新 (Write Simply) 。未来的读者就像非英语母语者一样,如果语言朴素,他们就能轻松理解文章,而不用被过时俚语绊倒 (Write Simply) 。他打比方说,一个木匠造椅子追求坚固耐用,这不算自负;同样,作家写作也可以追求作品长存 (Write Simply) 。而简洁恰恰是文字长寿的要诀 (Write Simply) 。
为了做到这些,格雷厄姆给出了许多具体方法和技巧。其中,他最常倡导的是 “Write like you talk”,即“像你说话一样去写”。他在一篇同名短文中指出,大多数人一开始写作,会本能地切换到一种“书面语模式”,遣词造句都变得不自然 (Write Like You Talk) 。例如,没人跟朋友聊天时会用“执笔(pen)”做动词,但很多人写文章会用“我执笔写下……”,这种正式词汇在口语中很奇怪 (Write Like You Talk) 。他举了历史读物中一句话称毕加索为“the mercurial Spaniard”(善变的西班牙人) (Write Like You Talk) 。他说如果跟朋友谈论毕加索时突然蹦出这词,对方会觉得你怪异不已 (Write Like You Talk) 。可很多作者写整本书都充斥这种正式甚至矫揉造作的表达。这么做的坏处是多方面的: (Write Like You Talk)
- 读起来费劲:书面语比口语复杂,阅读负荷高,容易让读者走神 (Write Like You Talk) 。
- 拉远距离:过于正式的腔调让读者心理上产生距离感,不像有人在对他们说话,注意力不集中 (Write Like You Talk) 。
- 制造假象:对写作者自己来说,复杂句子和华丽辞藻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表达了很多其实没有的内容 (Write Like You Talk) 。正如他指出的,复杂话让作者误以为深刻 (Write Like You Talk) 。
而他认为 “就算是讨论艰深课题,专家彼此交谈用的句子也并不比聊午饭计划时复杂” (Write Like You Talk) 。词汇可能不同,需要使用专业术语,但句法不必搞得拗口 (Write Like You Talk) 。他甚至观察到,“越是困难的概念,专家说得越随意朴实” (Write Like You Talk) 。部分原因是专家无需卖弄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困难话题本就需要更清晰的语言来阐释 (Write Like You Talk) 。他把口语化的文字比作 “思想的运动装”:灵活、轻便,让思想能自由伸展 (Write Like You Talk) 。正如运动服不花哨却方便运动,口语化文字不华丽却最能承载复杂思想。
当然,他也承认有例外,某些文体允许偏离口语,例如诗歌需要一定的修辞美感,或个别大师能用繁复语言写出迷人作品 (Write Like You Talk) 。还有些场合作者故意写晦涩以逃避责任,比如公文里用官话掩盖坏消息 (Write Like You Talk) 。但这些都是特殊情况,对几乎所有其他写作者而言,“说人话”都是更好的选择 (Write Like You Talk) 。
格雷厄姆深知大多数人很难一开始就用口语来写,所以他给出一个实用建议:“先按照平常方式写完初稿,再检查每一句:‘如果和朋友说话时我会这么讲吗?’ 如果不会,那就改成你会说的表述” (Write Like You Talk) 。久而久之,你会在写时自动听到“不对劲”的句子掉在纸上的声音 (Write Like You Talk) 。他甚至说自己每篇文章发表前都会朗读,把一切听起来不像正常说话的地方都改掉 (Write Like You Talk) 。连发音拗口的他都调整,因为朗读一绊,读者脑中默读也会绊一下 (Write Like You Talk) 。可见他对文章可读性之重视。
可以通过他文章中的语言来感受这种口语化风格。例如,他常用简短句子,句式多为主语-谓语-宾语的直接结构,不玩弄倒装或长定语从句。一段话里夹杂着口语常用的词汇和语气,如“kind of”(有点)、“stuff”(东西)之类。比如在《写作,简要地说》里一句忠告:“Write a bad version 1 as fast as you can; rewrite it over and over; cut out everything unnecessary; write in a conversational tone…” (Writing, Briefly) 。这连串建议几乎就像口头叮嘱,没有半点官话,读起来琅琅上口。
再比如他写创业话题,如果换别人可能充斥MBA术语和长句,但他往往用白话讲高深道理。像“Startup = Growth”的开头:“A startup is a company designed to grow fast… The only essential thing is growth. Everything else we associate with startups follows from growth.” (Startup = Growth) 简单有力、毫不拐弯抹角。又如“Life is short”里的箴言:“Relentlessly prune bullshit, don’t wait to do things that matter, and savor the time you have.” (Life is … SHORT. I was recently reading this article by… | by Ali Tamaseb | Medium) 词汇简单(除bullshit外几乎中学生词汇),结构平行,铿锵有力,让人过目难忘。
