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要补语的动词有哪些?
be动词直接翻译为“是”,是最有代表性的“连缀动词”。另外,在所有的英语动词中,凡是接补语的动词(也就是所有的“连缀动词”),都可以解释为各种各样的“是”。请观察以下这些“连缀动词”的翻译:
Look 看起来是
seem 似乎是
appear 显得是
sound 听起来是
feel 摸起来是
taste 尝起来是
turn 转变为
prove 证实为
become 成为
make 做为
当然,“为”只不过是文言的“是”。以上这些动词就是类似be动词的最常见的“连缀动词”。一个主语如果配合其中任何一个做动词,都还不能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完整句子,因为这些动词都是空的字眼,需要补语来补足。
2. 没有补语的be动词
最后把be动词的用法做个补充。be 动词是最纯粹的linking verb,解释为“是”,后面应该要有补语才算完整。如果看到be动词后面没有补语,表示这个be动词并不是当做连缀动词使用。这时候be动词并不解释为“是”,而要解释为“存在”,用在最单纯的“主语+动词(S+V)”的句型中。
例如,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被公认为现代哲学的开始。它的意思是:人类因为能够思考,才能肯定自我的存在。原文是拉丁文Cogito ergo sum。翻译成英语是I think; therefore I am.。再翻译成中文时,不能只看到I am就翻译成“我是”。光说“我是”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动词“是”是空的字眼,必须有补语来交代“是什么”。在没有补语的情形下,I am就得翻译成“我存在” 了。再举一个例子。《哈姆雷特》中一段最有名的独白,是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开始的,相信读者都看过。可是To be or not to be要怎么翻译呢?“我是”?这样翻译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是”是空的,不能没有补语。在这里因为没有补语,be动词只能解释为“存在”。To be or not to be就可以翻译为“要存在还是不要存在”,也就是“要不要活下去”的意思。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因为叔父与母亲私通,害死他的父王,使他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段独白就是他对生死问题的辩证。因为触及生命最核心的问题而成为千古绝唱。