这种看似平易的文风背后,其实是格雷厄姆对语言驾驭能力极高的表现。真正掌握思想的人才能把话说得如此简单。他自己也谈到这一点:“You don’t need complex sentences to express complex ideas.”(表达复杂想法不需要复杂句子) (Write Like You Talk) 。这句话正是他的写作哲学写照。他证明了 “大道至简” 的魅力:用大白话也能把复杂问题讲清讲透。
严谨有力:精心构建逻辑与论证
除了语言简洁,格雷厄姆文章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 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他的文章往往有着严密的结构和推理链条,阅读时让人觉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很容易被说服。这源自他精心设计的论证策略和良好的结构把控。
首先,主题集中,条理分明。格雷厄姆的文章通常围绕一个核心论点展开,没有多余的支线。他善于开篇就点明主题,然后分解为几个方面依次讨论。这在他的长文和短文中都很明显。例如《如何创业》中,他先点出三要素(团队、产品、支出),再逐一解释 (How to Start a Startup) ;《创业=增长》也是先定义,再举例阐释,最后延伸 (Startup = Growth) 。他甚至在一些文章里使用小标题或编号来分隔论点(如《我们寻找怎样的创始人》中就列出1-5五个要点 (What We Look for in Founders) 。这使读者阅读时非常清楚每一部分在讲什么,不会迷失在冗长段落里。
其次,论证讲究逻辑。格雷厄姆有数学和计算机背景,他写作时的推理也带有某种理性的缜密。他喜欢用因果关系、对比、类比等方式来说理,让观点显得合理可信。比如在论述创业不需要绝妙点子时,他用了对比:“人们常以为需要天才创意,但Google证明只要做比现状好一点的搜索就行” (How to Start a Startup) ;又举微软例子说明初始计划不重要 (How to Start a Startup) 。通过正反面案例,他推导出结论:“想法固然有价值,但比起执行和适应,想法只是起点”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这种以例证支撑推理的方式,让他的结论显得顺理成章。
再如在讨论增长导向时,他逻辑上先定义概念(何谓创业公司) (Startup = Growth) 、再阐述为什么增长是唯一要务(不专注增长不可能成功) (Startup = Growth) ,接着用“理发店 vs. 搜索引擎”反例对比证明区别 (Startup = Growth) ,最后总结由增长衍生的一切特征 (Startup = Growth) 。整套论证起承转合,读者会被一步步引导去接受他的定义和主张。
格雷厄姆的说服力还来自他喜欢使用具体例子和数据来支撑抽象论点。例如提到复利增长的威力,他计算了“每周10%增长,一年14倍,两年200倍”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 让人印象深刻。又如证明黑天鹅效应,他直接给出YC投资组合的数据:“两家公司占了总估值3/4” (Black Swan Farming) , 这比泛泛而谈有说服力得多。他熟练地将经验事实融入推理,让文章兼具理性和实证色彩。
比喻类比则是他另一种常用的论证手法,通过大家熟悉的现象比拟不熟悉的概念,使道理更显浅显易懂。下一节我们会详述他的类比使用,这里提一下对论证的帮助:类比能降低读者理解门槛,也能情境化地解释因果。比如用“汽车发动机手摇器”解释创业初期需要人工推动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 读者一想就懂为什么要“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用“红杉 vs. 豆芽”说明创业公司和普通小生意的区别 (Startup = Growth) , 也让人一目了然地领会到“命中注定的不同”。这些类比不是修饰,而是论证过程的一环,让论点更可信(因为现实中引擎确实需要人工摇,红杉确实和豆芽不同命运)。
格雷厄姆的文章通常还会预见读者可能的疑问或反对意见,并提前回应。这是一种驳论式的技巧,显得他考虑周全。例如他在讲要用口语写作时,主动举出诗歌、某些大师文风、以及需要故意隐晦的场合作为例外,承认并非所有写作都一刀切 (Write Like You Talk) 。这种对异议的承认反而增强了他主张的可信度:读者会想,他连特殊情况都想到了,那一般情况下依言行之应该没错。同样,在强调创业别依赖初始想法时,他也提到“想法当然不是毫无价值” (How to Start a Startup) 作为让步,然后解释问题在于过于执着初始想法的麻烦。通过这种先让步再反驳的结构,他的论点显得更加公正客观。
再看他对Prestige陷阱的论述,为了说服读者“别被名望左右”,他一方面指出prestige毫无意义甚至误导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另一方面也承认完全摆脱很难,所以给出务实建议“如果两个看起来都差不多,选那个声望低的”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这种折中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让读者觉得他不是极端理想主义,而是考虑了人性弱点后给出的实用方案。因此更容易接受。
小结:格雷厄姆文章的论证就像数学证明和讲故事的结合:既有逻辑上的严谨步骤,又用丰富例证填充,使推理过程鲜活可信。他通常先抛论断,后举例解释,最后再升华总结,形成闭环结构。这种经典的演绎法写作让
清晰简洁:像说话一样写作
保罗·格雷厄姆文章的首要特点是语言清晰简洁。他倾向于用日常口语般的文字表达复杂思想,避免故作高深的辞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尽量用普通的词和简单的句子写作” (Write Simply) 。这样的文字更易于阅读,而阅读阻力小,读者就能投入更多精力理解作者的思想 (Write Simply) 。格雷厄姆打了一个比方:意大利菜有道名为“saltimbocca”的菜,意为“跳进嘴里”,而他写作的目标是实现“saltintesta”,即让思想直接“跳进读者脑海”,几乎不让人觉察承载思想的文字 (Write Simply) 。当然,完全做到这一点不可能,但这代表了他追求的极致:用最透明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想法。
为此,格雷厄姆刻意避免使用艰深词汇和繁复句式。他指出,许多作者一动笔就不自觉切换到一种“书面语模式”,写出一些自己平时说话绝不会用的词句 (Write Like You Talk) 。例如,很少有人在日常对话中把“动笔”说成“执笔”,但不少人写文章会用类似用语 (Write Like You Talk) 。他举例批评历史读物中将毕加索称作“the mercurial Spaniard”(“善变的西班牙人”)的写法,指出若是在和朋友聊天时用这种说法,对方恐怕会愣住 (Write Like You Talk) 。他倡导的准则是:“像你说话一样去写” (Write Like You Talk) 。如果一句话不是你在和好友交谈时会说出口的,那它写在文章里很可能显得生硬。格雷厄姆建议作者在修改时检查每个句子:“这是不是我跟朋友说话时会这样表述?”如果不是,就改成口语化的说法 (Write Like You Talk) 。他本人在发表文章前,会通篇大声朗读一遍,修正一切听上去不像人话的句子 (Write Like You Talk) 。甚至连发音拗口的地方他都会调整——因为朗读时一磕巴,说明文字在读者脑中也会打结 (Write Like You Talk) 。得益于这些方法,他的文章读起来就像听他娓娓而谈,语气自然亲切,却又直指要害。
用口语写作并不意味着浅薄。相反,格雷厄姆相信“表达复杂思想不需要复杂的句子” (Write Like You Talk) 。真正高明的思想家往往将艰深话题解释得像家常话一样平易。例如各领域的专家彼此讨论高难内容时,句子结构并不会比讨论午饭时更复杂,只是必要时才用专业术语,而且词句决不多于所需 (Write Like You Talk) 。他甚至观察到:“越是艰深的观点,专家们讲话反而越口语化”。一方面他们无需卖弄,另一方面话题越难,越不能让晦涩语言成为理解障碍。格雷厄姆将口语化的文字比作‘思想的运动服’:朴素灵活,让思想能够自由舒展 (Write Like You Talk) 。
当然,他也承认并非所有文体都要口语化,比如诗歌因为带有音乐性,可以有超出日常的表达;又如极少数大师(如乔伊斯)驾驭复杂语言的能力无人能及 (Write Like You Talk) 。再比如某些官样文章故意用模糊辞令来掩饰真实意图。但 “对几乎所有其他人来说,口语化写作都是更优选择” (Write Like You Talk) 。格雷厄姆尖锐地指出,很多人喜欢用花哨文风,无非两个原因:要么想显得自己很厉害,这只是徒增读者负担来满足作者虚荣,就像拖着长裙摆让别人替你拎 (Write Simply) ;要么其实肚里没货,想用华丽词藻掩盖思想贫乏 (Write Simply) 。而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写作可以逼着作者保持诚实,因为“如果你用朴素的语言说废话,人人都看得出来,包括你自己” (Write Simply) 。
简洁的另一大好处是历久弥新。格雷厄姆指出,复杂花哨的语言很容易掺杂流行语和时髦句式,几年后就会过时;而简单的语言更具普适性,经得起时间考验 (Write Simply) 。未来的读者如同非英语母语者一样,若文章用语平实,他们就能读懂,即便文化和语言已经改变 (Write Simply) 。他将追求文字长久可读性视为一种工匠精神:“这并非虚荣,正如木匠追求一把椅子经久耐用无可厚非” (Write Simply) 。他进一步说:“一篇文章能流传久远,并非偶然的附带属性,而恰恰是你把文章写好的标志”。事实也确如他所言,他十几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依然鲜活,没有陈旧晦涩的感觉,简洁文字在其中立下汗马功劳。
严谨有力:层层推进的论证
除语言平易外,格雷厄姆文章的另一大特点是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他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紧凑,每篇都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层层展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推理所征服。
首先,他主题集中,条理分明。每篇文章都紧扣一个中心论点,并通常在开头就点明主旨,然后分解成若干子观点依次论述。比如《如何启动创业公司》一文开篇即抛出创业成功的“三要素”(团队、产品、开支) (How to Start a Startup) , 随后分别详细阐释这三方面的重要性,每部分都有小标题或明确的段落区分,读者很容易跟上他的思路。又如《创业=增长》中,他首先明确定义了“创业公司”的本质是追求快速增长 (Startup = Growth) ,接着解释为什么增长至关重要 (Startup = Growth) ,然后用餐馆和搜索引擎对比来说明何谓可增长 (Startup = Growth) (Startup = Growth) ,最后总结以增长为指针能指导创业中几乎所有决策 (Startup = Growth) 。整篇文章围绕“增长”这一轴心层层展开,没有任何偏题的赘述,读者始终清楚作者在论证什么。
其次,他的论证讲究逻辑递进,常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先抛出论断,然后辅以论据和例证逐步证明,最后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例如在强调创业公司应“以增长为唯一北极星”时,他先提出“创业公司的本质是增长”这一论断 (Startup = Growth) 。接着解释如果不追求增长将如何无法成功,从理论上确立增长的重要 (Startup = Growth) 。然后他举反例对比传统小生意(如理发店)与创业项目(搜索引擎)的区别来说明只有可规模化的产品才能支撑高速增长 (Startup = Growth) (Startup = Growth) 。通过此消彼长的比较,他论证了“不是所有新公司都是创业公司,唯有设计为快速扩张者才算” (Startup = Growth) 。最后,他把论点升华:正因为增长是唯一必要条件,所以创业者应以增长为指南,遇事问自己“哪条路有利于增长”,如此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 (Startup = Growth) 。这样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定义–>阐释–>举例–>结论,让读者从概念到实践都被充分说服。
为了增强说服力,格雷厄姆还大量使用事实依据和数据。他的论断很少空发议论,总能找到经验事实来支撑。比如他主张“初创公司几乎都可以从手动获取用户开始”,就用具体数字说明每周10%增长的威力:从100个用户出发,10%周增长一年后带来1.4万个用户,两年后可达200万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这一对数字的计算展示让读者立刻信服:即使开始增长缓慢,只要坚持指数增长,终会达到惊人规模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再如论证投资回报分布不均时,他直接披露了YC的统计:“我们所投公司的总价值约100亿美元,但Dropbox和Airbnb两家公司就占了其中的3/4” (Black Swan Farming) 。这个实证数据生动演示了幂律分布的威力,比空洞说“二八定律”更令人印象深刻。有时他甚至用反例让观点更具可信度。比如许多人迷信绝妙创意的重要,他先承认“好创意当然不是毫无价值”,但马上指出“判断一个创意好坏的市场价甚至低于签一份保密协议的麻烦” (How to Start a Startup) 。继而引用微软公司转型和众多创业公司Pivot的案例,证明初始想法往往会更改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这样先让步再举例反驳的方式,使读者感到作者考虑周全、不偏不倚,因而更加信任他的结论。
巧妙的类比和比喻是格雷厄姆论证中的亮点之一。通过将抽象道理映射到读者熟悉的场景,他能大大降低理解难度,又增添说服力。例如他说创业初期需要创始人“人工推动”成长,许多新人不解:难道好产品不该自己增长吗?格雷厄姆用老式汽车打比方:“创业公司就像装有老式手摇发动机的汽车。启动引擎需要单独且费力的人工摇动,发动起来后才会自行运转”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这个形象比喻让人立刻明白:即使再好的引擎,刚开始也需要人工摇;同理,再优秀的产品,早期也需要创始人不惜代价地拉用户,等飞轮转动起来后才能靠势能增长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又如,他将创业公司和普通小生意的区别比作 “红杉树的种子 vs. 豆芽” (Startup = Growth) 。不是红杉长得快只是因为幸运勤奋,而是它从种子起就基因不同;一个能快速发展的创业项目,从诞生起模式上就和不能扩张的小店 “命运截然不同”。这些比喻生动传神,使抽象的商业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也让逻辑推理更容易被接受——因为比喻所依托的现实现象本就真实可信。
此外,格雷厄姆在行文中还经常预设读者的疑问或反对意见并提前回应,从而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在《你本不该有老板》里,他深知有人会问“大公司这么普遍,如果不适合人类,为何大家还去?”他预先解释说,大公司出现是技术驱动的结果,人类不得不适应,但付出了活力降低的代价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You Weren’t Meant to Have a Boss) 。又如在鼓吹“人生苦短要远离废事”时,他猜到有人会误解“是不是要拼命塞满人生做很多事”,他澄清道:“‘人生苦短’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做更多事情去充实它,恰恰相反,它意味着只做最重要的那些事”。通过这种与读者的“对话”,他化解了可能的误解或异议,让读者产生一种 “是啊,我本来也这么想” 的共鸣。可以说,格雷厄姆的文章在逻辑严谨与贴近读者之间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平衡:既有理性说理的力量,又让人感到平易近人的思考交流。因此,读完他的文章,常让人有种被彻底说服且收获良多的感觉,很难提出反驳。
精雕细琢:反复修改与思维碰撞
尽管格雷厄姆的文字读来毫不费力,但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反复打磨的结果。他在写作方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快速起草,充分rewrite(重写),二是勇于删减,化繁为简。格雷厄姆在《Write Simply》一文中透露:“我会很快地写出初稿,然后花上几天时间不断编辑,力求每一处都恰到好处。大量的修改工作在于删减,而删减使得文字更加简洁”。这段自述揭示了他文章背后的功夫——先粗后精,删繁就简。他常说写作有点像编程,需要先写出“能跑通的版本1”,再不停调优;如果企图一上来就完美无瑕,反而会被卡住。
在格雷厄姆看来,写作本身是一个思考和发现的过程。他的一句名言是:“写作不仅传达思想;它还会生成思想”。也就是说,动笔的过程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厘清想法、产生新的见解。因此,他非常推崇先写出来再说的策略,然后在修改中逐步精炼观点。他建议作家有这样的心态:“预计一篇文章中有80%的点子是开始写之后才冒出来的,而你起初构思的内容会有一半被证明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不要指望一上来就想全想对,很多思想要在写的过程中才能浮现,同时最初的想法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推翻或调整。正因如此,他格外强调反复修改的重要——修改不是修饰文字那么简单,更是不断校正思想、打磨论点的过程。
格雷厄姆的修改风格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删减”。他对冗余和不必要的内容近乎零容忍,宁愿让文章偏短偏紧凑,也不留下多余的废话。正如上文引用的,他认为删减能让文字更简洁,从而更有力。他在《Writing, Briefly》那篇仅用67分钟写就的小短文中,用列清单的方式给出了自己总结的写作要诀,其中多条都和敢于删改有关:比如“砍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有信心进行删减”、“写完后读一遍,删除一切拖沓或无用的段落句子”等 (Writing, Briefly) 。他甚至会请朋友帮忙审读,指出哪些地方不好懂、哪些部分无聊冗长,然后据此修剪。这说明他对待文字非常严苛,每一句都要服务于文章主旨和读者体验,多余的再漂亮也要舍弃。
除了删,另一个修改重点是改正错误和缓和语气。格雷厄姆崇尚诚实和理性,所以他主张如果发现文章中有任何不准确之处,应“立即修正”,绝不拖延。同时,对于措辞过激的地方,他习惯“回过头来降低措辞的严厉度”。这一方面是为了说理公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读者情绪,使论断更易被接受。这种细腻的修饰体现了他对文字影响力的拿捏:既坚持真理,又避免咄咄逼人。
值得一提的是,格雷厄姆并不是那种苦思冥想才下笔的作家。他更像黑客攻克难题一样对待写作:先迅速搞出雏形,然后不断优化。他说自己写第一稿往往很快,有时一气呵成,然后再花多于创作的时间来精修。在这个过程中,他秉持“写作要有勇气推倒重来”的态度。他告诫写作者不要恋栈初稿的字句,该删就删、该改就改,甚至不惜整个段落推翻重写。如果发现讨论方向跑偏,也应毫不犹豫地更改论题路线。正是靠着这样的决心和反复琢磨,格雷厄姆的文章才能达到我们读到的流畅自然却又思维严谨的效果。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保罗·格雷厄姆的写作绝非信手拈来的闲笔,而是深思熟虑加精工打磨的产物。简洁的背后,是他字斟句酌的苦心;有力的论证,离不开他对结构和逻辑的精心编排;亲切的语调,则源自他反复修改直至口语化的坚持。这种写作风格与他的创业哲学和人生理念一脉相承——追求以简驭繁、返璞归真的境界,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目标。也难怪他的文章能在创业者和知识工作者中产生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被奉为“既有思想深度,又好懂好读”的典范。
结语
综上所述,保罗·格雷厄姆通过自己的创业经历、人生体验和文字创作,为我们呈现出一套完整而深刻的思想体系。在创业哲学上,他强调以用户需求和增长为中心,倡导创业者要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既要做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亲力亲为启动业务,又要胸怀改变世界的雄心、瞄准百倍千倍的增长空间 (How to Start a Startup) (Startup = Growth) 。他总结的创业原则(如团队品质、低成本运营、初期“做不规模化的事”、重视黑天鹅式的大机遇等) (Black Swan Farming) 已成为创业圈广为流传的“PG秘籍”。在人生与教育方面,格雷厄姆倡导忠于内心、活出真我。他鼓励年轻人摒弃名利和成见的束缚,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How to Do What You Love) ;他提醒世人生命短暂,应把宝贵时间投入有意义的事情,远离种种“无谓的消耗”;他也呼吁改革我们的思维模式,抛弃学校里习得的唯分数至上的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The Lesson To Unlearn - LessWrong) 。在写作这一他热爱的领域,格雷厄姆以实际行动示范了如何将复杂思想用简洁文字表达出来。他的文章平易近人却充满智慧,正体现了他“以简驭繁”的写作艺术和反复锤炼的工匠精神 (Write Simply) 。
保罗·格雷厄姆既是一位创业导师,也是一位思想者和作家。他创立YC所孕育的创业生态,改变了硅谷乃至全球的创业文化;而他那些洞见深刻的文章,则启发了无数创业者、黑客和年轻学子去思考自己的道路。通过本报告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系统地理解格雷厄姆的理念精髓:创业要创造真实价值,人生当遵从内心热情,写作需追求真实清晰。这些理念看似各异,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对真实与本质的不懈追求。也许正是因为坚守真实、追求本质,保罗·格雷厄姆才能在嘈杂浮华的时代写出直抵人心的文字,建立起影响深远的事业。对读者和创业者而言,他的经验和思想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与体会,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正如他本人所说:“ relentlessly prune bullshit, don’t wait to do things that matter, and savor the time you have.” (毫不留情地剔除废事,不要拖延去做重要的事,珍惜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既是他的生活箴言,也是赠与我们的宝贵启示。我们不妨以此与诸君共勉。
参考资料
- Paul Graham官方网站文章集(paulgraham.com),包含《How to Start a Startup》《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Life is Short》《How to Do What You Love》《Write Simply》等原文及引述段落。
- Paul Graham在X(原Twitter)上的部分言论摘录,用于补充其观点(如对教育的看法等)。
- 以上引用皆取自保罗·格雷厄姆英文原文,以确保准确传达其本意。
后记
2025年4月16日于上海,在GPT deep research辅助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